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青岛版(2024)8.3 角的度量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青岛版(2024)8.3 角的度量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法引导,重点·难点·疑点及突破措施,课时安排,教具学具准备,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2.掌握有关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3.应用以上知识点解决有关计算和简单推理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3的讲解,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2.通过有关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角性质的推导,说明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的演示,使学全体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通过性质的推导,使学生初步领略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与主动发现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突破措施
(一)重点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角的概念及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二)难点
有关余角和有关补角性质的推导.
(三)疑点
互余、互补的两个角图形的位置关系.
(四)突破措施
对重点、难点,应巧妙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对疑点,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互相叙述“为什么”并相互纠正,同时,由教师进行逻辑点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活动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互余、互补的定义,并通过两个练习对定义加以巩固.
3.通过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相互叙述,最后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完成第一个性质的逻辑推理,其他性质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模仿完成,最后学生做反馈练习.
4.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图表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小结.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正确理解互余、互补的定义并掌握其性质,并能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演示和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顺利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互余、互补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性质的理解,完成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度量,认识了平角和直角,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平角和一个直角,并标明其度数.
学生画图形的同时,投影显示以下图形,见图1及图2:
教师演示:在以上两个图形的基础上,利用电脑(或投影),分别过两个角的顶点作活动射线 ,任意改变射线位置,让学生观察,如下图1及图2:
学生活动:过自己所画两个角的顶点,任意作射线 ,同时观察老师演示.
提出问题:射线 把平角 ,直角 分别分成了几个角?它们的度数关系如何?
(学生容易答出:分成两个角, , .)
教师演示:把射线 固定一个位置不动,然后把两个图形中的角保持大小不变,拉开,如图1及图2(或拉开更远些,多变换几种位置).
提出问题: 与 的和还是 吗? 与 的和还是 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过程中的图形变换,同桌可相互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法说明】 与 , 与 位置变换,前提是其大小不变.改变位置关系目的是:避免提出互补、互余角的概念后,学生误认为只有有公共顶点且和为 , 的两个角才是互补、互余的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不论 、 、 、 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只要大小不变, 与 的和永远是平角, 与 的和永远是直角.像这样具有特殊关系的角,我们分别叫它们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一节中又一新知识.(板书课题)
角的度量
【教法说明】 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手脑并动,通过不断演示,学生观察,教师逐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并没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探究新知
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前面老师的演示和说明,叙述一下具有什么关系的两个角叫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吗?
学生活动:同桌相互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找学生口述.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观察老师的演示,对互余、互补角概念的理解,可以说已经水到渠成.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训练其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给出答案:
[板书]
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直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2.提出问题,理解定义.(投影显示)
(1)以上定义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2)若 ,那么 互为补角吗?
(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
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教法说明】对定义的理解,提出的三个问题很关键,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比教师单纯强调“注意”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对以上三个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
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教法说明】第l、2两题可由学生抢答,这两题是为以下例3做铺垫的.第1题实质上也是把定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语言,强调反之也成立.通过第3题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有关互余、互补角的性质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对互余、互补角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提出一个新问题,看你们能否解决.
投影出示:
【教法说明】学生思考并讨论,同桌互相叙述“为什么”讲相互纠正.有时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对话效果会更好.
找学生试述“为什么”,估计逻辑性不会太强,教师可加以点拨:解决几何问题往往要从已知入手,联想出结论:如由 与 互补你想到什么结论?( ) 与 互补呢?( ).因为要比较的是 与 的大小,以上两式可表示为: , .已知中 ,则 一定等于 .
教师边引导学生叙述边板书出较规范的格式:
[板书]
∵ 与 互补,∴ 即 .
∵ 与 互补,∴ 即 .
∵ ,∴ .
【教法说明】此问题中的“为什么”实际上是几何中的推理问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放”可以,而且必须“收”.教师引导由已知产生联想,一环紧扣一环,写出推理过程,渗透“∵ ∴”的书写格式.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题目,你是否发现了两个等角的补角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试着总结吗?
【教法说明】由学生发现性质,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由具体题日抽象出几何命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由具体到抽象考虑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并互相叙述总结规律.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纠正、整理后板书,并给出符号语言,强调此性质的应用.
[板书]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 ,∴ .
提出问题: 与 互余, 与 互余,若 ,那么 等于 吗?为什么?你由此问题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在练习本上仿照例4的格式,写出“为什么”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找同学回答后板书.
[板书]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 ,∴ .
师:有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很有用,以后遇到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就可以根据这个性质,知道它们都相等.
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教法说明】第1、2两题主要强调互余、互补角性质的应用,设计成活动胶片(或电脑课件)把图中的角多变换几个位置.第2题中当拼成两相交线时为下一步学习对顶角相等做准备.第3题可以找 、 的余角有几个,把题再拓宽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列出下表
思考题(投影出示)
1.锐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吗?
2.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一定互为补角吗?
3.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多少度?
4.相等且互补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5.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吗?
【教法说明】小结后由学生看书,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以上问题,则发动同学们讨论,没提出以上问题教师再提出,由学生讨论.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习题9.3 A组第2,3题.
图1 图2
图1 图2
图1 图2
1.若 与 互补,则 ,若 与 互余,
2. 角的余角为 ,补角为 , 的余角为 .补角为 .
3.如图1: 是直线 上一点, 是 的平分线,
图1
① 的补角是____________
② 的余角是____________
③ 的补角是____________
例4 与 互补, 与 互补,若 ,那么 和 相等吗?为什么?
图1
1.见图1,若 与 互余, 与 互余,
则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
图2
2.见图2,若 与 互补, 与 互补,
则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图3
3.如图3, 是直线 上的一点, 平分 , ,则
互余的角
互补的角
数量关系
对应图形
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精品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讲一讲,学一学,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冀教版七年级上册2.5 角以及角的度量精品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学自测,我的疑惑,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分层学习,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