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冲刺练习(含解析)
专题04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含解析)-2025高考化学专题二轮复习冲刺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4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含解析)-2025高考化学专题二轮复习冲刺练习,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人们曾认为的N2+3H2⇌2NH3化学反应速率小,原料利用率低,不可能用于工业化生产,化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该反应的条件,如催化剂、温度、压强等,并更新设备,成功地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时说法正确的是
A.N2是还原剂B.H2是氧化剂C.N2失去电子D.H2发生氧化反应
2.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H2SO3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0C.+4D.+6
3.下列变化过程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l2→Cl-B.CO→CO2C.Al→Al3+D.CuO→Cu
4.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B.
C.D.
5.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B.
C.
D.
6.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NaHCO3Na2CO3+CO2↑+H2O
B.2Al+3CuSO4=Al2(SO4)3+3Cu
C.Cl2+2NaOH=NaCl+NaClO+H2O
D.4HNO34NO2+O2↑+2H2O
7.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红色褪去
B.将氯气通入KBr溶液,溶液变黄
C.氢气通入氧化铜中加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D.氨气通入Al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没有电子转移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一定被还原
9.火法炼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还原的元素只有Zn
B.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C.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0.海水综合利用部分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进行①的操作需用到坩埚、玻璃棒、酒精灯
B.②③④⑤涉及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X试剂可选用Na2SO3饱和溶液
D.⑤中离子方程式可为2Br-+Cl2=Br2+2Cl-
11.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等信息可以预测其性质或用途。下列预测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A.根据化合价预测,高铜酸钠()与可生成硫酸盐
B.根据组成预测,铝酸三钙()溶于足量盐酸,生成白色沉淀
C.根据在周期表中位置预测,单质砷(第ⅤA族)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D.根据结构预测,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呈绛蓝色
12.已知某合金(仅含铜、铁)中铜和铁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将其全部投入100mlbml/L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唯一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金属有剩余,余下的金属可能有铁无铜
B.若金属全部溶解,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可能为2NA
C.若硝酸充分反应产生2.24L气体(标准状况),则b>1
D.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3+,Cu2+时,则a与b的关系为:b=40(1-)
13.处理工业废液中的NH的反应为:NH+2O2=NO+H2O+2H+(反应I),5NH+3NO=4N2+9H2O+2H+(反应II)。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反应中,NH被氧化
B.反应I中每转移1ml电子可产生0.125mlNO
C.要使废液中的NH能完全转化为N2,应使反应I与反应II投入废液的体积之比为5∶3
D.反应II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之比为5∶3
14.化学中很多“规律”都可以类推,下列有关“规律”推理正确的
A.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则铁与碘蒸气反应生成FeI3
B.CO2通入Ba(NO3)2溶液中不产生沉淀,则SO2通入Ba(NO3)2溶液中也不产生沉淀
C.CH4为正四面体分子,则CCl4也为正四面体分子
D.卤族元素单质随核电荷数增加熔点升高,则碱金属单质熔点也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升高
15.铊(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六周期。Ti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Tl+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
B.Tl(OH)3能够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C.Tl+的还原性比Ag弱
D.通过化学反应可使203Tl转化为204Tl
16.科学家利用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组合”成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超分子,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短线代表共价键)。其中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Y>Z>W
B.Y与W、X、Z均能形成至少两种化合物
C.氢化物的沸点:Y>X
D.1mlZW与水发生反应生成1mlW2,转移电子2ml
17.向Cu、Cu2O和CuO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的稀HNO3溶液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同时收集到2.24LNO气体(标准状况)。[已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物质的量为0.1ml
B.得到的溶液中n(Cu2+)=0.25ml
C.Cu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若混合物中含0.1mlCu,则该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最后剩余固体12.8g
18.硝酸工业生产中常用纯碱溶液吸收排出的氮氧化物废气,废气中只含有NO、两种气体。将一定量废气通入到足量的溶液中被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的、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与废气中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关系可用右下图所示。已知溶液中可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线段a表示离子
B.随x值增大,溶液中增大
C.时,反应中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
D.若测得所得溶液中为0.5ml,则x值为0.75
19.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CaOCl2是一种常见的混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OCl2有较强的氧化性
B.CaOCl2水溶液呈碱性
C.由氯气为原料,每生成1 ml CaOCl2,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CaOCl2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可有黄绿色的气体产生
20.常温下,向1L 1.0ml/L的NaClO溶液中缓慢通入SO2气体,使其充分吸收,溶液pH与通入SO2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和NaClO、HClO的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HClO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8
B.a点溶液中存在 4c(Cl-)=c(HClO)+c(ClO-)
C.b点溶液中存在c(Na+)>c(SO)>c(Cl-)>c(H+)>c(OH-)
D.c点溶液中c(H+)=2ml/L
二、多选题
21.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
A.B.
