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精品专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18地理跨学科教育(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18地理跨学科教育(原卷版+解析),共30页。
【地理实现跨学科整合的意义】
地理在综合跨学科教育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地理是初中学段跨越文理界限的学科。在初中地理中,充满了人文学科的丰富瑰丽又体现出科学学科的逻辑缜密。初中是学生思维和思想高度发展的时候,学生在此时学习地理,能让视野更加开阔,感受历史进程、科学原理、人文风情,可以说地理犹如一部百科全书,让学生形成全球化的视野,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另外,跨學科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渗透和分析各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地理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避免重复讲解浪费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紧密牢靠,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
(一)物理和数学与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地理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知识重叠度较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旁征博引,调动学生思维展开空间想象,让学生进行知识融合,促进知识的全面吸收。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就提到了月球的亮度是来自反射太阳的光,这就和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息息相关,学生在理解了反射原理后,就会理解月球反射太阳光是怎样的情况。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又让地球产生潮汐,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又让地月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早在六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关于天气和气候,就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原理就可以解释低热压和高冷压的形成,以及热力循环的原理解释降水和蒸发;另外,初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中地图的绘制要用到数学的比例问题和基础计算方法,而在《居民与聚落》中也运用了数字增减的比例知识。可以说,物理、数学和地理在科学层面上进行融合,对学生的理科思维发展有巨大影响。
(二)政治和历史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文综的三门学科就包括地理、政治、历史。可以说地理和政治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这是一种文科视野的学科联系,表现为通过历史和政治引入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真正实现知识丰富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例如在讲到地理知识中的聚落时,由地理学的知识推断中国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就是在充满平原沃土的东南方,人口较为密集;在西北的荒漠高山,人口稀少。然而用历史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归咎于战争,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清军入关”等,这些战争影响着中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不断南移,人口也主要定居在东南经济带上。还有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中中国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古代政治密切相关,像彝族文化就与古南诏国一脉相承;满族承袭女真族文化,与我国金代完颜政权、清代政权都有历史政治渊源。
(三)语文与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语文所覆盖的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其中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色彩,包含了众多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育中穿插语文知识和语文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不再沉闷无趣,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而语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地理特点的要数诗歌部分。例如在许多古诗中都隐藏古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充沛;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又可以感受南北气候差异;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不同地形,地势特征。从古诗词到地理,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的文学氛围。在地理中引入语文知识,一是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二是在地理中融入人文气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初中地理与德育的整合重叠体现
单一的地理知识学习,并不能培养出当今时代需要的全方位发展人才,因此将德育多元化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然之举。首先,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导向;其次,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人生观的有效前提;最后,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有益基础。例如,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但是在海洋及海洋岛屿归属问题上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存在争议,结合地理说明争议区域自古属于中国领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看世界的角度各有千秋,而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独具综合的魅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不少于地理总课时10%的课时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跨跃式发展的标志,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社会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优势。
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将地理与其他学科统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当前,我们亟需走出学科本位的固有认知,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形成文化自觉。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全面育人的体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跨学科主题学习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而生成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将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真实世界建立起内在联系,在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培养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选择题(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主要用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来衡量,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表述中,描述气候的是( )
