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题,共60分。
1.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
A. 有细胞结构
B. 能生长和繁殖
C. 体小且绿色
D. 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详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体小且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C符合题意。
故选C。
2.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生命的奥秘,下列主要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是( )
A. 查找关于绿孔雀在我国分布情况的资料
B. 调查七年级同学近视眼的发生情况
C. 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等工具对鸟类形态进行研究
D.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查找关于绿孔雀在我国分布情况的资料,属于分析资料法,A错误。
B.调查七年级同学近视眼的发生情况,属于调查法,B错误。
C.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等工具对鸟类形态进行研究,属于观察法,C错误。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可见,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属于实验法,D正确。
故选D。
3. 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 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 稻螟虫大量繁殖使水稻减产
D. 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也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题干中“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详解】A.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珊瑚虫死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稻螟虫大量繁殖使水稻减产,体现了生物因素(捕食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沙漠中的骆驼刺为了获取宝贵的水资源,在种子萌发后,根系就拼命地向下扎,向深层潮湿的地方延伸,发展出了深达地下水的庞大根系。可见,“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主要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A. 二月出惊见草芽B. 惟有葵花向日倾
C. 雨滋苔藓侵阶绿D. 穿花蛱蝶深深现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二月出惊见草芽”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光对生物的影响、“雨滋苔藓侵阶绿”是水对生物的影响,都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穿花蛱蝶深深现”是蛱蝶吸食花蜜,属于取食行为,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5.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元宝枫是重要的红叶观赏植物。进入秋季,日平均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叶色逐渐褪绿变红。黄刺蛾幼虫、天牛幼虫均可以取食元宝枫叶片。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元宝枫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B. 黄刺蛾幼虫与天牛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C. 秋季元宝枫叶变红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D. 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答案】C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详解】A.元宝枫是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
B.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争夺食物、空间、领地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黄刺蛾幼虫、天牛幼虫均可以取食元宝枫叶片,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温度、水、空气等,根据题干“进入秋季,日平均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叶色逐渐褪绿变红”,说明温度降低导致叶片变红,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C错误。
D.根据题干“进入秋季,日平均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叶色逐渐褪绿变红”,可知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D正确。
故选C。
6.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2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A. 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B. 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 2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D. 没有错误,无需修改
【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的变量是水分(土壤湿度),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潮湿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两种环境,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而鼠妇适宜生存在黑暗的环境中,所以,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故A正确。
B.本实验中的变量是水分(土壤湿度),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潮湿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两种环境,故B错误。
C.改成2只鼠妇数量少,会出现偶然性,使实验数据不准确,故C错误。
D.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的变量是水分(土壤湿度),除土壤的湿度外,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原方案中,纸盒上面一侧用纸板盖住,另一侧盖玻璃板,就形成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实验中出现了多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D错误。
故选A。
7. 药用植物肉苁蓉常生活在沙漠植物梭梭的根部,并从梭梭根中获得生长所需的有机物。同时梭梭因根部具有肉苁蓉,其光合速率会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梭梭的有机物可通过导管运输至肉苁蓉
B. 梭梭根部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
C. 肉苁蓉可促进梭梭的光合作用
D. 肉苁蓉和梭梭之间是共生关系
【答案】B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详解】A.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导管运输的是水和无机盐,A错误。
B.梭梭是生活在干旱沙谟环境的植物,所以它的根部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和无机盐,B正确。
C.通过题意可知肉苁蓉使梭梭光合速率会下降,C错误。
D.通过题意可知:肉苁蓉从梭梭根中获得所需要的有机物,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可以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B. 各种生态系统地域差异很大,所以各生态系统彼此之间不发生联系
C.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
D.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了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A错误。
B.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们表面上看似不相干,实际上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相互影响的;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靠这种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物圈,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C正确。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分,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及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帮助你观察。如图所示,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观察的某种细胞的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微小生物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位置
B. 乙:玻片标本内有气泡,原因是植物表皮撕得太厚或放表皮时未展平
