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第1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第2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第2题,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左右。
    【答案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回答3~4题。
    3.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解析】 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而乙同学从外面观察,伞面应逆时针转动,则相当于北半球的情况。
    【答案】 B
    4.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红墨水从伞面顶部向下运动发生偏转,相当于水平运动的物体从北极(高纬)向低纬运动发生偏转的情况。
    【答案】 A
    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 5~6题。
    5.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6.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正值夏季
    B.b地昼短夜长
    C.c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
    D.d地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 C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7~8题。
    7.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8.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解析】 此图示部分全为夜,且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则此图表示的就是西半球。而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向东至20°W之间,故此图中最西、东的两条经线分别是160°E和20°W。由于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则此图中中间的一条经线此刻是0时,经度为110°W,可计算出70°E此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东经70°。此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故太阳直射赤道,则此日应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及此日地球所处的公转位置判断,该日应是9月23日前后。
    【答案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9~10题。
    9.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 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答案
    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道,当北京时间6时时,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θ为40°。读图回答11~13题。
    11.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为( )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①
    12.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70°S,30°E) B.(70°N,150°W)
    C.(70°S,150°W) D.(70°N,30°E)
    13.该日前后( )
    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 图中地区这一天出现极昼现象,且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故此日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经正南,然后从正北方向落下。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50°W,又因为这一天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且该地这一天出现极昼,故该地应在北半球。由12题结论可推知,此日太阳直射在20°N,应为北半球的夏季,13题选项A表示春季,B表示秋季,D为农历九月初九,只有选项C,农历五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 题。
    14.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解析】 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 670千米/小时,60°N上则为837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
    【答案】 A
    15.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 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
    【答案】 A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6~18题。
    16.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答案】 D
    17.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 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去昼越短;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同纬度地区北半球的昼长或夜长与南半球的夜长或昼长相等。
    【答案】 B
    18.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空间指向的稳定性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周年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二、综合题
    19.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节气是__________。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B.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解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视为定值。从北极点地轴延伸恒指北极星;地球公转和自转处于两个不同轨道平面。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直射在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由该纬度向两侧递减。
    【答案】 (1)北极 66°34′ 黄道平面
    (2)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3)D (4)南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20.根据材料及有关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一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已确定2009年为国际天文学年。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接受罗马教廷的审判,当被迫承认地心说的时候,伽利略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动啊”!
    材料二 傅科设计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叫做傅科摆。把一个摆挂在北极的一个架子上,并且使它摆动,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6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90°和东经90°经线,而那个恒星始终位于摆动平面。这说明摆动平面同恒星的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而摆动平面和地球经线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90°的变化。变化情况表明地球在自转。
    材料三 我国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竖直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该小组从35米高处竖直向地面落下一个铅球(如右图所示)。他们发现,物体并不是竖直下落到O点,而是大约偏移O点。
    (1)傅科摆不仅证明了地球自转,而且发现了自转的角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度。
    (2)在材料三的实验中:
    ①偏移方向 在实验中,物体落下的位置应发生向______(东、西)偏离O点。若在澳大利亚进行该实验,应发生向____(东、西)偏。
    ②偏移距离的大小 若在北京进行此实验,偏移的距离应比在南京________(大、小);为寻求偏移距离的最大值,你将会把实验放在什么地区进行呢?
    ③偏移的规律 根据①和②的结论,你发现物体竖直运动发生的偏移方向和大小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偏移的原因 试根据“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物体竖直运动偏移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第(1)题,材料中有“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表明地球在3小时转过了45°,每小时为15°。第(2)题,本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问题,小球在实验中向东偏离,无论南北半球。线速度越大,小球偏离的越远,要获得最大的偏移距离,应在赤道地区进行实验。高处的小球的运动线速度要比地面的O点大,根据其固有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
    【答案】 (1)15 (2)①东 东 ②小 赤道地区 ③在地球上,竖直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从两极向赤道偏移距离逐渐增加 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高度为H的物体原有水平速度较地面大,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原来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
    21.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 在北京开幕。下图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标出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
    (2)弧线AC为________(晨线或昏线)。
    若从图中A处乘飞机沿最短航线飞到C处,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________。(选择填空)
    A.5 000千米 B.6 371千米
    C.10 000千米 D.20 000千米
    (3)此时,世界时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________。(选择填空)
    A.全球四分之一 B.全球三分之一
    C.全球二分之一 D.全球
    (4)写出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奥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5)此时,图中与C点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为________点。D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图略。(提示:画在0°经线上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晨线 C
    (3)8 12 D
    (4)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5)A、B 0°~23°26′
    22.读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
    (2)世界标准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点的昼长为________。在70°S至________的最大纬度范围内,越向北昼长越短。
    (5)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5°E,20°S (2)9时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2小时 70°N
    (5)从20°S向南向北递减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相关试卷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复习练习题,共8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课时作业,共7页。

    高中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若黄赤交角变为30°,地球上,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