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7 散文诗二首——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7 散文诗二首——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共6页。
7 散文诗二首——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瓣(bàn) 并蒂(tì) 覆盖(fù)B.祷告(dǎo) 嗅觉(xiù) 徘徊(huái)C.匿笑(nì) 菡萏(dàn) 倾倒(qǐng)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体会到了美丽、圣洁的母子之爱。B.为了避免新冠疫情不再反弹,各部门一定要做好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C.新时代,我们的偶像应是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民英雄,而不是所谓的“网红”。D.各学校要尽快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下列对《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语言清新雅致。B.这两首诗形式上不分行押韵,内容上都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寄托情感。C.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手法:“金色花”象征母亲的厚爱,“荷叶”象征孩子的天真。D.与《金色花》相比,《荷叶・母亲》的语言更书面化,平实典雅中蕴含真情。4.静静同学搜集到了一幅书法作品,准备向大家展示,但她拿不准作品中的字体的特征,请你来帮忙,选出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最恰当的一项( )A.字形方正,结构严谨,重心平稳。B.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蚕头燕尾。C.字体化繁为简,用笔牵丝连带,行笔连环流畅。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②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他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⑤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⑥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⑦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A.①⑦⑤②④③⑥B.①⑦②⑤④③⑥C.③①⑦⑤④②⑥D.③①⑦④⑤⑥②6.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B.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C.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梗上只留下几根淡黄色的花须。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7.读了《金色花》《荷叶。母亲》之后,陈婷婷同学沉浸在母爱之中,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妈妈,您把一切都给了我》,请你再补写两小节。阅读《荷叶·母亲》,按要求做题。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④半夜,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施。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⑧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8.根据上下文,试推断第③段和第④段加粗词语的含义。应:_______________菡萏:_______________9.第⑥段划线句子中的“不宁的心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第②③两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告别泰戈尔①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②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③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④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⑤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⑥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怀中。⑦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⑧节日里,当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玩耍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⑨亲爱的阿姨带了节日礼物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选自《新月集》,有删改)[注]写《新月集》之前,泰戈尔的妻子不幸去世,第二年,他的孩子夭亡。泰戈尔怀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真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告别》是其中一篇。11.这首散文诗以“我”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写有何作用?12.这首散文诗想象丰富,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了哪些形象回来与母亲相伴?13.末段画线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来朗读?为什么要这样读?14.联系《金色花》,结合文本分析这两篇散文诗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并蒂(tì)——dì;C.倾倒(qǐng)——qīng;D.繁衍(yán)——yǎn;故选B。2.答案:C解析:A.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B.否定失当,删去“不再”。D.语序不当,应将“完善”与“建立”对调位置。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C项有误,“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爱。故选C。4.答案:C解析:首先判断这幅作品是行书,然后分析选项。A项是对楷书的赏析,不恰当;B项是对隶书的赏析,不恰当;C项是对行书的赏析,恰当。故选C。5.答案:C解析: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该语段的主要内容: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后一句应为⑥句,从而排除D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为③句,从而排除A、B两项。①⑦⑤④②句由总到分讲述父亲对他成长的巨大影响,从而验证选C是正确的。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D.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D。7.答案:妈妈的腰弯了,/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睛昏花了,/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解析:仿写时,要紧扣“母爱”主题,仿照题中已给出的诗节的句式,做到话题一致,并符合语境。8.答案:顺合,适合;符合未开的荷花,即花苞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应(yìng):根据语境,“花瑞”的意思的花开的祥瑞,即花开带来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应了”就是符合,顺应的意思。菡萏(hàn dàn):根据原文“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可见“菡萏”指的是与“开满”相反的状态,即还未开,故解释为未开的荷花,花苞。9.答案:红莲处于无助困境而作者却什么都不能做的担忧不安的情绪解析:结合原文第⑤段“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可见大雨下来,“我”很担心红莲被雨打得零落,而“我”是“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什么都不能做,为红莲而感到担忧不安。10.答案:插叙表现我喜爱荷花,为下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和以花喻人做了铺垫。解析:常见是记叙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插叙、倒叙,补叙。文章第①段写的是当下,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的莲花摆在院子里。第②段回忆以前故乡的院子有许多红莲,第③段同样在叙述以前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说花开三蒂时家里正好添了三个姊妹。第④段又叙述的当下。故②③两段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第②段回忆以前故乡的院子有许多红莲,第③段“花开三蒂时家里正好添了三个姊妹”以花喻人,为下文第⑤段写担忧雨中的荷花,第⑨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的以花喻人做铺垫。内容上,都是写莲花,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情。11.答案: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的世界,增加文章的亲切感与真实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抒发和内心活动的描写,通过孩子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作用。结合开头段可知,“我”是妈妈的孩子,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站在“我”的角度去品味“我”对妈妈的真挚情感和“我”内心的活动,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也能让文章充满亲切感与真实感。12.答案: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③段中的“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和第⑦段中的“我要变成一个梦儿”可知,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13.答案:朗读时语气要轻柔,语速要和缓,饱含深情。母亲想象孩子“在我的瞳仁里”“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感情递增,可以看出孩子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画线句以一位母亲的口吻,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希望孩子能够陪伴自己。因此朗读时语气要轻柔,语速要和缓,饱含深情,要设身处境地想象母子之间的真情。14.答案:这两篇散文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告别》中通过天真的想象,如想象“我”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突出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之情。《金色花》中通过奇特的想象,如想象“我”变成可以自由活动的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根据《告别》中第③段和第⑦段可知,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语言充满孩子般的稚气,同时又富有想象力,形象地突出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之情。