C. 丙的相应操作: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使物像在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用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 丁:该微小生物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答案】C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③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清洁收镜。
【详解】A.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Q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再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P位置,故A错误。
B.制作临时装片时,撕取的表皮不宜过大,并要平展在水滴上,否则盖玻片与载玻片会有空隙,易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植物表皮撕得太厚或放表皮时未展平,会导致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出现细胞严重重叠的现象,故B错误。
C.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丙图中E物像在视野中左下方的位置,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可使物像在视野中央。丙的相应操作使物像放大了,所以,将物像移至中央后,应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此时视野会变暗,还应换用大光圈,使视野变亮,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故C正确。
D.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均颠倒,丁图中微小生物在视野中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我们可以将像旋转180度,得到实际运动方向也为逆时针方向,故D错误。
故选C。
10. 图示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B. ④步骤为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
C. ②步骤中要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的正面遮盖起来
D. ⑤步骤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暗处理,②叶片遮光处理,④叶片酒精脱色,①碘液染色,⑤观察实验现象,A错误。
B.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所以④为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B正确。
C.②步骤中应该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用黑纸片遮盖,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试验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C错误。
D.⑤步骤中见光部分变蓝色是因为有淀粉生成,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结论无直接关系,蓝色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1. 校园的草坪上堆放了一块大木板,一段时间后木板被移走,小明发现草坪上留下一块黄白色的“印痕”,一周后他又观察到这块“印痕”恢复成绿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坪出现黄白色的“印痕”是因为缺少阳光
B. 草坪重新转绿是因为在光下产生了叶绿素
C. 如果一直不移走木板,其下的小草最终会死亡
D. 影响草坪颜色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空气
【答案】D
【分析】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
【详解】A.草坪出现黄白色的“印痕”是因为长时间被木板覆盖,缺少阳光,光合作用不足,没有足够的光线条件来合成叶绿素,导致颜色变为黄白色,A正确。
B.草坪重新转绿是因为阳光照射后,植物能够重新合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颜色重新变绿,B正确。
C.如果一直不移走木板,植物因为光照不足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会因为缺乏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死亡,C正确。
D.影响草坪颜色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而不是空气,D错误。
故选D。
1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稻田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鸭子为稻田除草、灭虫,其粪便为稻田提供丰富的肥料。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鸭子抑制了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和害虫对水稻的捕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B. 鸭子为稻田除草、灭虫,使能量流向对人们最有益的部分
C. 稻鸭共作模式能降低养鸭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D. 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由题干可知,鸭子可抑制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和害虫对水稻的捕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A正确。
B. 鸭子为稻田除草,灭虫,提高水稻产量,使能量流向对人们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
C.稻鸭共作模式能降低养鸭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C正确。
D. 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呈现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性,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实验前需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B. 产生气泡的速度与光照强度有关
C. 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利于产生更多气泡
D. 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
【详解】A.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实验主要是通过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和运走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是否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对实验无影响,故A错误。
B.光照强度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越强,植物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氧气,故C正确。
D.该实验装置中倒置的试管收集的气体是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的特点,氧气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D正确。
故选A。
14. 小明每个假期都回乡下陪爷爷下地干活,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移栽番茄幼苗时需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
B. 栽种植物幼苗前要适当松土,这样可以促进植物根部呼吸作用
C. 平时要适时给农作物施肥,是为给农作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D. 在种植玉米时要“正其行,通其风”,这样有利于补充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C
【分析】(1)给农作物施化肥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A.幼苗带土移栽,为了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故A正确。
B.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田间松土,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故B正确。
C.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而不是有机物,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其行,通其风”能使作物周围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利于光合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15.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 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 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 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答案】C
【详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C为分解者,A→B→C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图中食物链为A→B,所以⑥不能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
C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D错误。
16. “氮长叶磷长果,钾肥不足长柴火”这句民谚强调了无机盐重要性。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量的水和无机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用无土栽培技术来培养生菜,其培养液中无机盐成分最多的是氮肥,若缺乏该无机盐叶边缘会出现像火烧一样的症状
B. 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主要区域根尖伸长区
