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1页
    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2页
    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南通海安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儒家认为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的远近而有亲疏的不同,尊重贤才也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说的是亲疏、尊卑的差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严格的上下等级秩序,墨家则提倡兼,反对别,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天下憎恶别人和残害别人的人,是兼相爱还是别相恶呢?则必然会说是别相恶,那么这种别相恶,果然是产生天下大害的原因啊!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被儒家奉为至上的“孝”和“礼”等,墨家的兼爱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平等,而这正好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学派极力主张取得人格平等的要求。
    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这种爱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而由浓转淡,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是一种差等之爱。《论语•卫灵公》说“推己及人”,即仁爱就是要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物”指“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爱物”是由亲亲、仁民推衍而来的,才能推及他人,去仁爱百姓,才能珍爱万物。在墨家看来,兼爱的实现并不是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
    (摘编自杨武金《墨家的兼爱论及其与儒家的论争的逻辑问题》)
    材料二:
    儒家重义轻利,是重视精神之利,重视长远的公利。儒家的“义”多指精神方面的利,就是重视道德的社会效果,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原则。梁惠王向孟子问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不主张讲利呢?孟子认为人人争利是危险的。人臣怀利以事君,人子怀利以事父,则人人争利而忘义。如果人人怀仁义,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斤斤计较物利就危险了。
    儒家的“义”是公利,“利”是私利。在儒家的经典中,凡是讲到义的;凡是反对的利,一般是指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论语•宪问》有许多处对管仲的评价:“问管仲。曰:仁也,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贡曰: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管仲尽管有许多不是之处,但孔子肯定他是仁人,也有功于人民,所以是义的行为。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帮助季氏聚敛,而季氏本来就富于周公了。所以孔子说:“非吾徒也
    墨家讲的“利”指公利,和儒家讲的“义”是一致的,故义利并重。墨家兼爱,对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墨子提出“兼爱”,也就是要求统治者爱及小生产者,把农与工肆之人当作堂堂正正的人来对待,都要求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它的外延要比儒家广,不仅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多指公利或利他。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就是兴天下之利,《墨子•非乐上》说“利乎人即为,不利乎人即止”。“上考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则不为。墨家注重实际,墨家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庄子说,其死也薄,胫无毛”。在墨子的带动下,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因此,都乐于用墨者从事。
    墨家的义利是统一的。行义必使天下人民得利。“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所以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天下之良宝也。”
    (摘编自杨达荣《儒墨义利观的社会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思想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孝”和“礼”,与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相同。
    B.孔子主张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孟子主张的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C.孟子认为争利就会忘义,如果人人怀仁义,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天下就会变得危险了。
    D.墨家主张行义必定要使天下人民得利,这可以使国家太平、社会安定,所以可以称得上“天下良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强调的上下等级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异化”,这是墨家主张“兼以易别”的原因。
    B.孟子主张将“爱”由自己推及草木禽兽,可见我国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
    C.孔子对有不是之处的管仲和弟子冉求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出于对他们的行为为公还是为私的判断。
    D.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4)从材料一看,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儒墨两家的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1)米考伯先生又回到国王法院监狱,因为还有些费用需要了结,他才能真正得到释放。俱乐部兴高采烈地接待了他,当晚为他开了庆祝会,他们的孩子横七竖八地在我们身旁睡着了。
    (2)“在这样一个场合,科波菲尔少爷,“咱们得再来一杯,”——因为我们本来就在喝搀酒热啤酒。
    (3)我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问一个我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机会来了,他也自由了,请问伯母
    (4)“我娘家,”米考伯太太说,总是很神气的样子,(不过我从来看不出她指的是谁)“我娘家都认为米考伯先生应当离开伦敦,科波菲尔少爷。”
    (5)①我说,这我相信。
    (6)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加上照顾那一对双胞胎,也足以使得米考伯太太激动失常。这时候,她一边哭着一边说:“我是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的。米考伯先生可能一开始对我隐瞒了他的困难,总觉得有希望克服那些困难。那珍珠项链和手镯,是我妈留给我的,就出手了。那套珊瑚首饰,是我爸给我的结婚礼物,比刚才显得更不自然了。“我决不这样干!硬叫我干,我也不干!”
    (7)米考伯太太声音越来越大,简直喊叫起来,连忙跑到俱乐部去打扰米考伯先生。我告诉他,米考伯太太样子怪吓人的。②他一听这话,马上大哭起来,抬腿就跟我走,因为他刚才在吃小虾。
    (8)“爱玛,我的天使,大声说道,“你怎么啦?”
