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三章 旋转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三章 旋转 学案,共6页。
人教版23章《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旋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加上旋转的学习,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另外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圆的知识内容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节的复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同时,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图形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而且近年龙岩中考题常以选择、作图、操作题、压轴(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图形变换是近年学生中考失分较多的知识板块。 2.学情分析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旋转变换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又因为生活中的旋转无处不在,学生对旋转的有些知识并不陌生,但从作业及检测来看,一部分学生容易将旋转和轴对称混淆,一些定义似是而非,如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不清,特别是学生在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初三学生毕业班,为了让学生知道中考如何考,尽早适应中考考题,因而在选题时将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练习题目。本班学生平均分大都在70分左右,学生基础较好,小组合作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的“讨论竞赛法”对学生触动较大,效果好。因而在“课堂三导教学”的框架上使用“讨论竞赛法”,会使课堂效率更高。让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复习课最难上”。复习课不象新授课那样使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因而很多时候是一边复习概念,一边练习,复习概念时学生又不爱听,导致教师上复习课常常是以练代课,“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效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本着“课堂三导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竞赛中得到知识的构建。另外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加肯定,表扬。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1)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生合作,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2)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通过“讨论竞赛法”,将学生的心扭成一股绳,从而将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学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竞赛、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自己或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1.回顾轴对称图形及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2.了解图形旋转概念,能找出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关系;3.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坐标的关系并应用;4.理解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5.理解成中心对称的性质: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时,学会观察、操作、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2.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1.通过回忆归纳,进一步认识利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的应用;2.灵活运用旋转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导学中感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两个性质的运用。教学方法1.“课堂三导教学”;2.讨论竞赛教学法。教具准备量角器、直尺、圆规、白板等课型复习课课时1、第一课时共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学(一)概念回顾1.课前先设计好复习目标。2.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3.要求学生用红笔进行更正。4.提出阶段目标及要求。1.在课前先回顾,不懂得的知识可先查找书本。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要点3.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懂的知识点。1.改变以往一边复习概念一边讲练习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于课前先对概念进行回顾,通过填写关键字眼的形式让学生对复习的目标有个整体把握,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又不会厌烦。2.让学生对本章节的主要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加以运用。 (二)简单运用1.组织学生讨论。2.巡视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问题。(分组讨论)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3.理解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旋转角的性质1.通过2个练习让学生对概念进一步复习理解。(1)理解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旋转角的性质.(2)理解中心对称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改变以往由教师的复习变为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三)导学诊断 1.关注文杉、梦思、智康、诗莹、曹霞、诗颖、凯琳等同学;2.引导小组讨论解决问题;3.收集自学中暴露或自学中生成的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5.记录好小组完成情况。6.记录好小组竞赛得分情况。 1.学生分组讨论复习导学诊断。2.遇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已达到“讨论竞赛”要求的组长举手。1.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2.教师在巡视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掌握哪些问题是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懂的问题。3.导学诊断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导学过程中对概念有初步的运用。4.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及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导疑 1.对学生自学中暴露或自学中生成的问题由小组合作完成。2.对于共性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到讲台去讲解。3.若学生在复习诊断过程中完成较好,时间允许,则讲评预设案例。4.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激励。5.可能生成案例:2、7、8第3小题;另:预设案例(见导学案)1.大胆表达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2.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解。下面同学进行评价。 1.案例分可能生成案例及预设案例,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处理。2.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生教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三.导练(一)达标训练 1.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导练达标。2.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完成情况,并了解、收集答题情况。3.组织小组讨论。4.对共性问题或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疑。 1.学生按要求先独立完成。2.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及时解决。3.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出讨论,对于已掌握的同学要帮助还没掌握的同学。1.通过导练达标,让一部分学生对导学诊断还没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2.通过导练达标,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的运用。在不断的质疑、解疑过程中完善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3.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对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学习进一步延伸。(二)归纳提升 1.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2.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3.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整理能力。4.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结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5.教师点拨和补充。1.积极参与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2.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做到知已知彼,课后补漏。1、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概括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有助于记忆,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布置作业: 1.(一)必做:(1)复习本节课内容;(2)《旋转》复习课导学案(第二课时)做到导学诊断;(二)选做:导疑案例.2.指导没达标的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本节课未掌握的内容。3.指导复习、完成下节课的导学内容。1.复习、巩固本节课未掌握的内容。2.复习并完成下节课的导学内容1.对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复习巩固。2.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复习、自学。