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 D.社会贫富的分化
2.在西周,形成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D.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3.西周时期,每套编钟由大小3枚组合而成,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每套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全套编钟不仅有65枚,而且其形制的个性化特征突出。周代编钟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凭借乐器提高了地位 B.权力重心呈现出下移趋势
C.新石器时代文化得到传承 D.礼乐制度已融入百姓生活
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政治关系,这其中显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国纷争和诸侯群雄割据,而各种联盟、同盟、敌对、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材料所述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A.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 B.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 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
5.如表是关于秦人族源传说的相关内容。这些传说反映出秦人()
A.具有强烈的华夏认同感 B.利用神话传说加强统治
C.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 D.重视强化族群的凝聚力
6.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传说类型
简要内容
颛项后裔说
秦人将自己的原初祖先追认为颛顼帝,从根本上否认己族是他族或“夷”
驯鸟兽、牧马技能说
秦人先祖受命驯化鸟兽及为周王牧马于陇西,此传说既解释了秦人祖先为何居于边缘地带,又合理化了其掌握戎人擅长的技能
西迁商民说
周成王灭商后,将商纣之臣蜚廉一族西迁至邾地以防御戎人,这部分西迁的商民被认为是秦人的先人
7.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8.《史记》记载: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兴“鱼盐之利”;魏国李悝“尽地力”、“平籴法”,于是“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后来,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材料表明()
A.改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风尚
C.政治变革是统一的推动力量 D.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
9.汉武帝的宫廷内,以加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称的方式,令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中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汉武帝此举()
A.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 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关系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10.学者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汉武帝的做法有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儒家思想较之于法家更能顺应时代潮流
11.延光四年(125年),东汉安帝卒,阎皇后无子,与其兄阎显合谋,不立此前曾被立为太子的安帝庶子刘保,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但刘懿在位不满一年又卒,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拥立刘保继位,19名宦官皆封为侯,势力日盛。这表明,东汉时期()
A.宦官专权 B.外戚干政 C.政治黑暗 D.豪强割据
12.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采用胡汉分治、以胡制汉的统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则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最终灭掉北齐,这反映了()
A.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 B.民族交融历程艰难曲折
C.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
1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C.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魏晋时期,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颍川荀顗、河东卫瓘、河内山涛等人,他们或因是国之耆老,特别给予优待;或是参与了魏、晋更替的秘密谋划,掌握机要;或是通过和皇室联姻的方式,成为了晋室的要员。这一现象()
A.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 B.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征
C.标志着士族政治的衰落 D.构建了新型的选官制度
15.下列是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统治者所说的话。由此可见当时()
A.北方强烈对抗南方的思想 B.普遍具有“大一统”思想
C.南北分裂带来严重的危害 D.民族政权之间激烈的斗争
16.秦汉时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数集中在北方地区(成都除外)。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历一定时期的衰落。与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数量、规模和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群。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转移 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会职能分工
C.北方长期战乱和经济衰退 D.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7.隋唐时期,地处江淮之地的扬州,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著称,其富庶程度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其地处运河枢纽之地 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大批北民流亡南下
18.据记载,武则天偏重佛教,但明白宣示,三教任务相同,令人撰写《三教珠英》;朝廷遇有大典,常令三教代表人物上殿宣讲各自的经典。唐德宗生辰,令三教讲论,其程式是:“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回归”。这说明当时()
A.皇帝好恶决定了三教地位 B.三教思想由并行渐趋向融合
C.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重建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嬗变
19.宋朝在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之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的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提高了地方办事效率 D.利于避免地方割据问题
20.“中央大权的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诸州的兵,强者都升为禁军,直隶三衙。如此一来,前此兵骄和外重之患,就都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弊端是()
A.冗兵冗费加重朝廷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B.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C.有效预防内部发生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D.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变通
21.“出将入相”指中国古代既可领兵作战又可担任宰相的高级官员,唐代前期多有宰相领兵作战的记载,如宰相狄仁杰一度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而到宋代,宰相领兵的现象极少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
A.中枢权力体系发生调整 B.宰相多由文职官员任职(前秦)苻坚
“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酮岂敢优游卒岁,不建大同之业。”
(夏)赫连勃勃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北魏)拓跋珪
“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北魏)孝文帝
“南荡吴越,复礼万国。”
C.“以和求安”而缺少战事 D.国家实力长期积贫积弱
22.宋代金银器物流行文字铭刻,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是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如江西彭泽易氏墓中银梳刻有“江州打作”铭,安徽六安宋墓出土的银勺、银胭脂碟上压印“顾玉郎”款,浙江永嘉窖藏银器标识“京溪供铺记”等铭刻。这一变化反映宋代()
