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祖先,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证据的是( )
A. 当今细胞生物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B. 当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来驱动的
C. 当今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很多共同点
D. 当今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细胞代谢方面都是呼吸作用提供能量;都以ATP作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代谢需要酶催化,酶具有多种;细胞都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当今细胞生物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说明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祖先,A不符合题意;
B、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靠能量驱动,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能说明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祖先,B符合题意;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很多共同点,说明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祖先,C不符合题意;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当今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说明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祖先,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B. 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C. 在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它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A正确;
B、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这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这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体现,C正确;
D、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只能说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不能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人类和黑猩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D错误。
故选D。
3.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它们生活的岛屿相距很远并环境差异很大,推测它们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地雀进化关系时线粒体的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B. 地理隔离在不同岛屿分布的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 不同岛屿地雀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D. 不同岛屿自然选择对地雀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的作用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线粒体含有少量的DNA,线粒体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研究地雀进化关系时线粒体的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A正确;
B、地理隔离是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地理隔离在不同岛屿分布的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
C、不同岛屿地雀形态结构稳定,说明适应环境,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基因频率,不同岛屿自然选择对地雀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的作用不同,D正确。
故选C。
4.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将大肠杆菌培养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继续放置含该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第一代培养结果如图所示。然后挑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再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B.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
C. 连续培养三代后,2、3、4号位抑菌圈的平均直径将会变小
D. 实验结束,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通过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来判断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详解】A、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与含抗生素的滤纸片形成对照,便于观察抗生素的作用,A正确;
B、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已产生耐药性变异,抗生素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B错误;
C、挑取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重复该实验,连续培养三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得越小,说明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越强,即耐药性越强,C正确;
D、实验结束后,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扩散,造成污染,D正确。
故选B。
5.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一般高于血浆
B.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C. 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 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液,A错误;
B、由于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的,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被细胞消耗,含量低,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红细胞会吸水膨胀,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
②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递信息的细胞
③多数神经元有一个短而粗的树突和多个长而较细的轴突
④交感神经中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中有传出神经也有传入神经
⑤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中枢,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及轴突构成
⑥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调节呼吸的中枢
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
【详解】①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可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其数量多于神经元,不具有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的能力,①错误;
②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即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②正确;
③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有利于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③错误;
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均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但只是包括其中的部分传出神经,④错误;
⑤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大脑半球的灰质结构,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⑤错误;
⑥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的中枢,⑥正确。综上,共四项错误,即①③④⑤错误,C符合题意。
故选C。
7. 研究人员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箱子中,箱子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的过程中,大鼠碰上了杠杆,一份食物意外地出现了,这种愉快的意外多次发生后,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奖励。于是,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直到吃饱。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的奖励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反射也能形成。以下有关反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有限的
B. 大鼠懂得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的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与非条件反射无关
D. 大鼠多次按压杠杆得到伤害性电击后便不再按压杠杆,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详解】A、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A错误;
B、大鼠懂得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的过程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
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C错误;
D、大鼠多次按压杠杆得到伤害性电击后便不再按压杠杆,这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8. 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并用不同的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a点将上移
B. 刺激Ⅰ和刺激Ⅱ都会使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C. ac段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消耗能量
D. 刺激Ⅰ作用于正常反射弧任何位置都可以发生反射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适当提高培养液的K+浓度,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因此a点上移,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刺激Ⅰ会产生动作电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刺激Ⅱ,神经纤维还是处于静息电位,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B错误;