    (9)“我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米考伯!”她喊道。
    (10)“我的命根子!”米考伯先生一边把她搂到怀里,一边说道
    (11)“是他跟我生了这些孩子!是他跟我生了这对双胞胎!他是我亲爱的丈夫,”米考伯太太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
    (12)米考伯先生听了她这番忠心耿耿的表白,甚为感动(我呢,都成了泪人儿了),弯着身子劝她抬起头来,不要激动。③可是他越劝米考伯太太抬起头来,她越是什么也不看,他越劝她不要激动
    (13)我们心里都乱糟糟的,情绪也不好,虽然如此,我还是看得很清楚:米考伯夫妇一家要离开伦敦了,以及后来睡不着觉,在床上躺着的时候开始想到这一点的。
    (14)“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喃喃自语。我在米考伯一家有困难的时候,和他们亲密无间,我又无依无靠,因此,又要和生人打交道,就觉得好像没有着落的光景突然又闯进了我眼前的生活,凭我的经验,我是很熟悉的。想到这里,我胸中永不泯灭的苦楚就更加剧烈。“这样的生活,我真的能够承受吗?”我用细如蚊蚋的声音问自己。
    (15)我看得很清楚,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希望逃避的,从未收到过摩德斯通先生的信,不过有两三个包裹是昆宁先生收到以后转交给我的,包裹里都有一张字条,大意是相信我必定认真工作,我除了干简单的苦活儿以外还能做什么别的事儿,而我也的确是很快就干上了这种苦活儿。
    (16)我和米考伯夫妇住在一起的最后几天里,我们天天晚上在一起,他们请我吃饭,我们吃的是猪腰肉蘸苹果酱,我买了一个带斑点的木马,送给小威尔金斯•米考伯,还买了一个娃娃,送给小爱玛,她马上就要被辞掉了。
    (17)④那天早上,我到驿站去送他们一家人,看着他们怀着悲伤的心情
    (18)回想起来,记得当时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们坐在马车后面,好像盼望着什么,这时米考伯太太眼前忽然亮了,因为当时她脸上带着少有的慈母般的表情向我招手,让我爬上车去,像吻她自己的孩子那样吻我。我刚从车上下来,车就启动了。他们朝我挥动手绢,马车就没影儿了。我和那孤儿站在马路当中,面无表情地彼此看了看,就告别了。我想她准是又回圣路加贫民院去了,我就回到摩德斯通与格林伯公司
    (19)然而,这苦活儿,到乡下去,去找贝西小姐,她是我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米考伯太太一同喝酒、吃东西时,米考伯家的孩子们在一旁睡得横七竖八,却有着和谐安心的氛围。
    B.米考伯太太激动地边哭边诉说,是因为白天照顾双胞胎过于劳累,这体现出作者对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关注。
    C.米考伯先生从俱乐部回家后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对米考伯太太的情意,这与课文节选部分中的表现相一致。
    D.“我”与孤儿分别后,她回贫民院,“我”回商行继续干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写“我”相信米考伯先生极有才干,根据课文节选可知“我”口是心非。
    B.句子②中写米考伯先生背心上的虾头、虾尾巴,滑稽的描写中寄寓的是批评讽刺。
    C.句子③中使用“越……越是……”句式,表现出米考伯太太性格执拗、恃宠而骄。
    D.句子④中米考伯一家内心悲伤,表明他们在先前与“我”的相处中付出了真感情。
    (3)本文塑造人物时使用了与《老人与海》相同形式的内心独白,请以第14段为例简要分析。
    (4)《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大子建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晋人使谍于建请行而期焉建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得晋谍焉,遂杀建。其子曰胜,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舍诸边竟,使卫藩焉。”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胜自厉剑,曰:“王孙何自厉也?”曰:“胜以直闻,不告女,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
    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许之。遂作乱。秋七月,而劫惠王。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叶公曰:“吾闻之,以险侥幸者,其求无餍”闻其杀齐管修也,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可,遂劫杀之。而以王如高府,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叶公亦至,及北门,将与白公。叶公曰:“微子西、子期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不克则烹,固其所也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晋人使谍A于建B请行C而期焉D建暴E虐F于其私邑G邑人H诉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省,察看,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省”意思和用法相同。
    B.诸,相当于“之于”,与“投诸渤海之尾”中“诸”用法相同。
    C.其,表示反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
    D.微,隐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太子建因躲避华氏之乱逃往郑国,受到郑国人的善待,但后来他却与晋人密谋袭击郑国
    B.子西不听叶公的反复劝告,将胜从吴国召回并对他委以重任,后来又对子期儿子平的提醒置之不理
    C.白公胜发动叛乱,杀死子西与子期,并劫持惠王。叶公得知此事后,待时机成熟才攻入都城,平定叛乱。
    D.石乞被抓,宁可被煮,也不愿意出卖白公胜,表现他能恪守道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以险侥幸者,其求无餍
    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文中的叶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李绅
    西园到日栽桃李,红白低枝拂酒杯。
    繁艳只愁风处落,醉筵多就月中开。
    劝人莫折怜芳早,把烛频看畏晓催。
    闻道数年深草露,几株犹得近池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到滁阳之后,在西园栽下桃树和李树,并设下宴席款待宾客。
    B.诗人担忧娇艳的桃花、梨花随风飘落,常在月下宴饮,欣赏美好。
    C.诗人告诫人们不要攀折花枝,不顾家人催促,手持蜡烛频频看顾。
    D.本诗融景、情、理于一体,写诗人对春日果园的怀想,意蕴丰富。
