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 垂体中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内温度相对恒定
D.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作用将CO2排出体外
【答案】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骨骼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2. 眨眼反射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是机体对威胁反应的重要表征。眨眼是由于轮匝肌受到有关神经的调控,从而快速收缩的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B. 眨眼反射是一个自主性的防御性反射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C. 当冲动到达轮匝肌时,轮匝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D. 某人如果出现不能眨眼睛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面部传出神经受损
【答案】C
【详解】A、眨眼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
B、眨眼反射是一个自主性的防御性反射,经过训练的人可控制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出大脑中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
C、当冲动到达轮匝肌时,受刺激部位轮匝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
D、眨眼反射的神经分布在头面部,某人如果出现不能眨眼睛的现象,可能是面部传出神经受损,D正确。
故选C。
3. 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智力有促进功能,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大有益处。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育运动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过程如图,a表示过程,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质c是突触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需要DNA连接酶参与
B. 物质b与AMPA结合后,使d处的膜内变为负电位
C. BDNF具有激活AMPA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D. 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会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增加
【答案】C
【详解】A、DNA连接酶参与DNA的复制过程,而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NA连接酶不参与该过程,A错误;
B、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质b与AMPA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导至d处时,使d处的膜内变为正电位,B错误;
C、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
D、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导致BDNF不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b物质至突触间隙,从而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摄取和呈递病毒
B. 物质Ⅰ是细胞因子,物质Ⅱ是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细胞B的增殖和分化
D. 细胞C与细胞D都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并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靶细胞;细胞A为抗原递呈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Ⅱ为抗体。
【详解】A、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加工处理病毒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它免疫细胞,A正确
B、物质Ⅰ是细胞C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物质Ⅱ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抗体,能中和体液中游离的病毒,抑制病毒的增殖,B正确;
C、细胞B为T细胞,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C正确;
D、细胞C为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5. 人体内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复杂,但是他们在发挥调节作用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B. 激素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
C.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够促进人体生长,体现了激素间的相互抗衡
D.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能体现激素的高效性
【答案】C
【详解】A、动物激素的产生有专门的器官或细胞,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A正确;
B、激素具有相对特异性,靶器官和靶细胞上有其受体,故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B正确;
C、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C错误;
D、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能体现激素的微量和高效性,D正确。
故选C。
6.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属于T淋巴细胞家族,这两类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激发靶细胞发生凋亡
C. 辅助性T细胞的介导作用能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配合
D. 若某患者体内缺失T细胞,则该患者将不能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D
【分析】人体的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C正确;
D、若某患者体内缺失T细胞,特异性免疫缺失,但是还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7. 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反射、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 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大脑
B. 脑干、小脑、下丘脑、下丘脑、脊髓、大脑
C. 下丘脑、小脑、小脑、大脑、脊髓、大脑
D. 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答案】D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反射、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C.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D. 阻断c处神经递质的释放,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图中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通过信号转换,神经递质在突触处传递时有时间耽搁。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乙电流表左边电极,但是可以传到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一次,B正确;
C、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但是可以传到左边,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9.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答案】C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未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为0,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b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所以兴奋不能由a→b传递,C正确;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是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D错误。
故选C。
10.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Na+内流和CD段的K+内流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AB段的Na+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AB段的Na+内流是协助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11.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A. 醛固酮浓度降低,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B. 醛固酮浓度增加,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
C. 醛固酮浓度增加,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D. 醛固酮浓度降低,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
【答案】B
【分析】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人体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含量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会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 胰岛素主要通过抑制①、②、③过程来使血糖降低
C. 一般情况下,X主要为肝糖原,Y主要为肌糖原
D.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主要通过促进④、⑤、⑥过程来增加产热
【答案】A
【详解】A、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是使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会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下降,A正确;
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④⑤⑥过程、抑制②③过程使血糖降低,不能抑制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错误;
C、一般情况下,X为肝糖原,Y为肝糖原和肌糖原,C错误;
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主要通过促进④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来增加产热,D错误。
故选A。
13.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未体现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视网膜为感受器接受暗信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褪黑素作用下丘脑体现了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4. 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首次免疫反应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B.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 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