C.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D. 植物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
【答案】D
【分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有大量根毛。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详解】A.氮肥是植物叶子生长必需的元素,缺乏氮肥会导致叶片出现黄化现象,而不是叶边缘出现像火烧一样的症状。出现这样的症状通常与缺钾有关,A错误。
B.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成熟区,而不是伸长区,B错误。
C.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水会从细胞中流出导致细胞失水,而细胞吸水需要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C错误。
D.植物的生长确实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这是植物体积扩大、形态形成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能制造有机物,甲、乙、丙都是消费者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C. 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于丁
D. 若乙数量迅速增多,短期内将引起甲数量减少
【答案】D
【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是丙、甲、乙、丁,则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详解】A.丁是最高级消费者,是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甲、乙、丁都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错误。
B.在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是丙、甲、乙、丁,则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B错误。
C.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丁,C错误。
D.乙数量迅速增多,短期内将引起甲因为天敌增多而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18. 据新闻媒体报道,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水平与健康行为素养品质整体提高。下列关于中国居民的健康膳食信息合理的是( )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饮料代替水
③食不过量,坚持运动
④食用新鲜卫生的水果蔬菜
⑤方便面代替主食
⑥为节约时间不吃早餐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③④⑥D. ③④⑤⑥
【答案】B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 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详解】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食物应多样,以谷类为主,①符合题意。
②水和饮料在功能上并不能等同,饮料中含有糖和蛋白质,还有不少香精和色素,饮用后不宜产生饥饿感,不但起不到补水的作用,还会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和吸收,②不符合题意。
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五条: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因此食不过量,天天运动符合平衡膳食要求,③符合题意。
④食用新鲜卫生的水果蔬菜,能够为机体摄取丰富的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④符合题意。
⑤方便面是不能作为主食吃的。如果长期食用方便面,不仅会让身体的营养缺乏,并且可能引发一些因为油脂过多而产生的疾病,⑤不符合题意。
⑥不吃早餐很易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临床上还发现不吃早餐易引起胃病和胆结石,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可以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B.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该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D. 大肠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吸收功能
【答案】C
【分析】(1)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胃肠的蠕动,把大的食物颗粒变为小的食物颗粒,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2)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小肠既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详解】A.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故A错误。
B.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故B错误。
C.小肠长约5~6m,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故C正确。
D.大肠没有消化功能,但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的,故D错误。
故选C。
20. 春卷是江南一带特色美食,它通常用春卷皮包卷韭菜、荠菜、瘦肉丝等,在油锅里煎炸而成,营养丰富而均衡。对春卷中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蔬菜中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夜盲症
B. 春卷皮中的糖类,可为人体提供能量
C. 瘦肉中的蛋白质,是建造身体的重要原料
D. 煎春卷用的油属于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
【答案】A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维生素C具有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的作用,缺乏时会患坏血病;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A错误。
B.春卷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是直接的供能物质,B正确。
C.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所以瘦肉中的蛋白质,是建造身体的原料,C正确。
D.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人体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储存在皮下等处,属于人体备用的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A。
21. 其同学发现一种不认识固体食物,为测定该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如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处数值为4
B. 将淀粉酶溶液换成胰液,仍然能得出(表中的)实验结果
C. 将温度调整为0℃ ,仍然能得出实验结果
D. 该食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答案】A
【分析】(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对照实验除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因此除了酶的种类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所以表中a是4克,A正确。
B.胰液中既有淀粉酶又有蛋白酶,因此不能得出该实验结果,B错误。
C.将温度调整为0℃,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不能得出实验结果,C错误。
D.加入淀粉酶以后,食物块无明显变化;加入蛋白酶后食物块变小,说明该食物的主要成分不是淀粉而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22. 用鼻缓慢吸气再用口呼气的腹式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呼吸肌力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
B. 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
C. 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
D. 吸气时,呼吸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答案】D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详解】A.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口、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A正确。
B.人在呼吸时,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变化是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B正确。
C.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两种,C正确。
D.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D错误。
故选D。
2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装置③应包裹黑色的布使其不透光
B. 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
C. 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
D. 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而光合作用只在光下才能进行。
