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 90 分钟 总分: 100 )
注意事项:
0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或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0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0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住置上.
0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0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人体的四种体液。正常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代表组织液或淋巴液B. 丁可能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C. 乙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甲、乙、丙的成分种类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
【详解】A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物质进行双向交换,组织液能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单向流动最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进入血浆。因此,甲表示淋巴液,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血浆,由于丙和丁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故丁可表示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的细胞内液,A错误,B正确;
C、乙表示组织液,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图中甲表示淋巴液,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血浆,三者成分种类相似,并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B。
2. 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氨基酸、红细胞、CO₂、神经递质B. 呼吸酶、DNA、甘油三酯、血红蛋白
C. 甲状腺激素、葡萄糖、尿素、抗体D. 胃蛋白酶、Ca²⁺、载体蛋白、胆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成分: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呼吸酶、血红蛋白、DNA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葡萄糖、尿素、抗体均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胃蛋白酶、载体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酸碱度将大大降低
B. 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C.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正常人剧烈运动后,由于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对,血浆的酸碱度基本维持不变,A错误;
B、人体是恒温动物,冬季体内温度基本没有变化,酶活性不变,B错误;
C、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故选C。
4.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Ⅲ、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肺泡中的O₂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9层膜
B. 经Ⅱ产生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
【详解】A、肺泡中的O2穿过肺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中穿过了2层膜(进入肺泡壁细胞1层,出肺泡壁细胞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细胞1层,出细胞1层)进入血浆中,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入红细胞中,随红细胞运输至组织细胞处,出红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指定的组织细胞1层膜,O2从肺泡运输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穿过9层生物膜,A正确;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浆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②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正确;
D、机体通过肺这一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图中Ⅰ表示肺,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
故选B。
5.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缓冲液组
B. 实验中血浆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
C. 本实验还应补充加入 NaOH 溶液处理组
D. 缓冲液组维持 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预期结果中缓冲液组 pH 变化应该较小,但图中缓冲液组 pH 剧烈下降,不符合预期,明显不科学,在清水中加入HCl,溶液的pH不可能上升,故加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科学,所以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缓冲液组和清水组,A错误;
B、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起对照作用,清水组无缓冲作用,缓冲液组可以较好地维持 pH 稳定,B错误;
C、实验需要同时加入酸和碱处理组,但目前只加入了 HCl 溶液,因此应补充加入 NaOH 溶液处理组,以全面探究不同物质对酸碱环境的缓冲能力,C正确;
D、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缓冲能力更强,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神经调节
③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④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⑤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和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①错误;
②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②正确;
③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③正确;
④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④错误;
⑤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即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⑤正确。
故选C。
7. 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C. 神经胶质细胞能直接参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D.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详解】A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多于神经元,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作用,不能直接参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C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并不是完全自主,其对内脏的调节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B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和脊髓,D错误。
故选B。
8. 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①是神经中枢,可在此处产生感觉
C. 若该反射能正常发生,则一定刺激的是④
D. 该反射弧模式图,不可用来表示膝跳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中枢;②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为感受器。兴奋在反射弧是的传导顺序是⑤→②→①→③→④。
【详解】A、②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感觉是指大脑皮层产生的,并不是在①脊髓产生的,B错误;
C、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若该反射能正常发生,则一定刺激的是⑤感受器,C错误;
D、膝跳反射只涉及两个神经元,所以该图不能用来表示膝跳反射的模式图,D正确。
故选D。
9. 当面临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时,同学们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考试发挥,但当人体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常会导致心律失常、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其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
B. 过度紧张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和呼吸加快,且不受意识支配
C. 人体产生紧张情绪时,伴随瞳孔的收缩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
D. 过度紧张、焦虑会消化不良,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消化腺活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例如对心脏,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A正确;
B、 过度紧张时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能支配心跳和呼吸等生理活动,使其加快且这些活动不受意识支配,B正确;
C、 人体产生紧张情绪时,伴随瞳孔的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而不是收缩,C错误;
D、 过度紧张、焦虑时会消化不良,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时,消化腺活动减弱,D正确。
故选C。
10. 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若只给声音刺激而不给食物,建立的反射将会消退。下列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多次先给狗听铃声再喂食,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
B. 铃声的刺激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听觉,不属于反射
C. 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中,中枢中发生了信号类型的转变
D.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的训练中,原本铃声是无关刺激,经过多次结合后,狗的大脑皮层中会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此时,铃声信号的刺激由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A错误;
B、单纯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该过程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中,中枢中发生了信号类型的转变,例如由兴奋信号转变为抑制信号,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消退也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A。
11.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 在搔扒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
D.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是因为效应器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详解】A、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
B、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一方向的传递,C正确;