    (2)这首诗在抒怀的同时,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是对李存勖一生的最好写照,警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2)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曹植的典故:“ , ”,表达对曹植的仰慕和欣赏之情。
    (3)在唐诗宋词里,“眉”不仅用来刻画审美形象,以眉摹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
    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甲) 的变化。
    ①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个时代,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波光粼粼,夜读是油灯下的坚守,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同古代文人的酬唱,诗意的羽毛飙得更远,触及更多的心灵。以“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小组,如“古诗文小组”“原创文学小组”等。在这里,与其他成员交流写作经验,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由此可见,(乙)。
    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丝隐忧。在这片由光纤和代码编织的广袤天地,在阅读名著、文言文等经典作品时,往往B ,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②长此以往,我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我们需以更加深邃的目光,穿透信息时代的迷雾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人们偏执于这种对立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儒家认为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的远近而有亲疏的不同,尊重贤才也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说的是亲疏、尊卑的差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严格的上下等级秩序,墨家则提倡兼,反对别,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天下憎恶别人和残害别人的人,是兼相爱还是别相恶呢?则必然会说是别相恶,那么这种别相恶,果然是产生天下大害的原因啊!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被儒家奉为至上的“孝”和“礼”等,墨家的兼爱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平等,而这正好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学派极力主张取得人格平等的要求。
    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这种爱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而由浓转淡,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是一种差等之爱。《论语•卫灵公》说“推己及人”,即仁爱就是要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物”指“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爱物”是由亲亲、仁民推衍而来的,才能推及他人,去仁爱百姓,才能珍爱万物。在墨家看来,兼爱的实现并不是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
    (摘编自杨武金《墨家的兼爱论及其与儒家的论争的逻辑问题》)
    材料二:
    儒家重义轻利,是重视精神之利,重视长远的公利。儒家的“义”多指精神方面的利,就是重视道德的社会效果,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原则。梁惠王向孟子问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不主张讲利呢?孟子认为人人争利是危险的。人臣怀利以事君,人子怀利以事父,则人人争利而忘义。如果人人怀仁义,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斤斤计较物利就危险了。
    儒家的“义”是公利,“利”是私利。在儒家的经典中,凡是讲到义的;凡是反对的利,一般是指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论语•宪问》有许多处对管仲的评价:“问管仲。曰:仁也,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贡曰: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管仲尽管有许多不是之处,但孔子肯定他是仁人,也有功于人民,所以是义的行为。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帮助季氏聚敛,而季氏本来就富于周公了。所以孔子说:“非吾徒也
    墨家讲的“利”指公利,和儒家讲的“义”是一致的,故义利并重。墨家兼爱,对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墨子提出“兼爱”,也就是要求统治者爱及小生产者,把农与工肆之人当作堂堂正正的人来对待,都要求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它的外延要比儒家广,不仅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多指公利或利他。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就是兴天下之利,《墨子•非乐上》说“利乎人即为,不利乎人即止”。“上考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则不为。墨家注重实际,墨家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庄子说,其死也薄,胫无毛”。在墨子的带动下,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因此,都乐于用墨者从事。
    墨家的义利是统一的。行义必使天下人民得利。“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所以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天下之良宝也。”
    (摘编自杨达荣《儒墨义利观的社会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儒家思想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孝”和“礼”,与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相同。
