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1. 下列属于动物体内环境的是( )
A. 体液B. 消化液C. 细胞外液D. 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9 月 1 日中国男篮以 83-76 击败了安哥拉男篮取得世界杯首胜,但比赛中赵睿和周鹏都崴伤脚踝并出现水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受伤后应立即对受伤部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恢复
B. 崴伤后脚踝处组织液的增多导致水肿,且组织液中会有红细胞
C. 伤愈后淋巴液不进入组织液
D. 受伤时的疼痛感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但淋巴液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故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液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详解】A、扭伤后要立刻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达到促进炎症吸收,消除组织水肿,A正确;
B、崴脚之后会变肿的原因,是由于出现扭伤,导致毛细血管发生破裂而引起的局部出血以及局部肌肉韧带,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细胞受损,而引起组织间液增多,且组织液中会有红细胞,B正确;
C、伤愈后淋巴液可以进入组织液,C错误;
D、感觉中枢都在大脑皮层,受伤时的疼痛感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能定向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B. 有些细胞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分泌激素
C. 肾上腺皮质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参与机体的应急反应
D. 对于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口服胰岛素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经血液流到全身,与靶器官、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起作用,并不是定向运输至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
B、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能分泌神经递质,所以说下丘脑细胞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分泌激素,B正确;
C、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参与机体的应急反应,肾上腺皮质能产生醛固酮等激素,C错误;
D、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分解,进入导致胰岛素失去活性,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糖尿病的患者不可以口服胰岛素治疗,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下丘脑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内分泌腺
B. 下丘脑部分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释放到垂体门脉血管的血液中,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C.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D.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生物节律中枢。
【详解】A、下丘脑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内分泌腺,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等,A正确;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到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控腺垂体的激素分泌,B错误;
C、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平衡和实验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故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5. 下列关于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较多的树突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刺激信息
B. 神经系统含有数目更多的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作用
C. 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
D. 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轴突和若干个树突构成,轴突末端经多次分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是细胞体共同构成突触结构。
【详解】A、神经元包括突起和细胞体,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的形成增加神经元的表面积,有利于广泛接受刺激信息,A正确;
B、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保护、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B正确;
C、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调节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通常不受意识支配,D错误。
故选D。
6. 以下物质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几种( )
①葡萄糖②乙酰胆碱③血红蛋白④呼吸酶⑤胰岛素⑥乙酰胆碱受体
A. 6 种B. 5 种C. 4 种D. 3 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成份:
1、血浆: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包括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1%,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2、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3、淋巴液: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4、脑脊液: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可以把脑脊液理解为组织液,其组织细胞就是脑细胞。
【详解】①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成分;
③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④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释放进入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综上所述,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①②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 如图表示某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动作电位在该神经纤维上由右向左传导
B. 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C. 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钠离子溶液中进行实验,d 点将下移
D. 图中 a→b→c 的过程是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由于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未兴奋部位是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详解】A、a阶段已经处于恢复阶段,d点正处于动作电位,c阶段正在形成动作电位,c点右侧还没有发生动作电位,故动作电位由左向右传导,A错误;
B、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B正确;
C、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C错误;
D、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c→b→a,D错误。
故选B。
8. 青春期是性器官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性激素的变化是青春期发育的启动因素和调节基础。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特纳氏综合征患者性别为女性,其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B. 女性青春期雌激素和孕酮主要由子宫产生
C. 雌激素也支持青春期的突发性快速生长
D. 孕激素和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孕激素作用主要表现妊娠时促进子宫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女性的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酮,主要由卵巢分泌,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详解】A、特纳氏综合征患者性别为女性,其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个别染色体的缺失,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A错误;
B、女性雌激素和孕酮主要由卵巢产生,B错误;
C、雌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支持青春期的突发性快速生长,C正确;
D、孕激素和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孕激素作用主要表现 降低子宫肌的兴奋性并抑制其收缩,可以防止流产并有利于安宫保胎,D错误。
故选C。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B. 当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产生渴觉
C. 汗液的蒸发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途径
D.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A错误;
