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讲 (2份,原卷版+解析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讲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讲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讲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原卷版docx、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讲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p " " \h \z \u \l "_Tc893" PAGEREF _Tc893 \h 2
\l "_Tc10869" PAGEREF _Tc10869 \h 3
\l "_Tc19780"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PAGEREF _Tc19780 \h 4
\l "_Tc22115"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PAGEREF _Tc22115 \h 4
\l "_Tc31823"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PAGEREF _Tc31823 \h 5
\l "_Tc17630"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PAGEREF _Tc17630 \h 5
\l "_Tc425"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PAGEREF _Tc425 \h 6
\l "_Tc30608"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PAGEREF _Tc30608 \h 7
\l "_Tc502"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PAGEREF _Tc502 \h 8
\l "_Tc2981"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PAGEREF _Tc2981 \h 9
\l "_Tc27742"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PAGEREF _Tc27742 \h 9
\l "_Tc10130"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PAGEREF _Tc10130 \h 10
\l "_Tc6605"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PAGEREF _Tc6605 \h 10
\l "_Tc25548"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PAGEREF _Tc25548 \h 11
\l "_Tc16173"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PAGEREF _Tc16173 \h 12
\l "_Tc28315" 考点三 化学反应的类型 PAGEREF _Tc28315 \h 14
\l "_Tc4749" 【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 PAGEREF _Tc4749 \h 14
\l "_Tc20125" 【提升·必考题型归纳】 PAGEREF _Tc20125 \h 15
\l "_Tc5817" 考向01 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PAGEREF _Tc5817 \h 15
\l "_Tc20834" 考向02 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PAGEREF _Tc20834 \h 16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1】(2023年重庆市中考A卷)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C。
【变式1-1】(2023年重庆市中考B卷)重庆火锅备受追捧。下列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刀切原料B.清水洗涤C.大火熬制D.成品装袋
【答案】C
【解析】A、刀切原料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清水洗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大火熬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成品装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2】(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下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D.成品装瓶
【答案】C
【解析】A、清洗原料,只是洗去原料表面的灰尘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搅拌混匀,只是将原料等混合均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入坛发酵,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成品装瓶,只是将醋装入瓶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2】(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煅烧石灰石,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结冰、下雪,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风怒号,卷走茅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变式1-1】(2023·山东济宁)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B.滴水成冰
C.木已成舟D.火上浇油
【答案】D
【解析】A、花香四溢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木已成舟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火上浇油后,油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变式1-2】(2023·山东枣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答案】B
【解析】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日照香炉生紫烟,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3】(2023·湖北武汉)(2023年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中考化学真题)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使用火药B.指南针用于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D.冶炼金属
【答案】B
【解析】A、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指南针指引航海,只是指示南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用泥土烧制陶瓷,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冶炼金属需要用还原剂与化合物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变式3-1】(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化学真题)长沙有许多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下列非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B.雕刻菊花石
C.用棕叶编篮子D.用针线制作湘绣
【答案】A
【解析】A、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雕刻菊花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棕叶编篮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针线制作湘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3-2】(2023·江苏宿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D.烧制陶器
【答案】D
【解析】A、丝绸刺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工剪纸,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柄雕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器,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例4】(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变式4-1】(2023·重庆市中考·A卷)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
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选C。
【变式4-2】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A.火星四射B.发热
C.生成黑色固体D.固体形状变化了
【答案】C
【分析】化学变化的判断要从本质也就是根本依据去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依赖于反应的现象.
