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选择题(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习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B. 开发“华为手机”鸿蒙系统
C. 研究“神舟十七”号飞船轨道D. 研制“奋斗者”号钛合金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A不符合题意;
B、手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所研究的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C、“神舟十七”号飞船轨道的研究,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C不符合题意。
D、研制“奋斗者”号钛合金材料,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下列化学家中,提出原子学说的是( )
A. 拉瓦锡B. 道尔顿
C. 阿伏伽德罗D. 居里夫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拉瓦锡发现了氧气,选项错误;
B、道尔顿提出来近代原子学说,选项正确;
C、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选项错误;
D、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以及钋,选项错误。
故选B。
3. 下列变化与缓慢氧化无关的是( )
A. 煤油燃烧B. 食物腐败
C. 橡胶老化D. 动植物的呼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A、煤油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B、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但进行得较缓慢,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C、橡胶老化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但进行得较缓慢,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动植物呼吸是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但进行得较缓慢,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醋有酸味、食醋挥发B. 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
C. 铜具有导电性、铜生锈D. 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酸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液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铜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镁条投入食醋中产生气泡
B. 吹灭蜡烛瞬间,看到一缕白烟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的氧化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排在氢的前面,食醋中含有醋酸,故镁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镁条投入食醋中会产生气泡,故A选项正确;
B、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气在燃烧,当吹灭蜡烛时,石蜡蒸气遇冷液化、凝固,所以会看到一缕白烟,故B选项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选项正确;
D、加热铜绿时,是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有黑色固体产生,但不能观察出黑色固体的成分,故D选项不正确;
故选:D。
6. 规范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铜绿”B. 滴加稀盐酸
C. 加热“铜绿”D. 洗涤试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粉末状药品取用,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A正确。
B、胶头滴管,滴加液体,垂直悬空滴加,B错误。
C、固体加热,试管口需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C错误。
D、洗涤试管不能上下振荡,否则液体容易洒出,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C. 空气中各种成分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A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故B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化学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改造、应用物质。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B. 净化后的空气
C. 澄清石灰水D. 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净化后的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氢氧化钙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因此物理变化也伴随着化学变化
B. 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反应,因此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 物质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因此氧化反应都是剧烈的
D. 氮气不支持燃烧,因此不支持燃烧的一定是氮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多种物质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C、物质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都是剧烈的,如铁生锈,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D、氮气不支持燃烧,但不支持燃烧的不一定是氮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故选B。
10. 2024年2月24日晚,广饶兵圣广场呈现的一幅“3D立体动感烟花画卷”离不开氧气的参与,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B. 氧气的密 度比空气小,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C.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并不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 鱼、虾等可以生活在水中,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但氧气不能燃烧,所以氧气不是一种常见的燃料,选项错误;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项错误;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会发光、放热,如铁生锈是铁、氧气、水发生的反应,但不发光,选项正确;
D、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但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选项错误;
故选:C。
11.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下图分别是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 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C. 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属于金刚石的化学性质
D. 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C、硬度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 工业制氧气有分离液态空气法、膜分离技术、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等。如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该过程根据颗粒大小不同实现氧气制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预处理一般为空气除尘、除水蒸气等
B. 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采用的是物理变化
C. 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空气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D. 氧气能通过膜上的微孔而氮气不能,说明氧气分子的直径更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预处理一般为空气除尘、除水蒸气等操作,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只是根据颗粒大小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液氮沸点低,蒸发过程中,氮气先分离出来,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通过膜上的微孔而氮气不能,说明分子直径氮气大于氧气,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化学观念是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相关化学观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变化观:碳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水
