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用时:45分钟,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 下图为人体三种类型的血管及血液流动方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静脉B. 血液在②处可以发生物质交换
C. ③中流动的一定是含氧丰富的血液D. ③管壁弹性最大
【答案】C
【分析】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为毛细血管;动脉与静脉之间相连的最细小血管是毛细血管。根据血流的方向,血液由大血管分散流向小血管,这样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小的血管汇集流往大的血管,这样的血管为静脉。图中①静脉,②毛细血管,③动脉。
【详解】A.血液由小的血管汇集流往大的血管,所以①是静脉,A正确。
B.②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管腔细、管壁薄,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保证了血液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③是动脉,但是动脉内部不一定是含氧丰富的血液,如肺动脉内是含氧较少的静脉血,C错误。
D.血液由大血管分散流向小血管,所以③是动脉,管壁厚,弹性大,D正确。
故选C。
2. 血液有多种成分,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负责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是( )
A. 血浆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
【答案】A
【分析】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血液具有运输功能;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故选A。
3. 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
B. ②在体内有炎症时数量会增加
C. ③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D. ④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答案】B
【分析】观图可知: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④血浆。
【详解】A.①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A错误。
B.②白细胞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某处发炎时,白细胞会穿透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处吞噬病菌。因此,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B正确。
C.③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错误。
D.①是红细胞,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④血浆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D错误。
故选B。
4. 下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克/100毫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肾小球可能有炎症
B. 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C. 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被滤过
D. 血浆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形成原尿
【答案】C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详解】A.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A正确。
B.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回血液,而没有重吸收尿素,B正确。
C.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被滤过后又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了,而不是葡萄糖不能被滤过,C错误。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对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灰质是神经纤维密集的部位B.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答案】A
【分析】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②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灰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A错误。
B.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B正确。
C.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6. 当手指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我们的手就会立即缩回。在此反射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部位是( )
A. 手指上的皮肤B. 手臂中的肌肉
C.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D. 手臂中的神经
【答案】C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当手指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我们的手就会立即缩回,是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在此反射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部位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故选C。
7. 下图为人体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一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 胰腺内的胰岛还可以分泌胰岛素
C. 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感受器是胰腺
D. 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
【详解】A.图中所示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的神经活动,所以,该反射属于非条件(简单)反射,A正确。
B.胰腺内的胰岛能够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
C.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口腔黏膜,C错误。
D.胰腺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小肠,D正确。
故选C。
8. 在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中,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分别是( )
A. 视网膜和鼓膜B. 角膜和耳蜗
C. 视网膜和耳蜗D. 角膜和鼓膜
【答案】C
【分析】①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②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在视觉形成过程中,产生神经冲动的细胞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所以,在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中,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分别是: 视网膜和耳蜗,故选C。
9. 科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晚上早睡有助于生长发育。因为在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量会明显增多。分泌该激素的内分泌腺是( )
A. 垂体B. 胸腺C. 性腺D. 肾上腺
【答案】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激素分泌异常,人会患相应疾病。
【详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这种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体矮小,但智力是正常的,所以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晚上早睡有助于生长发育。其原因之一是人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垂体能分泌较多促进人体生长的某种激素。这种激素是生长激素,A符合题意。
B.胸腺激素简称为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促细胞分裂的多肽类激素。临床上常用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淋巴细胞,具有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和调节免疫,促进免疫均衡,调理体内内分泌,增加免疫力等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又称性激素,它会促进男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在遇到危险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如图为染色体与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 染色体主要由①和②构成
C. 具有遗传效应的①的片段叫基因
D. 正常人体的所有细胞中,③的数量全部为23对
【答案】D
【分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具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叫③染色体,它由②蛋白质和①DNA组成,AB正确。
C.通常,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①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C正确。
D.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为23条,D错误。
故选D。
11.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成对的基因呈线性排列在成对的染色体上。
【详解】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相同。选项A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12. 某人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Aa),有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是( )
A. 肌细胞B. 神经细胞C. 精子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C
【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详解】在亲代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着分开,因此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基因成单,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亲代体细胞相同点水平。某人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Aa),他体内的肌细胞、神经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内的基因是成对的即Aa,而他产生的精子含有基因a或A两种,因此有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是精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绵羊的卷毛(H)对直毛(h)为显性性状,现有一只卷毛公羊与一只直毛母羊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则亲代卷毛公羊的基因组成为( )
A. HHB. HhC. hhD. HH或Hh
【答案】B
【分析】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控制生物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控制生物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
【详解】卷毛有两种基因组成HH、Hh,直毛基因组成是hh,现有一只卷毛公羊与一只直毛母羊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直毛小羊的基因组成是hh,一个h是公羊提供,一个h是母羊提供,而公羊是卷毛的,那么基因组成一定都为Hh。
遗传图解如下:
故选B。