D. 研究人员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
【答案】C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B细胞,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
C、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一段时间后产生抗n抗体,说明第二注射的是n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抗m抗体后增加,抗n抗体数量先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n型病毒,m型病毒和n型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C错误;
D、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5. 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X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 细胞Y还能产生细胞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C. 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控制管理免疫活动
D.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细胞Y能迅速分裂和分化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生物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分泌功能;细胞Y是细胞X增殖分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组的mRNA不同,翻译出来的产物不同;细胞X的增殖能力大于细胞Y;淋巴因子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物质甲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淋巴因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正确;
B、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B错误;
C、下丘脑通过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免疫活动,C错误;
D、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和分化,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和分化,D错误。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B. 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因素是单侧光照
【答案】D
【分析】据题来看,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几个实验,熟悉课本中所给出的几个探究实验,即可解答本题。
【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是感光部位在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可以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正确;
B、实验二将尖端与尖端下部用琼脂片隔开,在单侧光照下依然可以弯曲生长,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实验三将胚芽鞘单侧放置,导致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可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实验四没有采用单侧光照,同时也去掉了尖端,没有感光部位,不能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因素是单侧光照,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D错误。
故选D。
17. 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①~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表示肝糖原和肌糖原,④表示肝糖原
B. 参与甲过程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C. 肾上腺素也可以参与乙过程对血糖平衡进行调节
D. 乙过程合成的相关激素过多会促进甲过程的进行
【答案】AB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的方式,③表示二氧化碳和水,④表示糖原,⑤表示非糖物质;乙表示让血糖浓度升高的方式,①表示非糖物质,②表示肝糖原。
【详解】A、②能够分解为血糖,故不能表示肌糖原,能表示肝糖原,④表示肝糖原和肌糖原,A错误;
B、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参与该过程的激素是胰岛素,B错误;
C、乙表示让血糖浓度升高的方式,该过程中参与调节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C正确;
D、乙表示血糖浓度升高,该过程参与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的方式,该过程参与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甲过程进行,D正确。
故选AB。
18. 某研究小组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和乙对大蒜瓣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对大蒜的生根起到抑制作用
B. 据图能得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甲促进大蒜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μml·L-1
C. 若用浓度为1μml/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处理大蒜,大蒜将不能生长
D. 植物生长调节剂甲的浓度为5μml/L和100μml/L时,对大蒜生根的作用效果相同
【答案】AD
【分析】生长素的功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和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有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
【详解】A、图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和对照相比,随着浓度增大,生根数目越来越少,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对大蒜的生根起到抑制作用,A正确;
B、植物生长调节剂甲,10 μml·L–1和50 μml·L–1时的生根数目相同,促进大蒜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 μml·L–1和50 μml·L–1之间,B错误;
C、若用浓度为1 μml/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处理大蒜,大蒜生根数目和对照相同,大蒜能生长,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甲的浓度为5 μml/L和100 μml/L时,大蒜的生根数目都是10左右,两浓度对大蒜生根的作用效果相同,D正确。
故选AD。
19.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B. 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C. 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D. 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
B、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
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C。
20. 将某种植物的胚轴切段若干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的溶液中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测量切段平均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1h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激素的影响
B. 实验数据表明NAA对切段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振荡培养液可以增加溶液的溶氧量从而满足细胞呼吸的需要
D. 浓度为0.1mg/L的实验组两次结果偏差较大,对推导实验结论有干扰,应该舍弃
【答案】BD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微量、高效的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将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图可以看出1mg/L浓度的A溶液中培养,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若第二次实验与初次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应重复实验查找原因。
【详解】A、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1h的目的,是使切段中所含内源激素进入蒸馏水中,排除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B、图中各浓度的NAA溶液与对照组相比,对切段的生长只有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两重性,B错误;
C、振荡培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溶液中的溶氧量,以满足细胞呼吸需要;二是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C正确;
D、对实验数据偏差过大的一般就如实填写,然后再重复该组实验,使得到的数据更可靠,D错误。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1. 如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物质A~D代表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___________。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答出2点)等物质。
(2)若切除甲状腺的五分之二,物质D的分泌将会___________;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尿量将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物质B是______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__表面的受体,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
(4)该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下丘脑 ②. 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2)①. 减少 ②. 降低 ③. 增加
(3)①. 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②. 胰岛B细胞
(4)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下丘脑,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所以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物质。
【小问2详解】
若切除甲状腺的五分之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减少 ,尿量将增加。
【小问3详解】
物质B是由胰岛分泌的,所以物质B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
【小问4详解】