C.D.
22.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实验研究化学反应的限度:向2mL0.01ml/LKI溶液中加入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再加入几滴0.1ml/LKSCN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KI过量,能全部转化为
B.向、和KC1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C.实验中KSCN溶液用于检验
D.向2mL0.01mlLKI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23.双氧水溶液中的H2O2的含量可以用KMnO4溶液来进行测定,反应中H2O2被氧化为O2,MnO被还原为X(X可能是MnO、MnO2、Mn2O4或Mn2+中的一种)。若H2O2与KMnO4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中O的化合价为-2
B.KMnO4是还原剂
C.氧化性:KMnO4>O2
D.X为Mn2+
24.食品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Na2S2O5)为具有强还原性的白色细小结晶状固体。工业制备原理为Na2SO3+SO2=Na2S2O5,某种制备Na2S2O5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4.1
B.溶液1溶质的成分为Na2SO3
C.操作a应在还原氛围下进行
D.抗氧化时,1 ml Na2S2O5可以消除2 ml O2
25.铋(B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VA族,其价态为+3时较稳定,铋酸钠(NaBiO3)溶液呈无色。现取一定量的硫酸锰MnSO4溶液,向其中依次滴加下列溶液,对应现象如表所示: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顺序为:BiO3->MnO4->H2O2>I2
B.H2O2被高锰酸根离子还原成O2
C.H2O2具有氧化性,把KI氧化成I2
D.KI-淀粉溶液中滴加铋酸钠溶液,溶液不一定变蓝色
三、填空题
26.(一)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也永远会激励着我们去奋发图强。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C+S=K2S+2NO2↑+CO2↑。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氧化剂是_____,还原剂是______
(二)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HNO3溶解,反应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请将上述反应改写成离子方程式:______。
(2)氧化剂是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
(3)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
(4)在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起氧化作用的HNO3与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质量比为______。
四、实验题
27.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I.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碱性悬浊液(含有)混合,反应生成,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被还原为,在暗处静置,然后用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反应为:。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被还原为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
(4)取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若消耗溶液的体积为,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_______(填“高”或“低”)。
五、计算题
28.(1)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溶液②干冰③Na2O固体④铜⑤BaSO4固体⑥蔗糖⑦液态HCl⑧熔融状态的KNO3,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
(2)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微电子工业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料之一,可由氨气和氟气反应得到:4NH3+3F2=NF3+3NH4F。则: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为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若反应中有0.5mlNH3被氧化,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
(3)某硫酸铝溶液的密度为1.20g·cm-3,其中铝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4%,则300mL该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4)标准状况下,将VL的氨气溶于1L的水中(密度为1g·cm-3),得到的溶液密度为ρg·cm-3,试求得到的氨水中溶质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六、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9.铁、铝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X的名称是____;
(2)气体A是_____(填化学式);
(3)A与Cl2混合光照可能发生爆炸,生成___(填化学式),A在该反应中作为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4)溶液B中阴离子除OH-外还有____(填离子符号),溶液D中存在的金属离子为___(填离子符号);
(5)加入足量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七、工业流程题
30.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下图涉及多个以海水为原料的生产流程。
完成下列填空:
(1)步骤①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工业上用与(热溶液)制备,反应如下:。配平上述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
(3)关于卤素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单质的熔点:
b.元素的非金属性:
c.单质的氧化性:
d.从海洋中获得、的过程均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4)对图中所示生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溶解度:
b.第④⑤⑥步骤中,溴元素均被还原
c.第⑤⑥步骤的目的是进行溴的富集,提高的浓度
d.联碱法与氨碱法相比,利用率较高,且能耗低
(5)步骤②是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再通入,原因是_______。
(6)某同学将通入溶液中,当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浓度最大的微粒是_______。
a. b. c. d.