B、当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但渴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汗液的蒸发是调节散热的主要途径,排尿才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途径,C错误;
D、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激素调节,D正确。
故选D。
10. 关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的 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 组织液是最活跃的部分,不断与其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C. 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D. 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经内环境进入神经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O2,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CO2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详解】A、二氧化碳在细胞内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故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大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血浆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最活跃的部分,B错误;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先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再经组织液进入血浆,而后随着血液循环再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神经细胞等组织细胞内,D正确。
故选D。
11. 5 月 23 日 12 时 30 分许,我国 13 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登顶过程中身体会进行及时与合理的调节以保证我们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 肝的活动维持着血糖浓度的稳定,且主要依赖体液调节
B. NaHCO3与产生的乳酸反应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
C.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机制来实现的
D体温调节主要依赖内分泌系统,神经调节也共同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等参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肝脏中含有肝糖原,可参与血糖稳定的调节,且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A正确;
B、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其中的NaHCO3与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B正确;
C、目前普遍认为,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机制来实现的,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需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并非主要依赖内分泌系统,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维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处于寒冷环境,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只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B. 从 38℃环境进入 0℃环境中,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收缩都是为了增加产热
C. 从 0℃进入 38℃环境中一段时间,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散热量明显多于 0℃时
D. 在 0℃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详解】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可作为效应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存在神经调节,A错误;
B、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是为了减少散热,B错误;
C、从 0℃进入 38℃环境中一段时间,由于外界高温,机体散热减少,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但散热量低于0℃,低温由于内外环境温差大,散热多,C错误;
D、寒冷环境中,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代谢活动增强,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D。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帕金森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神经元 a 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神经元 b 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表示抑制);图乙表示患者服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
13. 关于帕金森氏病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患者常表现的静止性震颤可能与 b 神经元释放较多乙酰胆碱有关
B. 患者静止性震颤时突触后膜上的 K+通道打开,K+外流增加
C. 服用特效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止性震颤症状
D. 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氏病
14. 关于帕金森氏病相应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部分位于脊髓中
B. 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
C. b 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而引发肌肉发生收缩反射
D. a 作用于运动神经元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13. B14. 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3题详解】
AB、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此时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增加,A正确,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故服用特效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止性震颤症状,C正确;
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氏病,D正确。
故选B。
【14题详解】
A、图中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的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A正确;
B、分析题意黑质通过神经元a释放的是多巴胺,多巴胺对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神经元 a 释放多巴胺,故图甲中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为正反馈调节,B正确;
C、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 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而引发肌肉发生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a 作用于运动神经元经过突触结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C。
15. 如图为人体内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①③④构成
B.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①可能是红细胞
D. ③位于盲端的管状结构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血浆,④表示淋巴(液)。
【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③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如图为人体内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②是组织液,则①不可能是红细胞,C错误;
D、③是血浆,①淋巴(液)位于盲端的管状结构内,D错误。
故选B。
16. 下表是一位成年男性的检测报告单,请分析报告单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男性机体产热增加
B. 该男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
C. 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神经元增殖、分化以及突触的形成
D. 甲状腺素是唯一含碘的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B、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男性的总甲状腺素水平低于参考区间,产热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较低,A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它在胚胎期可以促进神经元增殖、分化和突触形成,促进胶质细胞生长和髓鞘形成,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但图示数据是成年男性,不具有上述功能,C错误;
D、甲状腺素是唯一含碘的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是神经纤维上某个位点的动作电位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c 段 Na+通过离子通道大量内流不消耗能量