C、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阶段,该阶段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完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且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但若刺激Ⅰ作用于正常反射弧,刺激的不是感受器,而是传出神经,也会引发效应器出现相应的活动,但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9. 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2为图1中Z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效刺激X处,电表指针将发生1次偏转,Z处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B. 有效刺激Y处,电表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a处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C. 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 图2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是感受器,Y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X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X是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有效刺激X处,不能传到电表,所以电表指针不偏转,A错误;
B、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两侧,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有效刺激Y处,可以传到a处,a处有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
C、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即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图2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
故选B。
10. 优秀运动员、芭蕾舞演员或音乐演奏家一般在感觉运动功能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天赋。研究人员对他们做了脑成像图发现:他们的代表左手指区的右侧初级运动感觉皮层比非音乐家的相应脑区大。不同物种动物代表区在初级躯体感觉及运动皮层的大小比例反映了各自物种特异机制的感觉及运动控制的细微特点。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等有关
B. 头面部与皮层中央前回代表区的位置的关系是倒置的
C. 刺激人体大脑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D.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A错误;
B、除头面部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B错误;
C、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人体大脑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C正确;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精细程度有关,如手等部位的精细程度较高,则在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较大,D错误。
故选C。
11. 当考生在专心做英语听力试题时,言语区中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有( )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③大脑皮层S区④大脑皮层V区⑤大脑皮层W区
A. ①③B. ②③C. ②③④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S区(运动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称为运动性失语症,W区(书写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称为失写症,V区(视觉语言中枢)受损,看不懂,称为失读症,H区(听觉语言中枢)受损,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详解】当你专心做英语听力试题时,首先要用到H区(听觉语言中枢)去听,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
【详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不注射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注射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 图示为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血浆
B. Ⅰ腺体、Ⅱ内分泌腺、Ⅲ外分泌腺、Ⅳ下丘脑
C. Ⅰ突触、Ⅱ突触小体、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前膜
D. I神经系统、Ⅱ外周神经系统、Ⅲ中枢神经系统、Ⅳ脑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代表整个大圆,包括Ⅱ和Ⅲ,即Ⅱ和Ⅲ为并列关系;Ⅱ中又包含Ⅳ。
【详解】A、Ⅰ体液包括Ⅱ细胞外液和Ⅲ细胞内液,Ⅱ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Ⅳ血浆和淋巴液,A正确;
B、Ⅰ腺体包括Ⅱ内分泌腺和Ⅲ外分泌腺,Ⅳ下丘脑的分泌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如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因而包含在Ⅱ内分泌腺中,B正确;
C、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而Ⅱ突触小体不属于突触结构,C错误;
D、I神经系统包括Ⅱ外周神经系统和Ⅲ中枢神经系统,Ⅳ脑神经和脊神经均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C。
14. 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如图是胰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研究胰腺分泌胰液的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是稀盐酸的作用部位
B. 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可帮助消化食物
C.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但不能否定机制1的存在
D. 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则可验证机制1的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可见,沃泰默设置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的作用部位和有无神经,A错误;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的消化酶可帮助消化食物,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的存在,即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促进了胰液的分泌,但并没有否定机制1的存在,C正确;
D、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证明机制1在促进胰液分泌中起作用,可证明机制1的存在,D正确。
故选A。
15.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都分布着许多能分泌物质的腺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腺体细胞,引起腺体的分泌
B.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分泌的激素可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
C.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
D. 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它们在糖代谢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特点:(1)通过体液进行运输。(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4)微量和高效。
【详解】A、神经元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腺体细胞,引起腺体的分泌,说明该腺体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支配,如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A正确;
B、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分泌的激素可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进而可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调控生长发育和生殖等,B正确;
C、肾上腺素的作用: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C错误;
D、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可见二者在糖代谢中发挥作用,表现为相抗衡,D正确。
故选C。
16.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Ⅰ: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缺失时,则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
假说Ⅱ: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缺失时,则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
为此,他们以家兔的胚胎作为研究对象。在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者睾丸的组织。待幼兔出生后,检测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表现,结果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组成为XY的家兔手术后发育为雌性,染色体组成将变为XX
B. 这两组实验相互对照和印证,实验结果验证了题干中的假说Ⅱ
C. 本实验同时证明了生物的性状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控制
D. 为进一步验证,可以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睾酮刺激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性激素有无并未改变性染色体的组成,A错误;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胚胎,将卵巢切除后,并不会发育为雄性,表格数据不支持假说Ⅱ,B错误;
C、题干中未涉及环境因素对性别发育的影响,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XY型的做手术后会表现为雌性,说明假说1正确。为进一步验证假说1,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在__________时间段内一定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在湖泊周边的山林中有一个二倍体动物种群,该种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5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该种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占的比例为_______,该种群中患甲病的个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
(4)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指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1) ①. 地理隔离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2) ①. Y1—Y3 ②. 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③. 不确定