    B.孔子主张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孟子主张的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C.孟子认为争利就会忘义,如果人人怀仁义,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天下就会变得危险了。
    D.墨家主张行义必定要使天下人民得利,这可以使国家太平、社会安定,所以可以称得上“天下良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儒家思想强调的上下等级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异化”,这是墨家主张“兼以易别”的原因。
    B.孟子主张将“爱”由自己推及草木禽兽,可见我国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
    C.孔子对有不是之处的管仲和弟子冉求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出于对他们的行为为公还是为私的判断。
    D.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D )
    A.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4)从材料一看,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儒墨两家的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与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相同”错误,墨家认为它们都是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本来应该具有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与墨家的“兼爱”相同。
    故选A。
    (2)D.“这与墨家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有关”错误,原文“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墨子提出‘兼爱’,也就是要求统治者爱及小生产者,所以义利都要符合兼爱,都要求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不仅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可见墨家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与墨子提出十大主张无直接关联。
    故选D。
    (3)D.材料二论述的是儒墨义利观的社会效应。A.“羞恶之心,与材料二无关,无之以为用”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C.“不义而富且贵,与材料二无关,不爱父,与材料二论述的义利观有关。
    故选D。
    (4)①爱的范围不同:结合“儒家认为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的远近而有亲疏的不同,尊重贤才也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尊卑的差异”可知,是一种差等之爱、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平等,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爱,这种爱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而由浓转淡”可知;结合“在墨家看来,而是要靠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关爱来发挥作用”可知。③爱的实现程度不同:结合“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可知,再到“爱物”,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可知,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
    (5)①结合“儒家重义轻利,是重视精神之利,和儒家讲的‘义’是一致的,儒墨两家都强调“公利”,要倡导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就是重视道德的社会效果,都要求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可知,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③结合“在儒家的经典中,一定是对公众或他人有利,一般是指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墨家讲的‘利’,儒墨两家都反对争利,要倡导淡泊名利。
    答案:
    (1)A
    (2)D
    (3)D
    (4)①爱的范围不同:儒家仁爱有亲疏厚薄的分别,是一种差等之爱。②爱的实现方式不同:儒家仁爱是由己及人。③爱的实现程度不同:儒家仁爱是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墨家兼爱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5)①儒墨两家都强调“公利”,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②儒墨两家都重视“义”,要强调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乐于奉献的精神。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1)米考伯先生又回到国王法院监狱,因为还有些费用需要了结,他才能真正得到释放。俱乐部兴高采烈地接待了他,当晚为他开了庆祝会,他们的孩子横七竖八地在我们身旁睡着了。
    (2)“在这样一个场合,科波菲尔少爷,“咱们得再来一杯,”——因为我们本来就在喝搀酒热啤酒。
    (3)我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问一个我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机会来了,他也自由了,请问伯母
    (4)“我娘家,”米考伯太太说,总是很神气的样子,(不过我从来看不出她指的是谁)“我娘家都认为米考伯先生应当离开伦敦,科波菲尔少爷。”
    (5)①我说,这我相信。
    (6)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加上照顾那一对双胞胎,也足以使得米考伯太太激动失常。这时候,她一边哭着一边说:“我是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的。米考伯先生可能一开始对我隐瞒了他的困难,总觉得有希望克服那些困难。那珍珠项链和手镯,是我妈留给我的,就出手了。那套珊瑚首饰,是我爸给我的结婚礼物,比刚才显得更不自然了。“我决不这样干!硬叫我干,我也不干!”
    (7)米考伯太太声音越来越大,简直喊叫起来,连忙跑到俱乐部去打扰米考伯先生。我告诉他,米考伯太太样子怪吓人的。②他一听这话,马上大哭起来,抬腿就跟我走,因为他刚才在吃小虾。
    (8)“爱玛,我的天使,大声说道,“你怎么啦?”
