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6.2 碳的氧化物(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 练习
      6.2 碳的氧化物(专项训练).docx
    • 知识
      6.2 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
    • 知识
      6.2 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docx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1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2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3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1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2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3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1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2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3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1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2
    6.2 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专项训练(人教版2024)03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碳的氧化物精品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碳的氧化物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62碳的氧化物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62碳的氧化物专项训练docx、62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62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及实验(共6小题)
    二.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性质(共7小题)
    三.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实验(共7小题)
    四.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共6小题)
    五.二氧化碳的用途(共6小题)
    六.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共6小题)
    七.自然界碳循环(共4小题)
    八.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安全使用(共5小题)
    九.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可燃性(共5小题)
    十.碳及其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共4小题)
    十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共4小题)
    TOC \ "1-3" \h \u
    一.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及实验(共6小题)
    1.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AB.BC.CD.D
    【答案】B
    【详解】A、倾倒二氧化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石墨导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在二氧化碳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用Y 形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不涉及对比实验B.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C.实验中观察到a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D.Y形管右侧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详解】A、b处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a处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后变红,a、b处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对比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b处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故C错误;
    D、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以及CO和CO2的性质,回答问题:
    (1)如果用甲装置区分CO和CO2,则烧杯中装有的液体是 。
    (2)在乙图中,将集气瓶中的气体像倒水一样迅速倒入一个纸筒中,观察到该纸筒下沉,由此可知﹐倒入的气体是 。
    【答案】(1)澄清石灰水
    (2)CO2/二氧化碳
    【详解】(1)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CO和CO2,所以烧杯中装有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
    (2)在乙图中,将集气瓶中的气体像倒水一样迅速倒入一个纸筒中,观察到该纸筒下沉,说明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而CO密度略小于空气,CO2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倒入的气体是CO2。
    4.同学们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是因为 ;
    (2)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棉球D先变色,棉球A后变色,通过此现象可验证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
    【答案】(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干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湿花通二氧化碳前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通二氧化碳后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观察到棉球D先变色,棉球A后变色,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物理性质。
    5.如图,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甲中现象为纸花 ;
    (2)实验乙中现象为 ;
    (3)实验乙中的方程式为 ;
    (4)图1实验丙部分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答案】(1)变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4)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实验甲中现象为纸花变红;
    (2)实验乙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乙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丙中,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6.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写出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1)A装置: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装置:现象为 ;验证的性质是: 。
    【答案】(1)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A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装置中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性质(共7小题)
    7.科学的方案设计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食醋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D.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答案】B
    【详解】A、酱油有酱香味,食醋有醋味,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食醋,A选项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助燃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B选项错误;
    C、将火柴梗横着插入蜡烛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与内焰接触的部位次之,与焰心接触的部位最后变黑,说明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可以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C选项正确;
    D、软水中滴加肥皂水,现象是泡沫多、浮渣少;硬水中滴加肥皂水,现象是泡沫少、浮渣多,可以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D选项正确。
    故选:B。
    8.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B、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应选择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如向二氧化硫气体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上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所以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D、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会迅速的产生气泡,加入水中无现象,因此区分两瓶无色液体双氧水和水,可以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符合题意;
    故选D。
    9.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燃烧更旺、火焰熄灭、继续燃烧,则瓶中所盛气体依次是
    A.空气、氧气、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氧气、二氧化碳、空气D.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答案】C
    【详解】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空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会继续燃烧,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空气中含有一定量氧气;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会燃烧更旺,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依次观察到燃烧更旺、火焰熄灭、继续燃烧,故可判断气体依次是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故选:C。
    10.试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铅笔含铅”这句话是错误的原因是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干冰能做制冷剂的原因是: ;
    (2)图中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原因是 ;可乐喷出过程中涉及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不含铅 石墨 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H2CO3=CO2↑+H2O
    【详解】(1)“铅笔含铅”这种说法不正确,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不含铅;干冰能做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故填: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不含铅;石墨和黏土;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2)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少,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H2CO3=CO2↑+H2O。
    11.“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月球土壤含有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已知碳﹣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氦﹣3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2)着陆器上的仪器可探测水。若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水,可利用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得到氧气,对人类在月球上活动意义重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如表。
    ①为鉴别一瓶模拟“火星低层大气”和一瓶空气,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是 。
    ②若为满足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生活,下列研究设想合理的是 。
    A.将CO2转化为O2,提高O2含量
    B.将CO2分解转化为N2,提高N2含量
    C.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
    D.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
    【答案】(1)1
    (2)
    (3)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ACD
    【详解】(1)已知碳-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13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氦-3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2,所以中子数为3-2=1,故填:1;
    (2)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水,可利用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得到氧气,水在光催化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继续燃烧,故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故填: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②A、人类呼吸需要氧气,可将CO2转化为O2,提高O2含量,故设想合理,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中不含氮元素,不能将CO2分解转化为N2,故设想不合理,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类生存需要水,人类未来要想在火星上生活,必须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故设想合理,故C符合题意;
    D、可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故设想合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12.用下图创新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1)通入的CO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燃着的木条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是什么?
