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评估检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评估检测(含解析),共12页。
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誓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赠予杜少府的宽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对王昌龄的情谊。正如宋朝诗人文天祥所说:“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朋友,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伙伴,是我们失败、沮丧时心灵的安慰。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吧!板块一:畅所欲言话朋友一、学校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试题(共2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友情,讲究朋友之谊。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结识到_【甲】_(A.物以类聚B.志趣相投)的朋友。②提起“朋友”这个字眼,我们内心会涌起一股热热的nuǎn(_)流。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方港湾,一方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朋友是一束阳光,一束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温暖的阳光。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不管历经多少风雨,只要有朋友的陪伴,你的世界就会晴空万里,_【乙】_(A.鸟语花香 B.各得其 )。新学期,新同学,新气象,欢迎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来到“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现场。让我们敞开心fēi( ) , chàng ( )谈交友之道吧|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nuǎn( )流 心fēi ( ) chàng ( )谈2.结合语境,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成语。(填序号)(2分)【甲】______【乙】_________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标点符号错误和一处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修改意见。(2分)(1)第①句标点符号错误,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语病,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深要到好朋友小圳家里玩。小深问小圳:“你妈妈在家吗?”如果是在古代,小深应该称呼小圳的妈妈为( ).(2分)A.令尊 B.家母 C.令堂 D.阿姨5.关于“朋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根据示例仿写两句。(2分)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古诗文。(10分)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能引起文人的感触。曹操登高望海心中升起“(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情;李白借杨花、子规诉说着“我寄愁心与明月,(2)______________”的忧思愁绪;马致远以极富有神韵的笔触勾勒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秋原黄昏行图,低唱着心中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李益夜上受降城,以一句“(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徒然唤醒“征人”思乡之情的景象;王湾停宿北固山下,借“鸿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七(5)班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如下任务。(7分)(1)【活动一】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活动二】校园网站上发了一个“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的帖子,不少同学纷纷跟帖留言。小A留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请结合有关交友的名言或警句谈谈你的感悟。(2分)你的留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活动三】班级想邀请学校分管德育的陆校长来参加此次活动,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邀请他11月11日下午两点来七(5)班参加活动,你该如何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共5分)晚次乐乡县①[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如何此时恨,嗷嗷⑤夜猿鸣【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嗷(jiào)嗷: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8.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二:擦亮眼睛选朋友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共15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4分)岁;(1)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恣其所安/心安理得 B.久而益敬/精益求精C.周公不师孔子/必有我师焉 D.孔子亦不师周公/不亦君子乎12.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2分)孤 往 者 尝 为 邺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13.把【甲】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驴人.(1)太丘舍去,去后乃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文中的陈元方性格特点有何不同?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9分)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 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5.文中画线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13分)想陪母亲散步孙琴安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去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感到很温暖。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我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那年孩子才两岁,一直带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来说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饭。”原来如此!而我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和我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这些家常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散步的背影呢!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告诉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9.概括“我”陪母亲4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并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5分)(1)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家附近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母亲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0.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从文章内容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时常陪母亲散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三·敞开心扉交朋友五、写作(共30分)2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小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你是怎样看待约定的?你是否有与约定有关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以“约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评估标准本套试卷依据新课标命题,体现从知识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力求适应义务教育学段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教学评一致化。基础模块的命题思路与中考吻合,除基础外,还设计了课内外材料对比的阅读延伸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考卷中概括题、文意理解题占比较大,且题型灵活,对学生的审题立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参考答案一、1.暖 扉 畅 2.B A 3.(1)把问号放在引号里面 (2)“热热的”同“暖”重 尜复,把“热热的”删去 4.C 5.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 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失败苦闷时的一盏明灯 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6.(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4)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语文试卷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不能写错别字。本题要注意“夜郎、藤、鸦、芦管、尽望、雁”等字的书写。 7.(1)形式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形式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2)(示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金钱和权势为交友标准,这是我最向往的交友之道。 (示例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3)尊敬的陆校长,您好!我们七(5)班将于11月 寨11日下午两点在教室开展“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邀请您参加,好吗? 【解析】第(1)题考查活动形式的设计。设计时,要围绕“交友之道”的活动主题。解答第(2)要注意扣住“交友”这一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第(3)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平时用语得体的要求,陈述清楚邀请的事由,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语言连贯得体,内容简洁。二、8.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翻译的内容组织起来。“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的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注意抓住“荒烟”“古木”的特点来描述。以“烟断”“木平”表现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被夜色荡平。9.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诗人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三一句。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是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啼的“嗷嗷”声,啼声清亮而凄婉,烘托了环境的凄凉,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三、10.