    (9)“我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米考伯!”她喊道。
    (10)“我的命根子!”米考伯先生一边把她搂到怀里,一边说道
    (11)“是他跟我生了这些孩子!是他跟我生了这对双胞胎!他是我亲爱的丈夫,”米考伯太太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
    (12)米考伯先生听了她这番忠心耿耿的表白,甚为感动(我呢,都成了泪人儿了),弯着身子劝她抬起头来,不要激动。③可是他越劝米考伯太太抬起头来,她越是什么也不看,他越劝她不要激动
    (13)我们心里都乱糟糟的,情绪也不好,虽然如此,我还是看得很清楚:米考伯夫妇一家要离开伦敦了,以及后来睡不着觉,在床上躺着的时候开始想到这一点的。
    (14)“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喃喃自语。我在米考伯一家有困难的时候,和他们亲密无间,我又无依无靠,因此,又要和生人打交道,就觉得好像没有着落的光景突然又闯进了我眼前的生活,凭我的经验,我是很熟悉的。想到这里,我胸中永不泯灭的苦楚就更加剧烈。“这样的生活,我真的能够承受吗?”我用细如蚊蚋的声音问自己。
    (15)我看得很清楚,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希望逃避的,从未收到过摩德斯通先生的信,不过有两三个包裹是昆宁先生收到以后转交给我的,包裹里都有一张字条,大意是相信我必定认真工作,我除了干简单的苦活儿以外还能做什么别的事儿,而我也的确是很快就干上了这种苦活儿。
    (16)我和米考伯夫妇住在一起的最后几天里,我们天天晚上在一起,他们请我吃饭,我们吃的是猪腰肉蘸苹果酱,我买了一个带斑点的木马,送给小威尔金斯•米考伯,还买了一个娃娃,送给小爱玛,她马上就要被辞掉了。
    (17)④那天早上,我到驿站去送他们一家人,看着他们怀着悲伤的心情
    (18)回想起来,记得当时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们坐在马车后面,好像盼望着什么,这时米考伯太太眼前忽然亮了,因为当时她脸上带着少有的慈母般的表情向我招手,让我爬上车去,像吻她自己的孩子那样吻我。我刚从车上下来,车就启动了。他们朝我挥动手绢,马车就没影儿了。我和那孤儿站在马路当中,面无表情地彼此看了看,就告别了。我想她准是又回圣路加贫民院去了,我就回到摩德斯通与格林伯公司
    (19)然而,这苦活儿,到乡下去,去找贝西小姐,她是我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和米考伯太太一同喝酒、吃东西时,米考伯家的孩子们在一旁睡得横七竖八,却有着和谐安心的氛围。
    B.米考伯太太激动地边哭边诉说,是因为白天照顾双胞胎过于劳累,这体现出作者对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关注。
    C.米考伯先生从俱乐部回家后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对米考伯太太的情意,这与课文节选部分中的表现相一致。
    D.“我”与孤儿分别后,她回贫民院,“我”回商行继续干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句子①中写“我”相信米考伯先生极有才干,根据课文节选可知“我”口是心非。
    B.句子②中写米考伯先生背心上的虾头、虾尾巴,滑稽的描写中寄寓的是批评讽刺。
    C.句子③中使用“越……越是……”句式,表现出米考伯太太性格执拗、恃宠而骄。
    D.句子④中米考伯一家内心悲伤,表明他们在先前与“我”的相处中付出了真感情。
    (3)本文塑造人物时使用了与《老人与海》相同形式的内心独白,请以第14段为例简要分析。
    (4)《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分析。
    (4)本题考查内容要点概括的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将与此有关的所有信息筛选出来,然后分层次整理,精练概括。
    【解答】(1)B.“是因为白天照顾双胞胎过于劳累”错误,米考伯太太激动的原因是“米考伯先生可能一开始对我隐瞒了他的困难”。
    故选B。
    (2)A.错误,因为句子①中“我”相信米考伯先生有才干,而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支持,因为句子②中米考伯先生背心上的虾头,是对米考伯先生形象的生动描写。C.错误,表现的是米考伯太太在激动情绪下的反应、恃宠而骄,因为句子④中米考伯一家内心悲伤,这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真实反映。
    故选D。
    (3)①结合“接下来该怎么办?”可知,通过“我”喃喃自语,以及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和他们亲密无间,我又无依无靠,一想到又要另找住处,就觉得好像没有着落的光景突然又闯进了我眼前的生活,凭我的经验。想到这里,我胸中永不泯灭的苦楚就更加剧烈”可知、和生人打交道,体现了大卫对独自生活的恐惧。③结合“这样的生活?”可知,体现了大卫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困惑。
    (4)①生活态度的转变:结合“我看得很清楚,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希望逃避的,从之前与米考伯一家相处时的无忧无虑,到米考伯一家离开,再到决定逃走,大卫在生活的波折中逐渐成长,这苦活儿。真的,到乡下去,把我的情况向她诉说诉说,从之前与米考伯一家相处时沉浸于当下的快乐,再到面对独自生活时对自己的审视,必须承担起生活的责任,面无表情地彼此看了看,就告别了,从之前与米考伯一家相处时的亲密无间,再到对孤儿命运的同情,懂得了付出与感恩。
    答案:
    (1)B
    (2)D
    (3)①内心独白出现在大卫面对米考伯一家要离开自己时的自我对话中,通过“我”喃喃自语,以及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和生人打交道,体现了大卫对独自生活的恐惧。③内心独白出现在大卫对自己能否承受独自生活考验的自我对话中。