    (3)简述实验中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答案】(1)CaCO3+2HCl = CaCl2+H2O+CO2↑
    (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纸花2不变红,纸花3或纸花1变红(或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详解】(1)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木条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3)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但二氧化碳不能,则现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13.学习小组合作完成“CO2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1)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进行实验活动。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如下任务:
    ①选择制取气体的仪器。小组同学选择了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带玻璃片的集气瓶,他还应从如图仪器中选择 、 (填仪器名称)。
    ②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玻璃导管与橡胶管连接前,应先用 润湿导管。
    ③取用药品。添加药品的顺序是 。
    ④收集CO2气体。验满的操作是 。
    ⑤完成相关性质实验。如图所示,把收集到的CO2气体缓缓倾倒到烧杯中。在实验报告中记录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写出“CO2性质”的结论:
    a.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b. 。
    ⑥结束实验。将残余物倒入水池中,用 (填仪器名称)洗涤仪器;整理实验台,报告老师后离开实验室。
    (3)评价与反思。小组同学都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但因实验操作过程存在一处不当,同意本次活动表现评价为“有待改进”。针对存在的这处不当,你提出一条实验改进意见: 。
    【答案】(1)
    (2) 锥形瓶 长颈漏斗 水 先加入块状的碳酸钙后加稀盐酸 将燃着的木条平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满 密度比空气大 试管刷(或烧瓶刷)
    (3)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该在蜡烛与烧杯侧壁之间挡一片玻璃
    【详解】(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
    (2)①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常温型,因此还需要锥形瓶和长颈漏斗;
    ②连接导管和橡胶管时需要用水润湿导管口,然后用力拧进导管;
    ③添加药品时应该先加入固体药品,塞好塞子后再从长颈漏斗加入液体药品;
    ④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平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满;
    ⑤该实验蜡烛是从下至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⑥洗涤烧杯应该使用试管刷洗涤;
    (3)根据题意,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时由于气体流动性较强,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该在蜡烛与烧杯侧壁之间挡一片玻璃
    三.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实验(共7小题)
    14.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导中不合理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详解】A、和在光照条件下生成葡萄糖,而溶于却生成碳酸,说明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产物是,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产物是,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较慢,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用铜粉加热而不用铜片,说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铜粉、铜片是同一种物质,因此影响因素不是反应物种类,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支蜡烛同时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对比两朵石蕊纸花变色的现象可得出CO2能与水反应
    C.用热吹风机烘干湿润的石蕊纸花,纸花颜色不变
    D.向塑料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B
    【详解】A、现象应该是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的大,选项错误;
    B、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选项正确;
    C、用热吹风机烘干湿润的石蕊纸花,纸花从红色变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选项错误;
    D、向塑料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实验中只有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
    B.图2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图3a带正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接触a、b金属球时,金属棒中电子从b向a定向移动
    D.图4纸片被弹出的瞬间,金属小球原处下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碳酸,故说法正确;
    B、酒精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
    C、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接触两验电器金属球时自由电子从b指向a,金属棒中的电流从a流向b,故说法正确;
    D、纸片被弹出的瞬间,金属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从原处下落,因而说明物体有惯性,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7.我国向全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使用生物航空煤油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 (填一种环境问题)。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其优点是 (写出一条即可)。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 (填化学式)的性质。
    【答案】 温室效应 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且燃烧值大
    【详解】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使用生物航空煤油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且燃烧值大,是比较理想的能源;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
    18.从浩瀚太空到万米地井,从冰封极地到大洋深处,化学无处不在。
    (1)问天:我国载人飞船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和镓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原因是 不同。
    (2)问地: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一万米!钻探机的钻头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名称是 。
    (3)问海:为减少碳排放,可将CO2通入深海进行封存。CO2与海水反应的过程中,海水的pH会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金刚石
    (3)变小
    【详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即砷和镓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故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钻探机的钻头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名称是金刚石。故填:金刚石。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所以二氧化碳与海水反应的过程中,海水的pH会逐渐变小。 故填:变小。
    19.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上述药品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 ,制取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CO2气体,应选择的玻璃棒仪器是 (填序号)。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CO2的部分性质,其中a、c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团,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团。一段时间后看到a、c变红,b不变红,且c比a先变红,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 试管
    (2) ①②③⑥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仪器中还缺少试管;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石灰石、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择的仪器是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带有双孔塞子的导气管,故填:①②③⑥;