A.金银加工技术的进步 B.政府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市民阶层是金银器消费主体
23.金朝初年,女真统治者把归降的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后,将他们分到膏腴之地”从事农业生产;女真人占领辽朝领地后,又把新占领地区的大部分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要求这些契丹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必须经营畜牧业。金朝统治者的这些举措()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旨在建立兵农合一的制度
C.废弃了女真民族的制度 D.有利于巩固金王朝的统治
24.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促进这种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
A.土地关系变革 B.商品经济繁荣
C.政府加强管控 D.儒学走向开放
25.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 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
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
26.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解释正确的是()
A.政权更迭频繁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
B.活跃的对外贸易使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
C.新耕作方法的推广促进宋代粮食总产量增加
D.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明清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27.针对宋仁宗观看女子相扑之事,司马光递上《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对宋仁宗的不检点”行为进行了婉转地批评,同时还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艺市场的监督管理,并建议有必要对女子相扑进行一次严打,要求“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这反映了宋朝()
A.大大削弱君主专制 B.相扑游戏受到打击
C.司马光的道德败坏 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28.与少数民族地区友好交往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是历代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反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史料,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班灵骨塔遗址 ②交河故城(安西都护府曾设于此)
③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 ④“晋归义羌侯”印文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29.元代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一做法()
A.有助于开拓元代辽阔的疆域 B.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D.加剧了汉与少数民族隔阂
30.明代自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出现“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六卿伺色探旨”的局面。但有时也出现六部视内阁的票拟“只系纸上一言耳,不予合作”的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B.六部职能被内阁所取代
C.内阁与六部之间矛盾的激化 D.君权强化影响行政效能
31.“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 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A.内阁制度 B.奏折制度 C.理藩院 D.军机处
32.明武宗时期,有匿名状告发太监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各部长官以下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在奉天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兵部主事何武、顺大府推官周臣等焦渴过度,倒下来死掉。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昏庸无能B.君主专制强化C.宦官专权横行 D.官员软弱无能
33.“它无官署,无属吏,无专官,不是正式国家机构,无丝毫独立性;直接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其成员由皇帝特旨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调取”。材料中的“它”()
A.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 B.拥有拟定大政方针的票拟权
C.是行政决策一体化的产物 D.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34.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
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
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D.背离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35.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A.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发展 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36.经济史统计表明,中国粮食产量在汉以后持续缓慢增长。有人统计了农耕时代基本生活水平的指数-人均粮食占有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A.盛唐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是高产作物大量引入
B.北宋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得益于土地政策调整
C.晚明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中叶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
37.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生活于松江府的潘允端,在其拥有的一两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在其日记中,关于垦田、莳秧、种麦等工序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粮食产量提高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38.顺治九年清廷规定:“各国由陆路进贡,每次不得过百人,入京只须二十人,余皆留边听赏;由海道进贡,不得过三船,每船不得过百人,一应接贡、探贡等船,不许放入。”康熙七年规定:“安南贡船,不得过三,每船不得过百人,来京员役,不得过二十人。”这些规定旨在()
A.保障沿海地区稳定 B.降低财政运行成本
C.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D.宣扬天朝上国威严
39.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流行一时:顾炎武倡导治学应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黄宗羲认为“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李顺提倡“开物成务,康济群生”。经世致用思潮主要针对()
A.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 B.程朱理学的格物精神
C.西学东渐的严重冲击 D.脱离民众的佛老思潮
40.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研究兴修水利,深感西北治河,东南治水利,皆目前救时至计”。而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数学、地理、水利、工程等知识,运用到兴修水利工程中,可以马上发挥作用。这反映出,明朝后期“西学东渐”的形成()
A.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基础上 B.推动中国科技完成近代转型
C.使明朝的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D.体现出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材料二: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秦制“变化”。(4分)
(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交子。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交子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材料二: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在蜀地得以流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8分)
43.阅读有关明清的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6分)广东惠州