    (4)①生活态度的转变:从之前与米考伯一家相处时的无忧无虑、快乐满足、自己面对独自生活时的恐惧迷茫、寻找贝西小姐帮助。②责任意识的增强:从之前与米考伯一家相处时沉浸于当下的快乐,再到面对独自生活时对自己的审视,必须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到米考伯一家离开时的悲伤不舍,大卫学会了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大子建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晋人使谍于建请行而期焉建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得晋谍焉,遂杀建。其子曰胜,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舍诸边竟,使卫藩焉。”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胜自厉剑,曰:“王孙何自厉也?”曰:“胜以直闻,不告女,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
    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许之。遂作乱。秋七月,而劫惠王。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叶公曰:“吾闻之,以险侥幸者,其求无餍”闻其杀齐管修也,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可,遂劫杀之。而以王如高府,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叶公亦至,及北门,将与白公。叶公曰:“微子西、子期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不克则烹,固其所也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晋人使谍A于建B请行C而期焉D建暴E虐F于其私邑G邑人H诉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省,察看,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省”意思和用法相同。
    B.诸,相当于“之于”,与“投诸渤海之尾”中“诸”用法相同。
    C.其,表示反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
    D.微,隐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楚太子建因躲避华氏之乱逃往郑国,受到郑国人的善待,但后来他却与晋人密谋袭击郑国
    B.子西不听叶公的反复劝告,将胜从吴国召回并对他委以重任,后来又对子期儿子平的提醒置之不理
    C.白公胜发动叛乱,杀死子西与子期,并劫持惠王。叶公得知此事后,待时机成熟才攻入都城,平定叛乱。
    D.石乞被抓,宁可被煮,也不愿意出卖白公胜,表现他能恪守道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以险侥幸者,其求无餍
    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文中的叶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晋国人派间谍和太子建联系,请求采取行动并约定了时间,封邑里的人告发了他。
    “晋人使谍于建”意思是晋国人派间谍和太子建联系,表意完整;
    “请行而期焉”中“请行”是请求行动,“期焉”是约定时间等相关事宜,在D处断开,“邑人诉之”是说封邑里的人告发他。
    故选:BDG。
    (2)A.“意思和用法相同”错误;“晋人使谍于建请行而期焉建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中“省”是“审察。句意:郑国人检查此事,于是杀了太子建。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
    故选:A。
    (3)D.“石乞被抓,宁可被煮,说明白公胜还是深得民心的”错误,对曰:‘余知其死所,石乞被抓,并非“石乞忠于主人而死,而是因为他深受白公胜的恩惠。
    故选:D。
    (4)①重点词语:“以”,凭借,获得成功,满足,(重臣)权力偏重,离心。句意:我听说,他的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必然要背叛。
    ②重点词语:“如”,到;“因”;“厚币”;“用事者”;“诡辩”,指假话,又凭借丰厚的礼物收买当权的臣子靳尚。
    (5)有识人之明:叶公一开始就指出胜“诈而乱”,认为召回胜可能会带来危害,能看清胜的本质。
    思虑周全:在得知白公胜叛乱后,叶公没有急于行动,考虑到“以险侥幸者,偏重必离”等情况,说明他思虑周全。
    善于言辞、有号召力:当遇到箴尹固准备跟从白公胜时,指出“微子西,楚不国矣,其可保乎,一起去攻打白公胜、有号召力的特点。
    答案:
    (1)BDG
    (2)A
    (3)D
    (4)①我听说,通过险恶(的人或事)而获得成功的,(重臣)权力偏重。
    ②(张仪)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收买当权的臣子靳尚。
    (5)①有识人之明。②思虑周全。③善于言辞。
    参考译文:
    楚国太子建为躲避宋国华氏之乱而逃亡到郑国。后来他又前往晋国,接着请求回郑国。晋国人派间谍和太子建联系。太子建在他的封邑中非常暴虐。郑国人进行调查,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子西想要把他召回楚国,恐怕会带来祸害吧,不做不利的事,让他保卫楚国的边疆吧,遵循道义叫做勇敢,并且到处访求不怕死的勇士?只图实践诺言;只图不怕死。您一定会后悔的。把子胜召回楚国,称他为白公。
    白公胜请求讨伐郑国。如果不是这样。”过了些日子,子西答应了他,晋国人就去攻打郑国,并且和郑国结盟,仇人离我不远了,子期的儿子平见到他?”白公胜说:“我向来以正直闻名,怎么能算正直呢。”平把这话告诉了子西,我用翅膀保护他使他长大,要是我死了、司马的职位?”白公胜听到这话后说:“令尹真是狂妄啊,他就死定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的慎地。白公胜请求把缴获的武器装备献给楚王。于是白公胜就发动叛乱,白公胜在朝堂上杀了子西,并且劫持了楚惠王,楚国方城山以外的人们都说:“可以攻入都城了,凭借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一旦权势过重。”等听说白公胜杀了齐国的管修后。