D、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1、突触类型包括轴突-轴突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2、兴奋在突触结构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离体且保持活性的神经纤维中段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后,受刺激部位产生兴奋,随后兴奋可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详解】A、图中突触类型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末梢提供突触前膜,胞体提供突触后膜,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胞体,A正确;
B、图为轴突-树突型突触,轴突末梢提供突触前膜,树突提供突触后膜,兴奋在该突触结构中,只由轴突传向树突,B正确;
C、图中左侧的轴突可释放神经递质,为突触前膜,则右侧为突触后膜,兴奋只能由图中左侧传向右侧,C错误;
D、D图表示刺激离体且保持活性的神经纤维中段,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后该部位产生兴奋,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随后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D正确。
故选C。
13.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 Na⁺内流导致
B. 用麻醉药物阻遏K⁺通道,从c到d时间延长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K⁺的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ac段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
B、用麻醉药物阻遏K+通道,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的时间延长,故从c到d时间延长,B正确;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阶段,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状态,C正确;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即K+的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14. 暗环境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膜上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视杆细胞通过这种电位变化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将光信息传导出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到光照后,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和离子通道的协助
B. 受到光照后,Na+可通过离子通道内流
C. 黑暗环境中,Na+内流的需要消耗ATP
D. 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影响动作电位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受到光照后,K+外流需要离子通道的协助,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可见该过程中Na+不能通过离子通道内流,B错误;
C、暗环境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膜上的Na+、K+通道开放,此时钠离子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题中显示,“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而Na+通道关闭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可见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形成,D正确。
故选D。
15.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可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而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受体被占据后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请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根据α-银环蛇毒的作用原理研发镇痛类的药物
B. 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减弱或丧失
C. 乙酰胆碱酯酶可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
D. 中α-银环蛇毒后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因而可反复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过度兴奋,造成肌肉僵直痉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受体被占据后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突触后膜接受不到乙酰胆碱,阻断了兴奋的传递,可造成肌肉麻痹等一系列症状。
【详解】A、α-银环蛇毒有抑制兴奋传递的作用,可根据α-银环蛇毒的作用原理研发镇痛类的药物,A正确;
B、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有机磷农药并不能使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减弱或丧失,B错误;
C、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水解乙酰胆碱,并不能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C错误;
D、α-银环蛇毒中毒的典型症状是肌肉麻痹,即α-银环蛇毒中毒后不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
故选A。
16. 某生物实验小组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a、b之间传递的情况(说明:L₁和L₂距离相等,电流计①两微电极的中点为a₃,电流计②两微电极分别位于a、b神经元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①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适宜刺激a₄点时,两个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为电流计①的晚于电流计②
D. 适宜刺激b₁点后,电流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电流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若刺激两微电极的中点a3点,兴奋同时到达两电极,电流计①的两个微电极将同步发生兴奋,指针不会发生偏转,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分别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刺激a4点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一般要早于电流计②,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适宜刺激b₁点后,兴奋只能到达电流计②的右侧电极,因此电流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电流表①不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D。
17.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而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毒品可卡因会使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下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B. 多巴胺的释放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在突触间隙扩散不需要能量
C. 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会使其Cl⁻通道打开
D. 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促进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回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能够将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内。由此可推断,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
【详解】A、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A错误;
B、多巴胺的释放是胞吐,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多巴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不需要能量,B正确;
C、多巴胺为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从而传递兴奋,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故可卡因阻碍多巴胺的重摄取,使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量增加,导致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小泡内合成并储存
B. 呼吸抑制剂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过程
C. 突触前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某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可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的细胞质内合成的,然后被运输到突触小泡内储存,并非在突触小泡内合成,A错误;
B、神经兴奋的传递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因此呼吸抑制剂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
C、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含有化学信息),因此,突触前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腺体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所以某种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19. 促胰液素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内还存在着除神经调节外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对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B. 由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C. ①与②形成对照,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 该实验不能排除小肠黏膜本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分析,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A错误;
B、根据实验①③可知,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但不能说明促胰液素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支配,B错误;
C、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采用的方法是“减法原理”,C错误;
D、从实验④可知,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从而调节胰液的分泌,但不能不能排除小肠黏膜本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内分泌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都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B. 胰腺、肠腺都把分泌物排到体内,所以都属于内分泌腺
C. 垂体、汗腺都把分泌物排到体表,所以都属于外分泌腺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会通过导管进入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
【详解】A、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都是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A正确;
B、胰腺、肠腺是外分泌腺,B错误;
C、垂体是内分泌腺,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没有导管,D错误。
故选A。
21. 下列动物激素与其产生部位、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
B. 生长激素(下丘脑)→几乎全身细胞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垂体
D.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几乎全身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对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