A.四季如春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暴风骤雨D.风和日丽
2.“今年某地的降水总量比往年多。”这句话体现了降水的( )
A.季节变化 B.年际变化C.季节分配D.日变化
地理源于生活,它反映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历来文人墨客,将生活感受以诗词、成语和对联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图是中国空白行政区划图。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以下诗词中涉及到的省区,与其在图中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①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③ D.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④
4.除了诗歌以外,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一幅对联所描述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及其在图中的编号对应正确的是( )
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A.青海省——②、江苏省——①B.江西省——④、湖南省——③
C.重庆市——②、浙江省——⑦D.贵州省——⑤、四川省——⑥
5.成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秦晋之好”、“得陇望蜀”、“黔驴技穷”中“秦、晋、陇、蜀、黔”对应的省区编号,正确的是( )
A.③⑦④⑧⑩ B.⑧⑥⑦⑤④C.⑨⑩③②⑦D.⑨⑩⑧⑥⑤
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中写到:“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通过对我国疆域四至点的景物描述,文意表明我国( )
A.南北跨纬度大B.东西跨经度大
C.地形复杂多样D.国土面积辽阔
7.“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通常将我国南北划分的界线是( )
A.阴山 B.秦岭 C.长江 D.南岭
8.关于我国四地域的资源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国的能源矿产储量大B.南疆的水资源多于北国
C.东海碧波中有我国众多的渔场D.帕米尔高原上牧业发达
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各族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据此,完成下面9-12小题。
9.在这里召开两会,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C.金融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10.关于北京自然地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B.北京市濒临渤海,是优良港湾
C.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D.北京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11.下列名胜古迹全部位于北京的是( )
A.故宫、颐和园、中山陵B.颐和园、故宫、八达岭长城
C.天安门、十三陵、黄帝陵D.故宫、天坛、避暑山庄
12.下列关于北京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很多的城市B.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已形成
C.有四合院 D.成功举办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
近年来,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竟快要变成“清河”。难道说,以后我们“跳进黄河”就可以“洗千净”了?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天。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实属罕见。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段,既有凌汛又是地上河的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C.③河段D.④河段
14.图中①、②、③、④四段,水最清、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C.③河段D.④河段
2022年春晚音乐短剧《万象回春》描述了十几头亚洲象一路“象”北,离群独象贪玩戏水,“旅行团”里迎来新生命……下图是节目演出中的一场景图,读图完成下面15-17小题。
15.该场景展示的是( )
A.乡村聚落,树木丛生B.城市聚落,高楼耸立
C.乡村聚落,交通便利D.城市聚落,商业发达
16.这群亚洲象所在生活区中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二层竹楼,这样的民居适应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四季凉爽
17.亚洲象一路向北,又回到自己的故居。这一路上,受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保护。聚落文化也如此,针对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所面临的保护与利用的困境,合理的建议是( )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建筑B.全部拆除后照样重建
C.加强保护,根据需要合理改建D.不要碰,任其发展
读下图,完成下面18-21小题。
18.观看姑婆山旅游区的全景,应选择的最佳的地点是( )
A.天堂山山顶 B.仙姑瀑布C.方家茶园D.景区大门
19.从仙姑瀑布到天堂山山顶的路线的走向,正确的是( )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东北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D.先向东再向东北
20.若量得景区大门到方家茶园的图上距离是1.4厘米,实地距离是1400米,则比例尺是( )
A.1:100 B.1:10000C.1:1000D.1:100000
21.若我们在暑假去姑婆山旅游,应携带的物品是( )
①防晒霜②望远镜③保暖衣④雨伞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浩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请用你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下题中的地理知识。完成下面22-25小题。
2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 )地区热量丰富、四季鲜果不断的景象。
A.南方 B.北方C.西北D.青藏
2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地方( )发达。
A.种植业 B.林业C.渔业D.畜牧业
2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从武汉的地理位置判断,诗中“故人”所乘的船是在( )上航行。
A.乌苏里江 B.怒江C.长江D.金沙江
25.“橘生南则为橘,生北则为枳”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
A.气温低 B.阳光太强C.土壤贫瘠D.降水少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学习诗歌的热情,很多诗歌中蕴藏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完成下面26-27小题。
2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说明我国地势特点是( )
A.西高东低 B.中高周低C.东高西低D.地势平坦
27.下列诗句能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景色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敕勒歌》中的诗句。据此,完成下面28-29小题。