    利用图中装置可验证CO2的部分性质,其中a、c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团,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团。一段时间后看到a、c变红,b不变红,因为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所以该实验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c比a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填: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0.兴趣小组选用片状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并探究的性质。他们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利用丙、丁、戊装置探究的性质。
    (1)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鸡蛋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丙中观察到气球飘起来,能说明的性质是 。丁中能证明和水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用“a”“b”变化说明)
    (3)戊中,在液面下拔下盛满的试管塞,除了能看到澄清石灰水慢慢变浑浊外,还能看到的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a处干燥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b处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 试管内液面上升
    【详解】(1)由图可知,甲中矿泉水瓶底部有孔,而乙中矿泉水瓶没有,甲装置可以通过放下或拿起矿泉水瓶实现鸡蛋壳与稀盐酸的接触与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丙中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观察到气球飘起来,能说明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故丁中能证明和水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处干燥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b处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戊中,在液面下拔下盛满的试管塞,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使得试管内压强减少,因此除了能看到澄清石灰水慢慢变浑浊外,还能看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
    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四.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共6小题)
    21.同学设计下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滴入5mL水,振荡,塑料瓶没有明显变化
    ②再滴入5mL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塑料瓶明显变瘪
    ③用该装置进行实验能直观显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③
    【答案】A
    【详解】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①先滴入5mL水,瓶内气体减少量很小,所以塑料瓶几乎不会变瘪;②再滴入5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较多,振荡塑料瓶,塑料瓶迅速变瘪;所以利用该装置能直观地观察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①②③说法都正确,故选择A。
    22.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①使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
    ②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③使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④在空气中点燃混合气体
    A.③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详解】①使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二氧化碳因与氢氧化钠反应而被吸收,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正确;②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一氧化碳通过灼热氧化铜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除去,除去了一氧化碳,故错误;③使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不能吸收一氧化碳,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故正确;④在空气中点燃混合气体,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除去了主要物质,故错误;故选B。
    23.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氧气 ②氮气 ③二氧化碳 ④氖气 ⑤食盐水 ⑥五氧化二磷 ⑦冰水混合物 ⑧新鲜的空气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2)属于混合物的是 。
    (3)能使敞口存放的澄清石灰水表面形成一层白膜的物质是 。
    (4)常用于食品包装中防腐的是 。
    【答案】(1)①
    (2)⑤⑧
    (3) ③
    (4)②
    【详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①;
    (2)⑤食盐水由食盐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⑧新鲜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填:⑤⑧;
    (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敞口存放的澄清石灰水表面形成一层白膜,故填:③;
    (4)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故填:②。
    2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十万分之一、石墨烯可看作将石墨的层状结构一层层的剥开得到的单层碳原子。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三百分之一,手机充电可以实现“秒充”;用石墨烯代替硅,可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
    现有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永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答案】100g
    【详解】混合气体中的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CO2和铜,生成的CO2与原有的CO2与澄清石灰水中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即碳酸钙;根据反应历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全部转移到白色沉淀碳酸钙中,即,故填:100g。
    25.用甲,乙两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实验,依次向瓶内注入水和NaOH溶液,测得瓶内气压变化如图②所示。对比坐标图中的 两段曲线,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答案】(1) a试管液面上升比b高
    (2)bc、de
    【详解】(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甲实验中,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a试管液面上升比b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乙②可知,de段压强减小得比bc段明显,说明bc段压强减小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de段压强减小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对比坐标图中的bc、de两段曲线,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6.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测定某氮肥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铵,可能含有水分)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并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装置中试剂均足量)。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成分是;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氮肥样品中其他成分受热不分解;。
    (1)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缓慢通入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
    (2)请在图中将装置B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3)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测得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需要获取的数据是 。
    (4)若撤去装置D,会造成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合理即可)
    (2)
    (3) 装置C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合理即可)
    (4)偏大
