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共17页。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eq \a\vs4\al([知识必备]) 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种。(2)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花大,易于操作。(P2~3)2.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P4)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两大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核遗传。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P5)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7)6.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32)7.判断基因是否遵循两大定律的方法:花粉鉴定法、测交、自交、单倍体育种法。8.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测交。测交实验结果能说明:F1的配子种类及比例、F1的基因型。9.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是杂交;不断提高纯合度的方法是连续自交;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是自交(植物常用)、测交(动物常用)。 eq \a\vs4\al([重要图解])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P3)2.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7)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 (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P10)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P12)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P32)4.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1)选用了正确的实验材料:豌豆;(2)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3)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试验→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即假说—演绎法。(4)由一对到多对的研究思路;(5)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遗传因子,有利于逻辑分析遗传的本质。5.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P15“本章小结”) eq \a\vs4\al([重要图解]) 1.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11)2.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11)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产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产生精细胞(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P19)2.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P19)3.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P20)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时期是减数分裂Ⅰ末期结束,四分体存在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和中期,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各时期。5.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有丝分裂没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等(注:减数分裂Ⅰ的特征有丝分裂都没有)。6.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P27) eq \a\vs4\al([重要图解]) 1.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1)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①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P18)(2)减数分裂Ⅱ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2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第一极体形成2个极体。)(P19)2.减数分裂示意图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往往发生互换,这样一个精原细胞会形成四种不同的精子。一个卵原细胞上能形成一种卵子。(P22)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萨顿的推论: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P29)2.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明显、子代数量多,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P30“相关信息”)3.摩尔根及其同事提出的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P31)4.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P32) eq \a\vs4\al([重要图解]) 1.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P30)2.果蝇杂交实验分析图解(P31)第3节 伴性遗传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决定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P34)2.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P37)3.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P37)4.如果用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BZb),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bW)。(P38) eq \a\vs4\al([重要图解]) 1.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P36)2.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P36)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肺炎链球菌有两类: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毒。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毒,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P43)2.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P45“相关信息”)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 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P45)4.实验误差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5.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P4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RNA。(P46)7.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P46“科学方法”) eq \a\vs4\al([重要图解]) 1.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示意图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2)体外转化实验: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P43~44)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1)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2)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 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3)然后,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4)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P45)第2节 DNA的结构 eq \a\vs4\al([知识必备])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P50)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P50)3.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的结构模式图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A和 T配对(氢键有 2个),G和 C配对(氢键有 3个)。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A(腺嘌呤)的量总是和T(胸腺嘧啶)的量相等,C(胞嘧啶)的量总是和G(鸟嘌呤)的量相等。(P50)第3节 DNA的复制 eq \a\vs4\al([知识必备]) 1.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P53)2.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 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①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复制的示意图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复制条件: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4)复制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5)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6)精确复制的原因: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P55~56)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 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DNA的碱基序列。(P57“思考·讨论”)2.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每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P58)3.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59)4.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片段。(P59)第4章 基因的表达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与DNA不同的是,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RNA的碱基组成中没有碱基 T(胸腺嘧啶),而替换成碱基 U(尿嘧啶);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P64~65)2.RNA有三种,分别是mRNA、tRNA和rRNA;核仁受损会影响rRNA的合成,进而影响核糖体的形成。(P65)3.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4.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 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P65)5.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P66)6.正常情况下,UGA是终止密码子,但在特殊情况下,UGA可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在原核生物中,GUG也可以作起始密码子,此时它编码甲硫氨酸。(P67图表注释)7.核糖体是沿着 mRNA移动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 2个tRNA的结合位点。(P68)8.科学家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P69) eq \a\vs4\al([重要图解]) 1.tRNA的结构示意图(图甲)t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比mRNA小得多,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P67) 甲 乙2.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图乙)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上图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移动。(P69)3.中心法则图解(虚线表示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P69)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P71)(2)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P72)3.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P74“相关信息”)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甲基化示意图柳穿鱼Lcyc基因和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如图),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P74)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eq \a\vs4\al([知识必备]) 1.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P81)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mRNA(含密码子)的改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密码子改变,对应氨基酸不一定改变。(P81“思考·讨论”)4.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递。(P81)5.基因突变的时间: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6.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4)低频性。(P83)7.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原基因的等位基因。8.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P84)9.基因重组包括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互换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的自由组合。另外,基因工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也属于基因重组。(P84) eq \a\vs4\al([重要图解]) 结肠癌发生原因简化模型(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P82)第2节 染色体变异 eq \a\vs4\al([知识必备])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P87)2.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P87)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P87)4.三倍体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香蕉、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果实中没有种子,原因就在于此。(P88)5.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P88)6.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P88)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而且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P89)8.猫叫综合征是人的 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P90) eq \a\vs4\al([重要图解]) 染色体结构变异示意图(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P90)(3)实例:猫叫综合征、果蝇缺刻翅等。(P90)第3节 人类遗传病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P92)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P92)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P92)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P93)5.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1)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2)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3)提倡适龄生育。(4)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等。(P94)6.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P95) eq \a\vs4\al([重要图解]) 羊水检查示意图(P94)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P100)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P100)3.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P101)4.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P103)5.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P106)6.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P107)7.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P107~108)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2)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4)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P114)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6.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P118)8.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P119)9.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P119)10.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1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121)1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P122)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eq \a\vs4\al([知识必备]) 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种。