28.诗歌中描述的地形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9.关于该地形区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C.地面坦荡,辽阔无垠D.地面崎岖,山峰众多
二、综合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
30.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材料二:某中学兴趣小组组织“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下图是该小组收集的传统民居图片及气候资料图。
(1)聚落的分为城市聚落和______聚落两大类。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上图中的乙景观图反映了当地气候______的特点。
(2)兴趣小组在收集资料时把民居图片与气候资料图搞混了,请你帮忙把区域与右图中特色民居图片或者气候条件对号入座。
A区:______和③;B区:乙和______;C区:______和②。
(3)传统聚落之一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的意义是______(选择)。
A.能够收费赚钱B.便于我们以后进行仿建
C.传承民族文化和文明D.提供就业机会
31.【跨学科主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西域路线图与西北地区位置示意图
【品读历史】
材料二:葡萄于汉朝时期传入中国,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葡萄喜温,喜光,湿度不易过大,果实膨大期最适温度为20℃-30℃,如果昼夜温差大,着色及糖度更好。
(1)葡萄已在新疆大面积种植,简要分析西北地区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
【邂逅语文】
(2)在西北气候条件下,新疆的葡萄扬名天下,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分析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______因素的影响。
【遇见生物】
材料三:无籽葡萄利用“三倍体”技术培育而成,营养价值更高,更受人们的欢迎。
(3)无籽葡萄的出现,体现了农业受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欣赏音乐】
材料四:“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临行前种下了一颗葡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4)结合图分析,吐鲁番在种植业方面主要发展______农业,水源主要来自______山脉。
【提高思想】
材料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大力度促进新疆葡萄产业的发展。
(5)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请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
32.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九九消寒图,完成下列问题。
数九是我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间有描画九九消寒图的习惯,人们用墨笔每天着色染一瓣梅花,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点遍,春回大地。
(1)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____转运动。
(2)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记载着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中,和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四时田园杂兴》范成人)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白居易)
C.黑夜山魈语,黄昏海燕归(《题海盐南馆》张祜)
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陶渊明)
(3)地球公转至位置数九第一天时,阳光直射____(纬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日(节气)。这一天济南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下图是正午时刻室内的太阳光照情况,其中符合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____。
(4)当“九九消寒图”已着色染梅花30瓣时,最接近的节气应是____;此时,地球正处于公转轨道中的____段(填字母)。济南的白昼时间逐渐变____;气温也逐渐____(升高/降低)。
33.【跨学科学习】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常碰到一些跨学科的问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活动一 地理与语文
(1)诗句①描述了赤道的周长是多少千米?
(2)诗句②~⑤中,哪句可以用来描述天气?
活动二 地理与数学
(3)计算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4)若乙地的气温为16℃,此时甲地的气温理论值约为多少?
活动三 地理与美术
(5)说出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
3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2月17日,我国在京津冀等地区启动建设8个算力枢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数”指数据,“算"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指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
材料二:1935年我国近现代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著名的黑龙江省瑷珲县(今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县人口地理界线。总结出中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材料三:图1为“启动建设的8个算力枢纽分布图”、图2为“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存量机柜总数占比图(截至2021.10)”、图3为“东部、西部自然资源占比示意图”。
(1)根据图,目前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存量机柜总数最多的地区是____,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后我国算力枢纽从数量上的分布特点是:____。
(2)我国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更大,这是因为____,西部地区可以用庞大的数据为“原料”发展____等高新技术产业。
(3)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数据处理的有利条件是____。
(4)京津冀枢纽位于我国的____工业基地,“东数西算”工程体现了发展工业要遵循____的原则。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育种,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变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是把科学家的育种成果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的过程。影响玉米制种的主要因素有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晾晒脱水和贮藏条件等。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河西走廊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目前河西走廊被誉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其与四川育种基地、海南育种基地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家育种基地。下图示意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从图中找出一项能反映该特征的地理信息________。
(2)自东向西,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________?