    【详解】(1)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缓慢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其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浓硫酸用于吸收水分和反应生成的氨气,洗气应“长进短出”,这样反应比较充分,故装置B中应“长进短出”,故图为;
    (3)装置C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测得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需要获取的数据是:装置C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反应后增加的质量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碳酸氢铵的质量,从而得出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
    (4)若撤去装置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C装置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五.二氧化碳的用途(共6小题)
    27.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B.天然气用作燃料
    C.石墨用于制电极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C
    【详解】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用作燃料,利用了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石墨用于制电极,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成立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火箭发射的燃料
    C.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能做电光源
    【答案】A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可用作保护气,故A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成立;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助燃剂,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为燃料,故B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
    C、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二氧化碳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与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关,故C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
    D、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可用于制成各种电光源,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无关,故D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
    故选:A。
    29.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医疗上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需要用干冰,因为其吸收热量后升华成CO2气体,无任何残留,无毒性,无异味,有灭菌作用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煤气中就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
    C.活性炭有许多细小的空隙,其透气性和吸附性都很好,能吸附腐化物质,可以作为一种基质种花,一般铺放在泥土表面或混在泥土中
    D.20世纪30年代生产出的人造金刚石是利用石器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转化而成,这一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
    【详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医疗上血液制品的储存与运输用到干冰是由于干冰易升华,可获得低温,无任何残留,无毒性,无异味,有灭菌作用,故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还含有其它气体,故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透气性和吸附性都很好,能吸附腐化物质,可以作为一种基质种花,一般铺放在泥土表面或混在泥土中,故说法正确;
    D、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生产人造金刚石的工厂,所用的原料是石墨,这个转化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D。
    30.把下列符合题意要求的物质名称写在横线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锰酸钾、五氧化二磷、稀有气体、过氧化氢溶液。
    (1)通常用作保护气和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的是 。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
    (3)白色固体物质有 。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上述物质中能用于制取氧气,且其反应具备绿色化学的某些特点的是 。
    【答案】(1)稀有气体
    (2)二氧化硫
    (3)五氧化二磷
    (4)二氧化碳
    (5)过氧化氢溶液
    【详解】(1)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有色光;
    (2)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4)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故二氧化碳可作光合作用的原料;
    (5)过氧化氢溶液能用于制取氧气,且生成的另一种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其反应具备绿色化学的某些特点。
    31.化学源于生活,请将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描述进行归类:
    ①电线导电 ②汽油易挥发 ③一氧化碳有毒性
    ④牛奶变质 ⑤酒精有特殊气味 ⑥食盐溶于水
    ⑦天然气燃烧 ⑧铁制品易生锈 ⑨二氧化碳用于气体肥料
    (1)上述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写序号,下同);
    (2)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3)上述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4)上述描述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1)③⑧
    (2)②⑤
    (3)④⑦
    (4)⑨
    【分析】①电线导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②汽油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③一氧化碳有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④牛奶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酒精有特殊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⑥食盐溶于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⑦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⑧铁制品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⑨二氧化碳用于气体肥料,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用于气体肥料,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
    【详解】(1) 上述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③⑧。故填:③⑧。
    (2)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②⑤。故填:②⑤。
    (3)上述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④⑦。故填:④⑦。
    (4) 上述描述属于用途的是⑨。故填:⑨。
    32.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双碳”目标指的是“碳中和”和“碳达峰”,这里的“碳”指的是 。
    (2)CO2在封存之前要先“捕捉",某同学设计了“捕捉”二氧化碳的流程(如1图)。
    i. 1图中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方法是 ,反应1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ⅱ.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捕捉”CO2的原理 ;
    ⅲ.反应器中溶液采用喷雾形式的目的是 。
    (3)被封存的CO2可用于食品保鲜、 等(任写一种),也可以转化成甲醇。转化过程是在纳米纤维的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如2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请画出2图中丁物质的微粒图 。
    【答案】(1)二氧化碳
    (2) 过滤 分解 Ca(OH)2+CO2=CaCO3↓+H2O 增大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3) 灭火/气体肥料等(合理即可)
    【详解】(1)“双碳”目标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2)i. 图中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反应1是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ⅱ. 捕捉CO2的原理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ⅲ. 将氢氧化钙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更快、更充分;