(1)正午时分 (2)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或“你的父亲”)(3)拉,牵拉(4)回头看 11.C 12.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乙】文画线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的意思是: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孤往者尝为邺令”主谓结构,应在“令”后停顿;“正行此事”动宾结构,应在“事”后停顿;“不知卿家君法孤”动宾结构,应在“孤”后停顿。因此,此处断句为: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13.(1)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人才到。)(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却丢下我走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题重点词语释义如下。舍:舍弃,抛弃。去:离开。乃:才。至,到。第(2)题重点词语释义如下。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去;离开。14.【甲】文中陈元方的性格特点是:①懂礼识义。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可以看出陈元方懂得“信”、懂得“礼”。②面对友人 的对父亲的指责,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或:敢于据理力争、能言善辩、聪明机智。)③性格直率。从“入门不顾”看出陈元方直率。【乙】文中陈元方的性格特点是:①镇定自若、聪明机智。从“周公 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可看出陈元方的镇定与机智。②尊敬长辈。(或:不卑不亢。)陈元方的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损人也不损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甲】文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陈元方懂得“信”、懂得“礼”,概括为:懂礼识义。结合“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面对友人对父亲的指责,陈元方敢于据理反驳,可概括为·敢于据理力争。(或:能言善辩 聪明机智 落落大方等。)根据“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陈元方直率,可概括为:性格直率(或耿直)。【乙】文根据“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可知,陈元方的回 答有理有据,回答从容,且称父亲为“老父”,可概括为:镇定自若,尊敬长辈。根据“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可知,陈元方的 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损人也不损已。可概括为·聪明 机智。【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7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您还没有到就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元方11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四、(-)15.插叙。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实睡不了觉的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解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相关知识。根据“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分析,本段是插叙内容,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地步。结合文章第①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知,这里插叙的作用在于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劣刀,表现丁对孩子无私的爱。16.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爱,细腻地刻画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和伟大,暗含着“我”的动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学生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憔悴”在这里指母亲脸色难看,说明母亲身体状况不好。母亲不仅因为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而且因为“我”操碎了心,脸上更憔悴。“央求”是恳求乞求的意思。这是对母亲神态的描写。“央求”写出母亲希望“我”去看花,希望“我”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希望“我”接受现实并热爱生活。这表达了母亲对“我”无私、伟大的爱,也暗含着“我”的感动之情。17.文章第①段中“好好儿活”是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文章第⑦段中“好好儿活”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精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爱,对的赞美,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和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 文章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母亲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活下去的勇气言心,鼓励“我”要坚强,要珍惜生命。第二次出现“好好儿活”是在文章的末尾。结合上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重复母亲的“好好儿活”,是指“我”和妹妹都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都懂得了母亲的牵挂和爱,所以“我”决定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18.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这句话告诫天下儿女,要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只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这表达了子女对尽为已晚的哀痛和追悔。由此可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所以要珍惜时间,及时行孝,莫要等到“亲不待”的时候再追悔莫及。(二)19.(1)母亲担心“我”冷着给我买了大饼油条 (2)母亲因牵挂爸爸而走得心事重重 (3)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 (4)她还难得地问起了 “我”的工作情况 疼爱孩子,牵挂父亲,追求上进,关心儿子工作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从第2自然段“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 宋可提炼概括出,作者小时候陪母亲去菜市场时,母亲担心“我”冷着给“我”买了大饼油 °条,因此可以看出母亲对子女的无比疼爱之情。从第6自然段“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 ‘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饭’”这些语句得知,母亲在与儿子散步时心中挂念着父亲而心事重重,表达 了母亲对父亲爱之深切;从第8自然段“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和我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可以概括出,作者在陪母亲散步时,母亲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追求上进、喜欢学习的人。从第12自然段“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可以概括出,陪母亲散步,母亲开始问起“我”的工作情况。这表现出母亲对子女工作前途的关心。20.“想陪母亲散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等。【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 解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回忆了“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题目“想陪母步”贯穿全文,因此题目“想陪母亲散步”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为什么想陪母亲散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散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根据“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可知 题目“想陪±亲散步”表达了作者对当年陪母亲一起散步时的幸福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1.首先是儿时受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其次是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感到与母亲很亲近,内心无比温暖。【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章容分析与理解能力。根据“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可知,儿时的“我”从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中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老顺的儿子.经常陪母亲散步;根据“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可知,作者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可以享受到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和温暖。22.两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可以从句式 角度赏析,“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两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也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运用对 比,将“我获得一些荣誉”与“母亲生命的存在”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生命的存在”对“我”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五、略 【解析】作为初中阶段第一次对学生习作进行的系统评价,需要结合七年级 学情,关注如下几个维度。一是审题。结合题干“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小短文《陈太丘与友 期行》。你是怎样看待约定的?你是否有与约定有关的经历”可知,这里要谈的是自已对“约定”的看法或写作关于约定的事迹。《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讲述了友人不守信用、不讲礼貌而被元方反驳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写议论文,来论述“遵守约定”的重要性或“不遵守约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还可以写记叙文,叙述关于约定的经历,可以写关于友谊的定,可以写关于亲情的约定,可以写关于过去的约定,可以写关于未来的约定,也可以写老师的约定,等等。二是立意。约定是誓言,约定是承诺,约定是一种心灵的期盼。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或关乎亲情,或关乎过往,或关乎未来;一份约定,揣着喜 柒悦,怀着待,留住了时光与真情,带给我们希望与力量。三是选材。如果写议论文,我们可以引用一此关千遵守约定的名言警句,如“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也可以列举—二入约定的事迹,如季布守信重诺,在危难之时获得了众人的帮助。 如果写记可以选一些典型的事迹,如:“我”和自己约定好好奋斗,给自己的青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因而“我”变得自律、自强、积极进取;又如:“我”与母亲约定每天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