(3)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背靠________山,简要分析该基地玉米制种的优越的自然条件________。
(4)有观点认为,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请阐述你对上述观点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我国古诗词和谚语等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请阅读下面诗句: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④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光山色翠如浇;⑤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要素
气温、降水、风云、雾等
气温、降水
例词
阴、晴、风、雨、冷、热、雪、雹、雾等
终年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等
时间
短时间
长时间
变化
变化快
变化慢
联系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热点18 地理跨学科教育
【地理实现跨学科整合的意义】
地理在综合跨学科教育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地理是初中学段跨越文理界限的学科。在初中地理中,充满了人文学科的丰富瑰丽又体现出科学学科的逻辑缜密。初中是学生思维和思想高度发展的时候,学生在此时学习地理,能让视野更加开阔,感受历史进程、科学原理、人文风情,可以说地理犹如一部百科全书,让学生形成全球化的视野,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另外,跨學科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渗透和分析各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地理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避免重复讲解浪费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紧密牢靠,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
(一)物理和数学与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地理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知识重叠度较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旁征博引,调动学生思维展开空间想象,让学生进行知识融合,促进知识的全面吸收。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就提到了月球的亮度是来自反射太阳的光,这就和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息息相关,学生在理解了反射原理后,就会理解月球反射太阳光是怎样的情况。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又让地球产生潮汐,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又让地月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早在六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关于天气和气候,就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原理就可以解释低热压和高冷压的形成,以及热力循环的原理解释降水和蒸发;另外,初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中地图的绘制要用到数学的比例问题和基础计算方法,而在《居民与聚落》中也运用了数字增减的比例知识。可以说,物理、数学和地理在科学层面上进行融合,对学生的理科思维发展有巨大影响。
(二)政治和历史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文综的三门学科就包括地理、政治、历史。可以说地理和政治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这是一种文科视野的学科联系,表现为通过历史和政治引入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真正实现知识丰富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例如在讲到地理知识中的聚落时,由地理学的知识推断中国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就是在充满平原沃土的东南方,人口较为密集;在西北的荒漠高山,人口稀少。然而用历史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归咎于战争,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清军入关”等,这些战争影响着中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不断南移,人口也主要定居在东南经济带上。还有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中中国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古代政治密切相关,像彝族文化就与古南诏国一脉相承;满族承袭女真族文化,与我国金代完颜政权、清代政权都有历史政治渊源。
(三)语文与地理知识的整合重叠体现
语文所覆盖的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其中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色彩,包含了众多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育中穿插语文知识和语文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不再沉闷无趣,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而语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地理特点的要数诗歌部分。例如在许多古诗中都隐藏古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充沛;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又可以感受南北气候差异;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不同地形,地势特征。从古诗词到地理,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的文学氛围。在地理中引入语文知识,一是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二是在地理中融入人文气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初中地理与德育的整合重叠体现
单一的地理知识学习,并不能培养出当今时代需要的全方位发展人才,因此将德育多元化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然之举。首先,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导向;其次,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人生观的有效前提;最后,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有益基础。例如,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但是在海洋及海洋岛屿归属问题上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存在争议,结合地理说明争议区域自古属于中国领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看世界的角度各有千秋,而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独具综合的魅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不少于地理总课时10%的课时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初中地理课程改革跨跃式发展的标志,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社会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优势。
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将地理与其他学科统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当前,我们亟需走出学科本位的固有认知,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形成文化自觉。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全面育人的体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跨学科主题学习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而生成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将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真实世界建立起内在联系,在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培养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选择题(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主要用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来衡量,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表述中,描述气候的是( )