14. 红绿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现有一对表现型均正常的夫妇,妻子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那么该对夫妇生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女儿的概率为( )
A. 0B. 1/4C. 1/2D. 1
【答案】A
【分析】(1)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2)假设色盲致病基因为a,则正常的基因是A。色盲男性XaY,视觉正常的男性XAY,男性没有色盲携带者;色盲女性XaXa,女性视觉正常的基因组成是XAXA或XAXa,XAXa女性是色盲携带者。
【详解】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妻子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丈夫的基因组成是XAY,因此视觉正常,妻子的基因组成是XAXa,,视觉也正常;根据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该对夫妇生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女儿的概率为0%。
故选A。
15. 我国每年患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中,7%~8%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近亲结婚的后代必患遗传病
B. 非近亲结婚的后代肯定不患遗传病
C. 婴儿出生就有的病一定是遗传病
D.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异常引起的疾病
【答案】D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色盲、先天性愚型病、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血友病等。
【详解】A.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A错误。
B.非近亲结婚的子女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小,不是一定不得遗传病,B错误。
C.婴儿出生就有的病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一些先天性器官发育不全引起疾病,C错误。
D.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变异现象不能遗传给后代的是( )
A.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肌肉发达,心肺功能较强
B. 普通甜椒种子经过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C. 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得到高产抗倒伏小麦
D. 化学药剂处理甜菜幼苗,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含糖量增加
【答案】A
【分析】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肌肉发达,心肺功能较强,这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A符合题意。
BCD.此三项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能遗传给后代,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B. 生命最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C.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 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证据是现代类人猿
【答案】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详解】A.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所有现存的生物,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共同祖先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原始的、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始生命体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生命最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B正确。
C.遗传变异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自然选择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过程,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并传递其遗传信息给后代。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就逐渐进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的生物。可见,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
D.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证据主要来自化石记录、遗传学研究和古生物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化石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演化历程的直接证据,D错误。
故选D。
18.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在特殊条件下经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除了化石,解剖学也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 对化石的纵向比较,能推断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C. 越低等、越简单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D. 生物进化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A.解剖学、生物化石等多种学科都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故A正确。
B.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故B正确。
C.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而不是越新近的地层里,故C错误。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故D正确。
故选C。
19. 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是( )
A. 鱼类B. 两栖类C. 爬行类D. 哺乳类
【答案】C
【分析】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此可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 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 人工选择
B. 自然选择
C. 金鱼适应不同的环境
D. 我国水域辽阔
【答案】A
【分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详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A正确。
故选A。
21. 多重耐药性细菌被称作“超级细菌”,因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耐药细菌产生的相关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 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耐药性变异
C. 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
D. 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答案】C
【分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在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随后,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
【详解】A.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因此细菌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定向的抗药性变异,故A不符合题意。
B.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病,由于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和耐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所以出现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故C符合题意。
D.变异具有普遍性,在使用抗生素之间,细菌中就已经存在了抗药性变异的细菌。因此“抗生素并不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下列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白细胞吞噬病菌
B.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清扫异物
C. 皮肤阻挡细菌
D. 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
【答案】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BC.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清扫异物”“皮肤阻挡细菌”都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不符合题意。
D.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患过麻疹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以后不会再患麻疹;这种免疫只针对麻疹病毒有效,对其他病原体没有作用,属于特异性没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23. 患过伤寒的人体内会产生抵抗伤寒杆菌的蛋白质,从免疫的角度看该蛋白质和伤寒杆菌分别是( )
A. 抗体、抗原B. 抗原、抗体C. 抗原、抗原D. 抗体、抗体
【答案】A
【分析】(1)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 白。
【详解】患过伤寒的人体内淋巴细胞能产生一种抵抗伤寒杆菌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抗体,而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伤寒杆菌是抗原。因此,该蛋白质和伤寒杆菌分别称为抗体、抗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 人体先后接种2针同种新冠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有效且经济的方式
B. 新冠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 在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短期内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
D.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了抵抗该病原体的持续免疫力
【答案】D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A.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
B.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B正确。
C.由图可知,当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会迅速产生较多的相应的抗体,将抗原清除,C正确。
D.据图可知,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的抗体在21天后下降到较低水平,并未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持续免疫力,需要接种第二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疾病与患病原因不相符的是( )
A. 新冠肺炎——细菌感染
B. 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
C. 手足癣——真菌感染
D.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答案】A
【分析】①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②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③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
【详解】A.新冠肺炎是由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A错误。