加入溶液
①适量铋酸钠溶液
②过量双氧水
③适量KI-淀粉溶液
实验现象
溶液呈紫红色
溶液紫红色消失,产生气泡
溶液缓慢变成蓝色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N2做氧化剂,故A不符合题意;
B.H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2为还原剂,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N2得到电子,故C不符合题意;
D.H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2发生氧化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
设化合物H2SO3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n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之和为零的原则,有,解得n=+4。
答案选C。
3.C
【详解】
A.Cl2→Cl-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要还原剂,且氯气自身歧化也可以得到Cl-,A不符合题意;
B.CO→CO2,碳、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变化,既不需要氧化剂也不需要还原剂,B不符合题意;
C.Al→Al3+,铝元素化合价升高,且Al不能自身歧化,所以一定需要氧化剂,C符合题意;
D.CuO→Cu,Cu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还原剂,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C
【分析】
根据化合价升降判断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数值等于失去电子数,降低数值等于得到电子数,双线桥箭头由反应物中的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变价元素。
【详解】
A.硅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故A不正确;
B.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故B不正确;
C.符合双线桥的规则,故C正确;
D.双线桥的箭头方向错误,故D不正确;
故选答案C。
【点睛】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得失电子数,注意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根据前后变化的原子进行判断。
5.B
【详解】
A.亚硫酸钠与浓硫酸的反应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合题意;
B.次氯酸遇光分解的反应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合题意;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反应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氨气和二氧化碳在饱和食盐水中的反应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A
【分析】
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
A.2NaHCO3Na2CO3+CO2↑+H2O中元素化合价均不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符合;
B.2Al+3CuSO4=Al2(SO4)3+3Cu中Al和Cu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
C.Cl2+2NaOH=NaCl+NaClO+H2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
D.4HNO34NO2+O2↑+2H2O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
答案选A。
7.B
【详解】
A.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红色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表现漂白性,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氯气通入溴化钾溶液,溶液变黄说明有单质溴生成,反应中氯气被还原,故B符合题意;
C.氢气通入氧化铜中加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有铜生成,反应中氢气被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氨气表现碱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变为臭氧,A错误;
B.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转移,C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如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D错误;
答案为B。
9.D
【详解】
A.由反应方程式可知,Zn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0价,C的化合价由+4变成+2,0变成+2,所以被还原的元素有Zn和C,A错误;
B.Zn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0价,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B错误;
C.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还原剂为C,氧化剂为ZnCO3,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错误;
D.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为CO,系数为2,还原产物为Zn和CO,系数分别为1,故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
A.实验室进行①的操作是蒸发,需用到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故A错误;
B.②③④⑤均有单质参加或生成,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单质溴与Na2SO3溶液反应:Na2SO3+Br2+H2O=2HBr+Na2SO4,所以吸收Br2可选用Na2SO3溶液,故C正确;
D.⑤是把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可用氯气,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1.B
【详解】
A.高铜酸钠()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二者反应可生成硫酸盐,故A合理;