    (3)
    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气体肥料、灭火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在纳米纤维的催化下CO2和氢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甲醇和水,丁物质为水,微粒图为:。
    六.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共6小题)
    33.大气中不断增加的直接后果主要是
    A.产生酸雨B.毒害农作物C.温室效应D.破坏臭氧层
    【答案】C
    【详解】A、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增加,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无毒,不会毒害农作物,且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符合题意;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符合题意;
    D、氟利昂等会破坏臭氧层,二氧化碳不会破坏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图中四种物质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C.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该反应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D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得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反应前中有一种物质是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反应后均为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因此反应前后一定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涉及到水和二氧化碳两种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反应物,因此该反应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5.科学家研制出光催化剂,在光照下将CO2和CH3NH2合成甘氨酸,微观模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甘氨酸的化学式为C2H5NO2
    B.参加反应的CO2和CH3N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D.该反应可以作为人工固碳手段,缓解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C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催化剂的作用下、在光照的条件下,将CO2和CH3NH2合成甘氨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甘氨酸的化学式为C2H5NO2,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和CH3N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正确;
    C、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一种反应物,因此该反应可以作为人工固碳手段,缓解温室效应加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6.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1)占空气总体积的气体是 ;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
    (3)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 ;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5)引起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 增多。
    【答案】(1)④
    (2)②
    (3)③
    (4)①
    (5)④
    【详解】(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占空气总体积0.03%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填:④。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故填:②。
    (3)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稀有气体。故填:③。
    (4)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①。
    (5)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即引起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故填:④。
    37.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从空气的成分中选择适当的气体填空。
    (1)可用于制硝酸和化肥的是 ;
    (2)脆的饼干遇到会变软的是 ;
    (3)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光的物质是 ;
    (4)参与光合作用,促进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
    【答案】(1)N2/氮气
    (2)H2O/水/水蒸气/水分
    (3)稀有气体
    (4)CO2/二氧化碳
    【详解】(1)空气中的氮气(N2)含有氮元素,可用于制硝酸和化肥。
    (2)脆的饼干遇到空气中的水分(H2O)会变软。
    (3)空气中的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参与光合作用,促进温室效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CO2)。
    38.碳中和主要是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增量实现零排放。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靠天然植物和细菌,这个难度其实比较大。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减排,涉及到清洁能源对旧能源的逐步替代,以及使用端二氧化碳的减少。受益方向主要有新能源汽车、光伏、氢能、生物降解材料、绿色建筑等,涉及的领域很广。
    (1)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的是减缓 ,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引起该环境问题的物质还有 ;(答出一种即可)
    (2)“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靠天然植物”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R的化学式为 ;该变化中实现了 能转化成 能。
    【答案】(1) 温室效应 甲烷、氟利昂、臭氧
    (2) 太阳 化学
    【详解】(1)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是减缓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引起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物质还有甲烷、氟利昂、臭氧等;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根据可知,化学方程式左边有6个碳原子、18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化学方程式右边有12个氧原子和1个R分子,则1个R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故生成物R的化学式为;
    该变化中实现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七.自然界碳循环(共4小题)
    39.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守恒观: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且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D.微粒观:水循环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详解】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因氧元素的存在形式不同,化合价会改变,如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2价,不符合题意;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符合题意;
    D、水循环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或固态之后再变为液态,其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分子的间隔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0.“氧、碳、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人和植物生长都在参与碳、氧循环;②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和的循环;③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④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⑤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和含量的相对稳定;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答案】C
    【详解】①人和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且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则人和植物生长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正确;
    ②碳循环和氧循环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不正确;
