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不打算讲整部的社会学,我们只说两种文化。其一种我们名之曰生产家庭化的文化,其另一种我们名之曰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在未经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产方法在某一个阶段内,都是如此以家为本位。用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生产,即所谓生产家庭化。
    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的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在旧日所谓五伦中,关于家的伦已占其三。其余二伦,其内容亦以关于家的伦类推之。在中国字典中,关于亲属关系之字,最为丰富,此盖因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在中国最为发展也。
    在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其所用的生产方法,与上大不相同。经过产业革命的生产方法,主要是用机器生产。用机器生产,既需大量生产,则须大量用工人。一个新式的面粉公司,用机器磨面,其所用的工人,不是老板的家人,而是从社会上来的。它的出产,不是供他自己的家用,而是供全社会之用。此之谓生产社会化。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何以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一切道德,皆以家为出发点,为集中点。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不但一个人的家是一个人的一切,而且一个社会内所有的家,即是一个社会的一切。在某种生产方法之下,社会必须有某种组织,人必须有某种行为。对于人此种行为之规定,即道德。生产方法不是人所能随意采用者。因为用某种生产方法,必须用某种生产工具,所以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工具而定,社会组织随着生产方法而定,道德随着社会组织而定。所以社会组织及道德亦不是人所能随意采用者。这即如下棋然,围棋有围棋的规矩,象棋有象棋的规矩。
    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家是一个经济单位。这一经济单位,固亦不能离开别的经济单位而存在,但他与别的经济单位,毕竟不是一个,不能融为一体。但在生产社会化之社会中,社会是一经济单位,一社会中之人,在经济上融为一体。此一部分人若离了别一部分人,则立刻受到莫大的影响。
    所谓生产社会化者,所谓社会,其范围可有国及天下两重。在现在世界中,“国”是经济单位,可知现在一国之人对于其国之关系之密切。必须到如此地步,所谓爱国才不只是一个悬空的理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的道德。所谓活的道德者,即是他真能鼓舞群伦,使人生死以之,而不只是一种格言,一种理论,在公民教科书上所讲者。一种活的道德是能使人感觉其是必要者。若只能使人“知”其是必要,而不能使人“感觉”其是必要者,则其道德即是死的,不是活的。
    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亦有两类:一是生产社会化而支配家庭化者,一是生产社会化支配亦社会化者。前者是普通所谓资本主义的社会,后者是普通所谓社会主义的社会。在此后者中,所谓社会化之社会,亦可以国为范围,或以天下为范围。以国为范围者即所谓国家社会主义。以天下为范围者,即所谓共产主义。
    (摘编自冯友兰《新事论》)
    材料二: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尽人皆知;与西洋人对照,尤觉显然。现在就是要追问其所以然之故。冯友兰先生近著《新事论》一书大致是本于唯物史观,以一方在产业革命前,一方在产业革命后,彼此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的。他先阐明: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产方法在某一阶段内,都是以家为本位,是谓之生产家庭化。在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主要是用机器生产,即打破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而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是谓之生产社会化。
    在他看这两套文化,恰是一古一今,并非什么中西不同;中国今天正处在如何转入现代化之一过渡时代中。此即在前章所曾征引过的卢作孚先生书中,其见解亦差不多。不过他没有用“生产家庭化”“生产社会化”这种名词。他只解释说:因为农业民族的经济单位,非常简单,简单到一个经济单位,只需要一个家庭。所以农业民族的社会生活,就是家庭生活。纵然有时超越了家庭范围,然而亦是家庭关系扩大的。
    其所谓农业,是指旧日未曾工业化的农业,未曾现代化的农业而言,所以意思上都是差不多的。
    冯、卢两位的见解,自有一部分是处,且亦代表了时下一般人的见解。我们应予检讨者——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蔚成家族制度,虽相沿自古,但各时各地亦有变化不同。例如战国时代就有相当变动,特别是商鞅变法的秦国。商君是站在国家立场,奖励耕战,用以对外。所以必要打破家族,而使个人直接国家。关于这一点,证据甚多,例如他实行户籍法等种种组织民众的办法,此不具引。总之,无非是国家要直接掌握其人民。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横梗、牵掣而弛散其组织关系。明眼人当可看出,在欧洲亦是这种情形,或说,这种情形正是欧洲的情形。生产工具生产方法之进步,绝不是使家庭家族解体的唯一因素。当时秦国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有无改进,现已无从详考,谁亦说不清。经济诚然可说是一切上层建筑(道德法制等)的基础,但必谓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被决定的,则亦不然。即如秦国当时,怕正是倒过来由上层建筑(新法)而促进其经济起大变化罢。
    再举第二个例。欧洲的瑞士于1907年新颁民法,颇重家庭制度。在其第三三一条以下,特置家权一节,其最重要为家产共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但我们却不晓得瑞士到这20世纪来了,是不是还未曾经过产业革命呢?