B.铝酸三钙()溶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化铝,不能生成白色沉淀,B不合理;
C.根据在周期表中位置预测,砷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所以单质砷(第ⅤA族)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C合理;
D.根据结构预测,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多羟基的物质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呈绛蓝色,D合理;
故选B。
12.B
【详解】
A.铁的还原性大于铜,若金属有剩余,余下的金属不可能有铁无铜,故A错误;
B.若铁、铜都变为+2价阳离子,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若铁变为+3价阳离子,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2NA,故B正确;
C.若硝酸充分反应产生2.24L气体(标准状况),NO的物质的量是0.1ml,则转移电子0.3ml,根据电荷守恒,表现酸性的硝酸0.3ml,根据氮元素守恒,参加反应的硝酸为0.4ml,则b=4,故C错误;
D.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3+,Cu2+时,根据电荷守恒,表现酸性的硝酸[3(1-a)+2a]ml,根据电子守恒,被氧化的硝酸 ,则a与b的关系为:b40(1-),故D错误;
选B。
13.C
【详解】
A.两个反应中,NH中氮元素化合价均升高,被氧化,故A正确;
B.由反应I的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l NO转移8ml电子,则每转移1ml电子可产生0.125mlNO,故B正确;
C.根据反应II知NH与NO的反应物质的量之比为5:3,所以要使废液中的NH能完全转化为N2,应使反应I与反应II投入废液的体积之比为3:5,故C错误;
D.根据方程式5NH+3NO=4N2+9H2O+2H+,NH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O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之比为5:3,故D正确;
答案选C。
14.C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根据强强制弱弱判断,氧化性强的能制氧化性弱的;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和还原性的物质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根据离子反应的条件判断产物;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也可利用元素原子特点进行类比;对于物质的熔点比较根据物质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的强弱进行判断;
【详解】
A.碘单质氧化性弱于三价铁,不能将铁氧化为三价铁,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硝酸根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提供的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B不正确;
C.CH4为正四面体分子, CCl4可以看成是氯原子取代了氢原子,故空间结构不变,故C正确;
D.碱金属单质属于金属晶体,核电荷数增加,金属半径也在增大,导致金属键减弱,熔沸点降低,故D不正确;
故选答案C。
【点睛】
对于卤族元素单质都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克服的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根据范德华力的强弱判断方法进行判断熔点的高低。
15.C
【详解】
A.Tl是81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第IIIA族,原子核外最外层有3个电子,Tl+是Tl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A错误;
B.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Al(OH)3呈两性,但Tl(OH)3呈碱性,因此Tl(OH)3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错误;
C.若Tl+还原性比Ag强,则反应反应产生的Tl+还会进一步与Ag发生反应,但反应只能产生Tl+,说明Tl+还原性比Ag弱,C正确;
D.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变。203Tl与204Tl是不同的原子,因此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6.B
【分析】
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且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可知,Z为Na,W为H;X、Y位于第二周期,由超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知,X连四条键、Y连两条键,则X为C,Y为O。
【详解】
A.W、Y、Z分别为H、O、Na,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Na>O>H,A说法错误;
B.O与H可形成H2O、H2O2,O与C可形成CO、CO2,O与Na可形成NaO、Na2O2,B说法正确;
C.C的氢化物为烃,含C原子数少的烃为气态或液态,含C原子数多的烃为固态,O的氢化物为H2O、H2O2,呈液态,则C的氢化物的沸点不一定比O的氢化物的沸点低,C说法错误;
D.1mlNaH和H2O发生反应生成1mlH2,NaH+H2O= H2↑+NaOH,1mlNaH反应转移1ml电子,D说法错误;
答案为B。
17.D
【分析】
HNO3的物质的量为0.6ml/L×1L=0.6ml,NO的物质的量为=0.1ml。
【详解】
A.HNO3作为氧化剂,还原产物为NO,根据分析,生成NO为0.1ml,故发生还原反应的HNO3为0.1ml,A正确;
B.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Cu(NO3)2,根据分析,起到酸性作用的HNO3为0.6ml-0.1ml=0.5ml,故n(Cu2+)=n(HNO3)=0.25ml,B正确;
C.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混合物与硝酸反应时,Cu和Cu2O被氧化,失去的总电子为HNO3所得电子,物质的量为0.1ml×3=0.3ml,故Cu2O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3ml -0.1ml×2=0.1ml,n(Cu2O)=×0.1ml=0.05ml,根据溶液中n(Cu2+)=0.25ml,可知Cu元素共0.25ml,原混合物中n(CuO)= 0.25ml-0.05ml×2-0.1ml=0.05ml。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时, Cu不与稀H2SO4反应,根据可知,生成的Cu的物质的量n’(Cu)= n(Cu2O)=0.05ml,故反应后所得的Cu的物质的量为n(Cu)+n’(Cu)=0.15ml,质量为0.15ml×64g/ml=9.6g,D错误;