B. 分类观:石油、矿泉水、液氧都属于混合物
C. 转化观: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D. 微粒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变化观:碳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说法正确;
B、分类观:石油、矿泉水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液氧只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说法错误;
C、转化观:氧气参与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故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D、微粒观: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故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故选B。
14. 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以免中毒。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氧气均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加入二氧化锰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没有气泡产生的是水。符合题意;
D、木炭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的。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5. 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如图1所示,测定过程中三颈瓶内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电火花点燃装置工作时对环境温度基本无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束后,量筒中约剩余50mL水,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B. t1时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启动电火花点燃装置
C. t1~t2过程中压强减小主要是因为瓶内O2不断被消耗
D. t4时三颈瓶内氮气的含量大于空气中氮气含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结束后,量筒中约剩余50mL水,则进入烧瓶中水的体积为100mL-50mL=50mL,由此可知,该烧瓶中氧气体积为50mL,则氧气在空气的占比为,故A正确;
B、温度开始升高时说明装置已被启动,所以t1时刻前装置已启动,故B错误;
C、由图2可知,t1~t2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压强在减小,说明瓶内O2不断被消耗,故C正确;
D、t4时,恢复到原来的压强,此时水已经倒入烧瓶中,气体的总体积变小,氮气不参与反应,体积不变,所以三颈瓶内氮气的含量大于空气中氮气含量,故D正确。
故选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5分)
16. 进入初三学习了化学,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Ⅰ.请你根据下列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回答,我会写。(以下依次填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化学式)
(1)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这些物质中都含有______元素。
(2)铜绿是由______元素组成。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
Ⅱ.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小组部分实验过程的装置图:
(4)A图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12.4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游码显示仍为A图,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____g。
(5)如图B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
(6)欲量取40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50mL的量筒和_____。某同学如C图所示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水____4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如下图所示,实验室要加热约150mL的水,要完成该实验需要准备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8)过滤操作中除了用到图中烧杯外,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好了氧气后,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帮他们完成报告
(9)图①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图②中的反应现象是______,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这两个反应都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0)两个集气瓶里都放有少量的水,其中②中水的目的是_____。
【答案】(1)碳
(2)Cu、O、H、C
(3)N2
(4)7.6
(5)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6)①. 胶头滴管 ②. 小于
(7)①④⑤⑥
(8)漏斗、玻璃棒
(9)①. P+O2P2O5 ②.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③. Fe+O2Fe3O4 ④. 化合反应
(10)防止反应产生的高温固体溅落瓶底,避免集气瓶炸裂
【解析】(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这些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
(2)铜绿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OH)2CO3,所以由Cu、O、H、C元素组成;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N2;
(4)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左盘)质量=砝码(右盘)质量+游码质量,食盐放在右盘,则实际质量为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0-2.4=7.6g。
(5)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图中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后果是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6)为准确量取液体,除用量筒,还要选用胶头滴管。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液体体积偏小,所以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小于400mL。
(7)150mL的水较多,则使用①烧杯。烧杯加热需要垫⑤陶土网,使用⑥铁架台支撑。加热仪器选择④酒精灯。所以需要准备的仪器有①④⑤⑥。
(8)过滤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所以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
(9)①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
②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4。
两个反应都符合一变多的特点,都是化合反应。
(10)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水的作用是防止反应产生的高温固体溅落瓶底,避免集气瓶炸裂。
1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图一中_______(填“装置字母”),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若看到_______的现象,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实验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上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
(3)实验室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具体操作方法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向长颈漏斗处倒水形成水柱,若观察到 即气密性良好。若用装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长”或“短”)管通入。与图一中B装置相比,图二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
(4)利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原理,小玲自制了图三所示的家庭简易制氧机。
①利用可以抽拉线绳,可以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这样设计的优点是_______ (答一点)。
②若想监测产生氧气的气流速度,图三中有一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是将_______(填“a”或“b”)端导管伸入水面下。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则应选择的制取气体装置组合是_______(填序号)。
【答案】(1)①. 酒精灯 ②. 铁架台
(2)①. A ②. 有较大气泡冒出 ③. 试管口没有放棉花 ④.
