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24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展开【解题技巧】
一、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①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对土壤的影响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被的影响
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二、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2.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3.对水能的影响
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4.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5.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
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
(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专项突破】
一、单选题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风化作用D.流水侵蚀
2.与砾石层II相比,砾石层I形成时该地区( )
A.气候更加湿润B.太阳辐射更强C.植被覆盖率更低D.基岩颗粒物直径更大
【答案】1.B 2.A
【解析】1.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西北季风搬运内陆地区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因风力减弱而沉积,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层。因此黄土层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的,B正确,ACD错。故选B。
2.砾石指的是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平均粒径较大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据图可知与砾石层II相比,砾石层I的砾石颗粒更大更厚,说明流水搬运能力更强,因此推测砾石层I形成时该地区气候更加湿润,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后来认为黄土有复杂的形成过程,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
大理点苍山的东侧,多条河流在入湖口处形成连片的洪积扇,此处洪积扇砾石含量较高且缺少泥质沉积。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挟带泥沙的沉积条件。下图左图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右图示意乙地为湖心处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有关洱海西侧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断层东侧,地壳上升,流水沉积而成B.沉积物粒径整体较大与河流流程、点苍山岩石类型有关
C.沉积物粒径大小由山麓至洱海,先变大后变小D.一天内风向较稳定
4.根据右图推测该区域( )
A.1350~1500年气候较稳定B.1500~1650年湖泊面积缩小,河流入湖处距湖心更远
C.1650~1850年点苍山空气湿度增大D.1850~2000年降水增加
【答案】3.B 4.C
【解析】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断层东侧地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受流水沉积等外力作用影响,形成平原地形,A错误;沉积物粒径整体较大与河流流程较短、点苍山岩石侵蚀速度较慢等有关,B正确;由山麓至洱海,随着流水流速变慢,其挟带沉积物的能力逐渐变弱,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沉积物的粒径由大到小,C错误;由于湖陆热力差异显著,一天内风向并不稳定,D错误。故选B。
4.1350~150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小,说明气候变湿,A错误;1500~165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湖心更近,B错误;1650~185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小,说明气候变湿,点苍山空气湿度增大,C正确;1850~200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大,说明气候变干,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二、综合题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节理也称为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不同方向的节理将花岗岩切割成小岩块,小岩块接受风化,成为球状的岩核,这个过程叫做球状风化。图1(a)示意花岗岩球状风化过程;图1(b)为花岗岩石蛋(球状风化物)景观。花岗岩是坚硬致密、不透水的岩石。广东汕头礐石地区的花岗岩丘陵地貌是我国花岗岩地貌的代表,图2示意该地高低起伏的花岗岩丘陵地貌及其岩石节理构造。
(1)比较花岗岩球状风化过程中岩块棱角与岩块面的风化速度,并说明原因。
(2)分析“石蛋”往往形成于花岗岩的原因。
(3)结合当地气候和岩石节理特点,分析汕头磬石地区花岗岩丘陵地貌的成因。
【答案】(1)岩块棱、角的风化速度快于岩块面。
原因:岩块的角部有三个接触面接受风化,棱边有两个接触面接受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所以棱、角风化速度更快。
(2)花岗岩是坚硬、致密、不透水的岩石,其致密的结构使风化作用只能从岩石表面向内层逐渐发展;表层风化物质被侵蚀,岩块缩小,形成花岗岩“石蛋”。
(3)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岩石节理密集处受风化、侵蚀作用强,岩石节理稀疏处受风化、侵蚀作用相对较弱;该地区岩石节理疏密相间分布,受外力影响程度不同,形成高低起伏的花岗岩丘陵地貌。
【分析】本大题以礐石地区花岗岩石蛋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岩块棱、角的风化速度快于岩块面。原因:岩块的角部有三个接触面接受风化,棱边有两个接触面接受风化,其接受风化的面积广;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接受风化的面积小,因此棱、角风化速度更快。
(2)由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坚硬、致密、不透水的岩石,其致密的结构使风化作用只能从岩石表面向内层逐渐发展;不同方向的节理将花岗岩切割成小岩块,表层风化物质被侵蚀,岩块缩小,形成花岗岩“石蛋”。
(3)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物理风化作用强;岩石节理密集处受风化、侵蚀作用强,形成低洼的小凹地,岩石节理稀疏处受风化、侵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凸起的小丘;该地区岩石节理疏密相间分布,受外力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形成高低起伏的花岗岩丘陵地貌。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南部高原,历史上曾四面环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湖泊逐渐干涸,并被城市占据。墨西哥城人口多,城市供水压力较大,目前约60%的水资源来自地下,在持续开采地下水的过程中,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近年来,由于降雨量偏低,气候长期高温干旱,墨西哥城缺水问题不断加剧,甚至出现持续数周的供水短缺问题。下图示意墨西哥城位置。