故选D。
18.D
【分析】
由方程式和图象可知,NO单独不能被吸收:
①当NO和NO2混合气体被NaOH溶液恰好完全吸收,满足n(NO2):n(NO)=1,即x=0.5,此时只生成,n()=0,n()=2ml,所以a曲线表示离子、b曲线表示离子;
②当气体只有NO2时,即x=1,发生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此时生成n()=n()=1ml;
③由x=0.5和x=1可知,一定量废气中n(NO2)≥n(NO),并且n(NO2)+n(NO)=2m1,生成n()+n()=2ml;
④反应NO+NO2+Na2CO3=2NaNO2+CO2和2NO2+Na2CO3=NaNO2+NaNO3+CO2均有n(N)=2n(C),即n(NO2)+n(NO)=2n(CO2)=2ml,所以n(CO2)=1ml;
综上可知:2ml废气通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即n(NO2)≥n(NO),生成n()+n()=2ml;n(CO2)=lml;a曲线表示离子、b曲线表示离子。
【详解】
A.当x=0.5时,只发生反应NO+NO2+Na2CO3=2NaNO2+CO2,n()=0,n()=2ml,所以a曲线表示离子、b曲线表示离子,故A错误;
B.当x=0.5时,只生成,n()=2ml;当x=1只发生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此时生成n()=n()=1ml;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2ml,即溶液中n()+n()不变,始终等于2ml,故B错误;
C.由于废气中n(NO2)≥n(NO),并且n(NO2)+n(NO)=2n(CO2)=2ml,根据反应①②可知n(NO2)+n(NO)=2n(CO2)=2ml,即n(CO2)=1m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故C错误;
D.设n(NO2)=a,n(NO)=b,则a+b=2ml,发生反应①余下NO2的物质的量为(a-b)ml,发生反应②生成n()=0.5(a-b)=0.5ml,即a-b=1ml,联立方程组解得a=1.5ml,b=0.5ml,废气中NO2的物质的量分数x=×100%=75%,故D正确;
答案选D。
19.C
【详解】
A.混盐CaOCl2中相当于含有CaCl2和Ca(ClO)2,其中Ca(ClO)2,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混盐CaOCl2有较强的氧化性,故A正确;
B.Ca(ClO)2显碱性,因为次氯酸根离子水解,CaCl2显中性,所以CaOCl2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混盐CaOCl2中相当于含有CaCl2和Ca(ClO)2,Cl的化合价分别是+1价、-1价,由氯气为原料,每生成1 ml CaOCl2,转移的电子数为NA,故C错误;
D.混盐CaOCl2中的CaCl2和Ca(ClO)2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会黄绿色气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0.C
【分析】
向1L 1.0ml•L-1的NaClO溶液中级慢通入SO2气体,开始时发生反应①SO2+H2O+3ClO-=SO+Cl-+2HClO,由于HClO为弱酸,所以溶液的pH缓慢减小,当该反应完全进行后继续通SO2反应为SO2+H2O+HClO= SO+Cl-+3H+,所以b点pH突然减小,说明此时反应①恰好完全进行,开始进行反应②,到c点反应②完全进行。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b点溶液显酸性是因为HClO的电离,b点溶液pH约为3.8,即c(H+)≈10-3.8ml/L,n(HClO)=2n(SO2)=ml×2=ml,溶液的体积为1L,所以溶液中的c(HClO)≈ml/L,c(ClO-)≈c(H+)=10-3.8ml/L,则Ka(HClO)≈=1.5×10-7.6,即HClO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8,故A正确;
B.a点通入0.2mlSO2,n(Cl-)=n(SO)=n(SO2)=0.2ml,n(HClO)=2n(SO2)=0.4ml,反应消耗的n(NaClO)=3n(SO2)=0.6ml,反应后含有的n(NaClO)=1ml/L×1L-0.6ml=0.4ml,则n(HClO)+n(NaClO)=0.8ml、n(Cl-)=0.2ml,结合物料守恒可知:4c(Cl-)=c(HClO)+c(ClO-),故B正确;
C.b点SO2+H2O+3ClO-=SO+Cl-+2HClO恰好完全进行,n(Cl-)=n(SO)=n(SO2)=ml,n(HClO)=2n(SO2)=ml,n(Na+)始终不变为1ml,所以正确的浓度关系为:c(Na+)>c(SO)=c(Cl-)>c(H+)>c(OH-),故C错误;
D.NaClO溶液中通入SO2至过量的总反应为NaClO+ SO2 + H2O=NaCl+ H2SO4,c点完全反应,所以n(H2SO4)=n(SO2)=1.0ml,c(H+)=2.0ml•L-1,故D正确;
故选:C。
21.BC
【分析】
题干所给反应中,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NH3作还原剂。
【详解】
A.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不变,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NH3作氧化剂,故A不符合题意;
B.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NH3作还原剂,故B符合题意;
C.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NH3作还原剂,故C符合题意;
D.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不变,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NH3作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C。
22.BD
【分析】
,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Fe3+、Fe2+、I2、I-,同时存在,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A.由于反应可逆,加入KI过量,不能全部转化为,故A错误;
B.向、和KC1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由于存在Fe3+,溶液显红色,故B正确;
C.实验中KSCN溶液用于检验Fe3+,故C错误;
D.向2mL0.01mlLKI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由于生成碘单质,溶液呈蓝色,故D正确;
故选BD。
23.CD
