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示范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诸葛瞻的故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非宁静无以致远,动词失去,动词离开,动词距离,动词学习,名词学业,动词运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水流牛马中国热气球草船借箭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死于军中,谥(shì)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陆游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书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告诫性性的家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①君子②之行③,静④以⑤修身⑥,俭以养德。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②君子:有道德的人。 ③行:德行。④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⑤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⑥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俭”。“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生活节俭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①无以②明志③ ,非宁静④无以致远⑤ 。
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③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④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①广:增长。②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先正面后反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学”“ 才”“志”的前提。将明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 ,险躁③则不能治性④ 。
①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②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③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④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从反面论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突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强调了“静”的作用。“躁”与“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① ,意与日去② ,遂成枯落③ ,多不接世④ ,悲守穷庐⑤ ,将复何及⑥!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①年与时驰(chí):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②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③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反面论述,强调惜时的重要性。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对社会做出贡献,到年老志衰,却还一事无成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公元263年,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37岁。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
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
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
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提升了论述的效果。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
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磨砺品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诫X书 夫XX之行,X以XX,X以XX。非XX无以XX,非XX无以XX。夫X须X也,X须X也,非X无以XX,非X无以XX。XX则不能XX,XX则不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诫己书(李伊凯)夫学神之行,勤以补拙,阅以博识。非坚毅无以成功,非谦虚无以圆梦。夫学须静也,志需立也,非学无以笃志,非志无以成学。浮躁则不能沉心,自满则不能上进。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追悔学时,将复何及!
诫友书(李希彤)夫益友之行,忠以修身,信以养德。非真诚无以明志,非坦荡无以致远。夫交须聪也,友须益也,非诚无以广交,非善无以永恒。耍诈则不得良友,失信则不得信赖。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损友来也,益友去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6 诫子书/诸葛亮说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诫子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二课时,古今异义,核心是“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备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诫子书,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丞相,公元181234年,知人论世,诫子书诸葛亮,写作背景,非无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教课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遂成枯落,字词积累,听范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