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68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69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696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699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701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705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707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88981/0-173168622710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文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回顾全书知架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艺术风格,欣赏讽刺笔法。■思维能力了解本书特点,学会用适当的方法阅读。■审美鉴赏欣赏对比、夸张的手法带来的讽刺效果。(重点)■文化自信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难点)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借助阅读卡,用4周时间完成《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
导入一(背景导入):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导入二(课文导入):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大家还记得这张图片吗?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昊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这部名著——《儒林外史》。
导入三:故事导入元朝末年,浙江诸暨人王冕,自幼父亲早逝。王冕十岁时,母亲无法继续供他读书,不得已让他给隔壁的秦家放牛。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不满二十岁便己博学多识。欲知后事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一探究竟吧。
1.解读题目“儒林”是指什么?外史又是指什么?
儒林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衍传》中,描述了当时儒家学者王衍的学术荣誉。后来,儒林逐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称,并且在宋代以后,逐渐泛指学术界或文化圈。简而言之就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外史”意思是非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众多的读书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2.了解《儒林外史》创作的背景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说的也许正是他自己,丰姿卓绝贵公子是他,贫困潦倒书生也是他。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而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他出生名门,18岁便考上秀才,才名诗名在外,真真一个贵公子,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吴敬梓接连遭遇丧妻、科场不第(一直考到30岁,也没有考中),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他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沦为了一个为人唾弃的败家子,受尽族人、乡人的冷眼。吴敬梓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后被荐博学鸿词科试,但督院考试时因病未终卷而退场,未能参加北京廷试,(有说他是故意称病不考)从此绝意仕途,时年36岁。他从富贵坠入困顿的过程让他看尽世间冷暖,反复的科考不第让他窥破功名富贵的真相,此后专心创作《儒林外史》,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全部倾注于小说创作中。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儒林外史》。
活动一:回顾全书,借助阅读卡中“回目主要出场人物”一栏,想一想:本书在结构上(人物安排)与一般小说(如《水浒传》)有什么不同什么的特点?
与以往长篇小说不同,这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讲述的是当时众多普通士人的故事,展现的是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资料补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了解儒林人物、赏析讽刺笔法
1.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给书中人物进行分类。在小说中,作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文人风俗画,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有作者抨击的人物,也有作者心中理想的文人形象,请对这些人物进行分类归纳。
小组合作探究,对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类。根据书中的情节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
小结:作者描绘了一幅儒林的“群丑图”,清楚地表现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活动三: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类型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概括讲述他的主要事迹。
(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性格特点: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2)汤知县、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汤知县处理偷鸡贼,一是侮辱,用朱笔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二是酷刑,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3)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性格特点: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对人温厚,于己吝啬(4)严贡生(地痞恶棍)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小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真可谓“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性格特点:刻薄吝啬,贪婪霸道,投机钻营,自我吹嘘
(5)杜少卿(正面人物)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性格特点:淡泊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反对礼法,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品析经典片段,欣赏讽刺笔法
小组合作,阅读经典片段,回答问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段话准确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批判主题“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及讽刺艺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我们通过一些语段来细细品味。(1)品析经典片段一:周进三阅范进试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 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胡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节选自小说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闹捷报》)
回答下列问题。①在片段中画出周进三次评价范进文章的句子。②范进是真才,还是假才?你还能从小说中找到哪些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觉得有些意思/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答:“真才”范进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可见其不是什么真才。
③你能从以上文段中读出什么讽刺意味? 这种讽刺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在科举中,录取人才本应按文章水平高低,而主考官周学道因为与范进经历相似,有同病相怜之感,对范进文章前后的评判截然不同,以致才交两份试卷就将范进点了个第一名。前后评判构成鲜明对比,回目名中“拔真才”寓贬于褒,均有力地讽刺了主考官“周学道”的荒唐。中不中举,全在主考官一念之间。作者详写周进三阅范进试卷的动作及内心活动,构成不露声色的讽刺,作者藏锋不露,却入骨三分,刻画出周进“校士”貌似公正,实已于不自觉中掺入私情的隐衷的形象,有力批判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2)经典片段二:王玉辉女儿王三姑娘殉夫。王玉辉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得好,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 死的好!”……当日入祠安了位,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阎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威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通学人要请了王先生来上坐,说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王玉辉到了此时,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又看了一会,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节选自小说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
合作探究:①快速翻看小说,说说王玉辉的女儿是怎么死的?她为什么会死?
答:为殉夫绝食而死。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
②女儿死了,王玉辉为什么“仰天大笑”?后来,他又为什么由“仰天大笑”转变为“热泪直滚”?
答:作者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具有某种悲剧性特征,老秀才王玉辉听说女儿要殉节,不仅不加劝阻,反而予以鼓励。女儿死后,官府表彰烈妇,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王玉辉“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迂腐的王玉辉读“四书”“五经”,读得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封建礼教教义折磨得他痛苦不堪。女儿殉夫,从“理”来看是一则喜事,所以他“仰天大笑”,极力称“好”;从“情”来讲,痛失女儿自然是悲事,所以他“热泪直滚”。王玉辉先“笑”后“哭”,在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同时,也深感可悲。
③你能从以上文段读出什么讽刺味?这种讽刺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王玉辉的女儿死了,他先“笑”后“哭”。笑是因为女儿殉节,哭是因为痛失女儿。一个“笑”字表明王玉辉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面目可憎;一个“哭”字表明王玉辉人性未全泯失,内心深处仍然顾念亲情。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同时,也深感可悲。通过对王玉辉反常行为的描写,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戚而能谐”,以喜剧性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
小结:《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它的小说艺术就体现在它的讽刺艺术上,正如鲁迅所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如语言、神态、动作,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理解主旨,体会批判精神
1.科举考试曾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士人求取功名、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但作者在本书中却对科举制度进行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者在书中到底是批判什么?活动一:通过视频及下列表格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作者在书中到底是批判什么?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300 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方法。相对于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拔制度,科举制有利于从民间简拔人材,无疑是比较公平的方法但为什么我们所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已》都把矛头对准了科举制呢?因为科举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可笑之至;还有终老科场的马二先生,出入考场
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迂腐可笑,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小说对僵化了的封建科举制和当时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2.讨论:2024年6月,高考拉开了帷幕,在众多考生之中,35岁的唐尚珺显得有些“另类”。这已经是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了。从2009年以来,他拒绝了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录取机会,一心想要考上清华。此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赞叹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对梦想的执着;也有人戏称唐尚珺是“高考钉子户”;还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更有人发出疑问:如此读书又有何意义呢?结合《儒林外史》,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唐尚珺的故事展现了个人梦想的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选择与意义的思考。在追求梦想的同时,需权衡利弊,适时调整方向,避免重蹈“范进中举”的覆辙。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前预习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著预览,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篇目例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专题探究,专题一故事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示范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专题一故事会,示例两根灯草,专题三续写故事,自主阅读推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读书方法指导,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围城》探究,《格列佛游记》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