【分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由于H2O2与KMnO4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反应后Mn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反应方程式为5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5O2↑+8H2O,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
A.在H2O2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O的化合价为-1价,A错误;
B.在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KMnO4中的+7价变为反应后MnSO4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B错误;
C.在该反应中KMnO4是氧化剂,O2是氧化产物,由于氧化剂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强,所以物质的氧化性:KMnO4>O2,C正确;
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等于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可知反应后Mn转化为Mn2+,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D。
24.BD
【分析】
根据pH计的精确度进行判断;根据流程中所加物质判断反应产物;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溶质的可能情况;根据已知反应Na2SO3+SO2=Na2S2O5,可以判断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硫是还原剂,以此来判断反应的氛围。
【详解】
A.测定溶液pH的精确度为0.1,可用pH计(或酸度计,或pH传感器)等,A项正确;
B.向Na2CO3饱和溶液通入SO2至pH=4.1得到溶液1,由于Na2SO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pH>7,B项错误;
C.由流程图可知溶液3的主要溶质为Na2S2O5,Na2S2O5具有强还原性,所以从Na2S2O5溶液中析出Na2S2O5晶体,应在还原氛围下进行,C项正确;
D.Na2S2O5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当氧化至最高价+6时,1 ml Na2S2O5最多可以提供4 ml电子,可以消除1 ml O2,D项错误。
故选答案BD。
【点睛】
根据反应物及溶液的环境判断产物,溶质的存在与所处环境不能发生反应。
25.AD
【分析】
由①中现象可知:NaBiO3把Mn2+氧化生成MnO4-,则NaBiO3(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MnO4-(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由②中现象可知:MnO4-氧化H2O2产生O2,自身被还原为Mn2+,则MnO4-(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H2O2的氧化性;
由③中现象可知:I-被H2O2氧化成I2,则H2O2(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I2(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综上所述,NaBiO3、MnO4-、I2、H2O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aBiO3>MnO4->H2O2>I2。
【详解】
A.由分析可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BiO3->MnO4->H2O2>I2,A正确;
B.H2O2被MnO4-氧化成O2,B错误;
C.H2O2具有氧化性,将I-氧化成I2,但是也可能是溶于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了I-,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BiO3-的氧化性强于I2。则KI-淀粉溶液中滴加铋酸钠溶液,会生成I2,溶液变蓝色,也可能将I-氧化成更高的价态,不变蓝,D正确。
答案选AD。
【点睛】
C选需要考虑O2氧化I-的情况,而D选需要考虑将I-氧化到更高的价态,而不是I2,考虑一定要全面。
26.N、S C KNO3、S C 3Cu+8H++2=3Cu2++2NO↑+4H2O HNO3 Cu 1:3
【分析】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对应项,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被氧化,所含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降低的元素是被还原,所含元素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化合价的变化值即是得电子数、失电子数、转移电子数。
【详解】
(一)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判断:N元素由+5价降到+4价,S元素由0价降到-2价,故N、S元素被还原,C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为+4价,被氧化。含N、S元素的反应物做氧化剂,即是KNO3、S,含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做还原剂,是C;
(二)(1)根据单质、氧化物不能改写为离子,得出离子方程式为:3Cu+8H++2=3Cu2++2NO↑+4H2O;
(2)元素N由+5价变为+2价,故含氮的硝酸做氧化剂,Cu元素化合价由0升为+2价,Cu做为还原剂;
(3) 根据双线桥法的规则:
(4)根据变价元素N由+5价变为+2价有2个N,没有发生变化N有6个,故起氧化作用的HNO3与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质量比为1:3;
【点睛】
转移电子数等于化合价的升高总数等于化合价的降低总数,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对应项。
27.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低
【详解】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防止水样中溶解氧的量发生变化,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氧的固定”中被氧气氧化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被还原为、被氧化为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滴定终点时,碘完全被消耗,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根据、、,得关系式,若消耗溶液的体积为,消耗的物质的量是ml,则氧气的物质的量是ml,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5)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小,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28. ③⑤⑦⑧ ①④⑧ F2 NH3 3:1 3NA 1.08ml