【详解】A.装置③应包裹黑色的布使其不透光,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因为光合作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实验结果不明显,故A正确。
B.实验要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干扰实验,故B正确。
C.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低于①,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C。
24.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措施中,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①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低温贮藏 ②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③农田及时排水 ④小麦种子晒干入库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答案】A
【分析】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消耗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有: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详解】①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低温贮藏水果、蔬菜可以抑制水果、蔬菜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符合题意;②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都会抑制呼吸作用,藏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抑制了粮食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藏时间,符合题意;③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及时排水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从而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因此小麦种子晒干入库,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符合题意;由此可知,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①②④,A符合题意。
故选A。
25. 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呼吸系统由①②③④⑤⑥⑦组成
B. ①内有黏膜,能够分泌黏液湿润空气
C. ③是形成痰的主要部位
D. ⑦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称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膈。
【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⑦膈不属于呼吸系统,A错误。
B.①鼻腔内有黏膜,能够分泌黏液湿润空气,B正确。
C.④气管和⑤支气管是形成痰的主要部位,C错误。
D.⑥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26.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对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导致被救者( )
A. 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B. 膈顶上升→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C. 膈顶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D. 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答案】A
【分析】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等)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的过程,也是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提供原动力的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详解】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膈顶上升)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所以,对成年人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导致被救者: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故选A。
27.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B. 叶绿体C. 细胞核D. 液泡
【答案】C
【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详解】ABD.叶绿体、液泡、细胞壁,都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没有,ABD错误。
C.细胞核,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都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核,C正确。
故选C。
28. 把菠菜放在冷水中浸泡10分钟,水没有变色;而把菠菜放入水中煮沸10分钟,水则变成了淡绿色。其原因是沸水破坏了菠菜叶肉细胞中的( )
A. 细胞壁B. 细胞膜C. 细胞质D. 细胞核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叶绿体等组成,如图:
【详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结合题意可知,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变成了淡绿色,其原因是沸水破坏了菠菜叶肉细胞中细胞膜。B正确。
29. 下图表示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代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 过程③后,形成的细胞形态功能各不相同
C. 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
D. 过程②中,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细胞质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①细胞体积增大,表示细胞生长。②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③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详解】A.①细胞体积增大,表示细胞生长,②由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细胞数目增多,表示细胞分裂,A正确。
B.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出形态不相同、功能也不相同的一些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如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B正确。
C.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D.②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D错误。
故选D。
30. 科学家用黑白两种美西螈(一种两栖动物)做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发育成的美西螈身体颜色是( )
A. 黑色B. 白色
C. 黑色或白色D. 黑白斑点
【答案】A
【分析】(1)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详解】由题意可知,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因为美西螈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所以重组细胞发育形成的美西螈,都是黑色的。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40分。
31. “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这是歌曲《洋葱》里的一句歌词。洋葱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材料,下图中甲是顺序排错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部分制作步骤,图乙表示显微镜结构,图丙是显微镜下视野中观察到的不同物像,图丁是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注:请在[ ]填写字母或数字序号,横线上填写名称)。
(1)图甲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如果步骤[____]操作不当,可能看到图丙中的A物像,步骤[____]操作不当,则可能看到B物像。
(2)要使图丙中观察视野中的物像从C→D,看的更清晰,需调节图乙中的[ ]____。
(3)“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是因为洋葱中含有“辣”眼睛的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图丁细胞结构[ ]____中。经过染色后,显微镜下看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____。
(4)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结构上多了____。
【答案】(1)①. c→d→b→a ②. b ③. a
(2)③细准焦螺旋 (3)①. ①液泡 ②. ⑨细胞核 (4)细胞壁和液泡
【分析】图甲中a盖、b展、c滴、d撕;图乙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反光镜、⑤物镜、⑥遮光器;图丙中⑦细胞壁、⑧细胞膜、⑨细胞核、⑩细胞质、⑪液泡。
【详解】(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c滴、d撕、b展、a盖、染、吸。故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c→d→b→a,如果步骤b没有将细胞展平会出现A细胞重叠的现象操作不当,步骤d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正确,会有B气泡产生。