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煸铁取利
山西潞州
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淀、挽、所薪食者,常百余人
福建尤溪
坊长大户,招集四方无籍之徒,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
时期
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中叶
晚清
人均
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答案()
1.【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不同,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只有讲究的石棺,没有玉器,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一般无随葬品。可见,不同墓葬主人身份有所差别,属于社会贫富的分化,D项正确;第四等级墓和附属墓没有玉器,所以玉器并不是随葬的必需品,排除 A项;材料仅体现了阶级的分化,并没有体现公共权力机构等因素,因此不能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 B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域的墓葬,排除 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者为大宗,受封者为小宗,以此形成的宗法体系将国与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神权思想是将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材料内容与早期神权思想影响无关,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沿袭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且形制个性化特征突出,这种变化反映出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权力衰微,权力重心呈现下移趋势,B项正确;贵族凭借乐器提高了地位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文化传承,排除 C项;当时编钟与百姓生活关联不大,排除 D项。故选B 项。
4.【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私田数量增多。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周王室的统治却日益衰落,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纷纷独立发展,争夺霸权,A项正确。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需要,是在铁器牛耕推广带来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B项;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为列国纷争和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探寻族源传说的目的是与西戎进行区分,追认华夏为先祖,A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人追溯族源的目的是加强华夏认同,没有体现统治者利用神话传说加强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无法得出“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秦人利用传说强化华夏认同感,其目的在于融入华夏体系,不是强化族群的凝聚力,排除 D 项。故选A项。
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映了墨家作为小生者的代表反对战乱,渴望社会社会安定的愿望,D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排除 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齐国管仲的改革、魏国李悝的改革以及秦国商鞅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发展,齐国通过“相地而衰征”、兴“鱼盐之利”,增强了国力;魏国凭借“尽地力”、“平籴法”提升了实力;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这些改革措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而非社会文化风尚的改变,排除 B项;政治变革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改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中各国的改革大多体现了法家思想,不能得出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所述为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以削弱相权,B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朝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皇权,在外朝基础上,增设中朝这一决策班子,某种程度上造成决策权的分散,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排除 C项,“独尊儒术”主要内容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采用的是刑罚的手段,最后失败了;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利用的是利禄的诱引,最后成功了,由此可知,二者都是为了统一思想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并不是直接导致,排除 B项;推恩令的实行有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不是汉武帝采取的思想措施,排除 C项;材料中并未就儒家与法家谁更胜一筹进行对比,排除 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东汉(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阎皇后与其兄阎显合谋立刘懿为君,这体现了外戚干预朝政的情况;随后宦官孙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并拥立刘保继位,这些宦官因此被封侯,显示出宦官势力的增强。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黑暗,C项正确;虽然最终宦官势力增强,但题目描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并非单纯强调宦官专权,排除 A项;阎皇后及其兄阎显的行为是外戚干政的具体表现,但是未涉及到宦官专政,表述不全,排除 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地方割据或分裂势力的问题,而是集中在中央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上,排除 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魏北周推行鲜卑汉族文化融合,最终灭掉北齐,说明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与民族交融历程无关,排除 B项;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该示意图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的示意图,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此外,北方汉人南迁也推动了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教昌明,既是陆上丝绸之路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的重要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589年,杨坚派遣大军灭了偏安的南陈,于是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结束,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一统时代,不符合题干,排除 C项;中国完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排除 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颍川荀顗、河东卫瓘、河内山涛等人,他们或因是国之耆老,特别给予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政治上垄断官场,受到优待,并且和皇族继续联姻,维持特权,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征,B项正确;门阀士族专权会引发寒门实力的不满,但无法推动寒门势力的崛起,推动寒门实力的崛起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 A项;这一时期是士族政治的发展鼎盛时期,排除C项;门阀士族专权并未构建新型的选官制度,但使得九品中正制难以真正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和北朝(中国)。从这些统治者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都表达了统一天下、实现大一统的愿望,苻坚提到大同之业”,赫连勃勃谈及“统一天下”,拓跋珪和孝文帝也都强调对南方政权的贬低和征服,这些都反映出历史时期对统一的追求,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分裂时期,北方政权对统一的追求,并非北方强烈对抗南方,排除 A项;材料只涉及分裂时期的十六国到北朝的政权都有统一的追求,没有涉及分裂带来的危害,排除 C项;材料虽然涉及北方政权追求统一,但没有涉及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情况,排除 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城市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北方由于一定时期的战乱导致北方城市的破坏和北民大量南迁,同时由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南方城市的大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北城市发展的变化,而古代政治重心的转移是向东和向南,排除 A项;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南北城市的不同职能分工,排除 B项;北方只是一定时期内的战乱,而且经济也有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当时人口密集,城市繁荣,规模庞大,与其位于大运河枢纽之独特地理位置有关,A项正确;隋唐盛世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是根本原因,不是扬州繁荣的特殊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王朝基本政策,排除 C项;隋唐社会安定,流民流亡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故选A 项。