B.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缺乏维生素A容易患夜盲症,B正确。
C.细菌、真菌能够引起动植物患病,手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C正确。
D.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D正确。
故选A。
26.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的传染源是( )
A. 流感病毒B. 流感患者
C. 患者咳出的飞沫D. 患者用过的毛巾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A.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流感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故B符合题意。
C.流感患者咳出的飞沫是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属于传播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
D.流感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属于传播途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 了解一些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方法非常重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脉出血时应压迫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应压迫远心端止血
B. “OTC”是处方药标志,在使用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C. 家庭小药箱内的药物要定期检查和更换,避免失去药效或过期
D. 生活中急需医疗救护时,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地址及病情等
【答案】B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的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详解】A.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离心的,所以动脉出血应该用止血带或指压法在心脏的近心端止血,这样才能够把血止住;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的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向心的,因此静脉出血应该用止血带或指压法在心脏的远心端止血,这样才能够把血止住,A不符合题意。
B.非处方药(OTC)不需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也可以购买,在使用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B符合题意。
C.当药品超过有效期后,往往其内在结构、组成和临床的效价均会发生改变,如疗效降低,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等等,患者需注意不能服用过期药,故需要对家庭小药箱内的药物要定期检查和更换,C不符合题意。
D.拨打120电话时,要重点要讲清楚地点和伤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8.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载”救自缢死……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方法与下列哪项急救措施相似?( )
A. 人工呼吸B. 按压止血
C. 开放气道D. 胸外心脏按压
【答案】D
【分析】心肺复苏是一种救助心跳突然停止跳动的患者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回复。
【详解】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按压,使胸骨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抬离胸壁以免移位。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成人及儿童均为100次/分。
救自缢死.……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实质上就是应用胸外心脏按压法。
故选D。
29. 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这是利用了( )
A. 物种的多样性B. 种类的多样性
C. 基因的多样性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从而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故选C。
30. 为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并已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中,你认为存在较高风险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
B. 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C. 引入其他地区的生物,丰富本地区生物种类
D. 将濒危物种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答案】C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详解】A.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正确。
B.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B正确。
C.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C错误。
D.对动物的迁地保护是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空0.5或1分,共15分)
31.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人体具有极为精细而复杂的结构,各组成部分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其中,血管是人体的“生命线”,一旦出现异常,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动脉硬化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人因此而死亡。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动脉硬化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疾病,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硬化程度加深,受累器官就会逐渐出现相应症状。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基部,是为心肌细胞供血的动脉,若发生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梗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肠系膜动脉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
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遗传因素,其他诸如吸烟、喝酒、肥胖、缺少体育锻炼、压力过大等也会引起动脉硬化。改善生活方式,远离这些致病因素是预防动脉硬化的重要措施。
(1)动脉里血液流速较________对血管壁压力大,容易引起管壁内皮损伤。在此基础上,血液中的________从受损处进入血管壁沉积,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2)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是运输血液的“泵”。心肌细胞通过________为其收缩过程提供能量。心肌细胞分解的有机物是通过如图中[③]________动脉运输而来的,该血管病变会使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功能。
(3)脑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正常情况下,由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会通过如图中的[②]________到达左心房,再经左心室、主动脉、脑动脉到达脑部的________,进而为脑细胞供氧。脑动脉梗塞有可能导致脑细胞死亡。
【答案】(1)①. 快 ②. 脂质
(2)①. 呼吸作用 ②. 冠状
(3)①. 肺静脉 ②. 毛细血管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动脉一般分布较深;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有的分布较浅,有的分布较深;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分布最广。心脏结构图中:①是主动脉,②是肺静脉,③是冠状动脉。
(1)动脉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运出,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压力大,容易引起管壁内皮损伤。结合题干信息“管壁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从受损处进入血管壁沉积”可知,血液中的脂质从受损处进入血管壁沉积,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2)心脏主要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来推动血液在血管和心脏构成的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心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为心脏的收缩过程提供能量。冠状动脉是主动脉基部的一个分支血管,负责给心肌供血。因此,心肌细胞分解的有机物是通过右图中[③]冠状动脉运输而来的,该血管病变会使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功能。
(3)外界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过程:外界→呼吸道→肺泡→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所以,正常情况下,由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会通过图中的[②]肺静脉到达左心房,再经左心室、主动脉、脑动脉到达脑部的毛细血管,进而为脑细胞供氧。
32. 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丧失,体内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不能排出体外,导致水盐平衡失调、水潴留、电解质紊乱。肾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通过模拟肾脏的滤过作用,对病人的血液进行透析,将体内废物排出。同时,通过透析,还可以把药液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补充到人体内。图一为血液透析示意图,图二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透析机称为人工肾,B管道相当于肾静脉,A管道相当于________,半透膜的管道系统有________功能,相当于肾小球,肾小球与图二中的________(填序号)和⑤构成________(填名称)。
(2)即将流回患者体内的B管道的血液与A管道的血液相比,氧气成分有没有减少?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此空1分)
【答案】(1)①. 肾动脉 ②. 过滤 ③. ③ ④. 肾单位
(2)氧气成分没有减少,因血液在血液透析机中并没有进行气体交换
【分析】图一可知,A表示肾动脉,B表示肾静脉。图二可知,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囊,④肾小球,⑤肾小管,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1)血液透析仪示意图可知透析的原理,得知新鲜透析液的成分与人体内的血液相似,半透膜的管道系统的作用相当于尿液形成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因此,血液透析机称为人工肾,A管道相当于肾动脉,B管道相当于肾静脉,半透膜相当于肾小球。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因此,图二中④肾小球、③肾小囊和⑤肾小管构成肾单位。
(2)血液在血液透析机中并没有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流回患者体内的B管道的血液与A管道的血液相比,氧气成分没有减少。
33. 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的呼吸运动通过肋间肌和膈肌节律性活动完成,其频率和深度随身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请根据生活中的体会,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下面调节呼吸的反射弧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大课间跑操时,同学们的呼吸会加快加深,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反射,调节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图中的①表示________神经,⑤的神经末稍及其所支配的肋间肌和膈肌是该反射的________.
