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
2.下列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遗传和变异都具有普遍性
B.植物多倍体不能产生可育配子
C.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性状一定会改变
D.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
3.太平洋的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的翅形慢慢变成了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翅退化。经过几百年以后,发现控制翅形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由此说明(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变异也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变异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是不定向的
4.小鼠的毛色由复等位棊因A(黄色)、a1(灰色)、a2(黑色)控制。已知该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对a1、a2为显性,a1对a2为显性。若一只黄色雄鼠与一只黑色雌鼠交配,其子代的表现型可能( )
A.只有灰色B.只有黑色
C.只有黄色D.只有黑色和灰色
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B.图中①指基因型频率,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下列有关生物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以及配子比例叙述正确的是( )
A.某植物种群中AA:Aa=1:1,该种群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频率不同
B.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之比为 XBXB:XBXb:XBY:XbY=44%:6%:42%:8%,则Xb的频率为7%
C.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D.Aa产生雌配子正常,但产生雄配子时,有1/2的a雄配子死亡,则Aa产生的雄配子A:a=1:2
7.万古霉素是一种提取自拟无枝酸菌(AO)的糖肽类抗生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治疗严重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自然界中已经出现了可抵抗万古霉素的抗药性肠球菌(VRE)。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O合成万古霉素的过程中有水生成B.VRE的变异来源不包括染色体变异
C.万古霉素的诱导使VRE产生抗药性变异D.进化出 VRE的过程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8.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了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下列物质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血红蛋白、葡萄糖、尿酸B.抗体、呼吸酶、肾上腺素
C.钠、甘油三酯、血浆蛋白D.磷、载体蛋白、血清钾
9.机体被病原体入侵后会引发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会造成机体炎症损伤,但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可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冲动
B.肾上腺分泌激素的过程都是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C.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RH对垂体分泌ACTH有协同促进作用
D.机体炎症损伤的患者可通过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缓解病症
10.如图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表示细胞内液
B.甲渗入乙中的量等于渗入丙中的量
C.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甲
D.丁中的O2浓度比甲中的高
11.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2层磷脂分子
C.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12.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图甲中的B和C
B.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C.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图甲中A的Ca2+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
13.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蝎毒进入图中的轴突周围,在b处也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B.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C.图中①→③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K+通道打开,K+内流
D.若b处是肌肉细胞,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可能出现抽搐现象
14.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15.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
C.当你在野外玩耍时突然看见一条蛇,非常紧张,此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高烧不退的病人,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排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
17.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对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是神经中枢,能产生感觉B.若4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反射
C.该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D.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5→4→3→2→1
18.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其中“白鹤亮翅”的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上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实现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肌梭受适宜刺激产生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正外负
B.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C.整个反射弧中含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屈肌及相关运动神经末梢
D.精确完成“白鹤亮翅”动作需要大脑皮层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
19.肠道菌群稳定与平衡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下图为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肥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B.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C.胃饥饿激素可促进机体摄食导致肥胖
D.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
20.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分子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分子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分子可与靶细胞上的受体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2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只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分泌胰岛素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D.免疫调节是独立的调节机制,不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
22.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为37.5℃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下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依据上述学说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热觉感受器兴奋
B.bc段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当
C.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曲线所示体温的变化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3.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细胞呼吸
24.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 的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25.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B.酶和激素发挥作用时均需要与特定的物质相结合
C.酶可以为合成激素的反应过程提供活化能
D.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最适合酶的保存