【详解】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故根据定义可知,属于电解质的是:③⑤⑦⑧;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的物质能导电,则以上几种物质中只有①④⑧能导电,故答案为:③⑤⑦⑧;①④⑧
(2)该反应中NH3转化成NF3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3价,一个氮气分子失去6个电子,所以氨作还原剂被氧化;F2转化为F-,氟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一个氟气分子得2个电子,氟气作氧化剂被还原,得失电子最小公倍数是6,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1ml氨被氧化转移电子数为6NA,故0.5ml氨被氧化转移电子数为3NA;故答案为:F2;NH3;3:1;3NA;
(3)300mL密度为1.20g·cm-3的硫酸铝溶液的质量为:300mL×1.20 g·cm-3=360g,溶液中铝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4%,则m(Al3+)=360g×5.4%=19.44g,n(Al3+)==0.72m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3n(Al3+)=2n(),故n()= n(Al3+)=1.08ml,故答案为1.08ml;
(4)ω==,故答案为:。
29.过滤 H2 HCl 还原剂 Fe2+ 2Al+2OH-+2H2O=2+3H2↑
【分析】
Fe和Al的混合物中加足量NaOH溶液,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Fe和NaOH溶液不反应,A为氢气,B为偏铝酸钠和NaOH混合溶液,C为Fe,操作X为过滤;固体C即Fe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D为氯化亚铁。
【详解】
(1)操作X后获得溶液B和固体C可知X名称是过滤;
(2)气体A是H2;
(3)A(H2)与Cl2混合光照可能发生爆炸,生成HCl;A(H2)中H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该反应中作为还原剂;
(4)由分析可知,B为偏铝酸钠和NaOH混合溶液,则溶液B中阴离子除OH-外还有;溶液D为FeCl2溶液,存在的金属离子为Fe2+;
(5)加入足量NaOH溶液时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3H2↑。
30.2NaCl+2H2O2NaOH+H2↑+Cl2↑ 3,6,5,1,3, ac cd NH3极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才能产生较多的HCO,以析出更多的固体 a
【分析】
海水的综合利用,涉及到制碱,提取镁,和提取溴,该过程中涉及到物质鉴别,氧化还原反应及金属冶炼等问题,以此解答;
【详解】
(1) 步骤①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NaCl+2H2O2NaOH+H2↑+Cl2↑,故答案为:2NaCl+2H2O2NaOH+H2↑+Cl2↑;
(2) Cl2→KCl,化合价降低1价,Cl2→KClO3,化合价升高5价,最小公倍数为5,即KClO3的化学计量数为1,KCl 的化学计量数为5,配平其他物质,化学方程式为3Cl2+6KOH =5KCl +KClO3+3H2O, ,故答案为:3,6,5,1,3,;
(3) a.卤素单质结构相似且都是分子晶体,其单质的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所以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误;
b.卤素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卤素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所以卤族单质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故c错误;
d.Cl2,Br2在海水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故从海洋中获得、的过程均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
(4) a.可溶性碳酸盐的溶解度大于相应的碳酸氢盐,故a错误;
b.第④⑥步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仅⑤溴元素被还原,故b错误;
c.稀溶液中少,所以第⑤⑥步骤的目的是进行溴的富集,提高的浓度,故c正确;
d.联碱法与氨碱法相比,利用率较高,且能耗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5)步骤②是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再通入,原因是NH3极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才能产生较多的HCO,以析出更多的固体,故答案为:NH3极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才能产生较多的HCO,以析出更多的固体;
(6)溶液呈电中性,即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 c(H+) = 2c(CO ) + c(HCO)+ c(OH-),c(Na+)=2c(CO ) + c(HCO),所以c(Na+)最大,故答案为: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物质的量及其化学计算(含解析)-2025高考化学专题二轮复习冲刺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原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提升讲与练专题04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专讲)(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提升讲与练专题04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专讲原卷版docx、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提升讲与练专题04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专讲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测)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测原卷版docx、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