A.四季如春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暴风骤雨D.风和日丽
2.“今年某地的降水总量比往年多。”这句话体现了降水的( )
A.季节变化 B.年际变化C.季节分配D.日变化
【答案】1.A 2.B
【解析】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况,突出特点是时间短,多变;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稳定。四季如春描述的是多年形成的气候特征,具有规律性,稳定性,A正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暴风骤雨、风和日丽描述的是短时间的天气变化,BCD错误。故选A。
2.“ 今年的降水总量比往年多 ” 说的是降水的年际变化 , 表示今年与往年的降水量不同,没有说明季节变化和分配,更不是指降水的日变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地理源于生活,它反映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历来文人墨客,将生活感受以诗词、成语和对联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图是中国空白行政区划图。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以下诗词中涉及到的省区,与其在图中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①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③ D.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④
4.除了诗歌以外,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一幅对联所描述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及其在图中的编号对应正确的是( )
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A.青海省——②、江苏省——①B.江西省——④、湖南省——③
C.重庆市——②、浙江省——⑦D.贵州省——⑤、四川省——⑥
5.成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秦晋之好”、“得陇望蜀”、“黔驴技穷”中“秦、晋、陇、蜀、黔”对应的省区编号,正确的是( )
A.③⑦④⑧⑩ B.⑧⑥⑦⑤④C.⑨⑩③②⑦D.⑨⑩⑧⑥⑤
【答案】3.C 4.D 5.D
【解析】3.结合图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指的是②重庆市,A错误;代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指的是①山东省,B错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指的是③湖南省,C正确;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指的是⑦云南省,D错误。故选C。
4.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少数民族有苗族,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有河流赤水以及全国闻名的茅台酒,因此“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描述的是⑤贵州省;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川菜全国闻名,因此“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描述的是⑥四川省,D正确,排除ABC。故选D。
5.结合图示,⑨陕西省简称陕或秦,行政中心是西安;⑩山西省简称晋,行政中心太原;⑧甘肃省简称甘或陇,行政中心兰州;⑥四川省简称川或蜀,行政中心成都;⑤贵州省简称贵或黔,行政中心贵阳,D正确,排除ABC。故选D。
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中写到:“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通过对我国疆域四至点的景物描述,文意表明我国( )
A.南北跨纬度大B.东西跨经度大
C.地形复杂多样D.国土面积辽阔
7.“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通常将我国南北划分的界线是( )
A.阴山 B.秦岭 C.长江 D.南岭
8.关于我国四地域的资源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国的能源矿产储量大B.南疆的水资源多于北国
C.东海碧波中有我国众多的渔场D.帕米尔高原上牧业发达
【答案】6.D 7.B 8.D
【解析】6.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体现我国东西跨经度大,时间差异大;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体现我国南北跨纬度大,气候差异大。通过对我国疆域四至点的景物描述,表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我国南北划分的界线是秦岭-淮河,其地理意义有: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与8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我国北方能源矿产储量大,煤、铁、石油丰富,A正确;我国南方水资源多于北方,B正确;我国东海有众多渔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C正确;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的最西端,海拔高,自然条件差,牧业不发达,D错误。根扰题意,故选D。
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各族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据此,完成下面9-12小题。
9.在这里召开两会,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C.金融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10.关于北京自然地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B.北京市濒临渤海,是优良港湾
C.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D.北京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11.下列名胜古迹全部位于北京的是( )
A.故宫、颐和园、中山陵B.颐和园、故宫、八达岭长城
C.天安门、十三陵、黄帝陵D.故宫、天坛、避暑山庄
12.下列关于北京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很多的城市B.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已形成
C.有四合院 D.成功举办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
【答案】9.A 10.B 11.B 12.B
【解析】9.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全国两会在这里召开两会,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北京不临海,距离北京最近的海是渤海;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故ACD正确,B不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11.北京是历史古城,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十三陵、中华世纪坛都位于北京,中山陵位于南京,黄帝陵在陕西,避暑山庄在河北。故ACD不正确,B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12.北京市是历史古城,文化古迹众多,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城中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牌楼等也令人流连忘返;北京成功举办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北京不临海,不是港口城市。故ACD正确,B不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近年来,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竟快要变成“清河”。难道说,以后我们“跳进黄河”就可以“洗千净”了?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天。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实属罕见。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段,既有凌汛又是地上河的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C.③河段D.④河段
14.图中①、②、③、④四段,水最清、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C.③河段D.④河段
【答案】13.D 14.A