18.【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根据材料“武则天偏重佛教,但明白宣示,三教任务相同”、“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回归”,可以看出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儒、佛、道三教并行,并逐渐趋向融合,B项正确;皇帝好恶会对三教的地位有所影响,“决定了三教地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儒家信仰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重建的结论,排除 C项;儒家思想虽遭受冲击,但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排除 D项。故选B项。
19.【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路之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这一建制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宋朝疆域,排除A 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未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排除B项;这一建制虽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分权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 C项。故选D项。
20.【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中宋太祖为了防止“兵骄和外重之患”,采取了收编地方军队,统一财权等措施,这样做容易导致冗兵冗费,财政开支过大,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导致财政状况恶化,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将地方军权财权收到中央,没有权力分割过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措施有效预防内部发生叛乱,巩固国家统一,不是其弊端,排除C项;权力分割过细,彼此牵制导致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变通,排除 D项。故选A项。
21.【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到宋代,宰相领兵的现象从多到少,说明宰相的权力被削弱,这反映出宋代中枢权力体系发生调整,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宰相领兵作战的现象从多到少的趋势,没有体现宰相多由文职官员担任的问题,没有出现宰相的变迁升职,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宰相领兵作战的现象从多到少的趋势,没有体现“以和求安”而缺少战事的问题,而且宋朝因为民族问题有很多的战争,排除 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丞相中枢体系的变化,没有体现国家实力长期积贫积弱的问题,排除 D项。故选A项。
2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金银器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反映了生产者已有品牌意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体现,C项正确;在金银器上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反映了生产者已有品牌意识,并非金银加工技术进步,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A项;签刻不是官方强制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金银器的没有涉及金银器的主要消费主体,排除 D项。故选C项。
2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把归降的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从事农业生产”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必须经营畜牧业”可知促进了女真族汉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利于巩固金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度是兵农合一的制度,但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建立兵农合一的制度,是要通过这一制度巩固金王朝的统治,排除 B项;猛安谋克制就是女真民族的制度,排除 C项。故选D 项。
2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门阀贵族势力逐渐瓦解,社会思想日渐开放,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齐民社会过渡,B项正确;唐宋时期的土地关系没有发生变革,还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宋朝时期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而不是加强,排除 C项;宋朝时期,随着理学的形成,儒学逐渐走向保守,排除 D项。故选B项。
25.【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可知,宋代理学家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反对政治革新和战争,主张保持现状,虽然有民族意识但仅求苟安,这表明宋代理学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节操,另一方面却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理学单纯对官员道德的培养,排除 A 项;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说法绝对化,排除 B项;理学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C项。
26.【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题。本题涉及的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到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这种耕作方法的推广促进了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但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排除 A项;活跃的对外贸易与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并无直接关系,且材料也无法得出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的结论,排除 B项;人口的频繁流动会导致区域粮食需求量上升,但不会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排除 D项。故选C项。
2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司马光反对女子相扑,认为女子抛头露面、聚众嬉戏败坏社会风气,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D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出司马光对女子相扑的态度,并未涉及宋仁宗的反应,没有削弱君主专制,排除A项;司马光仅针对女子相扑,并未抨击男子相扑,以偏概全,排除 B项;材料与司马光的道德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萨班灵骨塔是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的历史见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及形制特征提供了科学的资料,①为元代时期: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②出现于唐代;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③属于南北朝时期;“晋归义羌侯”印文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文,④是魏晋时期。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提,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及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开拓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下地方行政效率的具体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与民族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题干描述了明代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的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但有时六部也会不合作的情况,反映了内阁与六部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的激化是明代政治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虽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内阁首辅并未正式成为丞相,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正式的丞相权力,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六部有时会不合作,说明六部的职能并未完全被内阁取代,六部仍然是独立的行政机构,只是受到内阁的影响较大,排除 B项;虽然君权的强化确实影响了行政效能,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内阁与六部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君权对行政效能的影响,排除 D项。故选C项。