(3)①.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 短 ④.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①.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②. a (5)AD##AF
【解析】(1)仪器a的名称为酒精灯,仪器b的名称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采取固体加热的发生装置,故发生装置应该选用图一中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看到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实验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发棉花,导致高锰酸钾进入了水槽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
(3)实验室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符号表达式为;组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用装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短管通入;与图一中B装置相比,图二装置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4)①利用可以抽拉的线绳,可以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于停止;
②若想监测产生氧气的气流速度,图三中有一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是将a端导管伸入水面下,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的速率来监测产生氧气的气流速度;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故发生装置轩A,氨气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故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D或F,故制取装置选AD或AF。
18. 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探究,并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
Ⅰ.氧气是参与“氧循环”的重要物质。
(1)①图1装置,若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则最终测得的数据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图2实验中,小组成员利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内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以上数据分析,最终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的依据是_______。
③图3为空气成分示意图,物质B的名称_______。
Ⅱ.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某同学进行图4所示实验时发现,产物中有少许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点燃的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Mg3N2);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
④氨气分子不停地运动,溶于水后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实验过程与结论】
(2)取_______,据此可推断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根据查阅资料结合图5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现象)
(3)写出图4中镁与氮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反思交流】
(4)进行图4所示实验时,在确保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该同学所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1)①. 偏大 ②. 集气瓶内氧气的最终浓度为8.86%
(2)氧气
(3)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B中有气泡产生,且A中溶液变红色
(4)
(5)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与氮气反应
【解析】(1)①图1装置,若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弹簧夹未夹紧,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逸出,集气瓶内气体被消耗体积变大,则最终测得数据会偏大;
②根据图示可知,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氧气的最终浓度为8.86%,说明氧气没有消耗完;
③图3为空气成分示意图,物质B约占空气体积的21%,则B的名称为氧气;
(2)根据资料,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④氨气分子不停地运动,溶于水后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可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B中有气泡产生,且A中溶液变红色,可推断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
(3)镁与氮气点燃生成氮化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由于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与氮气反应,所以在确保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该同学所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
19.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催化剂用量及催化剂种类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同学们用如下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1)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为了较精确测定排出水的体积,C框内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_(填“C1”或“C2”),原因_______。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
(3)表中所列三种催化剂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
(4)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_______时(填最简比),催化效果最好。写出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制氧气符号表达式_______。
(5)氯化钾 __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原因是 _______。
(6)要比较氯酸钾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_______。
【答案】(1)①. 没有 ②. C2 ③. C2装置可以回流,防止因放热引起量筒内液面的上升偏大
(2)对照实验
(3)二氧化锰##MnO2
(4)①. 1:10 ②.
(5)①. 有 ②. 生成的氯化钾起到催化作用,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6)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解析】(1)利用排水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那么排出水的气体即为所收集的气体体积;集气瓶内装水的体积大于50mL即可,未装满不受影响;C2装置可以回流,防止因放热引起量筒内液面的上升偏大,为了较精确测定排出水的体积,C框内应选用的装置为C2,故填:没有;C2;C2装置可以回流,防止因放热引起量筒内液面的上升偏大;
(2)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实验2、3、4中加入药品后有无催化作用,故实验1的目的是作对照实验,故填:对照实验;
(3)除了加入药品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对比可知,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实验2所用时间最短,即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故填:二氧化锰或者MnO2;
(4)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3催化效果最好,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0.5:5=1:10时,催化效果最好;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且加热的条件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1:10;;
(5)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变短,所以KCl有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对反应起了催化作用,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故填:有;生成的氯化钾起到催化作用,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6)要比较氯酸钾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故填: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鉴别砂糖和食盐
鉴别氮气和氧气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
鉴别木炭、氧化铜
实验方案
取样,尝味道
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取样,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
取样,观察颜色
编号
氯酸钾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s
实验1
5
无
无
171
实验2
5
二氧化锰
0.25
79
实验3
5
二氧化锰
0.5
49
实验4
5
二氧化锰
2.5
93
实验5
5
氧化铁
0.5
58
实验6
5
氯化钾
0.5
15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以下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94%、二氧化碳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优选卷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与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校际联盟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