【解析】13.由图可知,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流的河段,①、④有凌汛现象。黄河的地上河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河段,④出现地上河现象。所以既有凌汛又是地上河的是④河段。结合所给答案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4.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上游特别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流清澈,地形险峻,山势陡峭,峡谷绵延,水流湍急,总落差1 300多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所以水最清、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①。结合所给答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年春晚音乐短剧《万象回春》描述了十几头亚洲象一路“象”北,离群独象贪玩戏水,“旅行团”里迎来新生命……下图是节目演出中的一场景图,读图完成下面15-17小题。
15.该场景展示的是( )
A.乡村聚落,树木丛生B.城市聚落,高楼耸立
C.乡村聚落,交通便利D.城市聚落,商业发达
16.这群亚洲象所在生活区中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二层竹楼,这样的民居适应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四季凉爽
17.亚洲象一路向北,又回到自己的故居。这一路上,受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保护。聚落文化也如此,针对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所面临的保护与利用的困境,合理的建议是( )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建筑B.全部拆除后照样重建
C.加强保护,根据需要合理改建D.不要碰,任其发展
【答案】15.A 16.B 17.C
【解析】15.该场景房屋较少、树木丛生,是乡村聚落;A正确,故选A。
16.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底层架空,是为了防潮。竹楼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排泄。故选B。
17.聚落和典型传统建筑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针对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应保留原貌,根据需要合理改建。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面18-21小题。
18.观看姑婆山旅游区的全景,应选择的最佳的地点是( )
A.天堂山山顶 B.仙姑瀑布C.方家茶园D.景区大门
19.从仙姑瀑布到天堂山山顶的路线的走向,正确的是( )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东北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D.先向东再向东北
20.若量得景区大门到方家茶园的图上距离是1.4厘米,实地距离是1400米,则比例尺是( )
A.1:100 B.1:10000C.1:1000D.1:100000
21.若我们在暑假去姑婆山旅游,应携带的物品是( )
①防晒霜②望远镜③保暖衣④雨伞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18.A 19.D 20.D 21.C
【解析】18.等高线地形区中海拔越高,视野越广,由图中河流流向及注记可知,仙姑瀑布、方家茶园、景区大门的海拔低于两个山顶,天堂山山顶的海拔为1841米,视野好,方便观看姑婆山旅游区的全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图中指向标指示北方,从仙姑瀑布到天堂山山顶首先要向东到达道路交叉口,再向东北到达目的地,故选D。
20.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将单位换算统一,即1.4÷140000,得到比例尺为1:100000,故选D。
21.姑婆山位于广西贺州市境内,暑假期间天气炎热,应穿凉快衣物,不用携带保暖衣,故③错误;夏季紫外线强,可带防晒霜;山区游玩可带望远镜,便于观赏远处景色;广西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丰富,可携带雨伞遮雨,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
浩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请用你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下题中的地理知识。完成下面22-25小题。
2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 )地区热量丰富、四季鲜果不断的景象。
A.南方 B.北方C.西北D.青藏
2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地方( )发达。
A.种植业 B.林业C.渔业D.畜牧业
2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从武汉的地理位置判断,诗中“故人”所乘的船是在( )上航行。
A.乌苏里江 B.怒江C.长江D.金沙江
25.“橘生南则为橘,生北则为枳”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
A.气温低 B.阳光太强C.土壤贫瘠D.降水少
【答案】22.A 23.D 24.C 25.A
【解析】22.卢桔和杨梅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罗浮山在今天广东省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光照较多,夏强春弱,四季宜耕,瓜果随时可得; 所以此景观位于南方地区。故选A。
2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写的是内蒙古高原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D符合题意。故选D。
24.乌苏里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河流,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而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 交通便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
25.柑橘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柑橘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这些条件影响最大的数温度,即使差异0.5℃的气温有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柑橘生长发育要求12.5~37℃的温度。北方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低和降水少都不适宜柑橘的生长,在北方生长的柑橘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而气温低是最主要的原因,降水少,还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进行补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北方的阳光没有南方的强,土壤肥沃,B、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学习诗歌的热情,很多诗歌中蕴藏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完成下面26-27小题。
2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说明我国地势特点是( )
A.西高东低 B.中高周低C.东高西低D.地势平坦
27.下列诗句能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景色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答案】26.A 27.A
【解析】2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说明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自西向东奔流入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形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大雪飘飞的景色的诗句,A正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形容的是夏季风影响不了甘肃的玉门关,玉门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B错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四川盆地,多夜雨,C错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江淮地区,多梅雨,D错误。故选A。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敕勒歌》中的诗句。据此,完成下面28-29小题。
28.诗歌中描述的地形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9.关于该地形区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C.地面坦荡,辽阔无垠D.地面崎岖,山峰众多
【答案】28.A 29.C
【解析】28.内蒙古高原的中部水草丰茂,这里牛羊成群,毡房点点,是我国的草原牧区,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A正确;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BC错误;云贵高原位于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D错误。故选A。