(2)要使图丙中观察视野中的物像从C→D,看的更清晰,需调节图乙中的③细准焦螺旋。
(3)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因此,洋葱中含有“辣”眼睛的物质存在于图丁细胞结构①液泡中。经过染色后,显微镜下看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⑨细胞核。
(4)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透明无色,无叶绿体,因此,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结构上多了细胞壁和液泡。
32.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状况令人担忧。无机盐、维生素等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现象普遍存在,多糖分、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肥胖儿童逐年增多。合理的膳食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图1为消化系统模式图,图2为平衡膳食宝塔图,图3 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你根据图1~3,完成下面的问题。
(1)图2中最底层(A层)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该营养物质在图1消化道的_____内被消化(填序号),参与其消化的消化液有_____。
(2)为保证在期末考试中能有充足的能量,餐厅的午餐中有米饭、红烧肉、麻辣豆腐,从合理营养的角度还应该添加_____(选择:①清蒸鱼②炒小白菜③红烧牛肉,填序号)。
(3)最近,我们周围有很多同学感冒了,其实感冒时吃的胶囊往往是用淀粉做成的,主要原因是避免对图1中⑤_____产生刺激,图3中曲线_____(填“甲”“乙”或“丙”)所代表的营养物质是从该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在⑦中被彻底分解成_____,才能被人体吸收。
【答案】(1)①. 淀粉 ②. ②⑦ ③. 唾液、肠液、胰液
(2)② (3)①. 胃 ②. 乙 ③. 氨基酸
【分析】图1中:①唾液腺,②口腔,③食道,④肝脏,⑤胃,⑥胰腺,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图2中:A谷类,B果蔬类,C鱼肉,D牛奶和豆制品等,E油脂类;图3中:甲是淀粉消化曲线,乙是蛋白质消化曲线,丙是脂肪消化曲线。
【详解】(1)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图示可以看出,“平衡膳食宝塔”第A级的食物,是大米、馒头、面包、薯类等食品,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的消化开始于②口腔,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再在⑦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
(2)餐厅的午餐中有大米饭、红烧肉、麻辣豆腐,说明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营养,但缺乏维生素和无机盐类食物,从营养要全面的角度来看还应添加②炒小白菜这道菜。
(3)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只在小肠中被消化。可推知:甲曲线代表淀粉的消化,乙曲线代表蛋白质的消化,丙曲线代表脂肪的消化。胶囊药的胶囊是用淀粉制作的,由于胃液中不含消化淀粉的酶,只能消化乙曲线代表的蛋白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药物对图1中⑤胃的刺激,图3中曲线乙所代表的营养物质是从该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在⑦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33. 技术扶贫的典范朱有勇院士团队,带领云南少数民族通过栽种马铃薯,实现了脱贫摘帽。图甲表示马铃薯体内发生的①~③项生理活动,图乙表示密闭大棚中,24小时内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丙表示密闭的大棚中,测得某气体24小时内含量的变化,图丁表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所示,马铃薯的叶片通过____(填①或②或③)项生理活动能够制造有机物,并通过____运输到块茎中进行储存。
(2)马铃薯的块茎在被销往各地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有机物的消耗,应该抑制图乙中的____(填“Ⅰ”或“Ⅱ”)活动的强度,该生理活动发生在马铃薯细胞的____(填细胞内的一种结构名称)内。
(3)图丙表示密闭的大棚中,测得的某气体24小时内浓度的变化情况,该气体是____。马铃薯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是____点。
(4)图丁中,套上透明塑料袋,分别验证植物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但下图中的装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可能原因是____。
【答案】(1)①. ① ②. 筛管
(2)①. Ⅱ ②. 线粒体
(3)①. 氧气 ②. 18
(4)验证植物产生氧气时没有放到光下照射,验证植物产生二氧化碳时没有放到黑暗环境中
【分析】据图分析甲:①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③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失,是蒸腾作用。乙:Ⅰ光合作用;Ⅱ呼吸作用。
【详解】(1)根据图甲所示,马铃薯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即①项生理活动)能够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这些有机物随后通过筛管这一植物体内的运输组织,被运输到块茎中进行储存。筛管是植物体内专门负责运输有机物的管道。
(2)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在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不管有无光照都正常进行,只要是活细胞都在进行,图乙中 Ⅱ 的浮动较小,所以判断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马铃薯块茎在被销往各地的运输过程中,为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应采取措施抑制呼吸作用强度,如低温运输。
(3)图丙表示密闭的大棚中,测得的某气体24小时内浓度的变化情况。由于该气体在白天浓度逐渐升高,而在夜晚浓度逐渐降低,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特点,我们可以判断该气体是氧气。白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升高;夜晚,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并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降低。马铃薯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是18点,因为此时氧气浓度最高,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图丁中的装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即没有成功验证植物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可能原因是验证植物产生氧气时没有放到光下照射,验证植物产生二氧化碳时没有放到黑暗环境中。因此,我们无法通过该装置准确测量到氧气或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或消耗量。为了改进实验设计,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方法来分别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例如使用不同的气体检测仪器或改变实验条件以打破平衡状态。
34.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英美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其实对人体来说,氧气比食物和水更重要,细胞获取氧气首先要依赖人体的呼吸系统。图1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其中a、b表示气体,A、B表示过程),图2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请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代表______,ab气体在这里进行交换,这个过程通过气体的______作用实现,其中b气体为______。
(2)当我们在进行图1中过程A时,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状态(填“甲”或“乙”),此时图2中的④处于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3)人体吸入的a气体最终要进入图1中的[②]______,参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1)①. 肺部的毛细血管 ②. 扩散 ③. 二氧化碳
(2)①. 甲 ②. 收缩
(3)组织细胞
【分析】图1中: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一]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组织里的气体交换;A代表吸气,B代表呼气;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①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②代表组织细胞。图2中①气管,②肺,③胸廓,④膈肌。
【详解】(1)图1中①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ab气体在这里发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其中b气体为二氧化碳。
(2)图1中过程A代表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相当于图2中的状态甲,此时图2中的④处于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3)人体吸入的a氧气最终要进入图1中的[②]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在这里进行呼吸作用参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微塑料(直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