【详解】A 、 垂体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甲状腺,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A 正确;
B 、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其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促进生长发育,B 错误;
C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垂体,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 正确;
D 、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D 正确。
故选B。
22. 糖尿病是血糖调节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之一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到损伤
B.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 下丘脑某区域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
【详解】 A、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之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不是胰岛A细胞受损,A错误;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机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正确;
D、下丘脑某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故选C。
23. 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B. 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 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 该模式存在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垂体),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c为下丘脑。
【详解】A、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A错误;
B、b可以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a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在促进生长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B正确;
C、c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例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该模式中存在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通过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故选A。
24. 切除健康狗的胰腺,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 )
A. 用溶解于蒸馏水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
B. 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腺,又不注射胰岛素
C. 手术但不切除狗的胰腺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 切除健康狗体内胰腺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因实验狗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要排除是否是溶剂的作用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设置的对照应是对切除胰脏的狗体2天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等量溶剂。
【详解】设计实验的原则有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等,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胰岛素的有无,因此对照组除了没有胰岛素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腺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正确。
故选D。
25. 褪黑素(MT) 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激素。光信号使MT白天分泌受抑制; 暗信号能刺激感受器并最终通过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来使MT在夜间分泌显著增加,进而提高睡眠质量。MT可作用于下丘脑从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还可作用于淋巴细胞来增强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MT 可影响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B. MT 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光信号和暗信号对松果体分泌MT的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D. 青少年经常熬夜会导致MT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引起青少年性早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褪黑素(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从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还可作用于淋巴细胞来增强免疫功能。
【详解】A、由题意可知,MT可作用于下丘脑从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还可作用于淋巴细胞来增强免疫功能,说明MT可影响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A正确;
B、MT是信息分子,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光信号和暗信号对松果体分泌MT的影响是通过非条件反射来实现的,C错误;
D、青少年经常熬夜会导致MT的分泌量增加,从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不会引起青少年性早熟,D正确。
故选C。
26. 瘦素、脂联素都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中瘦素可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减少肝脏等器官中葡萄糖的输出,脂联素通过降低相关酶的活性来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脂联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和胰岛素起协同作用
B. 识别脂联素、瘦素和胰岛素的受体不相同
C 若人体发生瘦素分泌障碍,则血糖含量会升高
D. 瘦素和脂联素分泌后只运输到特定的器官或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指的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脂联素通过降低相关酶的活性来减少肝糖原的分解,说明能够降低血糖,则脂联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和胰岛素起协同作用,A正确;
B、激素这种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正确;
C、瘦素可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减少肝脏等器官中葡萄糖的输出,说明瘦素可降低血糖,若人体发生瘦素分泌障碍,则血糖含量会升高,C正确;
D、瘦素和脂联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特定的器官或细胞,D错误。
故选D。
27. 某成年人患甲状腺癌,切除了整个甲状腺后需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不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导致患者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
B. 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大剂量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可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D. 患者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至TRH和TSH含量正常即可不再服药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可以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产热,而在机体内只有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因此患者切除了整个甲状腺后若不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由于代谢活动减弱,可能会导致患者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A正确;
B、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剂量服用外源甲状腺激素可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发挥作用后会灭活,而在机体内只有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因此患者终生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D错误。
故选A。
28. 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
B.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
C. 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效果极其显著
D. 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固醇类。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A正确;
B、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类化合物,不都是大分子化合物,B错误;
C、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细胞代谢调节物质,C正确;
D、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D正确。
故选B。
29. 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多小便者。”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渴症”患者还会有高血糖和机体消瘦等症状
B. “渴而饮水多”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C. “吃食多”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
D. “多小便”的原因是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带走大量的水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引起的血糖浓度升高现象。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葡萄糖大多随尿排出,同时较多的消耗脂肪。
【详解】A、糖尿病患者消耗较多的脂肪,“消渴症”即糖尿病典型症状是除了“三多一少”外,还有高血糖、机体消瘦和糖尿,A正确;
B、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B错误;
C、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C正确;
D、多食又进一步使血糖来源增多,从而使血糖含量继续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糖尿病病人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D正确。
故选B
30. 为了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小组选取同种且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进行饲养。饲养第30天时,对其实施切除手术,手术后再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等分成①②③④四组,在第40天时分别注射不同激素及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的和垂体
B. 该实验中选取的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属于实验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C. 该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在促进大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每种激素量分别与第②、第③组注射的激素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故该实验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
