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教案设计
展开课 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新课标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第二部分“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索从人类(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到我们中国,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课本回应了,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太空探索花费巨资,有意义吗?”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知道探索历程及成就。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道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太空奥秘。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生正式学习初中地理的第一课,首先要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法的过渡,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宇宙知识了解的前认知。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遥远又无垠的宇宙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小学没有天文学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教师,学生获得天文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闻和影视,却很少有机会体验天文报告、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较专业的形式。同时,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欠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学情状况,在教学时应采取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重在增强认识及培养学科兴趣、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视频导入《仰望星空》
拓展: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产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都可以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学习任务二
地球在宇宙中
一、何为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
——《 淮南子 · 原道训 》
认识不同的天体
师: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你们观察过夜空吗?
生:会移动的行星、
师:没错,那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是恒星,而太阳就是一颗恒星。除了恒星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行星,但本身行星是不发光的,它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还有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等。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
行星
自身不发光发热,在固定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类似球状的天体。
卫星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星云
气体与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冰物质组成。
流星
运行在星际空间的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受到地球引力而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三、天体系统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学生看天体系统示意图,说出由左到右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1.地月系
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2.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认识太阳系
太阳为中心,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银河系
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4.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
梳理天体系统的层次:
循序渐进,让学生从生活之中感知宇宙。
通过震撼的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不同的天体类型。
这里学生可能说不出地月系和可观测宇宙,因为课本没有,提醒学生补充笔记。
读图说出太阳系中主要的八大行星,并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学习任务三
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探究: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师: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收集资料,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说一说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生:适宜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稳定的宇宙环境。
1.适宜的温度
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地球上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加之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均匀的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2.大气
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能够吸引大量的气体和尘埃颗粒,从而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拓展:
观看视频《感知地球的大小》
3.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生命诞生于海洋。
小结:
观看视频《地球为何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拓展:寻找新家园
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天体距离太阳非常遥远,表面的水资源都结冰了,有的天体表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木卫二和木卫四。
学生能够根据表格,描述出地球的温度与金星和火星的区别,并理解从温度来看,为何只有地球具有生命。
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视频,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我们身处地球感知到的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大小,形成反差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人类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家园,探索宇宙,保持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四
保护地球的宇宙环境
现状:
约有75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如果放任不管,也许用不了几代人时间,最浪漫的事就会变成“陪你去看太空垃圾雨”。
2017年欧洲宇航局的数据显示,在地球轨道中超过10厘米大小的碎片约有2.9万个,介于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碎片达75万个,1毫米至1厘米的碎片已达1.66亿个。
这些以厘米计算的碎片,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的飞行速度却普遍在5000米/秒以上,是狙击步枪子弹速度的7倍左右。在高速度的加持下,这些垃圾碎片仿佛在地球轨道上组成了一张高密度的子弹网,用枪林弹雨来形容毫不为过。至今为止,人类依然没有大规模的有效手段,清除这些太空垃圾。
中国智慧:
太空清道夫,“遨龙一号”中国造
“遨龙一号”是一台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已于2016年6月25日随“长征七号”成功发射。
“遨龙一号“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可抓取废弃卫星和太空碎片,并具有将它们带到大气层烧毁的能力,这是中国轨道碎片清除技术研制的里程碑。
“遨龙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动的轨道碎片离轨清除实验项目,是中国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领域不多的独领风骚的杰作。
树立正确的太空环境理念,保护太空环境亦是保护地球。
中国智慧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体现出高度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开学后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参与。
结合探索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
结合我国航天航空的时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课 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新课标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第二部分“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索从人类(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到我们中国,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课本回应了,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太空探索花费巨资,有意义吗?”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知道探索历程及成就。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道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太空奥秘。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生正式学习初中地理的第一课,首先要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法的过渡,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宇宙知识了解的前认知。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遥远又无垠的宇宙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小学没有天文学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教师,学生获得天文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闻和影视,却很少有机会体验天文报告、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较专业的形式。同时,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欠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学情状况,在教学时应采取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重在增强认识及培养学科兴趣、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观看《星际穿越》片段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并且贴合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到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无止境追求。
学习任务二
人类的太空探索
1.太空探索设备的变化
①望远镜
1609年的秋天,伽利略制作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放大倍数为32倍。伽利略将镜头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进行科学观测。
②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932年央斯基用无线电天线探测到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射电辐射,这标志着人类打开了在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进行观测的第一个窗口。
2.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
①1961年,苏联,“东方一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第一个看到地球全貌)
②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③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发射器,(外层星系空间探测器)
④1990年,美国,哈勃望远镜,(深空望远镜,拍摄了木星彩色图片、创生之柱等)
⑤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
⑥2010年,国际空间中建成,(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共同运营)
展示“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设备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里使用书上没有的图,进行相互补充。
学习任务三
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拓展: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中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活动: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的哪些航天成就?
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生:我国主要航天家族
空间实验平台:“天宫”系列
载人飞船:“神舟”系列
实验舱:“问天”、“梦天”系列
月球探测工程:“嫦娥”系列
月球车:“玉兔”号
行星探测器:“天问”系列
火星车:“祝融”号
太阳探测卫星:“羲和”系列
梳理我国太空探索的进程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
③2007年,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
④2016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⑤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⑥2022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预计2024年称为全世界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活动:了解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我国太空探索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列重大成就。可以针对我国太空探索的某一方面,收集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
1.收集我国太空探索某一方面的资料,将其阶段性成就填入表1.2。
学生展示:
我国的火星探测
考察学生日常之中对于我国航天的关注度和了解情况。
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国的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出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视频“赴九天、问苍穹”。
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图文资料,对航天员的贡献会起敬佩之情,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骄傲。
通过这个周末收集资料活动,提高学生收集、筛选、汇总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航天各个方面的成就,不是让学生背下来这些成就,而是在寻找这些成就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在互联网快速发达的阶段,学会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尤其重要。
学习任务四
探月工程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拓展:为什么去月球背面很难?
月球背面地形崎岖,多山多谷,与正面平坦的月海相比,背面地形复杂,给探测器的移动和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月球的自转轴被地球引力锁定(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使得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月球始终有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背对地球。这导致位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无线电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射中继通信卫星来传递信息,这增加了探索的成本和复杂性。
拓展:中国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摄的图片,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观看视频《中国的探月历程》
思与学: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
未来我国将有航天员登上月球。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升华情感:中国梦,航天梦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在茫茫宇宙。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航天历史,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鼓舞人心。愿青年人勇往直前,不断刷新中国人的太空高度。
通过拓展,了解我国航天城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对航天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理解航天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对太空探索产生向往和追求。
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是迅猛发展的,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有更新的中国航天新成就,需要未来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树立强国有我的信念。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开学后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参与。
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结合我国航天航空的时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a href="/dl/tb_c404956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获奖教案</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91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疆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疆域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