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经济重心南移,4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
(例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和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形成了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秦以后,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龙首渠
(例题)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据此可知其演变趋势是A.工具:由青铜农具为主逐渐转为铁制农具为主B.动力:由人力畜力为主逐渐转为人工智能为主C.主体: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D.组织: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
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宋代,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此外,棉花在内地的大规模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传入和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此外,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例题)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例题)下列语句与右图所示经济格局相一致的是A.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B.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C.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江南D.湖广熟,天下足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隋炀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巩固了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元朝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杭州、扬州、清江浦、徐州、台儿庄等),如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5)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
(例题)中原王朝面对越来越兴盛的海外贸易,开始着手海外贸易的规范化。《宋会要辑稿》载:“□□□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指的是A. 协同庆 B. 市舶司C. 十三行 D. 布政司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废井田开阡陌,知识巩固与训练,第一章节,生产力水平低下,井田制的实质,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2实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中医药的成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