29.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描述的是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辽阔无垠,C正确;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描述的是青藏高原,A错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描述的是黄土高原,B错误;地面崎岖,山峰众多,石灰岩分布广泛,描述的是云贵高原,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
30.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材料二:某中学兴趣小组组织“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下图是该小组收集的传统民居图片及气候资料图。
(1)聚落的分为城市聚落和______聚落两大类。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上图中的乙景观图反映了当地气候______的特点。
(2)兴趣小组在收集资料时把民居图片与气候资料图搞混了,请你帮忙把区域与右图中特色民居图片或者气候条件对号入座。
A区:______和③;B区:乙和______;C区:______和②。
(3)传统聚落之一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的意义是______(选择)。
A.能够收费赚钱B.便于我们以后进行仿建
C.传承民族文化和文明D.提供就业机会
【答案】30.(1)乡村 湿热
(2)甲 ① 丙
(3)C
【解析】(1)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大类;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上图中乙景观屋顶坡度大、底层架空,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底层架空可以防潮湿。
(2)由图可知,A区是中东地区,这里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传统民居是与甲平顶土坯房相符,与③终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相符;B是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当地的传统民居与乙图所示的高脚屋相符,这样的建筑有利于通风散热,与①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相符;C地处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当地的传统民居是丙图所示的茅草屋,气候类型与②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相符。
(3)传统聚落是一个时代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的意义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文明,收费赚钱、以后仿建和提供就业机会都不是目的,排除ABD,故选C。
31.【跨学科主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西域路线图与西北地区位置示意图
【品读历史】
材料二:葡萄于汉朝时期传入中国,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葡萄喜温,喜光,湿度不易过大,果实膨大期最适温度为20℃-30℃,如果昼夜温差大,着色及糖度更好。
(1)葡萄已在新疆大面积种植,简要分析西北地区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
【邂逅语文】
(2)在西北气候条件下,新疆的葡萄扬名天下,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分析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______因素的影响。
【遇见生物】
材料三:无籽葡萄利用“三倍体”技术培育而成,营养价值更高,更受人们的欢迎。
(3)无籽葡萄的出现,体现了农业受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欣赏音乐】
材料四:“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临行前种下了一颗葡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4)结合图分析,吐鲁番在种植业方面主要发展______农业,水源主要来自______山脉。
【提高思想】
材料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大力度促进新疆葡萄产业的发展。
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请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
【答案】31.(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
(2)海陆
(3)科技 市场
(4)绿洲 天山
(5)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区域的知名度。
【解析】(1)葡萄已在新疆大面积种植,西北地区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
(2)在西北气候条件下,新疆的葡萄扬名天下,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可知西北地区由于距海遥远,降水少。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3)无籽葡萄的出现,体现了农业受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4)结合图分析,吐鲁番在种植业方面主要发展绿洲农业,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山脉的冰雪融水。
(5)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区域的知名度。
32.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九九消寒图,完成下列问题。
数九是我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间有描画九九消寒图的习惯,人们用墨笔每天着色染一瓣梅花,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点遍,春回大地。
(1)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____转运动。
(2)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记载着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中,和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四时田园杂兴》范成人)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白居易)
C.黑夜山魈语,黄昏海燕归(《题海盐南馆》张祜)
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陶渊明)
(3)地球公转至位置数九第一天时,阳光直射____(纬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日(节气)。这一天济南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下图是正午时刻室内的太阳光照情况,其中符合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____。
当“九九消寒图”已着色染梅花30瓣时,最接近的节气应是____;此时,地球正处于公转轨道中的____段(填字母)。济南的白昼时间逐渐变____;气温也逐渐____(升高/降低)。
【答案】32.(1)公
(2)B
(3)南回归线 冬至 昼短夜长 ①
(4)大寒 D 长 升高
【解析】(1)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述的是昼夜长短与季节的关系,属于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其余三个叙述的是昼夜交替现象,与自转有关,故选B。
(3)地球公转至位置数九第一天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二十节气中的冬至日。这一天位于北温带的济南昼短夜长。图中是正午时刻室内的太阳光照情况,其中符合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①,该节气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4)二十四节气中,相邻两个节气相差15天,当“九九消寒图”已着色染梅花30瓣时即1月22日前后,最接近的节气应是大寒;此时,地球正处于公转轨道中的D段即北半球的冬至日与春分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济南的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气温也逐渐升高。
33.【跨学科学习】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常碰到一些跨学科的问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活动一 地理与语文
(1)诗句①描述了赤道的周长是多少千米?
(2)诗句②~⑤中,哪句可以用来描述天气?
活动二 地理与数学
(3)计算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4)若乙地的气温为16℃,此时甲地的气温理论值约为多少?