(3) ①. 16% ②. 12%
(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1详解】
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因而不再各个胡泊之间的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各个种群之间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
【小问2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段种群发生了进化;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因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小问3详解】
该种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5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说明Zh的基因频率是20%,ZH的基因频率是80%,甲病基因携带者ZHZh基因型频率是2×20%×80%=32%,所以该种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占的比例为32%÷2=16%,该种群雄性患病ZhZh基因型频率20%×20%=4%,雌性患病ZhW基因型频率是20%,该种群中患甲病的个体占的比例为(4%+20%)/2=12%。
【小问4详解】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8.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Ⅰ、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回答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甲中的[ ]______,图乙中②处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的字母)。
(2)图甲中Ⅱ表示______________。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药用机理是: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血浆渗透压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促使水分由_______向______转移,达到初步消肿目的。
(3)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b]组织液 ②. a和b
(2) 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②. 升高 ③. 组织液 ④. 血浆
(3)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大于无机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在血浆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无机盐数量明显大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内环境的作用:①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体内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问1详解】
图甲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对应图甲中的b;图乙中②毛细血管处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对应图中的a和b。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II可实现重吸收,可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血浆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达到初步消肿目的。
【小问3详解】
由于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大于无机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在血浆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无机盐数量明显大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故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
19.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平时,膀胱逼尿肌(位于整个膀胱壁)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图中①、②分别是联系大脑皮层和脊髓的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以看出,膀胱中具有排尿反射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结构名称)。
(2)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引起尿意,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为膀胱感受器→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______调节机制。
(3)有些成人患者因为外伤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症状,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出现损伤,损伤的位置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受器和效应器
(2) ①. ⑤→③→①→⑥ ②. 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调控 ③. 大脑皮层和脊髓 ④. 分级
(3)大脑皮层与脊髓反射中枢的神经联系出现了损伤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是:膀胱感受器→⑤(传入神经)→③(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①→⑥(大脑皮层);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⑥(大脑皮层排尿中枢)→②→③(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④(传出神经)→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小问1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排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膀胱感受器→⑤(传入神经)→③(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④(传出神经)→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可见膀胱中具有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小问2详解】
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引起尿意,产生尿意要经过膀胱感受器→⑤(传入神经)→③(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①→⑥(大脑皮层),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的调控,即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控作用,可见该过程中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且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激脊髓中的低级中枢起着调控过程,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机制。
【小问3详解】
有些成人患者因为外伤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症状,即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出现异常,则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出现损伤,还可能是大脑皮层与脊髓反射中枢的神经联系出现了损伤,即可能是脊髓中的传导束受到了损伤。
20. 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分开后会被降解或回收,可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
(2)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γ—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_________(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现有两个离体的神经元(a和b)通过突触相连,为了确定该突触类型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请利用微电压计、微电极等合适的器材,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 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
(2) ①. 抑制剂 ②. γ-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抑制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降解速率降低,GABA含量恢复正常,能抑制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 ①. 传递速度快 ②. 可双向传递 ③. 给神经元a适宜强度的刺激,检测神经元b的膜上是否出现膜电位变化,然后给神经元b适宜强度的刺激,检测神经元a的膜上是否出现膜电位变化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小问1详解】
图甲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因此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分开后会被降解或回收,可以避免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 GABA 在体内可被γ-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由于γ-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抑制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降解速率降低,GABA含量恢复正常,能抑制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因此可以将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从而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产生。
【小问3详解】
化学突触的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的突触结,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信号传递是单向的,且传递速度较慢,电突触神经冲动传递不需化学物质作为递质,信号转化是电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快,且信号传递是双向的;为了确定该突触类型是化学突触还是电突触,可以给神经元a适宜强度的刺激,检测神经元b的膜上是否出现膜电位变化,然后给神经元b适宜强度的刺激,检测神经元a的膜上是否出现膜电位变化,若b和a都有膜电位变化,则是电突触,否则是化学突触。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X
雌性
雌性
XY
雄性
雌性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诊断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诊断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新高二上学期暑期返校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新高二上学期暑期返校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二暑期返校测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二暑期返校测试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