26.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B.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7.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9%NaCl溶液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28.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9.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图乙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30.切除狗的胰腺,狗会出现糖尿病。被切除胰腺后,狗的生理活动变化是:
A.小肠内消化酶的种类不变
B.促胰液素的调节作用能正常进行
C.狗的尿量明显增加
D.体内不再产生能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和 有关。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同时,人的尿量也会增加,原因是 。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2)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32.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请结合以下血糖浓度较高时的血糖调节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可接受 (填信息分子)的刺激,进而分泌胰岛素。由此可以看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是 调节。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作用上表现为 关系。图2表示进食1h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值的变化,则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① ,② 。
(3)某人因长期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其血糖浓度总是高于8.8~10mmL/L,形成糖尿,分析糖尿形成的生理原因是血糖浓度过高时,使 。
(4)糖尿病患者常常“多尿”,原因是 。
33.一种无毒蛇,其皮肤颜色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决定橘红色素的合成,B基因决定黑色素的合成。野生型蛇的黑色素在橘红色斑纹的两边,当两种色素均缺乏时,蛇的体色表现为白色。回答下列问题:
(l)为了研究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科研小组选取两条基因型为AaBb的野生型蛇交配,观察并统计F1的肤色及比例,请预测实验结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①若F1的肤色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②若Fl的肤色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
③若Fl的肤色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
(2)若(1)中的实验证明肤色的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则F1的野生型蛇中纯合子的比例是 。用F1中的野生型蛇与橘红色蛇杂交,在选出F2的橘红色蛇中,A的基因频率为 。
(3)无毒蛇体色的遗传表明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是 。
参考答案:
1.B
【分析】垂体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
【详解】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B正确。
故选B。
2.A
【分析】1、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四倍体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2、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生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间表现出既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没有生物的变异生物就不会进化,没有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就得不到延续和发展,所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A正确;
B、多倍体中可能含有偶数对同源染色体,如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等,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可育的配子,B错误;
C、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错误;
D、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可能导致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只有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3.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故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由于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C
【分析】题意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Aa1、Aa2均为黄色;a1 a1、a1 a2均为灰色a2a2表现为黑色。
【详解】由分析可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Aa1或Aa2,黑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2a2,二者交配相当于测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全为Aa2(黄色)或Aa2(黄色)和a1a2(灰色)或Aa2(黄色)和a2a2(黑色),即二者杂交产生后代的表现型为全黄色或有黄色和灰色或有黄色和黑色,即C正确。
故选C。
5.B
【分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出图中的①是种群的基因频率,②是可遗传的变异,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④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而判断各选项。
【详解】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A正确;
B、图中①是指种群的基因频率,②是可遗传的变异,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
C、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6.C
【分析】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详解】A、一个果蝇种群中AA∶Aa=1∶1,该种群不管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只要基因没有发生突变,选择和淘汰,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改变,所以A的频率=1/2+1/2×1/2=3/4,a的频率=1/4,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
B、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之比为XBXB∶XBXb∶XBY∶XbY=44%∶6%∶42%∶8%,假设共有个体100个,则XBXB有44个,XBXb有6个,XBY有42个,XbY有8个,所以Xb的基因频率=(6+8)/(50×2+50)=9.3%,B错误;
C、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隐性性状的频率为0.6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隐性基因为0.8,显性基因频率为1-0.8=0.2,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C正确;
D、Aa个体产生雄配子时,原本A:a应是1:1,但有1/2的a雄配子死亡,所以实际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a = 1:(1×1/2) = 2:1,D错误。
故选C。
7.C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详解】A、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而肽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产物,因此万古霉素的合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A正确 ;
B、VRE为原核生物,其生殖方式为无性繁殖,细胞中不具有染色体结构,因此VRE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B正确;
C、万古霉素抗药性的形成是万古霉素对VRE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其变异的产生是自发的,不是万古霉素诱导产生的,C错误;
D、“以菌治菌”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不会让志贺氏菌产生耐药性,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内,细胞膜上,与外界相通的都不是内环境成分。
【详解】A、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钠(无机盐)、甘油三酯、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产生,A错误;
B、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过程都是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
C、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下丘脑从而抑制垂体分泌ACTH,CRH是促进垂体分泌ACTH,C错误;
D、机体炎症损伤的患者免疫应答过强,可通过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抑制免疫系统,来缓解病症,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丁为细胞内液。
【详解】A、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乙为血浆,丁为细胞内液,A错误;
B、组织液(甲)渗入血浆(乙)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液(丙)的量,B错误;
C、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
D、O2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D错误。
故选C。
11.D