3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可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环节,这就是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 C项;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排除 D项。故选B项。
3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武宗时宦官刘瑾得到皇帝信任,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君主专制得以强化。B项正确;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只是表面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A C两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这些官员的能力如何,所以这并不是材料的根本原因,排除 D项。故选B项。
33.【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它”是军机处,它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A项正确;材料机构是军机处,而拥有票拟权的机构是内阁,排除B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C项;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并未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排除 D项。故选A项。
3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种植龙眼、荔枝;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产品市场化趋势的加强,而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互补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变革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趋势,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未背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明代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地区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冶铁业雇佣劳动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D项正确;题干仅涉及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不能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化,排除 A项;据所学可知,明代朝廷并未放松社会控制,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 C项。故选D项。
3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至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所给时间段,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清代人口增长迅速,超过了土地开垦速度,于是人地矛盾问题突出,粮食人均占有量自然下降,D项正确;高产作物是在明清时期大量引入的,排除 A项;北宋土地政策调整指的是不抑兼并,而土地兼并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与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 C项。故选D项。
3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这说明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雇佣劳动关系,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未涉及粮食具体产量,排除A项;农作物商品化即将农作物作为商品出售,材料只涉及经营方式,未体现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自然经济并未解体,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8【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本题大意:清朝前期,朝廷严格限制藩属国进贡人数和规模。进贡现象体现了藩属国对宗主国的顺从,故本应多多益善,才能更好地保障沿海地区稳定,但题干却在限制进贡行为,故A错误;朝贡贸易对中国而言,大多薄来厚往,限制进贡可以节省开支,故B有些道理;朝贡贸易是宗藩外交的产物,重在强化政治隶属关系,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一种恩赏,不是一种常态贸易,不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拓展,故 C错误;朝廷在进贡问题上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其规定虽有节省开支的目的,但也是在树立宗主国的权威,B与D相比较,政治价值更为重要,故D正确。
39.【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救民于水火之心”、“康济群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学问要关注民生、有益于国事。他们反对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谈之学,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与程朱理学的格物精神不吻合,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与西学东渐的冲击无关,排除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理学,与佛老思潮无关,排除 D项。故选A项。
40.【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可以马上发挥作用”可知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是为了应用于社会,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此可以当时“西学东渐”的形成是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基础上,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朝时期没有完成近代转型,排除B项;明朝时期经济并没有融入世界市场,明朝政府更没有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排除 C 项、D项。故选A项。
41.答案:(1)变化: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等。(点1分,4点4分)
(2)评析: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相互牵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宰相会议决策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采纳体现了对皇权的依附性。(点2分,3点6分)
42.(1原因:蜀地的商业发展引发“钱荒”现象(或蜀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使用不便;交子的便利性与较好的防伪效果;发行者具有良好的信用。(1点2分,3点6分)
(2特点:享受娱乐活动的主体扩大到市民阶层;文化娱乐场所普遍;娱乐生活丰富多彩。1(点2分,任答2点4分)
(3)原因:棉花种植技术引进;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国家政策的推动(或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元朝统治者的重视);棉纺织技术和织机的改进与推广;农书的推广(1点2分,任答4点8分)
43.【答案】(1新问题:外国(沙俄)势力的侵扰。(分)特点:有继承也有创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设机构管辖。(1点1分,4点4分)
(2)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稳定。1点2分,3点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预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预考历史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