【解析】铁丝在氧气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在过程中生成了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其余均是伴随的现象,辅助判断,但不是根本依据。
故选:C。
【变式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A、物质从固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说法不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B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故D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
从宏观上抓住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和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4、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5、掌握初中常见化学物质基本用途(这一点将在各个专题中逐个积累)。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
1.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方面,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2.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毒性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3.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1】(2023·湖北恩施州)关于铁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铁的熔点较高B.金属活动性较强
C.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D.有导电、导热和延展性
【答案】B
【解析】
A、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铁的熔点较高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金属活动性较强,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导电、导热和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1-1】(2023·陕西省)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2】(2023·甘肃金昌)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B.常温下呈固态C.难溶于水D.熔点高
【答案】A
【解析】
A、可燃性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常温下呈固态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熔点高是物质的熔点,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A。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例2】(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中考三模)“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下列有关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红磷是暗红色的,具有可燃性 B. 酒精属于易燃物,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
C. 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能吸附色素 D. 二氧化碳制成干冰,也可用于灭火
【答案】D
【解析】
A、红磷是暗红色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红磷具有可燃性,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A错误;
B、酒精属于易燃物,描述的是物质的类别,酒精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活性炭能吸附色素,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制成干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也可用于灭火,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D正确;故选:D。
【变式2-1】(2023年广东中考)下列劳动实践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A、用铅笔芯制作电极,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镁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水,故可用食醋除去水垢,不符合题意;
C、回收铝制易拉罐,是因为可以节约金属资料,减少污染,符合题意;
D、用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2-2】(2023年河北中考)下列对生产生活中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用冰块给饮料降温——升华吸热
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氮气化学性质活泼
C.汽车轮胎上做成凹凸不平的花纹——减小摩擦
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答案】D
【解析】
A、用冰块给饮料降温——熔化吸热。A不正确;
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B不正确;
C、汽车轮胎上做成凹凸不平的花纹——增大摩擦。C不正确;
D、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例3】(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解析】
A、天然气因为具有可燃性所以用作燃料,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是氮气含有氮元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转化为硝酸和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C。
【变式3-1】(2023年黑龙江龙东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银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B.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
【答案】D
【解析】
A、银具有良好导电性,可用于制造电线,与有金属光泽无关,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与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关,错误;
C、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铅笔芯,与 能导电无关,错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正确。
故选D。
【变式3-2】(2023·内蒙古赤峰市)金属及其合金的用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特性。下列对钛及其合金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钛的韧性强——做导线
B.钛合金强度高、耐腐蚀——做医疗器械
C.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造人造骨骼
D.钛合金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用作航空航天材料
【答案】A
【解析】
A、钛具有导电性,可做导线,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的性质,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骼,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钛合金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适合用作航天航空材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三 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 酸 与 _碱 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 发生的反应。
例如:S+O2eq \\ac(\s\up7(点燃),\(===,====))SO2(硫(或S)被氧化)。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例如:CuO+H2eq \\ac(\s\up6(△),\(==,===))Cu+H2O( H2 具有还原性)。
1、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换单质,不是某元素被置换出来,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2、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复分解反应。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向01 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例1】(2023·江苏无锡)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图所示关系的是
【答案】B
【解析】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正确。
C、碱溶液显碱性,属于碱性溶液中的一种,两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错误。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故选:B。
【变式1-1】(2023秋·福建厦门)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四个选项符合如图所示X、Y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图示所示关系是交叉关系。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变式1-2】(2022年安徽宿州)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这三种关系,以下关系界定正确的是
A.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B.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属于包含关系
C.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包含关系D.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解析】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并列关系,选项错误;
B、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并列关系,选项错误;
C、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选项错误;
D、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的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如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有的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属于交叉关系,选项正确;故选:D。
考向02 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1】(2023·辽宁大连)我国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利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为,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综上所述:选择B。
【变式1-1】(2023·山东青岛·模拟预测)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Ba(OH)2+SO2=BaSO3↓+H2OB.Cu(OH)2=CuO+H2O
C.2CaSO3+O2=2CaSO4D.2Mg+CO2=2MgO+C
【答案】C
【解析】
A、生成物为两种,不符合“由多变一”,不属于化合反应,A错;
B、“由一变多”属于化合反应,B错;
C、符合“由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
D、生成物为两种,不符合“由多变一”,不属于化合反应,D错;
故选C。
【变式1-2】(2022·山东淄博)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对反应类型的判断中都正确的是
A.CuCl2+Fe=FeCl3+Cu 置换反应
B.2NaHCO3=Na2CO3+CO2↑+H2O 分解反应
C.4Fe+3O2=2Fe2O3 化合反应
D.Ba(OH)2+H2SO4=BaSO4↓+2H2O 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A、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物质的变化
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性质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成语、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物质的性质
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及简单应用
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①_没有其它生成物的变化
②_有_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现象
多表现为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判断
依据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微粒间隔变化。
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_分子_。
宏观
没有其它生成物
有其他生成物生成
联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_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_化学变化_。
举例
外形变化
破碎、弯曲、榨汁、切成段压成片
燃烧类
火灾、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
状态变化
熔化(融化)、蒸发、升华、液化、凝华、凝固、挥发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
实验操作类
蒸馏、过滤、溶解、稀释、海水晒盐等
锈蚀类
铁生锈、铜绿生成等
其他
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其他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有导电性
B
用食醋除水垢
水垢能与食醋反应
C
回收铝制易拉罐
铝易与氧气反应
D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反应类型
定义
反应特征
例子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
一种 物质的反应
A+B+……→C
(多变一)
3Fe+2O2eq \\ac(\s\up7(点燃),\(===,====))Fe3O4
分解反应
由 _ 一种 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C+……(一变多)
2KMnO4eq \\ac(\s\up6(△),\(==,===)) K2MnO4+MnO2+O2↑
置换反应
一种 _ 单质 与一种化合物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B+AC
Zn+CuSO4===ZnSO4+Cu
复分解
反应
_两种化合物 _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
(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
Ca(OH)2+H2SO4===CaSO4+2H2O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A
B
C
D
X
物理变化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化合反应
Y
化学变化
分解反应
混合物
氧化反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测试)(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测试原卷版docx、专题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举一反三系列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题型精讲),文件包含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题型精讲-2022-2023学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举一反三系列原卷版docx、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题型精讲-2022-2023学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举一反三系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