《金色花》则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如与母亲“捉迷藏”等,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所以两文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7 散文诗二首——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瓣(bàn) 并蒂(tì) 覆盖(fù)B.祷告(dǎo) 嗅觉(xiù) 徘徊(huái)C.匿笑(nì) 菡萏(dàn) 倾倒(qǐng)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体会到了美丽、圣洁的母子之爱。B.为了避免新冠疫情不再反弹,各部门一定要做好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C.新时代,我们的偶像应是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民英雄,而不是所谓的“网红”。D.各学校要尽快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下列对《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语言清新雅致。B.这两首诗形式上不分行押韵,内容上都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寄托情感。C.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手法:“金色花”象征母亲的厚爱,“荷叶”象征孩子的天真。D.与《金色花》相比,《荷叶・母亲》的语言更书面化,平实典雅中蕴含真情。4.静静同学搜集到了一幅书法作品,准备向大家展示,但她拿不准作品中的字体的特征,请你来帮忙,选出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最恰当的一项( )A.字形方正,结构严谨,重心平稳。B.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蚕头燕尾。C.字体化繁为简,用笔牵丝连带,行笔连环流畅。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②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他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⑤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⑥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⑦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A.①⑦⑤②④③⑥B.①⑦②⑤④③⑥C.③①⑦⑤④②⑥D.③①⑦④⑤⑥②6.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B.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C.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梗上只留下几根淡黄色的花须。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7.读了《金色花》《荷叶。母亲》之后,陈婷婷同学沉浸在母爱之中,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妈妈,您把一切都给了我》,请你再补写两小节。阅读《荷叶·母亲》,按要求做题。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④半夜,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施。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⑧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8.根据上下文,试推断第③段和第④段加粗词语的含义。应:_______________菡萏:_______________9.第⑥段划线句子中的“不宁的心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第②③两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告别泰戈尔①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②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③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④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⑤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⑥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怀中。⑦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⑧节日里,当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玩耍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⑨亲爱的阿姨带了节日礼物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选自《新月集》,有删改)[注]写《新月集》之前,泰戈尔的妻子不幸去世,第二年,他的孩子夭亡。泰戈尔怀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真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告别》是其中一篇。11.这首散文诗以“我”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写有何作用?12.这首散文诗想象丰富,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了哪些形象回来与母亲相伴?13.末段画线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来朗读?为什么要这样读?14.联系《金色花》,结合文本分析这两篇散文诗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并蒂(tì)——dì;C.倾倒(qǐng)——qīng;D.繁衍(yán)——yǎn;故选B。2.答案:C解析:A.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B.否定失当,删去“不再”。D.语序不当,应将“完善”与“建立”对调位置。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C项有误,“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爱。故选C。4.答案:C解析:首先判断这幅作品是行书,然后分析选项。A项是对楷书的赏析,不恰当;B项是对隶书的赏析,不恰当;C项是对行书的赏析,恰当。故选C。5.答案:C解析: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该语段的主要内容: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后一句应为⑥句,从而排除D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为③句,从而排除A、B两项。①⑦⑤④②句由总到分讲述父亲对他成长的巨大影响,从而验证选C是正确的。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D.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D。7.答案:妈妈的腰弯了,/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睛昏花了,/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解析:仿写时,要紧扣“母爱”主题,仿照题中已给出的诗节的句式,做到话题一致,并符合语境。8.答案:顺合,适合;符合未开的荷花,即花苞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应(yìng):根据语境,“花瑞”的意思的花开的祥瑞,即花开带来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应了”就是符合,顺应的意思。菡萏(hàn dàn):根据原文“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可见“菡萏”指的是与“开满”相反的状态,即还未开,故解释为未开的荷花,花苞。9.答案:红莲处于无助困境而作者却什么都不能做的担忧不安的情绪解析:结合原文第⑤段“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可见大雨下来,“我”很担心红莲被雨打得零落,而“我”是“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什么都不能做,为红莲而感到担忧不安。10.答案:插叙表现我喜爱荷花,为下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和以花喻人做了铺垫。解析:常见是记叙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插叙、倒叙,补叙。文章第①段写的是当下,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的莲花摆在院子里。第②段回忆以前故乡的院子有许多红莲,第③段同样在叙述以前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说花开三蒂时家里正好添了三个姊妹。第④段又叙述的当下。故②③两段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第②段回忆以前故乡的院子有许多红莲,第③段“花开三蒂时家里正好添了三个姊妹”以花喻人,为下文第⑤段写担忧雨中的荷花,第⑨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的以花喻人做铺垫。内容上,都是写莲花,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情。11.答案: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的世界,增加文章的亲切感与真实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抒发和内心活动的描写,通过孩子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作用。结合开头段可知,“我”是妈妈的孩子,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站在“我”的角度去品味“我”对妈妈的真挚情感和“我”内心的活动,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也能让文章充满亲切感与真实感。12.答案: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③段中的“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和第⑦段中的“我要变成一个梦儿”可知,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13.答案:朗读时语气要轻柔,语速要和缓,饱含深情。母亲想象孩子“在我的瞳仁里”“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感情递增,可以看出孩子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画线句以一位母亲的口吻,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希望孩子能够陪伴自己。因此朗读时语气要轻柔,语速要和缓,饱含深情,要设身处境地想象母子之间的真情。14.答案:这两篇散文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告别》中通过天真的想象,如想象“我”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突出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之情。《金色花》中通过奇特的想象,如想象“我”变成可以自由活动的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根据《告别》中第③段和第⑦段可知,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形象与母亲相伴,语言充满孩子般的稚气,同时又富有想象力,形象地突出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之情。《金色花》则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如与母亲“捉迷藏”等,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所以两文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