B. 据图可知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大小为 30mV,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 70mV
C. 用麻醉药物阻遏 Na+通道的开放,从 c 到 d 时间延长
D. K+的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bc段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
B、据曲线图可知动作电位的大小为+30mV,静息电位的大小为-70mV,即绝对值大小为70mV,B正确;
C、用麻醉药物阻遏Na+通道的开放,不影响从c到d的时间,该过程是静息电位的恢复,依赖于K+外流,C错误;
D、K+通道开放,导致其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C。
18.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相对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是空白对照组
B. 清水组的滴加的可能是 NaOH 溶液,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缓冲液组的起始 pH 调至与血浆组相同更利于进行比较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使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但缓冲液组不属于空白对照,A错误;
B、据图可知,清水组的溶液pH升高,滴加的可能是 NaOH 溶液,而其它组别滴加的是HCl,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缓冲液组的起始 pH 调至与血浆组相同,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D正确。
故选A。
19. 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能作用在肝脏细胞和软骨细胞是因为这些细胞膜上有相应受体
B. 若将正常小鼠和 IGF-1 基因缺失小鼠分组饲养后,检测体内 GH 水平。据图预测,正常小鼠中的 GH 水平将高于 IGF-1 基因缺失小鼠体内 GH 水平
C. 图中激素分泌的调节能体现负反馈调节
D. IGF-1 和 GH 对软骨细胞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中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可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可以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也可以通过促进肝脏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来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
【详解】A、激素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表面有特定的受体,可以识别激素,A正确;
B、IGF-1可以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若IGF-1基因缺失则IGF-1减少,IGF-1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小鼠体内GH水平比正常小鼠高,B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图中激素分泌的调节能体现负反馈调节,C正确;
D、IGF-1 和 GH 对软骨细胞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下图是 ALS 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 受体为膜上的结构,经检测 ALS 患者突触间隙的谷氨酸含量比正常人的高,导致突触后膜上 NMDA 受体持续与谷氨酸结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LS 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 Na+持续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正常功能受损
B. 对患者补充 ATP 可以促进突触后膜回收氨基酸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C. 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被细胞内的酶分解,释放的谷氨酸通过主动转运到达突触后膜
D. NMDA 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分解谷氨酸来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LS患者的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突触后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从而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A正确;
B、氨基酸被突触前膜回收而非被突触后膜回收,B错误;
C、释放的谷氨酸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从而阻止Na+过度内流,有助于治疗该病,D错误。
故选A。
21. 下图表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以及下丘脑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的示意图,已知排尿时膀胱逼尿肌收缩而尿道括约肌舒张。图乙表示不同强度的刺激及对应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幼儿啼哭时常常伴随尿失禁的发生,原因可能是过程②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
B. 若成年人的神经元④受损,则也会出现尿失禁现象
C. 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 S5
D. 神经元④兴奋会引起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发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婴幼儿啼哭时常常伴随尿失禁的发生,原因可能是过程②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即大脑皮层不能调控脊髓的活动,原因可能与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有关,A正确;
B、脊髓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尿失禁是由于大脑皮层无法对脊髓进行控制,而神经元④若受损,会导致无法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
C、由图乙可知,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强度(S5) 时膜电位才会发生变化,产生兴奋,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S5,C正确;
D、已知排尿时膀胱逼尿肌收缩而尿道括约肌舒张,根据题意,排尿时神经元④兴奋会导致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两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效应,据此可推测它们发生了不同的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22. 下图为某生命活动调节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且 a 表示感受器,b 表示神经中枢,c 表示效应器,则兴奋在其中的传导和传递形式分别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在一个唾液腺细胞中,若 a 表示粗面内质网,b 表示囊泡,c 为高尔基体,则 a 产生的 b 是沿微管移动到 c 的
C. 若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调控轴,a 代表下丘脑,b 表示为腺垂体,则 c 可以为肾上腺髓质
D. 若图表示为某体液调节模式图,且 a 代表内分泌细胞,b 代表细胞外液,c 代表靶细胞,则 a 释放的激素可作用在 c 的细胞膜上或者细胞内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存在的分级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实现的,该轴还符合反馈调节,符合该轴的腺体包括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
【详解】A、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且 a 表示感受器,b 表示神经中枢,c 表示效应器,则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A正确;
B、在唾液腺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若 a 表示粗面内质网,可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加工,加工后通过b 囊泡运输到c 为高尔基体,囊泡是沿微管移动的,微管属于细胞骨架,细胞器、囊泡的移动沿着微管进行,B正确;
C、若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调控轴,a 代表下丘脑,b 表示为腺垂体,则 c 可以为肾上腺皮质,而非髓质,符合该轴的还有甲状腺、性腺等,C错误;
D、接受激素的受体可能在细胞膜上如胰岛素受体,也可能在细胞内如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C。
23. 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都能参与痛觉调节且具有镇痛作用。图 1 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 2 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 a 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
B. 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 b 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 b 神经元兴奋
C. 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构象不会发生改变
D. 吗啡和脑啡肽能使 a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使 b 神经元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产生的较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1中,a神经元兴奋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b神经元,使得b神经元兴奋,并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图2中注射吗啡后,引起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脑啡肽作用于a神经元,抑制了a神经元的兴奋,减少a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抑制b神经元的兴奋,同时吗啡还能作用于b神经元上的受体,抑制b神经元的兴奋,使得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