该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22. 寨卡病毒疫苗被认为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染的有效工具,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寨卡病毒疫苗注射剂量与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寨卡病毒疫苗(疫苗剂量分别为1.5pg、0.15pg、0.015pg)、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生理盐水、生长情况相同的小鼠若干等。
实验步骤:①将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为对照组,向小鼠体内注射_____________,其余三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剂量为1.5pg、0.15pg、0.015pg的寨卡病毒疫苗;②28天后分别向四组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_;③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_______和观察小鼠存活率。
实验结果:如右表。
(1)完成上述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2)上述产生IgG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____________免疫,小鼠体内抗体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
(3)注射疫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格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适量生理盐水 ②. 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 ③. IgG抗体水平
(2)①. 体液 ②. 核糖体
(3)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4)注射疫苗可提高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且随着疫苗剂量加大而效果增强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寨卡病毒疫苗注射剂量与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寨卡病毒疫苗的注射剂量,因变量是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寨卡病毒疫苗的有无及注射剂量,因变量是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将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为对照组,向小鼠体内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其余三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剂量为1.5pg、0.15pg、0.015pg的寨卡病毒疫苗;
②28天后分别向四组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据实验材料可得)
③一段时间后检测IgG抗体水平和观察小鼠存活率。(因变量指标检测)
小问2详解】
IgG属于抗体,能够产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小问3详解】
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小问4详解】
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疫苗的组别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均有所增加,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着疫苗剂量加大而效果增强,在疫苗剂量为1.5pg时,效果最好。
23. 如图甲表示三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①②表示植物激素。图乙表示用外源脱落酸(ABA)及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CK为对照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②是__________。激素①可以造成番茄植株顶端优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消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
(2)图甲证明各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的调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AB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乙烯的释放。
(4)若想要延长番茄的储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脱落酸 ②. 顶芽产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而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 ③. 除去顶芽
(2)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①. 诱导乙烯的合成 ②. 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4)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
【分析】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激素②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所以激素②是脱落酸。激素①可以造成番茄植株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产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而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消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是除去顶芽。
【小问2详解】
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图甲证明各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的调控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ABA处理组乙烯的释放量高于CK组,所以ABA的作用是诱导乙烯的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组乙烯的释放量低于CK组,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可能是抑制脱落酸的合成,从而减少乙烯的释放。
【小问4详解】
若想要延长番茄的储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
24.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研究发现,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的发生有关,甲类细胞因子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反应的进行。人体肝细胞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攻击初期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如下图1;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2。
请据图回答:
(1)激活细胞Ⅲ的第一个信号来自过程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第二个信号来自于_____________细胞。
(2)图2中,TNF-a等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能与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⑤ ②. 某种初始状态的T细胞##辅助性T细胞
(2)①. 淋巴细胞膜上具有其特异性受体 ②. TNF-α和IL-6
【分析】分析图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其中①是巨噬细胞摄取病原体的过程,②是巨噬细胞呈递病原体给T细胞的过程,③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抗原的过程,④是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的过程;细胞Ⅰ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Ⅱ为记忆细胞;细胞Ⅲ、Ⅳ为B淋巴细胞;细胞Ⅴ为记忆细胞;细胞Ⅵ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Ⅲ细胞代表的是B淋巴细胞,过程⑤是激活该细胞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来自于某种初始状态的T细胞(辅助性T细胞)。
【小问2详解】
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乙型肝炎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25. 根的负向光性是植物的向性运动之一,是指植物在高光强或其它不良条件下发生的一种背向光源弯曲生长的适应性反应(如图)。研究者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1)根冠位于根尖最前端,根冠细胞总会不断地被破坏、死亡和脱落,依靠根冠原始细胞不断得到补充。研究者用剥除法设置了三组实验进行研究,发现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根冠而不是根尖的其他部位。请写出研究者的实验思路:_____。
(2)研究者测定水稻根向光侧和背光侧在单光刺激后IAA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显示,光照后根尖IAA总量少于黑暗组,针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合理即可)
(3)植物的向光性,实际上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敏色素作为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其主要吸收_____,在_____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答案】(1)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
(2)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
(3)①. 红光和远红光 ②. 分生组织
【分析】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黄化幼苗的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幼苗多20~100倍。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尖端、黄化豌豆幼苗的弯钩、各种植物的分生组织和根尖等部分的光敏色素含量较多。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在细胞中,胞质溶胶和细胞核中都有光敏色素。
【小问1详解】
要验证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根冠而不是根尖的其他部位。可设计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
【小问2详解】
光照后根尖IAA总量少于黑暗组,可能的原因是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或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
【小问3详解】
光敏色素作为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其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分生组织中光敏色素含量丰富。
组别
疫苗剂量/pg
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
小鼠存活率/%
A
0
6.0
0
B
1.5
13
100
C
0.15
9.67
50
D
0.015
9.33
25
处理
向光侧(ng·g-1·FW)
背光侧(ng·g-1·FW)
光强(100μml·m-2·s-1)
184.8
498.6
黑暗
418.6
418.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