3.分层作业的设置是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23章《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旋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加上旋转的学习,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另外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圆的知识内容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节的复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同时,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图形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而且近年龙岩中考题常以选择、作图、操作题、压轴(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图形变换是近年学生中考失分较多的知识板块。 2.学情分析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旋转变换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又因为生活中的旋转无处不在,学生对旋转的有些知识并不陌生,但从作业及检测来看,一部分学生容易将旋转和轴对称混淆,一些定义似是而非,如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不清,特别是学生在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初三学生毕业班,为了让学生知道中考如何考,尽早适应中考考题,因而在选题时将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练习题目。本班学生平均分大都在70分左右,学生基础较好,小组合作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的“讨论竞赛法”对学生触动较大,效果好。因而在“课堂三导教学”的框架上使用“讨论竞赛法”,会使课堂效率更高。让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复习课最难上”。复习课不象新授课那样使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因而很多时候是一边复习概念,一边练习,复习概念时学生又不爱听,导致教师上复习课常常是以练代课,“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效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本着“课堂三导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竞赛中得到知识的构建。另外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加肯定,表扬。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1)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生合作,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2)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通过“讨论竞赛法”,将学生的心扭成一股绳,从而将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学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竞赛、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自己或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1.回顾轴对称图形及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2.了解图形旋转概念,能找出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关系;3.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坐标的关系并应用;4.理解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5.理解成中心对称的性质: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时,学会观察、操作、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2.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1.通过回忆归纳,进一步认识利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的应用;2.灵活运用旋转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导学中感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两个性质的运用。教学方法1.“课堂三导教学”;2.讨论竞赛教学法。教具准备量角器、直尺、圆规、白板等课型复习课课时1、第一课时共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学(一)概念回顾1.课前先设计好复习目标。2.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3.要求学生用红笔进行更正。4.提出阶段目标及要求。1.在课前先回顾,不懂得的知识可先查找书本。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要点3.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懂的知识点。1.改变以往一边复习概念一边讲练习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于课前先对概念进行回顾,通过填写关键字眼的形式让学生对复习的目标有个整体把握,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又不会厌烦。2.让学生对本章节的主要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加以运用。 (二)简单运用1.组织学生讨论。2.巡视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问题。(分组讨论)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3.理解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旋转角的性质1.通过2个练习让学生对概念进一步复习理解。(1)理解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旋转角的性质.(2)理解中心对称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改变以往由教师的复习变为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三)导学诊断 1.关注文杉、梦思、智康、诗莹、曹霞、诗颖、凯琳等同学;2.引导小组讨论解决问题;3.收集自学中暴露或自学中生成的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5.记录好小组完成情况。6.记录好小组竞赛得分情况。 1.学生分组讨论复习导学诊断。2.遇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已达到“讨论竞赛”要求的组长举手。1.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2.教师在巡视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掌握哪些问题是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懂的问题。3.导学诊断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导学过程中对概念有初步的运用。4.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及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导疑 1.对学生自学中暴露或自学中生成的问题由小组合作完成。2.对于共性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到讲台去讲解。3.若学生在复习诊断过程中完成较好,时间允许,则讲评预设案例。4.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激励。5.可能生成案例:2、7、8第3小题;另:预设案例(见导学案)1.大胆表达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2.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解。下面同学进行评价。 1.案例分可能生成案例及预设案例,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处理。2.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生教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三.导练(一)达标训练 1.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导练达标。2.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完成情况,并了解、收集答题情况。3.组织小组讨论。4.对共性问题或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疑。 1.学生按要求先独立完成。2.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及时解决。3.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出讨论,对于已掌握的同学要帮助还没掌握的同学。1.通过导练达标,让一部分学生对导学诊断还没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2.通过导练达标,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的运用。在不断的质疑、解疑过程中完善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3.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对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学习进一步延伸。(二)归纳提升 1.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2.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3.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整理能力。4.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结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5.教师点拨和补充。1.积极参与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2.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做到知已知彼,课后补漏。1、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概括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有助于记忆,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布置作业: 1.(一)必做:(1)复习本节课内容;(2)《旋转》复习课导学案(第二课时)做到导学诊断;(二)选做:导疑案例.2.指导没达标的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本节课未掌握的内容。3.指导复习、完成下节课的导学内容。1.复习、巩固本节课未掌握的内容。2.复习并完成下节课的导学内容1.对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复习巩固。2.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复习、自学。3.分层作业的设置是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