    从上两个事例来看,冯说之未尽是既甚明白。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亦就非“生产家庭化”单这一点所能解释了。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在生产家庭化向生产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中,产业革命是关键因素。
    B. 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人不能随意采用某种社会组织与道德,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C. 材料二引述卢作孚的观点,与冯友兰的观点形成类比,用以具体解释冯友兰的理论。
    D. 商鞅实行的户籍法削弱了家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加强了个体与国家的直接联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生产家庭化和生产社会化两种文化形态,并探讨了其对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B. 材料一认为,生产社会化的社会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社还可进一步细分。
    C. 两则材料都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二者在对这一现象原因的解释上存在差异。
    D. 梁漱溟在文中表示,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能绝对化,二者应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活的道德”特征的一项是( )
    A. 小说《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在敌人手榴弹落下的危急时刻,勇敢地扑了上去,献出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战友。
    B. 某中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编印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纪班规宣传册发放给学生,组织学生逐条学习并背记。
    C. 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袁隆平用毕生精力研究杂交水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去世后受到世界人民缅怀。
    D. 饶阳县某女子,父亲患上肺癌后母亲得了白血病,她卖光家当奔走救治,最终让两个生命垂危的老人都转危为安。
    4. 请结合材料一,分别概括“生产家庭化”与“生产社会化”两种文化形态的特征。
    5. 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的批驳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梦想出发
    铁凝
    二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女孩子。当我荣幸地接到这次大会的邀请时,当我得知会议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文明与暴力”时,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到了香雪这个渐渐远离我们的少女。那么,就让我从她开始,进行我们的讨论。
    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一个叫苟各庄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这苟各庄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而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伙同着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现在她们是去看火车,她们是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了。火车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对少女来说,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里空气的对流,经济的活泛,物资的流通,时装的变迁……都因这火车的停留而变成可以触摸的具体。火车上的人们永远注意不到这些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那洗净的脚和新换的鞋,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女主角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带有磁铁开关的、样式新颖的、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里回到她的村子。
    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当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说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那怀抱铅笔盒的三十里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着外界文明进军的行动了。这样的解释虽说浅陋,到底也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写作者的我,总觉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火车不由分说地带来了洋溢着工业文明气味的物质信息,还带来了什么呢?
    二十年之后,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了。而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了价值。在这些富裕起来的村庄里,也就渐渐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毕竟钱要来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但也因此就有了坑骗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伪劣商品的事情……在这时,倘若我们跳出香雪当年仰望火车时的一片深情,我们是火车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们就是火车,也许我们会发现火车它其实也是一种暴力。
    什么是暴力?把它限制在我这篇发言里,相对于我前边描述过的农耕文明景象,暴力就是一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力量。雄壮的火车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着产生暴力的资格的,它与生俱来的一种不由分说的力量。虽然它的暴力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文明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火车在进化着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扮演了暴力的角色。没有这些机械文明的入侵,贫苦的香雪们将永远是清纯透顶的可爱。可我想说,这种看似文明的抵抗其实是含有不道德因素的,有一种与已无关的居高临下的悲悯。贫穷和闭塞的生活里可能诞生纯净的善意,可是贫穷和闭塞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词。谁有权力不让香雪们走出大山富裕起来呢?而当初她们跳上火车,正体现了她们那压抑不住的活力。对新生活的希望就埋藏在这样的也许是可笑的活力里。
    在今天,面对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要求也一再地扩大,写作者原本无话可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哪怕它天生有一种不由分说的“暴力”色彩。
    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从来都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而这两种力量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互相依存难解难分,交替作战滚动向前。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愿意关注火车以后的乃至磁悬浮列车以后的人类的精神动向,怎样阻挡人在物质引诱下发生的暴力——比方富裕起来的香雪的有些同乡坑骗游客之行为即是一种新的暴力。怎样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唤醒这梦想或者表达这梦想,并且不回避我们诸多的焦灼与困惑。
    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
    有位我尊敬的老作家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已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有删改)
    【注】本文为铁凝于2002年7月在加拿大华裔作协主办的第六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隔二十年,作者回顾《哦,香雪》时,深深地感到自己当年对“香雪”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B. 小说《哦,香雪》中台儿沟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苟各庄,香雪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年房东的女儿。
    C. 香雪虽然生活在闭塞的山村,但她敢于向外界文明进军,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