    ③水循环主要为水的三态转化,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正确;
    ④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则化合价改变,不正确;
    ⑤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
    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但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氧原子总数不变,不正确。
    故选C。
    41.“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三大重要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主要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在微观上是 的结果,它与“氧循环”和“碳循环”在本质上的区别是 。
    (2)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图1主要是通过江河、湖泊和海洋实现的。图2则主要借助绿色植物。图1中转化2的反应方程式为 。若图2中转化1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据此推断Y的化学式为 。图1、图2中的转化1发生的两个反应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
    (3)下列关于“氧循环”“碳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增大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提升
    C.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D.“氧循环”与“碳循环”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答案】(1) 分子在不断运动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C6H12O6 反应条件不同
    (3)C
    【详解】(1)水的三态转变,其实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水循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则它们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2)图1主要是通过江河、湖泊和海洋实现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X为碳酸,则转化2为碳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C、H、O的个数分别为6、12、18,反应后除Y外,有12个氧原子,则Y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6H12O6;
    图1、图2中的转化1的反应物相同,但条件不同,则说明反应条件会影响产物种类。
    (3)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但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使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此选项错误;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此选项错误;
    C、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此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碳循环和氧循环不是相互独立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42.“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三种循环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2)图中①—⑧消耗氧气的途径有 (填序号)。
    (3)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 。
    (4)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5)地质封存的方法之一是将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该过程分子的间隔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水循环
    (2)⑦⑧
    (3)温室效应加剧
    (4)AC
    (5)变小
    【详解】(1)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氧循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碳循环:物质通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则三种循环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水循环,故填:水循环;
    (2)由图可知,①—⑧消耗氧气的途径有⑦(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和⑧(物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填:⑦⑧;
    (3)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故填:温室效应加剧;
    (4)A、变化观: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化合价改变(如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故B错误;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气增加,氧原子的总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AC;
    (5)将CO2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该过程分子的间隔变小,故填:变小。
    八.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安全使用(共5小题)
    4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CO中毒
    B.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都很坚硬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作灯火实验
    D.C60是一种新型的单质,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详解】A、CO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并不能防止CO中毒,故A错误;
    B、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是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的硬度小,故B错误;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作灯火实验,若灯火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不能进入,故C正确;
    D、C60是由C60分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44.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答案】D
    【详解】A、CO气体有毒,可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可危害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如可以还原氧化铁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5.为及时发现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化学式为C2H5S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2H5SH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B.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
    C.CO、CO2都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
    D.CO不仅能作燃料还可用于冶炼金属
    【答案】D
    【详解】A、C2H5SH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A说法错误;
    B、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B说法错误;
    C、 CO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则CO不仅能作燃料还可用于冶炼金属,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46.拒绝烟草,防止中毒。吸人体内与人体内的 结合,使红细胞输氧能力降低,导致人体缺 而中毒。
    【答案】 血红蛋白 氧
    【详解】拒绝烟草,防止中毒。吸人体内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造成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使红细胞输氧能力降低,导致人体缺氧而中毒。
    47.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例,多角度认识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物质世界。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从宏观上看,氢气和一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从微观上看,氢气和一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CO+CuOCu+CO2 H2+CuOCu+H2O,两个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的相同化学性质是 ,两者另一条共同的化学性质是 。
    (3)辩证地认识物质“功”和“过”:
    一氧化碳的“过”: (任举一例),“功”:用于燃烧取暖;
    氢气的“过”:泄露,遇明火可能会爆炸,“功”: (任举一例)。
    【答案】(1) 元素 分子
    (2) 还原性 可燃性
