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目标
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
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
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三、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一) 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荚膜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3、小结
步骤方 法现 象结 论
1R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正常R菌无毒性
2S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死亡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S菌高温灭活小白鼠正常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高温灭活:S菌+R菌小白鼠死亡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
5提取4实验死鼠发现S活菌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
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2《生物:遗传与进化》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2《生物: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2《生物:遗传与进化》第一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基因的分离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