【详解】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在 a 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正确;
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B错误;
C、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依赖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不会发生构象改变,C正确;
D、由图乙可知,吗啡和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a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或产生的较弱,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4. 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如图是人体大脑左半球外侧面的结构图,①②③④⑤⑥为相关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人④区受到损伤,则可能理解不了完整的语言
B. 若某人左腿突然不能运动,可能图中①区受到损伤
C. 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区域
D. 若某人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句子,可能是图中⑥区受到损伤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通过胼胝体连接。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之间隆起的部位称为脑回。大脑半球可分为四个叶: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沟以上)、颞叶(位于外侧沟以下)、顶叶 (位于外侧沟以上,中央沟和枕顶沟之间)、枕叶 (位于枕顶沟后方)。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数量如此庞大的神经元以及它们之间的极为复杂的联系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结构基础。研究发现,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听觉中枢主要集中在颞叶的上部。
【详解】A、④为韦尼克区,这个区域受伤,可以说话,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不能理解完整语言,A正确;
B、图是大脑左半球外侧面,若某人左腿突然不能运动,不可能是图中①区受到损伤,因为躯体运动是由对侧脑半球控制,B错误;
C、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C正确;
D、若某人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句子,可能是图中⑥区布罗卡区受到损伤,D正确。
故选B。
25. 糖原在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先产生葡萄糖-1-磷酸,然后在细胞溶胶中,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催化下在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磷酸化的葡萄糖不能被运出细胞。肝脏细胞的内质网中存在葡萄糖-6-磷酸化酶,可使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葡萄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肌肉细胞应该缺乏葡萄糖-6-磷酸化酶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作用于肝脏细胞
C. 血糖含量降低时肝脏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葡萄糖能进入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并直接进入线粒体参与柠檬酸循环
D. 肝脏细胞的内质网还有解毒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肝脏细胞的内质网中存在葡萄糖-6-磷酸化酶,可使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可能是因为肌肉细胞应该缺乏葡萄糖-6-磷酸化酶,A正确;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B正确;
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而只能利用经细胞质基质分解后的产物丙酮酸,故血糖含量降低时肝脏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C错误;
D、肝脏具有解毒作用,可能与其中的内质网有关,D正确。
故选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虚线中成分①②③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存环境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序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存环境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名称)。
(4)代表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 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血浆含有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1) ①. 血浆 ②. 组织液 ③. 淋巴液
(2) ①. ①
②. ②
(3) ①. ②
②. ③
(4) ①. A ②. B
(5)HCO3-和HPO42-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流回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题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液,A表示循环系统,B表示泌尿系统,图示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1详解】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小问2详解】
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故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①(血浆)和②(组织液)。
【小问3详解】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是淋巴液,外侧是组织液,生活的环境为②组织液和③淋巴液
【小问4详解】
图中A可实现细胞外液与各个系统的联系,属于循环系统,B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
【小问5详解】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血浆含有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这些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中pH的稳定。
27.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a 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结合图甲可知,图乙中的 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填神经元的结构)部分。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A 传到 B 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_______,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 传到A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手指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手臂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中除 b 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 A 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 A 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 B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会引起 B 细胞____________通道开放。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d ③.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①. 神经递质 ②. 胞吐 ③. 一定的流动性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①. 神经中枢 ②. a、c、d、e
(4)Na+或Cl-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分析图乙: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分析图丙: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 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小问2详解】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小问3详解】
丙图中因为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点,图中除b点外a、 c、d、e点可产生兴奋。
【小问4详解】
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B细胞Na+或Cl-通道开放,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28. 最新实验表明,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释放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 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
(1)胰岛素由___________细胞分泌,其功能为_______________。