【分析】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甲和乙可双向交换,甲只能进入丙,说明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乙是血浆,A正确;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一层细胞膜,即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
C、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
D、CO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肝细胞→甲→乙,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
故选D。
12.D
【分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是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进入细胞,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进入组织液。
【详解】A、 图甲中的A是组织液、B为血浆、C是淋巴液,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A错误;
B、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组织液增多,2受阻即血浆中水分子进入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因此图乙中③过程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C错误;
D、 图甲中A组织液中的Ca2+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过高引起肌无力,D正确。
故选D。
13.D
【分析】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作用后会被移走或被灭活;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引起,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
【详解】A、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导致Na+内流受阻,不能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
B、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对乙酰胆碱的释放没有影响,a处能释放乙酰胆碱,B错误;
C、图中①→③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Na+通道打开,Na+内流,C错误;
D、若b处是肌肉细胞,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灭活,持续作用于肌肉,引起肌肉持续收缩,出现抽搐现象,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肌肉可作为感受器,刺激感受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反射需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现象,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刺激N点,兴奋不能传至M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也称作植物性神经系统,A正确;
B、交感神经兴奋时,导致心跳加快;大部分血管收缩;胃肠蠕动减慢;但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B错误;
C、当人受到刺激兴奋、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受到抑制,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16.A
【分析】
【详解】①、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①正确。
②、高烧是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的结果,所以在查明高烧原因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减少棉被、酒精擦拭机体等方式辅助降低体温,②错误。
③、钠盐的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③正确。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受到针刺时有感觉但不能运动,④错误。
故选A。
17.B
【分析】由图中的神经节或3神经中枢内的突触结构判断出2为传入神经,因此1为感受器、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
【详解】A、3是神经中枢脊髓,能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错误;
B、4为传出神经,反射弧任意环节受损都不能完成反射,B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该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C错误;
D、由图上的神经节可以判断2为传入神经,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为1→2→3→4→5,D错误。
故选B。
18.B
【分析】1、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2、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兴奋传至a处时,a处产生兴奋,此时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活动,B错误;
C、图中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末梢以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C正确;
D、精确完成“白鹤亮翅”动作需要大脑皮层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D正确。
故选B。
19.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胃黏膜分泌细胞分泌饥饿激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机体摄食,导致肥胖,当摄食过多时,通过正反馈调节进一步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加重肥胖。
【详解】A、据图可知,当摄食过多时,通过正反馈调节进一步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加重肥胖,A错误;
B、据图可知,此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又有胰岛素的参与,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B正确;
C、胃饥饿激素可促进机体摄食,使人体营养物质供大于求,导致肥胖,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氧化分解供能)和储存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使血糖降低,D正确。
故选A。
20.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死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管中血液的运输到全身,但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详解】A、动物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只有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浆)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激素分子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特异性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21.C
【分析】1、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2、膝跳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由脊髓控制的反射,不经过大脑皮层。
3、胰腺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
4、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血糖浓度正常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但也处于一定的水平,A错误;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在非消化期,胰液很少分泌。进食后,食物刺激口腔、胃、肠各部感受器时均引起胰液分泌,故胰腺分泌胰液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胰液,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22.A
【分析】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ab段体温升高,是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A错误;
B、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总量和散热总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cd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正确;
D、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3.A
【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产热和散热过程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正确;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热量,D正确;、
故选A。
24.A
【分析】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1、葡萄糖的氧化分解;2、合成肝糖原、肌糖原;3、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详解】A、激素a可使血糖水平下降,所以激素a是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②)和合成肝糖原、肌糖原,A正确;
B、激素b可以使血糖水平上升,可能是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B错误;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A。
25.B
【分析】酶和激素的区别和联系: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或特定部位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A错误;
B、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激素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故二者发挥作用均需要与特定的物质相结合,B正确;