(2)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花大,易于操作。(P2~3)2.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P4)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两大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核遗传。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P5)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7)6.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32)7.判断基因是否遵循两大定律的方法:花粉鉴定法、测交、自交、单倍体育种法。8.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测交。测交实验结果能说明:F1的配子种类及比例、F1的基因型。9.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是杂交;不断提高纯合度的方法是连续自交;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是自交(植物常用)、测交(动物常用)。 eq \a\vs4\al([重要图解])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P3)2.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7)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 (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P10)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P12)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P32)4.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1)选用了正确的实验材料:豌豆;(2)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3)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试验→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即假说—演绎法。(4)由一对到多对的研究思路;(5)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遗传因子,有利于逻辑分析遗传的本质。5.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P15“本章小结”) eq \a\vs4\al([重要图解]) 1.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11)2.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11)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产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产生精细胞(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P19)2.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P19)3.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P20)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时期是减数分裂Ⅰ末期结束,四分体存在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和中期,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各时期。5.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有丝分裂没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等(注:减数分裂Ⅰ的特征有丝分裂都没有)。6.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P27) eq \a\vs4\al([重要图解]) 1.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1)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①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P18)(2)减数分裂Ⅱ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2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第一极体形成2个极体。)(P19)2.减数分裂示意图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往往发生互换,这样一个精原细胞会形成四种不同的精子。一个卵原细胞上能形成一种卵子。(P22)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萨顿的推论: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P29)2.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明显、子代数量多,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P30“相关信息”)3.摩尔根及其同事提出的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P31)4.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P32) eq \a\vs4\al([重要图解]) 1.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P30)2.果蝇杂交实验分析图解(P31)第3节 伴性遗传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决定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P34)2.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P37)3.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P37)4.如果用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BZb),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bW)。(P38) eq \a\vs4\al([重要图解]) 1.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P36)2.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P36)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肺炎链球菌有两类: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毒。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毒,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P43)2.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P45“相关信息”)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 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P45)4.实验误差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5.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P4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RNA。(P46)7.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P46“科学方法”) eq \a\vs4\al([重要图解]) 1.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示意图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2)体外转化实验: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P43~44)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1)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2)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 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3)然后,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4)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P45)第2节 DNA的结构 eq \a\vs4\al([知识必备])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P50)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P50)3.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的结构模式图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A和 T配对(氢键有 2个),G和 C配对(氢键有 3个)。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A(腺嘌呤)的量总是和T(胸腺嘧啶)的量相等,C(胞嘧啶)的量总是和G(鸟嘌呤)的量相等。(P50)第3节 DNA的复制 eq \a\vs4\al([知识必备]) 1.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P53)2.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 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①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复制的示意图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复制条件: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4)复制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5)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6)精确复制的原因: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P55~56)第4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 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DNA的碱基序列。(P57“思考·讨论”)2.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每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P58)3.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59)4.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片段。(P59)第4章 基因的表达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与DNA不同的是,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RNA的碱基组成中没有碱基 T(胸腺嘧啶),而替换成碱基 U(尿嘧啶);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P64~65)2.RNA有三种,分别是mRNA、tRNA和rRNA;核仁受损会影响rRNA的合成,进而影响核糖体的形成。(P65)3.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4.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 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P65)5.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P66)6.正常情况下,UGA是终止密码子,但在特殊情况下,UGA可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在原核生物中,GUG也可以作起始密码子,此时它编码甲硫氨酸。(P67图表注释)7.核糖体是沿着 mRNA移动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 2个tRNA的结合位点。(P68)8.科学家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P69) eq \a\vs4\al([重要图解]) 1.tRNA的结构示意图(图甲)t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比mRNA小得多,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P67) 甲 乙2.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图乙)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上图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移动。(P69)3.中心法则图解(虚线表示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P69)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eq \a\vs4\al([知识必备])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P71)(2)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P72)3.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P74“相关信息”) eq \a\vs4\al([重要图解]) DNA甲基化示意图柳穿鱼Lcyc基因和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如图),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P74)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eq \a\vs4\al([知识必备]) 1.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P81)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mRNA(含密码子)的改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密码子改变,对应氨基酸不一定改变。(P81“思考·讨论”)4.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递。(P81)5.基因突变的时间: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6.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4)低频性。(P83)7.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原基因的等位基因。8.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P84)9.基因重组包括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互换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的自由组合。另外,基因工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也属于基因重组。(P84) eq \a\vs4\al([重要图解]) 结肠癌发生原因简化模型(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P82)第2节 染色体变异 eq \a\vs4\al([知识必备])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P87)2.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P87)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P87)4.三倍体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香蕉、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果实中没有种子,原因就在于此。(P88)5.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P88)6.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P88)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而且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P89)8.猫叫综合征是人的 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P90) eq \a\vs4\al([重要图解]) 染色体结构变异示意图(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P90)(3)实例:猫叫综合征、果蝇缺刻翅等。(P90)第3节 人类遗传病 eq \a\vs4\al([知识必备])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P92)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P92)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P92)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P93)5.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1)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2)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3)提倡适龄生育。(4)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等。(P94)6.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P95) eq \a\vs4\al([重要图解]) 羊水检查示意图(P94)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P100)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P100)3.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P101)4.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P103)5.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P106)6.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P107)7.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P107~108)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eq \a\vs4\al([知识必备]) 1.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2)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4)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P114)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6.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P118)8.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P119)9.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P119)10.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1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121)1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P122)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