(2)多肽 GIP 从 K 细胞中出来的运输方式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研究表明细胞膜外侧的磷脂分子中的胆固醇的含量往往高于内侧,故内侧磷脂的流动性更___________(填“弱”或“强”), 1-4 结构为受体,说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3)图中所示的胰岛素的分泌调节属于___________调节,此外,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还有___________调节。胰岛的活动___________(答“是”或者“否”)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4)当人体血糖降低时(低于 80mg/dL),这一信号直接作用于胰岛 a 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通过 ① 使血糖含量升高。此外, ② 这两种激素也能升高血糖。
【答案】(1) ①. 胰岛B ②.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 ①. 强
②. 识别
(3) ①. 体液 ②. 神经 ③. 否
(4) 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②.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
2、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其功能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小问2详解】
胆固醇能够增加细胞膜的刚性,由于细胞膜外侧磷脂分子中胆固醇的含量往往高于内侧,因此内侧的磷脂流动性更强;1-4 结构为受体,可以与信号分子结合,说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具有识别的功能。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到血糖浓度和多肽GIP的直接影响,属于体液调节;此外胰岛素的分泌还可通过下丘脑进行调控,即还存在神经调节;胰岛的活动可直接通过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进行调控,不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这一调控轴的调节。
【小问4详解】
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此外,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也可升高血糖。
29.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素问》记载:“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下图为中医皮内针疗法的生理学解释模型之一。
(1)图中 A 称为___________。皮内针刺入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受器产生兴奋直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转变。该过程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机体的条件反射。
(2)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能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该过程属于()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 负反馈调节
下图表示针灸治疗时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电流表②在 D 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E、F 是刺激电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若 AB=BD,则刺激 B 处,电流表②发生___________次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的偏转。刺激 F 处,电流表②③偏转次数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内针治疗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由此推测,“静以久留”达到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传入神经 ②. 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③. 不属于(2)A
(3) ①两##2 ②. 相反 ③. 1##一 ④. 2##两
(4)长久留针产生持续的刺激(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等传导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作用,产生皮内针针刺效应)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A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直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中经过了突触结构,则发生了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变;该过程不属于机体的条件反射,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干“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能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涉及刺激和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下丘脑)、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肾上腺),是个完整的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小问3详解】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AB=BD,则刺激B处时,兴奋会先传到A处,A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D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由于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故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初始的偏向右方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A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随后兴奋传导到D处,D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A处膜电位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刚才偏向右方的状态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D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故此过程中电流表②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F处,兴奋能向左传导到D,但不能传导到A,故电流表②偏转一次,而兴奋向右可以依次传导到电流表③的左右接线处,故电流表③可发生2次偏转。
【小问4详解】
皮内针治疗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由此推测,“静以久留”达到的目的可能是长久留针产生持续的刺激(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等传导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作用,产生皮内针针刺效应)。
30.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碘缺乏或者碘过量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与垂体前叶 TSH 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碘缺乏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已被证实,现在研究表明,碘一般不会对垂体细胞产生影响,但是若剂量过大可促进垂体细胞的肥大增殖,为研究碘剂量对垂体细胞的影响;
材料:足够数量的健康的成年大鼠若干,分别含正常碘含量制剂、5 倍碘含量制剂、10 倍碘含量制剂、50 倍碘含量制剂、100 倍碘含量制剂的饲料。(说明:实验鼠饲养 24 周后检测垂体组织鲜重除以其体重即为垂体相对重量;垂体组织的鲜重及体重测量方法不作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组编号:_________;测量各组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每一组均取五只鼠测量其体重及摘除垂体测量垂体的鲜重并计算垂体的相对重量并记录。
②A 组每天饲喂等量的含正常碘制剂的饲料,____________。
③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___________。
④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绘制一张表格用来记录和统计实验数据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进一步研究发现,100 倍高碘摄入会对甲状腺细胞造成损伤,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预测 100 倍碘制剂处理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原因为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健康的成年大鼠平均分成5组,编号为A、B、C、D、E ②. B、C、D、E分别饲喂等量的5 倍碘含量制剂、10 倍碘含量制剂、50 倍碘含量制剂、100 倍碘含量制剂的饲料 ③. 24 周后检测垂体组织鲜重和体重
(2)(3) ①. 升高 ②. 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解析】
【分析】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碘剂量对垂体细胞的影响,自变量是碘的剂量,因变量是垂体细胞的相对重量,即垂体组织鲜重除以其体重。
【小问1详解】
①根据题目的信息,碘剂量是自变量,实验材料里包含5种碘剂量,故可将正常大鼠平均分成5组,编号为A、B、C、D、E。
②A组是对照组,每天饲喂等量的含正常碘制剂的饲料,B、C、D、E组是实验组,每天分别饲喂等量的5 倍碘含量制剂、10 倍碘含量制剂、50 倍碘含量制剂、100 倍碘含量制剂的饲料。
③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在此条件下饲养,24 周后检测因变量,即检测各小组大鼠垂体组织鲜重和体重。
【小问2详解】
实验需要统计体重以及垂体鲜重各组的平均值,并计算垂体相对重量,可设计表格如下:
【小问3详解】
检验项目
结果
参考区间
单位
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
0.71
0.92-2.79
nml/L
总甲状腺素(T4)
45.6
55.5-161.3
nml/L
促甲状腺激素
6.96
0.51-4.94
ulU/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素养测评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