C、酶可以降低合成激素的反应过程的活化能,C错误;
D、在较低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最适合酶的保存,D错误。
故选B。
26.C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详解】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①符合;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②符合;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③符合;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④符合;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这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⑤不符合。
故选C。
27.B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
C、静脉注射常使用0.9%NaCl溶液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错误;
D、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
故选B。
28.B
【分析】发生在内环境中生理过程有: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定;兴奋传递过程中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结合;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相应的靶细胞的结合。
【详解】A、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胰岛B细胞的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没有在内环境中发生,A错误;
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正确;
C、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的消化是在消化道进行,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为细胞内的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过程,D错误。
故选B。
29.D
【分析】(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a~c段是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①~③段表示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电位,钠钾泵使Na+外流出细胞,导致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A错误;
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增多,甲图中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膜外K+浓度增大,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
D、图乙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D。
30.C
【详解】A、切除狗的胰腺后,小肠内消化酶的种类减少,A错误;
B、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切除胰腺后,促胰液素的调节作用不能正常进行,B错误;
C、切除狗的胰腺,狗会出现糖尿病,带走了大量的水分,所以尿量增加,C正确;
D、狗体内升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以外,还有肾上腺素,切除胰腺后,体内还能产生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肾上腺素,D错误。
故选C
31. 无机盐 蛋白质 血浆 随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减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增加 降低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试题分析:梳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同时,随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减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人的尿量也会增加。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2)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2.(1) 葡萄糖、神经递质 神经-体液调节
(2) 相互抗衡(拮抗)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3)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
(4)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增大了原尿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分析】1.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关于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这是体液调节,然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既含有神经调节,也含有体液调节,因此血糖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体液调节。
【详解】(1)根据图1分析,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可接受血糖(葡萄糖)和下丘脑发出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刺激,分泌胰岛素;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表现为拮抗关系;进食1h后,血糖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②代表胰岛素,促进血糖的消耗,①代表胰高血糖素,当血糖较低时分泌增加,促进血糖上升。
(3)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4)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增大了原尿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33.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白色=9︰3︰3︰1 野生型︰白色=3︰1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2︰1︰1 1/9 3/4 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
【分析】根据题意“一种无毒蛇,其皮肤颜色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决定橘红色素的合成,B基因决定黑色素的合成。野生型蛇的黑色素在橘红色斑纹的两边,当两种色素均缺乏时,蛇的体色表现为白色”,可知A-B-为野生型,A-bb为橘红色,aaB-为黑色,aabb为白色。
【详解】(l)①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条基因型为AaBb的野生型蛇交配后代为A-B-∶A-bb∶aaB-∶aabb=9∶3∶3∶1,即F1的肤色及比例为野生型∶黑色∶橘红色∶白色=9∶3∶3∶1。
②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b的个体只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AB∶ab=1∶1,所以两条基因型为AaBb的野生型蛇交配后代为AABB∶AaBb∶aabb=1∶2∶1,即Fl的肤色及比例为野生型∶白色=3∶1。
③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b的个体只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Ab∶aB=1∶1,所以两条基因型为AaBb的野生型蛇交配后代为AAbb∶AaBb∶aaBB=1∶2∶1,即Fl的肤色及比例为野生型∶黑色∶橘红色=2∶1∶1。
(2)若(1)中的实验证明控制肤色的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则F1中的野生型蛇占9/16,野生型纯合子(AABB)占野生型的比例是1/9。F1中的野生型蛇基因型为1AABB、4AaBb、2AABb、2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4∶2∶2∶1,F1中的橘红色蛇基因型为1AAbb、2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1∶2,所以F1中的野生型蛇与橘红色蛇杂交,F2中的橘红色蛇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2/3×2/9)∶(2/3×1/9+1/3×2/9)=1∶1,所以在选出的F2的橘红色蛇中,A的基因频率为(2+1)÷(1×2+1×2)=3/4。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无毒蛇体色的遗传表明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B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C
B
A
B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A
A
B
C
B
B
D
C
区 别
酶
激素
来源
所有活细胞
植物:一定部位的活细胞产生;动物: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
本质
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属于RNA
有机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生理作用
催化功能
调节功能
作用范围与特点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具有功能的专一性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具有作用部位的特异性,但一种激素可以有多种功能
作用条件
受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相同点
微量,作用大,属于高效能物质,
联系
激素对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离不开酶的催化;激素可以激活酶的活性;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2025深圳盟校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深圳盟校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