活动三 地理与美术
说出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
【答案】33.(1)4万千米
(2)②
(3)2000米
(4)4℃
(5)地球人口过多(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解析】(1)“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含义是地球每天自转,使居住在赤道上的居民也日行了八万里,八万里即4万千米,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2)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③④⑤中有“二月”、“三月”的字眼,属于长时间的发生的现象,属于气候;只有②描写的是短时间内发生的现象,故描述的是天气。
(3)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读图可知,甲地海拔3000米,乙地海拔1000米,两地相对高度2000米。
(4)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乙地的气温为16℃,从乙地到甲地,海拔升高了2000米,则气温降低了12℃,所以甲地气温4℃。
(5)读图可知,过多的人口对地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反映了地球人口过多(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3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2月17日,我国在京津冀等地区启动建设8个算力枢纽,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数”指数据,“算"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指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
材料二:1935年我国近现代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著名的黑龙江省瑷珲县(今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县人口地理界线。总结出中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材料三:图1为“启动建设的8个算力枢纽分布图”、图2为“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存量机柜总数占比图(截至2021.10)”、图3为“东部、西部自然资源占比示意图”。
(1)根据图,目前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存量机柜总数最多的地区是____,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后我国算力枢纽从数量上的分布特点是:____。
(2)我国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更大,这是因为____,西部地区可以用庞大的数据为“原料”发展____等高新技术产业。
(3)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数据处理的有利条件是____。
(4)京津冀枢纽位于我国的____工业基地,“东数西算”工程体现了发展工业要遵循____的原则。
【答案】34.(1)华东 东多西少,呈环状分布
(2)东部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活力更强 计算机
(3)西部地区地域广袤,拥有比东部地区更丰富的可再生资源
(4)京津唐 集约化
【解析】(1)读图可知,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存量机柜总数最多的地区是华东地区,占比29%,“东数西算”工程后我国算力枢纽从数量上的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呈环状分布。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力较高,同时人口东南多、西北少,所以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更大;西部地区可以用庞大的数据为“原料”发展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
(3)我国东部地区数据产生量大、数据密集、算力资源紧张,西部地区地域广袤,拥有比东部地区更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计算资源来高效执行东部地区有巨大计算需求的数据,能够在全国层面更高效地支撑以降低全社会能耗为目标的计算方式,更稳定地解决算力增长需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4)读图可知,京津冀枢纽位于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基地,“东数西算”工程体现了发展工业要遵循集约化的原则。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育种,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变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是把科学家的育种成果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的过程。影响玉米制种的主要因素有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晾晒脱水和贮藏条件等。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河西走廊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目前河西走廊被誉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其与四川育种基地、海南育种基地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家育种基地。下图示意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从图中找出一项能反映该特征的地理信息________。
(2)自东向西,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________?
(3)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背靠________山,简要分析该基地玉米制种的优越的自然条件________。
(4)有观点认为,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请阐述你对上述观点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35.(1)干旱 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沙漠广布)
(2)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3)祁连 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子产量高;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种子的晾晒;海拔高,气温低,相对湿度小,种子病虫害少且利于贮藏。
(4)赞成。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扩大制种业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脱贫。(不赞成;河西走廊气候干早,水源缺乏,大规模种植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环境恶化。
【解析】(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北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气候干旱。
(2)自东向西,随着夏季风的影响不断减弱,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影响玉米制种的主要因素有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晾晒脱水和贮藏条件等。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背靠祁连山,玉米制种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祁连山冰雪融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子产量高,也有利于种子的晾晒;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小,农业和化肥用量少,种子病虫害少,且利于贮藏。
(4)该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如果赞成扩大规模,则从发展制种业自然条件优势及制种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如果不赞成则从河西走廊发展该产业的劣势条件及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来分析。赞成。根据上题分析,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扩大制种业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脱贫,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等。不赞成;河西走廊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早,水源缺乏,大规模种植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开垦耕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环境恶化等。
我国古诗词和谚语等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请阅读下面诗句: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④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光山色翠如浇;⑤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要素
气温、降水、风云、雾等
气温、降水
例词
阴、晴、风、雨、冷、热、雪、雹、雾等
终年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等
时间
短时间
长时间
变化
变化快
变化慢
联系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14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原卷版+解析),共26页。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12走进生态系统(原卷版+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14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原卷版+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