(1)结合材料,分析墨西哥城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从气候的角度,简述墨西哥城供水压力大的原因。
(3)从水的角度,分析地面沉降给墨西哥城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位于高原,地势较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城市建设;墨西哥城所在的纬度气候炎热,而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高原,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凉爽,适宜居住;降水较多,四周山脉有积雪融水,水源较充足。
(2)纬度较低,全年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水资源消耗量大;全年分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雨季,旱季降水少,供水压力大。
(3)地面沉降导致地势降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难以外流,雨季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长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外排不畅会导致污染物积累,从而降低水质;地面沉降导致地下储水空间被压缩,从而降低了地下水的储存能力,加剧旱季供水困难;地面沉降不均匀,建筑物受损。
【分析】本题以墨西哥城为材料,涉及墨西哥城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墨西哥城供水压力大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南部高原,地势起伏较小,土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城市建设;从纬度位置分析,墨西哥城所在的纬度较低,气候炎热,墨西哥城位于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候较为凉爽,适宜居住;墨西哥城距海洋较近,水汽较多,降水量丰富,且四周山脉较高有积雪分布,夏季温度升高,积雪融水量大,水源较充足。
(2)从纬度位置分析,墨西哥城纬度较低,全年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资源消耗量大;从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分旱雨两季,降水分布不均匀,降水集中在雨季,旱季降水量较少,水源相对不足,供水压力大。
(3)持续开采地下水的过程中,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导致地势降低,雨季不利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外流,排水不畅容易引发城市内涝;雨季时,较长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外排不畅容易导致污染物逐渐积累,从而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地面沉降,地势降低,导致地下水的储水空间减小,储水空间被压缩,地下水的储存能力降低,旱季时供水更加困难;不均匀的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程度不同,地面沉降不均匀,容易造成地表建筑物地基不稳定,引发建筑物受损。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平原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气候是葡萄最主要的生存条件之一,低于-5℃时会出现冻害,生长期需水量较大。宁夏大学的智能地下渗透灌溉技术,用于球场草皮以及其他地区的整体绿化工作。该灌溉系统由地下渗透管与手机智能控制灌溉设备组成,通过智能控制地下渗管渗出水滴,对作物的根部实施精准灌溉。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说明在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对外力作用的影响。
(2)说明贺兰山对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分析干旱地区多采用智能地下渗灌技术的原因。
【答案】(1)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地堑构造进一步加剧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此堆积,促进宁夏平原的形成。
(2)冬季阻挡北方(西北)的冷空气,低温冻害少;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降水,利于葡萄生长;贺兰山的风化物,经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东麓形成肥沃的冲积扇(土壤)。
(3)对植物根部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替换:减少用水量);地下渗管渗水灌溉,减少因高温造成的水分蒸发;避免土地盐碱化;利用手机智能控制,节省劳动力。
【分析】本题以宁夏平原及周围的地形地质构造和气候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农业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在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对外力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内力作用来看,两侧地块相对抬升,使得宁夏平原所在区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这种地堑构造为后续的外力作用提供了特定的地形条件,由于地势低洼,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更容易在此堆积,黄河水流的不断搬运和堆积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宁夏平原的形成和扩大。
(2)贺兰山对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诸多有利影响。冬季时,贺兰山能够阻挡北方(西北)的冷空气,使东麓地区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葡萄的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遇到贺兰山时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增加了东麓地区的降水,满足了葡萄生长期需水量较大的要求,有利于葡萄的生长。此外,贺兰山的风化物在自然力量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在东麓形成了肥沃的冲积扇土壤,为葡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3)干旱地区多采用智能地下渗灌技术,能够对植物根部精准灌溉,确保水分直接作用于植物最需要的部位,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地下渗管渗水灌溉,水分直接作用于根部土壤,且处在地下,减少了因高温造成的水分蒸发。传统的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积聚在地表,而地下渗灌则不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大幅变化,从而降低了土地盐碱化的风险。利用手机智能控制,不仅操作方便,还节省了劳动力,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和调整灌溉参数,提高了灌溉管理的效率。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板状根是一种生长在地面以上、能吸收气体的气生根,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图1示意刚果河水系分布,图2、图3分别为甲、乙两地降水量统计图,乙地树木多板状根。近年来,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材料二 溺河是河谷下游部分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漏斗状入海口。刚果河入海口河槽以溺河的形式在大西洋洋底延伸约150千米。