    白公胜想让子闾做楚王,白公胜就劫持并杀害了他,石乞把守大门,背着楚惠王到了昭夫人的宫中,到达北门时,正要去跟随白公胜、子期。抛弃德行而追随叛贼?”箴尹固于是就跟随了叶公。白公胜逃到山上上吊自杀了。叶公活捉了石乞,石乞回答说:“我知道他死在哪里。”叶公说:“不说就煮了你,不成功就被煮死,有什么妨害呢。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
    第二步,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步,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李绅
    西园到日栽桃李,红白低枝拂酒杯。
    繁艳只愁风处落,醉筵多就月中开。
    劝人莫折怜芳早,把烛频看畏晓催。
    闻道数年深草露,几株犹得近池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到滁阳之后,在西园栽下桃树和李树,并设下宴席款待宾客。
    B.诗人担忧娇艳的桃花、梨花随风飘落,常在月下宴饮,欣赏美好。
    C.诗人告诫人们不要攀折花枝,不顾家人催促,手持蜡烛频频看顾。
    D.本诗融景、情、理于一体,写诗人对春日果园的怀想,意蕴丰富。
    (2)这首诗在抒怀的同时,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不顾家人催促”错误。“把烛频看畏晓催”中“晓”是指天明。
    故选C。
    (2)“劝人莫折怜芳早,把烛频看畏晓催”意思是:劝告人们不要攀折花枝;手持蜡烛频频看顾。
    “劝人莫折”,是因为怕花儿被折去而不能充分地绽放,故希望人们能爱惜花朵,让花儿充分地绽放。
    “把烛频看”,是因为怕花儿因天明而凋谢,在夜深之时频繁地欣赏。
    “畏晓催”,花儿是美好的,这就如同美好的事物一样,故应珍惜当下,享受其中的美好。
    答案:
    (1)C
    (2)①爱惜花朵,静心观赏;②珍惜当下,享受美丽和芬芳,应尊重生命。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是对李存勖一生的最好写照,警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2)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曹植的典故:“ 陈王昔时宴平乐 , 斗酒十千恣欢谑 ”,表达对曹植的仰慕和欣赏之情。
    (3)在唐诗宋词里,“眉”不仅用来刻画审美形象,以眉摹态,如“ 懒起画蛾眉 , 弄妆梳洗迟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
    (3)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重点字:蛾)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
    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甲) 的变化。
    ①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个时代,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波光粼粼,夜读是油灯下的坚守,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同古代文人的酬唱,诗意的羽毛飙得更远,触及更多的心灵。以“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小组,如“古诗文小组”“原创文学小组”等。在这里,与其他成员交流写作经验,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由此可见,(乙)。
    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丝隐忧。在这片由光纤和代码编织的广袤天地,在阅读名著、文言文等经典作品时,往往B ,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②长此以往,我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我们需以更加深邃的目光,穿透信息时代的迷雾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3)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4)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推断问题的能力。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解答】(1)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即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和存在的范围极大。无所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和存在的范围极大。
    B.由“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充满了旺盛的生机”,故应为“生机勃勃”,或社会生活活跃。
    (2)①是中途易辙,“洒在农田上”的主语应为“阳光”,可把“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改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
    ②是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劳作”。
    (3)甲处,根据“不仅仅在于”可知,表示递进关系,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知,故可填“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处,根据后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可知,故可填“看似平平无奇”.