    (3) 一氧化碳有毒,一旦泄露易导致煤气中毒 用作燃料或用于冶炼金属
    【详解】(1)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则氢气和一氧化碳都由元素组成;
    从微观上看,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的;
    (2)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都是还原氧化铜生成铜,说明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的相同化学性质是还原性;
    氢气和一氧化还具有共同的另一条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均能在氧气中燃烧;
    (3)一氧化碳的“过”:一氧化碳有毒,一旦泄露易导致煤气中毒:
    氢气的“功”: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或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九.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可燃性(共5小题)
    48.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种无色无臭、能溶于水的气体B.具有毒性,属于空气污染物
    C.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D.具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
    【答案】A
    【详解】A、CO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A不正确;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具有毒性,属于空气污染物。B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二氧化碳,常用来冶炼金属。C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常用作燃料。D正确。
    故选:A。
    49.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B.氢气 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 单质碳D.氢气 二氧化碳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不符合题意;
    B、氢气、一氧化碳均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单质碳不是气体,不符合题意;
    D、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燃烧:无色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吸热
    B.将氢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紫红色
    C.电解水:两极附近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答案】B
    【详解】A、一氧化碳燃烧时,无色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不是吸热,错误;
    B、 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黑色的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紫红色,正确;
    C、 电解水时,两极附近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而不是 2:1,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溶液是由紫色变为红色,而不是由红色变为紫色,错误。
    故选B。
    5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2)写出一个由CO2生成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工业上可以采用CO与赤铁矿为原料炼铁,在这个反应中体现了CO的 性。
    【答案】(1)元素
    (2)CO2+C2CO
    (3)还原
    【详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则“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2)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铁中的氧,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52.一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看起来与氧气很相似,其密度略小于空气。它的主要用途是作燃料,但它作燃料时一旦泄漏会使人中毒,所以使用它时要特别小心。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气体。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
    (2)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
    (3)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表达式 。
    【答案】(1)通常情况下,无色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
    (2)可燃性、毒性
    (3)/
    【详解】(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一氧化碳物理性质为:通常情况下,无色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
    (2)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表达式为:CO+O2CO2或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十.碳及其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共4小题)
    53.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表示转化中的其他反应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②一定是分解反应
    C.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③
    D.反应①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详解】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例如X可以是氧气或二氧化碳,是因为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此项说法正确;
    B、反应②不一定是分解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分解反应,故此项说法错误;
    C、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此项说法正确;
    D、反应①可以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单质中碳元素为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故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反应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B.铁只有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实现单质氧化物
    C.实现的转化,都利用了碳的可燃性
    D.实现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同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途径不是只有一种,不符合题意;
    B、铁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铁也能通过缓慢氧化生成铁的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了碳的可燃性,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利用了碳的还原性,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55.如图A-F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中A为固体单质,F为气体单质,C为光合作用的气体原料,“—”表示能相互反应,“→” 表示转化关系。
    (1)写出C、E的化学式:C ;E 。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
    【答案】(1) CO2 H2O
    (2) 2H2O 2H2↑+O2↑ 分解
    【分析】A为固体单质,F为气体单质,C为光合作用的气体原料,结合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气体原料,碳是一种黑色固体,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A可能为碳,C为二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B为一氧化碳;F为气体单质,结合氧气能与水相互转化(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则E为水,F为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则D为过氧化氢,将猜想代入验证,猜想正确。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C是二氧化碳、E是水,化学式分别是CO2、H2O
    (2)E→F发生的反应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56.已知X,Y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X有毒且不溶于水,Y不支持燃烧,而Z是不溶于水的固体,X、Y、Z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
    (1)推断并写出Y的化学式 。
    (2)写出Y→Z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O2
    (2)CO2+Ca(OH)2=CaCO3↓+H2O