(3)同学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做到动作协调、不跌倒,队形整齐、不散乱,对应指挥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①. 简单##非条件 ②. ②
(2)①. 传入 ②. 效应器
(3)①. ③ ②. ④
【分析】图中:①传入神经,②脑干,③小脑,④大脑,⑤传出神经。
(1)冬天大课间跑操时,同学们的呼吸会加快加深,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因此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②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
(2)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图中的①能接受血管二氧化碳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故表示传入神经,⑤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肋间肌和膈肌是该反射的效应器。
(3)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的神经中枢;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故同学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做到动作协调、不跌倒,队形整齐、不散乱,对应指挥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图中的③小脑和④大脑。
34.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下表是利用果蝇进行的四组实验,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遗传学上把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残翅称为一对________。从组别________可以判断________为隐性性状。
(2)若控制翅型的基因用A、a表示,则组别四中长翅和残翅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组别一子代长翅个体中含有残翅基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约为________。
【答案】(1)①. 相对性状 ②. 一 ③. 残翅
(2)①. Aa ②. aa ③. 23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组别一中,亲代都是长翅果蝇,子代出现了残翅果蝇(aa),说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
(2)长翅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残翅是隐性性状,用a表示。组别四亲代是长翅和残翅的杂交,子代出现了长翅和残翅1:1的比例,说明亲代中长翅果蝇是杂合子Aa,残翅果蝇为纯合子aa,子代中的长翅基因型为Aa,残翅基因型为aa。如图所示:
组别一亲代为长翅×长翅,子代表现为长翅76和残翅25,长残翅比为3:1,因此亲代基因型为Aa×Aa。根据遗传学中的概率,杂合子自交后代中AA: Aa: aa的比例为1:2:1。长翅个体中含有残翅基因(Aa)的个体比例为2/3;如图所示:
35.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百白破”是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简称,致病细菌分别是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这三种传染病的疫苗互不影响,可混合成三联疫苗。婴儿可在3、4、5月龄时每月注射1针三联疫苗,1岁半至2岁注射第4针。
资料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患者常表现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等症状。在流感流行期间,要注意室内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和室内进行消毒;减少聚集,加强锻炼,降低患病风险。
(1)资料一所述的将“百白破”疫苗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通过提高人体对这些疾病的抵抗力,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就是________。其所依据的原理是人体第________道防线的建立过程。
(2)与资料一中的各种杆菌相比,流感病毒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结构,所以患流感后不需用青霉素(一种抗生素)治疗。
(3)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的________;从免疫角度分析,“百白破”三联疫苗相当于________:给婴儿注射该三联疫苗,可有效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________。
【答案】(1)①. 计划免疫 ②. 三
(2)细胞 (3)①. 病原体 ②. 抗原 ③. 保护易感人群
【分析】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的病原体。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资料一所述的将“百白破”疫苗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这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人体能够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被称为计划免疫,它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所依据的原理是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建立过程,即特异性免疫的建立。
(2)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由于它没有细胞壁等结构,因此青霉素等抗生素对其无效。青霉素等抗生素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发挥杀菌作用的,而流感病毒没有细胞壁,所以患流感后不需用青霉素治疗。
(3)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的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百日咳杆菌就是引起百日咳这种传染病的微生物。而从免疫角度分析,“百白破”三联疫苗则相当于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疫苗通常就是由经过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能够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力。给婴儿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传染病。这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成分
液体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血浆
7.5
0.1
0.02
0.9
原尿
0.15
0.1
0.02
0.9
尿液
0.1
0.0
1.8
1.1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亲代性状表现
长翅×长翅
长翅×长翅
残翅×残翅
长翅×残翅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目
长翅
76
101
0
51
残翅
25
0
101
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2,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