    (4)示例一:句子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也就是把社会比喻成“大机器”,机器的运转需要每个齿轮的运动;机器是由无数个齿轮构成了,协调运作才能让机器正常使用。
    句子说“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这个比喻契合主旨,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示例二:由“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强调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大机器中“齿轮”,劳动性质完全一样,不仅不能突出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故不贴切。
    (5)第一问:
    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本主要强调劳动的价值。
    解答第二问时,观点要明确。
    如认为可以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分析Al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
    如认为不能解决,可以结合“清晨,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走进工厂,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分析,使得概念不够清晰,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在工厂里,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等内容分析,丰富精神的角度回答,不够丰富充分,较为单一。
    答案:
    (1)A.无处不在
    B.生机勃勃
    (2)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3)甲.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4)示例1: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
    (5)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理据不够充分。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人们偏执于这种对立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本题材料引用了《老子》四章中的三组对立关系:“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并指出世人往往偏执于对立关系中的显性、外在一面,而忽视了隐性、内在的价值。题目要求考生从这一角度出发,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进行写作。
    材料解读:
    “有”和“无”:在《老子》中,“有”通常指物质、形态、现象等可见、可感的一面;而“无”则指空虚、无形、潜在等不可见、不易察觉的一面。老子强调“无”的重要性,认为“无”是“有”的根源和支撑。
    “知人”和“自知”:“知人”指了解他人,认识外部世界;而“自知”则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自知,因为只有自知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胜人”和“自胜”:“胜人”指战胜他人,获取外在的胜利;而“自胜”则指战胜自己,克服内心的障碍。老子强调“自胜”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胜利是战胜自己,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关键信息提取:
    世人偏执于显性、外在的一面。《老子》强调隐性、内在的价值。三组对立关系:“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
    写作要求:
    选准角度:可以从三组对立关系中的任意一组或几组入手,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论述。确定立意:根据所选角度,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明确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散文、评论等,但应确保文体符合文章内容和要求。自拟标题;根据文章内容和立意,自拟一个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标题。
    参考立意:
    1.重视内在价值,追求心灵自由
    阐述世人往往忽视内在价值,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导致内心空虚和焦虑。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如自知、自胜等,是实现心灵自由和精神富足的关键。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论述如何重视内在价值,追求心灵自由。
    2.平衡内外,实现真正成功
    分析世人偏执于外在成功(如“有”“知人”“胜人”)的弊端。强调内在修养(如“无”“自知”“自胜”)对于实现真正成功的重要性。提出平衡内外、兼顾内外的建议和方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从《老子》哲学看现代人的生活态度
    解读《老子》中关于“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哲学思想。分析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老子》哲学思想,提出改善现代人生活态度的建议和方法。
    4.“无”中生“有”,“自知”方能“知人”
    阐述“无”作为“有”的根源和支撑,在生活和创造中的重要性。分析“自知”对于“知人”的先决条件,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结合具体事例或案例,论述如何通过“无”中生“有”和“自知”方能“知人”的过程和效果。
    【解答】
    重视“无”之价值,领悟生活真谛
    在《老子》四章中、“知人”与“自知”。然而、外在的一面、内在的价值,正是这些被忽视的一面,引领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世人常追求“有”、地位上的显赫。然而,“无”才是更为根本的存在,正是因为它的内部是“空”的;一座房屋,才能供人居住,我们也应该学会重视“无”的价值、舍弃,接纳更多的美好。
    “知人”与“自知”的对比。人们往往热衷于了解他人。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自知是一种力量,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胜人”与“自胜”的较量。世人常追求战胜他人。然而。这包括战胜自己的懒惰、贪婪等负面情绪。当我们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
    在生活中、“知人”与“自知”。不要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愿望,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领悟“自知”之智慧,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不迫。让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道理时,生活的真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1/14 13:08:46;用户:语英政;邮箱:19283872984;学号:56605567

    相关试卷

    2025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语文试题20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doc、语文答案详解20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