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卷01(中图版)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卷01(中图版)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6月4日6:33,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媒体报道了相关事宜,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着陆的返回舱外表“烧焦”,看起来“颜值”不是那么高。下图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场景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图中的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A.流星 B.极光 C.彗星 D.磁暴
2.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恒星是由炽热固体组成,质量庞大,本身能发出光的天体
B.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高密度的云雾状天体
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D.可能干扰宇航员和地面进行通话的天体是太阳
3.为航天员特制的航天服采用了多种新型材料,这些材料主要能( )
①防大风 ②防雨淋 ③防辐射 ④耐严寒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答案】1.A 2.D 3.C
【解析】1.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产生类似“烧焦”的痕迹,与流星的成因相类似,A正确;极光现象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B错误;彗星绕日进行周期运动,未进入大气层,C错误;磁爆是由于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地磁扰动的现象,D错误。故选A。
2.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本身能发出光和热的天体,不是固体,故A错误;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有些地方甚至是真空的,故B错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C错误;太阳活动可能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因此可能干扰宇航员和地面进行通话的天体是太阳,D正确。故选D。
3.空间站距地400公里高度,位于高层大气层,受太阳辐射照射较强,需要具备防辐射功能,③正确;当空间站在地球背光面(夜半球)时,温度较低,所以要具备耐严寒的功能,④正确;该层大气极其稀薄,没有水汽和杂质,不会有大风和云雨现象,不需要防雨和防风,①②错误。故选C。
2023年4月24日2时到8时,太阳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完成下面4-5小题。
4.日冕物质抛射( )
A.发生在①层 B.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发生在③层 D.发生在①层和③层
5.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
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外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即③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正确,①正确;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大规模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过程,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③错误;白夜现象是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导致,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该区域夏季日照时数较冬季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昼长 C.风速 D.海拔
8.与甲地相比,丙地发展光伏发电的主要优势是( )
A.晴朗天数多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空气湿度小 D.距消费市场近
【答案】6.A 7.B 8.D
【解析】6.读图可知,夏季甲地日照时数为900~1000,乙地日照时数为700~800,丙地日照时数为800,丁地日照时数为500,故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最大的是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多,而冬季白昼时间短,日照时数少,故该区域夏季日照时数较冬季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昼长。B正确;风速对日照时数影响较小,C错误;同一区域纬度、海拔对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影响较小,A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消费市场广阔,D正确;由等值线可知,甲地日照时数更多,可推测甲地晴朗天数更多,空气湿度更小,AC错误;甲地比丙地的太阳能资源更丰富。B错误。故选D。
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③岩石圈的范围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
B.软流层的上界即为莫霍面
C.下地幔为熔融态,属于液态
D.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
【答案】9.C 10.A
【解析】9.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将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的位置标注颠倒,②符合题意;岩石圈的范围应该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小明标注的岩石圈将软流层包括在内,③符合题意。地核内部结构划分和深度的数字标注均没有错误,①④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一般海拔越高,陆壳越厚,A正确;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为岩石圈,B错误;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C错误;地核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D错误。故选A。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两亿多年左右,河北平原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下图中①~④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地质年代。读图,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华美金凤鸟生长时期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华美金凤鸟生活的地质年代外部环境是( )
A.潮湿阴冷 B.干旱高温
C.高温湿润 D.寒冷干燥
【答案】11.C 12.C
【解析】11.华美金凤鸟生长的地质年代有巨大的食肉恐龙,故其生活于中生代,距今约2.5~0.66亿年,在图中代表序号为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生代(华美金凤鸟生活的地质年代),全球气候总体上是高温湿润的。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为食草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进而食肉恐龙也能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生存繁衍,C正确。潮湿阴冷不符合中生代的气候特征,中生代气温较高,A错误。干旱高温虽然气温高,但中生代并非干旱环境,丰富的植物生长需要较为湿润的环境,B错误。寒冷干燥与中生代的实际气候状况相悖,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寒武纪到古近纪生物多样性统计图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13-14小题。
13.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 )
A.二叠纪末 B.三叠纪末 C.志留纪初 D.白垩纪末
14.图中( )
A.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侏罗纪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C.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更高
D.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成正比关系
【答案】13.A 14.C
【解析】13.在图示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位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最大,且这一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在几次大灭绝中也是最低,这反映了二叠纪末物种灭绝的规模最大,A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14.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A错误;侏罗纪是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不是属于哺乳类动物时代,B错误;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据图中的生物多样性显示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多样性更高,C正确;图中的实线是全球海平面变化,黑点表示的物种大灭绝多出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阶段低值区附近,所以推断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有关,但没有成正比关系,D错误。故选C。
2024年春节假期,浙江某中学学生观察月相,并在西边天空拍摄了一张照片(图1)。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与月球属于同类型的天体是( )
A.金星 B.哈雷彗星 C.木卫三 D.行星际物质
16.图2中能正确反映当天月球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C 16.B
【解析】15.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是一颗卫星。金星是一颗行星,哈雷彗星属于彗星,行星际物质是太阳系内部的一种特殊组成物质,不归属于行星、恒星、卫星、小行星等,ABD错误;木卫三属于木星的卫星,和月球一样属于行星的卫星。C正确。故选C。
