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举一反三【精品】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了解常见声音的产生;,1s以上,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特点和利用声音的传播;
3.了解常见声音的产生;
4.了解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要点一 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要点诠释: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音的产生:常见的实验验证有:
(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
(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
(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
(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
(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
(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例】(2023·广东)用古琴弹奏名曲《高山流水》时,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__产生,经___________传播到聆听者耳中,演奏者不断拨动同一根琴弦,使其振幅越来越大,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变___________。
【变式1】(2023·齐齐哈尔)用二胡演奏乐曲时,声音是通过弦的___________产生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弦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变式2】(2023·荆州)2023年4月8日晚,首届楚文化节在荆州古城盛大开幕,如图所示。开幕式上,文化节主题歌《荆州荆州》唱响荆州,让人在词曲中感受古今交融的荆楚韵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歌手发出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B. 男女歌手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C. 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歌声的音调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变式3】(2023·衡阳)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 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B.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音调越高;
D. 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
要点二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要点诠释: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人耳听到声音
(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4)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例证有:
(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
要点诠释:
1.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2.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
3.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例】(2023·株洲)图为094型核潜艇,它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B. 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D. 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见超声波
【变式1】(2023·抚顺、铁岭)2023年5月28日,如图所示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执飞,此次航班从上海起飞,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中国大飞机飞出安全、更飞出志气和希望。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___________产生的,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周围观看的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传过来的。
【变式2】(2023·潍坊)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音调升高B. 音调降低C. 响度变大D. 响度变小
【变式3】(2023·菏泽)某中学运动会男子400米比赛时,发令员在起跑线后方某处,运动员在各自赛道的起点处等待发令,如图所示。发令枪响同时有闪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枪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 运动员中在第8赛道的听到枪声最晚;
C. 枪声和闪光都是依靠空气传播的;
D. 发令员戴耳塞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
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特点和利用声音的传播;
3.了解常见声音的产生;
4.了解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要点一 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要点诠释: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音的产生:常见的实验验证有:
(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
(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
(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
(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
(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
(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例】(2023·广东)用古琴弹奏名曲《高山流水》时,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__产生,经___________传播到聆听者耳中,演奏者不断拨动同一根琴弦,使其振幅越来越大,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变___________。
【答案】①. 振动;②. 空气;③. 大。
【解析】[1][2]当演奏者用古琴弹奏名曲时,琴弦由于拨动而振动,发出声音,在通过空气传播到聆听者耳中。
[3]声音的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演奏者不断拨动同一根琴弦,使其振幅越来越大,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变式1】(2023·齐齐哈尔)用二胡演奏乐曲时,声音是通过弦的___________产生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弦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答案】①. 振动;②. 音调。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二胡演奏乐曲时,声音是通过弦的振动产生的。
[2]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发生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目的是改变弦发出声音的音调。
【变式2】(2023·荆州)2023年4月8日晚,首届楚文化节在荆州古城盛大开幕,如图所示。开幕式上,文化节主题歌《荆州荆州》唱响荆州,让人在词曲中感受古今交融的荆楚韵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歌手发出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B. 男女歌手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C. 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歌声的音调D. 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歌手发出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男女歌手声音的传声介质均为空气,温度也相同,因此传播速度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歌声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到现场观众耳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3】(2023·衡阳)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 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B.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音调越高;
D. 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
【答案】C。
【解析】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鼓声是通过空气传给岸上的观众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运动员敲鼓的力量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鼓面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音色不同,观众能够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要点二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要点诠释: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人耳听到声音
(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4)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例证有:
(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
要点诠释:
1.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2.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
3.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例】(2023·株洲)图为094型核潜艇,它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B. 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D. 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见超声波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超声波也是声波,它的传播也需要介质,故B错误;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在传递信息,故C正确;
D.超声波是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超出了人的感知范围,潜艇上的舰员不能够听见,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1】(2023·抚顺、铁岭)2023年5月28日,如图所示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执飞,此次航班从上海起飞,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中国大飞机飞出安全、更飞出志气和希望。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___________产生的,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周围观看的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传过来的。
【答案】①. 振动;②. 人耳处;③. 空气。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所以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变式2】1. (2023·潍坊)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音调升高B. 音调降低C. 响度变大D. 响度变小
【答案】D。
【解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色只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在抽气的过程中,手机扬声器继续发声,所以它仍在振动;随着抽气盘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弱,音色不变;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越稀薄,其传声效果越差;由此实验进一步推理可知,当空气全部被抽出时,我们就不能再听到声音,这种实验研究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人们可以得到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变式3】(2023·菏泽)某中学运动会男子400米比赛时,发令员在起跑线后方某处,运动员在各自赛道的起点处等待发令,如图所示。发令枪响同时有闪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枪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 运动员中在第8赛道的听到枪声最晚;
C. 枪声和闪光都是依靠空气传播的;
D. 发令员戴耳塞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枪声是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第8赛道的运动员距离发令员最远,声音在各赛道传播的速度相同,由可知,枪声传到第8赛道运动员的时间最长,故运动员中在第8赛道的听到枪声最晚,故B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枪声是通过客气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发令员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巩固练习,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训练七大题型解析版docx、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训练七大题型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品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版doc、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