    【分析】不支持燃烧的气体Y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Z,所以Z是碳酸钙,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灼热的碳层反应会生成X,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所以X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灼热的碳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断合理。
    【详解】(1)由分析可知,Y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Y→Z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十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共4小题)
    57.碳及其化合物有如下转化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CCOCO2CaCO3CO2
    A.①中能观察到白色火焰
    B.②体现了CO的还原性
    C.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D.④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详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该选项叙述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该选项叙述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叙述正确;
    D、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2+x+(-2)×3=0,解得x=+4,同理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也为+4价,化合价不变,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A。
    58.如图为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实验开始时先向装置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后点燃酒精灯
    B.现象:玻璃管中红色粉末变黑,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结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D.改进: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B
    【详解】A. 操作:实验开始时先向装置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后点燃酒精灯,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此选项正确;
    B.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选项错误;
    C. 结论: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此选项正确;
    D. 改进: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防污染空气,此选项正确。
    故选B。
    59.碳和一氧化碳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和乙图中共同的实验现象是 ,说明了碳和一氧化碳都有的化学性质是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乙图装置中结尾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答案】(1) 固体由黑色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还原性
    (2)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碳、一氧化碳均能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现象为:固体由黑色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两个实验中,氧化铜中的氧均被夺走,体现了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2)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则乙图中酒精灯的作用为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60.两位同学选用如下装置,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中连接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甲同学):依次连接A、B、C、D装置,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1)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 ,D中 、 。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该实验反应体现碳和一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乙同学):利用甲同学连接的装置及其所用到的物质,探究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4)该实验中两次用到石灰水,请分析石灰水作用的不同之处 。
    【答案】(1) 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 石灰水变浑浊 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2)
    (3) 还原性 和
    (4)B中: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检验有干扰,D中: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详解】(1)甲的实验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与D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中剩余的一氧化碳在D的尾部被点燃,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中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2)C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3)该实验中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碳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碳与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失去了氧,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过程中氧化铜失去了氧,两者发生了还原反应,化学式分别为:CO2、CuO;
    (4)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中的石灰水的作用吸收未完全反应的二氧化碳,以免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检验的干扰;D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后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A.倾倒二氧化碳
    B.在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C.石墨导电实验
    D.将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测定某无色气体是否为CO2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实验室制取CO2
    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D
    区分两瓶无色液体双氧水和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气体成分
    CO2
    N2
    Ar
    O2
    其他
    体积分数/%
    95.32
    2.7
    1.6
    0.13
    0.25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因素
    A
    和在光照条件下生成葡萄糖,而溶于却生成碳酸
    反应条件
    B
    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产物是,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产物是
    反应物的量
    C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较慢,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用铜粉加热而不用铜片
    反应物种类
    相关试卷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精品课后作业题</a>,文件包含61碳单质的多样性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61碳单质的多样性专项训练docx、61碳单质的多样性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61碳单质的多样性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原子结构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原子结构复习练习题</a>,文件包含32原子结构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32原子结构专项训练docx、32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32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水的组成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4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水的组成精品复习练习题</a>,文件包含42水的组成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42水的组成专项训练docx、42水的组成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x、42水的组成知识点梳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