    D. 作者认为文学有责任捕捉和表达人类精神上最高层次梦想,并以微弱的能力捍卫这些精神价值。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写香雪换铅笔盒的故事时,详细描写了她的动作和神态,与小说《哦,香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文章将二十年前苟各庄的闭塞与二十年后的发展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现实感,也深化了主题。
    C. 文章结构清晰,从引出话题到深入分析,再到提出问题和最后展望,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
    D. 本文主题深刻,语言却平实自然,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容易引起共鸣。
    8. 本文谈到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取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时,用了“惊险”一词,请联系课文《哦,香雪》,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 栀子花文学社的同学阅读了本文后,打算为课文《哦,香雪》写一篇文学短评,经讨论,主题定为“火车·文明·暴力”,请围绕主题写出你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操少机警,有权数,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劭。”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
    材料二:
    九月,庚午朔,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绍不从。会攸家犯法,攸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既入坐,谓操曰:“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既至,围屯,大放火,于是绍军大溃。后,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
    材料三: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官渡之战,袁绍使陈琳为檄书,数操罪恶,连及家世,极其丑诋。及袁氏败,琳归操,操曰:“卿昔为本初①移书,但可罪状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操释之,使与陈留阮瑀俱管记室。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
    【注】①本初:袁绍的字。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十月A绍遣车B运谷C使其将D淳于琼等将兵E万余人F送之G宿绍营H北四十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人未之奇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弗之怠”句式特点一致。
    B. “既入坐”与《琵琶行并序》“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坐”意思不同。
    C. 犹,尚且,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中的“犹”意思相同。
    D. 足下,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称足下。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尉桥玄和南阳人何颙对曹操的评价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曹操具有在乱世中安定天下的才干。
    B. 袁绍与曹操交兵时,沮授与许攸先后建议袁绍乘机对许都发起进攻,二人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C.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假冒袁绍部队,夜袭袁绍辎重部队,采用火攻的计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D. 袁绍与曹操讨论战事不利时该如何据守,袁绍主张占据有利地势,而曹操看重人才的重要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
    (2)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
    14.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自己的求贤之心,材料中曹操的哪些做法有助于他收拢人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旧写真图①(节选)
    白居易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②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③,不得画功名。
    【注】①写真图: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任江州司马时期。②羲和:传说太阳神的车由六龙拉着,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③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所建,阁内挂有开国功臣二十四人的画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观赏昔日画像,画中“我”与现实中的“我”彼此凝视,宛如兄弟相见一般亲切。
    B. “况使”一词使诗意递进,接着以反问句表现了自己如今已衰老得让他人难以相认。
    C. 诗中使用“羲和”的典故,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不可阻挡,也暗含了对生命衰老的无奈。
    D. 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情感真挚,以平易的词句表达出诗人观画时内心的感受。
    16. 本诗的最后两句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先以“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仙山的虚幻难觅,再以“____________”一句表示天姥山真实存在,可以一赏。诗句先虚后实,表达了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之情。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羁旅之中又身患疾病,心中产生多重悲凉之情。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的,曹操却用它来形容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 A ),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该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2月,我从海外回来,【甲】一脚踏进昆明,我的心都醉了。【乙】云南的春天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催动花事。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了。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香气①_________________,【丙】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著名景区。原以为( B ),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②_________________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色的花儿③_________________,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丁】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那些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儿的人,他们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花儿,为我们美化了生活。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此句可删去“我的”,使表达更加简洁。
    B. 乙处,“脚步儿勤,来得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丙处,“绿梅”后的逗号使用不当,应改为顿号。
    D. 丁处,此句说法过于绝对,存在逻辑错误。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第二段中“那一片春色啊”,若改成“此处的春日美景”,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请简要分析。
    22. 请把最后一段画线句改写成一个设问句,以增强表达效果。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所谈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关注。你的身边也许有这样一些人,如爱岗敬业、全身心钻研教学的老师;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精耕细作、生产出最优质农产品的农民……他们把“工匠精神”融入自己平凡的工作中,他们的事迹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写出他(她)的故事,表达你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