【详解】A、本实验中给大鼠注射的激素有胰岛素和生长激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故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A正确;
B、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若无关变量不统一,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B正确;
C、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且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同时作用的效果比它们单独作用的效果还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为协同作用,C正确;
D、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激素量与第②③组注射的激素总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 (共3题,共计40分)
31. 下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甲中虚线方框代表__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___,它在成分上与B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
(2)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时,相关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某同学一次性摄入了较多碱性食物后血浆pH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是因为血浆中含有____________等离子,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4)我国早些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D________处理后,再经过________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
(6)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内环境/细胞外液 ②. 血浆 ③. 血浆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2) ①. A ②. B
(3) ①. HCO₃、H₂CO₃ ②. 无机盐和蛋白质
(4)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造成组织水肿
(5) ①. 消化系统 ②. 循环系统
(6)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小问1详解】
根据箭头方向可判断,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A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组织液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小问2详解】
静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A血浆,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B组织液。
【小问3详解】
某同学一次性摄入了较多碱性食物后血浆pH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是因为血浆中含有HCO₃、H₂CO₃等,这些离子具有缓冲作用。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小问4详解】
大头娃娃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血浆中水分往组织液流动,会引起B组织液中液体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小问5详解】
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处理后,再经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水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小问6详解】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2. 如图甲为反射结构基础模式图,图乙为图甲中结构c的放大图,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在e处实施刺激,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此时引起肌肉收缩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 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此时的效应器f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乙结构中,B处的膜可以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膜。兴奋在图乙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填“A→B”或“B→A”) ,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细胞膜上Ca²⁺通道打开,并使Ca²⁺内流,从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图中的神经递质会引发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图乙中,B膜上涉及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由正变负 ③. 不属于 ④.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3) ①. 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②. A→B ③.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①. 兴奋 ②. 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小问1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e处(神经纤维上)实施刺激,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因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受刺激后变为负电位。此时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2详解】
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此时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小问3详解】
在图乙结构(突触结构)中,B处的膜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兴奋在图乙中的传递方向是A→B。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A)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A到B。
【小问4详解】
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打开,并使Ca2+内流,从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图中的神经递质会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为发生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图乙中,B膜(突触后膜)上涉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33. 为探究绞股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含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大鼠48只、绞股蓝多糖、生理盐水、血糖测定仪等。
实验步骤:
a.随机将大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乙、丙、丁三组给予等量高糖高脂饲料(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喂6周。
b. ,并进行数据统计。
c.每天相同时间给丙组大鼠一定量的50 mg/ kg的绞股蓝多糖灌胃,给丁组大鼠等量的200 mg/ kg的绞股蓝多糖灌胃, 。各组按照不同给药方法处理2个月。
d.2个月后,测定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如表: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________ mml/L,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
(2)补全上述实验步骤:b. 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
(4)有研究表明,绞股蓝多糖的对血糖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________(填胰岛分泌的激素名称)的分泌或抑制________(填胰岛分泌的激素名称)的分泌,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
(5)血糖平衡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6)由于____________,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1) ①. 3.9-6.1 ②. 神经一体液
(2) ①. 测定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浓度 ②. 给甲、乙两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3)一定浓度范围内,绞股蓝多糖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的作用,且浓度升高,降血糖作用更明显
(4) ①. 胰岛素 ②. 胰高血糖素
(5)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6)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
【解析】
【分析】探究绞股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绞股蓝的浓度,因变量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甲组和乙组是对照组,丙、丁组是实验组,从实验结果可知,绞股蓝多糖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且丁组(绞股蓝多糖浓度高于丙组)的降血糖效果好于丙组。
【小问1详解】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3.9-6.1mml/L,血糖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也可以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进行调节,因此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在步骤a中制备了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而步骤b、 c、d是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绞股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因此步骤b需要测定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以便与步骤d中测定的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浓度进行对比;步骤c中丙、丁组灌胃不同浓度的绞股蓝多糖,而甲、乙组则应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以进行对照。
【小问3详解】
与乙组相比,丙、丁组给药2个月后大鼠空腹血糖浓度明显降低,得出绞股蓝多糖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且丁组(绞股蓝多糖浓度高于丙组)的降血糖效果好于丙组,由于本实验只设置了两个浓度的绞股蓝多糖,因此,在书写实验结论时还应强调“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小问4详解】
结合题意推测植物多糖可促进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分泌或抑制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小问5详解】
血糖平衡调节中,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血糖升高后又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说明存在反馈调节的意义是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6详解】
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组别
给药前/( mml·L⁻¹)
给药后/( mml·L⁻¹)
甲
4.52
4.98
乙
20.25
23.04
丙
19.12
17.04
丁
21.99
14.28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高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一10月月考生物pdf、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高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一10月月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