(1)描述甲地降水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2)从气候对植被影响的角度简析乙地树木多板状根的原因。
(3)有人认为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会使刚果河溺河变短,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年内变化大,5月-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4月为雨季。原因:5-10月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11月-次年4月受赤道低压控制。
(2)全年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土壤水分含量高,树木高大繁茂,板状根能更好地支撑树体,并利于根系呼吸作用。
(3)赞同;理由: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泥沙沉积增加,掩盖水底河谷,从而减小河长度。不赞同;理由: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也会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水期流量变大,河口侵蚀作用增强,从而延长溺河长度。
【分析】本题刚果河流域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降水、植被及河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1、图2可知,甲地5月-10月降水少,为旱季,该时段大部分时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甲地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11月-次年4月降水多,为雨季,该时段大部分时间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甲地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隆水多。
(2)读图1、图3可知,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热量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富,土壤水分含量高,树木长得高大繁茂;由于水热充足,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成板状根能更好地支撑树体,利于根系呼吸作用,以保证树木更好的生长。
(3)由材料“溺河是河谷下游部分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漏斗状入海口”可知,溺河位于河流入海口,受流水和海浪的共同作用。若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输送至河口的泥沙增加,流水沉积作用大于海水侵蚀作用,泥沙沉积则会掩盖了水底的河谷,溺河长度由会变短。不赞同;理由: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属于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破坏会加剧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洪水期时刚果河流量变大,河口处河流侵蚀作用增强,不利于泥沙沉积,从而延长溺河长度。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答案】(1)气候寒冷,蒸发量少,形成冻土层,减少水分下渗,有利于水分积累;寒冷的气候抑制死亡植物的分解,有利于泥炭积累。
(2)典型泥炭湿地水从周边流向湿地,生物量多;雨养型泥炭湿地水自湿地流向周边,生物量少。
(3)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流出湿地。
【分析】本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泥炭湿地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寒冷的气候不利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死亡植物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有利于泥炭积累。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3)据上题分析得知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水流不易汇聚,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雨养型泥炭湿地植被覆盖率高,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进入到雨养型泥炭湿地的营养元素较少;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向低处流出湿地。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一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怒江的西岸。图为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1)分析高黎贡山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推测高黎贡山山麓地带典型土壤的特征及成因。
【答案】(1)山体相对高度大,垂直气候差异大;山麓与山顶坡度和坡位差异大;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差异大。
(2)土壤含水率高;呈(弱)酸性,较贫瘠。成因:高黎贡山两侧山麓地带(以褐红壤类为主)气温高,河谷河流水汽蒸发多,山麓湿度大;生物循环旺盛,淋溶作用强烈。
【分析】本题以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地垂直自然带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可知,高黎贡山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山麓与山顶坡度和坡位差异大,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垂直变化大,影响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差异大,土壤垂直分布差异明显。
(2)特征:山麓地带典型土壤以褐红壤为主,红壤较湿润,含水率高;富含铁铝氧化物,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少,质地黏重,较贫瘠。
成因:由于高黎贡山两侧山麓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河谷气温高,河流蒸发旺盛,水汽含量高,土壤湿度较大;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铁铝等物质淋溶残留,形成了(弱)酸性褐红壤。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气候类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策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发展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
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频考点23 气候变化-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3 气候变化-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频考点21 季节的判断-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1 季节的判断-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