由图1和材料可知,月相为峨眉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侧天空,所以是上峨眉月,位于新月和上弦月之间。结合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判断,④为满月,①为下弦月,②为上峨眉月,③为上凸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7.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A是 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2分)
(2)B是 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作 。(4分)
(3)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变化有 年为周期的相关性; 爆发时发射的 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 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6分)
(4)北美洲受太阳风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加拿大;该国北部居民常看到壮观的 现象。(2分)
【答案】(1)光球(1分) 太阳黑子(1分)
(2)色球 (2分) 耀斑(2分)
(3)11 (2分) 耀斑(2分) 电磁波(2分)
(4)极光(2分)
【解析】本题以太阳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读图可知,A位于太阳大气里层,是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
(2)读图可知,B是色球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它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变化周期约为11年。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干扰电离层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4)加拿大是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国家,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其北部纬度高,太阳活动爆发时可欣赏到极光现象。
18.图1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判断依据为 。(3分)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C表示 。(2分)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界面。(4分)
(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 层;一般认为其为 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 层(填字母)和 顶部(软流层以上)(4分)
(5)若模式图(图2)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当时 动物大量盛行。(2分)
【答案】(1)横 纵 纵波传播速度快(或者横波传播速度慢)(3分)
(2)莫霍 地壳(2分)
(3)消失 突然下降 固体 古登堡(4分)
(4)软流 岩浆 C 上地幔(4分)
(5)中生代 爬行(2分)
【解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地理模式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地球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地震波分为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读图1,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读图1可知,D处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故D为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
(3)读图1可知,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速度减弱并继续向深处传播,故F为古登堡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由此可推出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
(4)读图1,E层为地幔,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我们把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岩石圈,包括了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5)读图2,根据地质年代表及对应的生物关系,大量裸子植物生长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即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形成于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3分)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3)说明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原因。(4分)
【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每点1分,共3分)
(2)该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每点2分,共6分)
(3)该省常规能源丰富;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难度大;经济不发达,人口、城市较少,能源需求小;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较为落后。(每点1分,共4分)
【解析】本题以甘肃的太阳能资源分布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太阳能分布的影响因素、能源利用开发条件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从整体分析及特殊分布点分析两大方面回答。整体分布不均;局部特点表现在西北部丰富,东部、东南部相对匮乏。
(2)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要从影响太阳能分布的纬度、下垫面、天气等方面分析太阳能状况,具体而言,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较长;甘肃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据此,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
(3)甘肃省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原因要从注重当地的实际,侧重社会、经济原因。具体而言,甘肃省常规能源丰富,新能源开发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难度大;甘肃经济不发达,人口、城市较少,能源需求小;甘肃相对经济欠发达,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太阳能资源开发率低。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曾经有哲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带来的,但一直未得到任何理论支持。隼鸟一号是日本于2003年发射的小行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为了采集一颗名为“Itkawa”的小行星样本并将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最近,来自伦敦大学的一个团队在“Itkawa”小行星的样本中找到了有机物质和水,而此类行星是地球上大多数陨石的来源。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1)“Itkawa”小行星在宇宙中位于 星和 星之间(填序号及名称)。(2分)
(2)地球所属的行星类别是 ,图中与地球行星类别相同的个数有 个。(2分)
(3)宇宙中的天体类型多种多样,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有 (填序号)。(2分)
①陨石②哈雷彗星③宇宙飞船④星云⑤火星上的探测车
(4)由小行星样本分析“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带来的”说法的可靠性。(4分)
【答案】(1)②火 ①木(2分)
(2)类地行星 2(2分)
(3)②④(2分)
(4)在这一颗小行星样本中发现拥有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有机物,科学家推测这一种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将生命所需的物质送到地球,让地球出现了生命起源,最终出现了人类。即人类的起源可能与小行星的碰撞有关。(4分)
【解析】本题以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为材料,涉及行星的位置、分类,小行星带的位置,天体的分类及生命起源的探究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行星地球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结合图中绕太阳公转轨道曲线及地球公转轨道可知行星①②③依次为木星、火星、金星。“Itkawa”的小行星样本由小行星带获得,根据所学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Itkawa”小行星位于①木星和②火星之间。
(2)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所以地球所属的行星类别是类地行星,由上题可知,图中类地行星还有火星和金星,故个数为2个。
(3)陨石已经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成为天体;宇宙飞船和火星上的探测车属于人造天体,故①③⑤错误;②哈雷彗星和④星云属于自然天体。
(4)由材料“在小行星的样本中找到了有机物质和水,而此类行星是地球上大多数陨石的来源”可知,推测生命由小行星带来主要依据是陨石的存在即人类的起源可能与小行星的碰撞有关。而通过科学采样,又在这一颗小行星样本中发现拥有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有机物。由此科学家推测这一种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将生命所需的物质送到地球,让地球出现了生命起源,最终出现了人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模拟检测卷03(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行星,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含有鳞木类化石地层形成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模拟检测卷02(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日冕物质抛射,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以莫霍面为分界面的圈层是,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模拟检测卷01(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能正确表述图中各圈层关系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