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岩层形成的顺序最可能为( )
A. 先有甲,后断层B. 丁在乙后C. 先断层,后侵入D. 丁在丙前
2. 据图判断该区域发生褶皱的次数为( )
A. 1次B. 2次C. 3次D. 4次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断层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甲形成、再形成丙,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丁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乙形成。因此C正确,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丙岩层上面相邻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丙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A、C、D错。故选B。
【点睛】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其上岩层没有位移,乙断层位于下面,形成最早。丙岩层上面有侵蚀面,说明丙形成后,被侵蚀,才有甲形成。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
如图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km。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容易出现冰冻现象。据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影响瑞士中部高原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
A. 高压脊B. 低压槽C. 冷锋D. 暖锋
4. 受此天气系统的影响,瑞士中部高原地区盛行( )
A. 西南风B. 偏北风C. 山谷风D. 海陆风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风速较大,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容易出现冰冻现象。说明冷空气较强,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此次影响瑞士中部高原地区的天气系统是冷锋,C正确,D错误;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低压槽控制下气流上升,风力均较小,AB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影响瑞士中部高原地区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冷空气来自偏北方向,推动暖空气前进,结合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可知瑞士中部高原地区盛行偏北风,B正确,A错误;此时背景风风力强盛,局部山谷风和海陆风较弱,CD错误。故选B。
【点睛】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地位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附近,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出现四五米高的涌浪,全年各月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都在7天以上。航海家对这个区域还进行了具体区分(如表)。据完成下面小题。
5. 为减轻附近涌浪影响,在该海域航海时间最好选择在(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6. “咆哮40°”与“尖叫60°”巨大差异表现在( )
①洋流性质方面②海水盐度方面③气流冷暖性质方面④风向方面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1月份处于南半球夏季,南北温差较小,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A正确。故选A。
【6题详解】
“咆哮40°”属于西风带,盛行西北风,西北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属于暖性气流;“尖叫60°”属于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东南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属于冷性气流。巨大差异表现在③气流冷暖性质方面、④风向方面。洋流性质方面都寒流,海水盐度方面差异不大,①②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是行星风带之一,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约40度至60度之间,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由于西风环流在广阔的南大洋上空畅通无阻,常年平均有六、七个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致使西风带海域波涛汹涌,被称为“咆哮的西风带”。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漠地区的巴彦浩特镇,东临贺兰山,蒸发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约150mm。该地区内沙漠中的低洼地发育了面积小、深度小的众多湖泊,冬季易结冰。如图示意该地区湖泊总面积的年内变化。据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区湖泊水体补给的主要形式是( )
A. 地下水补给B. 河流水补给C. 大气降水补给D. 冰川融水补给
8. 导致4月湖泊面积比7月大的原因有( )
①气温较低,蒸发量小②湖泊结冰③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④大风天气多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巴彦浩特镇位于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少,河流水更加稀少,BC错误;内蒙古地区没有冰川融水,D错误;沙漠地区空气水汽凝结,凝结水形成地下水,湖泊通常依靠地下水补给维持,A正确。故选A。
【8题详解】
导致4月份湖泊面积比7月份大的原因主要是4月份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①正确;加上此时为春季,冬季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对湖泊有补给作用,③正确;4月不是冬季,湖泊不会结冰,②错误,大风天气多会加速蒸发,使湖泊面积减小,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下水补给:它是河流水量可靠、经常的来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更为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林芝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区域内地形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度悬殊,垂直气候差异较大,区域内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林芝市北部高山组成巨大屏障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南下,南部开口,有利于南部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环境使林芝市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成为“高原江南”。如图为林芝市所在雅鲁藏布江河段等高线分布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9. 林芝市海拔最低处的自然带为( )
A. 热带季雨林带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热带雨林带D. 高山灌木带
10. 林芝市能出现“高原江南”景观的关键要素是( )
A. 纬度B. 风向C. 水源D. 热量
11. 与林芝市“高原江南”景观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 巴西高原7月的草原枯黄B. 罗马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C. 亚洲东部夏季多雨的气候D. 东非高原茂盛的热带草原
【答案】9. A 10. D 11. D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林芝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区域内地形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度悬殊,垂直气候差异较大,区域内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林芝市北部高山组成巨大屏障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南下,南部开口,有利于南部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环境使林芝市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故林芝市海拔最低处应属于热带季雨林,A正确,BCD错。故选择A。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环境使林芝市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林芝北部阻挡了寒流南下,利于南部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林芝位于河谷,因此该地区热量充足,使得该地区虽然在高原,但热量充足,能够满足植被的生长,D正确;林芝纬度较低,但不是主要因素,故A排除;风向对热量影响小,B排除;水源也不是主导因素,C排除。故选择D。
【11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林芝市能出现“高原江南”景观的关键要素是热量,东非高原茂盛的热带草原是由于该地虽然在赤道,但位于高原,水热条件差,形成草原,故D正确;巴西高原7月的草原枯黄、罗马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造成的,故排除A、B;亚洲东部夏季多雨的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C排除。故选择D。
【点睛】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图示意我国阴山东段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①自然带为(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温带荒漠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草原带
13. 与北坡相比,该段南坡缺少天然森林带的原因是( )
A. 降水较少B. 土壤贫瘠C. 水分不足D. 光热较少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该山为阴山,地处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山麓的基地一般为温带草原向温带荒漠的过渡地区,AC错误。①地地处阴山东段山麓地带,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为丰富,因此山麓为草原带的可能性更大,B错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该山同海拔高度相比北坡有森林,表明该山坡水分条件较好。阴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光热强于北坡,蒸发旺盛,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条件比北坡差,因此阴山南坡缺少北坡一样的天然森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10:00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当颁授仪式开始时,美国旧金山(38°N,122°W)的观众收看电视转播实况的当地区时为( )
A. 7:00B. 16:00C. 18:00D. 22:00
15. 颁授仪式开始时,全球日期分布范围最接近于(空白部分表示与北京同一日期)( )
A. B. C. D.
16. 若该日为晴天,天安门广场旗杆顶端日影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答案】14. C 15. D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颁授仪式于时间为北京时间9月29日10:00,美国旧金山位于122°W,处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因此当颁授仪式开始时,美国旧金山(38°N,122°W)的观众收看电视转播实况的当地区时为9月29日10:00-16小时=9月28日18: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颁授仪式开始时,北京时间9月29日10:00,西二区为29日0时,即西二区往东至东十二区与北京处于同一天,共跨14.5个时区。选项中空白部分表示与北京同一日期,因此图中空白部分应大于阴影部分,全球日期分布范围最接近于D,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9月2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天安门广场旗杆顶端日影的运动轨迹是西北-正北-东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南岛山脉纵贯,多火山、地震,岛上河流众多,沿海有冲积平原。如图示竞新西兰南乌地理事物及附近板块界线分布。
(1)新西兰南岛主体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并分析形成原因。
(2)新西兰南岛多火山、地震,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据图比较新西兰南岛东、西两岸平原面积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部,其边缘是与太平洋板块的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其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引发地震;软流层的岩浆沿边界上涌,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比较:东岸平原面积大于西岸。理由:根据图中多条河流起点位置,可以确定山脉的主脊线偏向岛屿的西侧,所以东岸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说明山脊向东距海较远,陆地面积较大,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冲积平原。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新西兰为背景材料,考查板块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部,其边缘是与太平洋板块的分界线,新西兰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岩层受到挤压隆起,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新西兰南岛东侧有板块边界,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其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进而引发地震;地幔的软流层中的岩浆沿边界裂隙上涌,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因此新西兰南岛多火山、地震。
【小问3详解】
东岸平原面积大于西岸。理由:根据图中多条河流起点位置,可以确定山脉的主脊线偏向岛屿的西侧,所以东岸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据图可知,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说明山脊向东距海较远,东岸河流长度长,地形平缓,陆地面积较大,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冲积平原。南岛的西海岸是新西兰最大的山区,被称为南阿尔卑斯山脉,据图可知,西岸河流长度短,地形坡度陡,平原面积小。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邮湖位于江淮平原,总面积约760km²,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受历史上黄河泛滥的影响,高邮湖成为地上“悬湖”。高邮湖入湖水道比出湖水道多,出湖水道通过控制闸连接长江。长期以来,高邮湖水量总体保持稳定。但近年来,该湖泊面积呈现明显缩小趋势。图示意高邮湖及周边区域。
(1)指出高邮湖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2)简述高邮湖水量长期总体保持稳定的自然原因。
(3)说明近年来高邮湖面积变化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河水补给高邮湖;降水补给高邮湖;高邮湖补给地下水;高邮湖补给里运河。
(2)高邮湖入湖河流多,注入湖泊水量大;湖泊面积大,蒸发总量大;地上湖湖水下渗量大;湖泊水体与其他水体长期保持平衡补给关系。
(3)高邮湖湖泊面积缩小,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对局地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温差变大;湖泊面积缩小,对里运河和长江补给量减少,调蓄能力减弱。
【解析】
【分析】该大题以高邮湖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水体的相互补给、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邮湖入湖水道比出湖水道多,说明有地表径流(河水)补给湖泊;高邮湖还可以补给出湖径流(如运河等);江淮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降水可以直接补给高邮湖;高邮湖成为地上“悬湖”,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高邮湖还可以补给地下水。
【小问2详解】
高邮湖位于季风气候区,河网密布,入湖河流多,注入湖泊的水量大;湖泊总面积约760km²,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面积较大,蒸发总量大;高邮湖是地上“悬湖”,湖水补给地下水,下渗量大;入湖径流量和降水补给量与其他水体支出(下渗、蒸发、地表径流流出等)长期保持平衡补给关系,由于收支平衡,所以高邮湖水量长期总体保持稳定。
【小问3详解】
近年来,该湖泊面积呈现明显缩小趋势。由于湖泊面积缩小,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增温慢降温也较慢,对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缩小,对局地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温差变大;湖泊对地表径流有削峰补枯的调蓄作用,湖泊面积缩小,对里运河和长江补给量减少,调蓄能力减弱。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67 km2,最高峰海拔约为1412 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海拔100 m以下地区的植被多为稀树草原,海拔1200 m以上地区的植被一般为苔藓矮林。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下图示意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情况。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的形成原因。
(2)分别说明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的原因。
(3)推测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环境特征。
【答案】(1)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
(2)常绿季雨林位于落叶季雨林与山地雨林之间,其枯枝落叶量小于落叶季雨林,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少;相对山地雨林温度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得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海拔高,风力较强;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层薄,肥力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尖峰岭林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尖峰岭林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侧,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相对较;位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冬春季节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小问2详解】
常绿季雨林性对于落叶季雨林,其枯枝落叶量小于落叶季雨林,腐殖质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少,有机质含量较少;相对山地雨林,常绿季雨林分布海拔低,温度较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使得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小问3详解】
苔藓矮林植被,分布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水汽易凝结,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海拔高,风力较强,林木容易受到风力破坏;由图可知,苔藓矮林处,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较陡,水土易流失,土壤层较薄,肥力较低。位置
名称
特点
40°~50°之间
“咆哮40°”
几乎每天都是狂风怒号
50°~60°之间
“狂暴50°”
比“咆哮40”更强烈的风暴与大浪,过往的船只强烈摇晃,航行困难
60°~70°之间
“尖叫60°”
风暴浪潮比“咆哮40”“狂暴50”“更为强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陕西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