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0分)
1.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下列选项属于生物的是( )
A. 冰墩墩玩偶B. 钟乳石
C. 校园内的小草D. 扫地机器人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校园内的小草”是植物,具有生长、繁殖等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而“冰墩墩玩偶 ”、“钟乳石”、“扫地机器人”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菟丝子是寄生性植物,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器”伸入寄主,从寄主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A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菟丝子(一种植物)可以用“吸器”从其他植物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有利于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A符合题意。
B.生物能进行呼吸,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不符合题意。
C.遗传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所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叫应激性,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有日“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影响“百草回芽”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水分B. 温度C. 空气D. 光照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气温回升,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因此,百草开始发芽,表明了温度对草的影响,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凤眼莲”原产南美,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1901年引进我国后,疯狂繁殖,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C.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 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C
【分析】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详解】“凤眼莲”原产南美,具有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凤眼莲”引种到我国后,由于没有引进过它的天敌,适应我国的淡水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 袁隆平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特别发明奖。是由于他培育了( )
A. 克隆羊B. 抗癌药物
C. 杂交水稻D. 试管婴儿
【答案】C
【分析】我国著名遗传育种专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型生物品种,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
【详解】袁隆平在育种中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提高水稻的产量,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解决下列问题与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资源匮乏 ②环境污染 ③心血管疾病 ④癌症 ⑤导弹发射 ⑥电子芯片制造 ⑦艾滋病
A. ①②B. ⑤⑥
C. ③④⑦D. ①②⑤⑥
【答案】B
【分析】当今生物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诊断疾病等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对人类生活的发展和个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详解】①资源匮乏,②环境污染,③心血管疾病,④癌症,⑦艾滋病,这些都是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好趋势,为解决这种不利,我们利用生物学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燃料、分解石油的细菌、杂交水稻等)。而⑤导弹发射,⑥电子芯片制造,虽是人类研究的成果,但与生物学的发展没有关系。故选B。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显微镜结构和使用。课后有几位同学饶有兴趣地在讨论,下列他们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B. 显微镜的镜头上有灰尘,可以用面巾纸或手帕擦拭
C. 镜筒下降时,要缓慢下降,防止物镜压碎载物台上的玻片标本
D. 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答案】B
【分析】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光线不能透过生物材料,视野会一片漆黑,看不清物像。所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是因为被光线透过的材料,才能被观察到。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A正确。
B.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可见,显微镜的镜头上有灰尘,不可以用面巾纸或手帕擦拭,B错误。
C.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的过程中,双眼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镜头,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D正确。
故选B。
8. 小芳对光时,无论怎么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始终一片漆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目镜上有一个污点
B. 镜筒距离载物台过远
C. 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D. 物镜放大倍数太小
【答案】C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标本时,发现视野中一片黑暗,可能的原因有:①光源被遮挡,反光镜不能反射光线,因此视野中一片黑暗;②转换器位置没有调好,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因此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不能进入物镜,故视野中一片黑暗;③玻片标本制作太厚,光线无法通过,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果太厚光线无法通过,更不能进入物镜,因此视野中一片黑暗。
【详解】A.目镜上有一个污点,不会导致视野的漆黑,会导致视野中出现污点,A不符合题意。
B.镜筒距离载物台的远近,不会导致视野的漆黑,会导致物像不清晰,B不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结合题文和分析可知,视野始终漆黑一片,原因可能是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C符合题意。
D.物镜放大倍数太小,不会导致视野的漆黑,会导致物像很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显微镜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刚将写有字母 “pd” 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
【详解】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题干中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所以,题干中的字母“pd”,旋转180度后是“pd”,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 使用显微镜时,若想使观察过程中视野中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 )
A. 甲、丙B. 甲、丁C. 乙、丙D. 乙、丁
【答案】B
【分析】图中:甲为低倍目镜,乙为高倍目镜,丙为高倍物镜,丁为低倍物镜。
【详解】目镜是没有螺纹,靠近观察者眼睛的镜头,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是有螺纹的,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的镜头,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甲、乙为目镜,甲的放大倍数小于乙的的放大倍数;丙、丁为物镜,丙的放大倍数大于丁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所观察细胞的体积越小,而数量越多,因此若想使观察过程中视野中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最小倍数的目镜和最小倍数的物镜,即目镜甲和物镜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可以依次简化为( )
A. 擦片→滴清水→取材料→放材料→盖→染色
B. 擦片→取材料→滴清水→放材料→盖→染色
C. 擦片→滴清水→取材料→放材料→染色→盖
D. 擦片→取材料→放材料→滴清水→盖→染色
【答案】A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详解】据分析可见:制作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是擦片→滴清水→取材料→放材料→盖→染色。
故选A。
12. 孩子:“为什么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向前爬?”妈妈:“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信号。”妈妈的回答在实验探究方法的步骤中属于( )
A. 提出问题B. 作出假设
C. 实施实验D. 得出结论
【答案】B
【分析】探究实验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表述这些问题,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作出假设(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拟定计划,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组)→实施计划(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记录现象、数据,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详解】A.提出问题是指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表述这些问题,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A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妈妈的回答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B符合题意。
C.实施实验是指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记录现象、数据,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C不符合题意。
D.得出结论是指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绿色植物叶片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B. 叶绿体C. 线粒体D. 细胞核
【答案】B
【分析】植物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则可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因此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中有线粒体,A错误。
B.叶绿体只有植物细胞才有,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动物细胞没有,B正确。
C.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因此,线粒体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C错误。
D.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D错误。
故选B。
14. 桑椹果实呈紫色且味甜多汁,是人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食用桑椹时手指会被染成紫色,果盘内也有少量紫色汁液,这些紫色的汁液主要来自于果实细胞的( )
A. 细胞质B. 细胞膜C. 液泡D. 细胞壁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如下:
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能够不停地流动可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液泡:内含多种细胞液,含多种物质和有味道、颜色的物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和动物一样,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详解】A.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液泡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所以果盘内也有少量紫色汁液,这些紫色的汁液主要来自于桑椹果实细胞的液泡,C符合题意。
D.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某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时,发现水中有一种具有较强再生能力的单细胞生物﹣﹣喇叭虫.为了验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的场所和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同学们将喇叭虫切成了如图①、②、③三部分.预期一段时间后,最可能再生形成喇叭虫的结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①②③
【答案】B
【分析】生物细胞的细胞核是控制生物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的控制中心,对于再生能力较强的喇叭虫来说,再生能力应位于细胞核.
【详解】A、C、D选项所包括的部分无细胞核,不具有再生能力,A、C、D不符合题意.
B、该项包含了喇叭虫的细胞核,而细胞核是控制生物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的控制中心,具有再生能力,B符合题意;
16. 番茄是一种常见的蔬果。下列关于番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是番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B. 番茄的果皮属于上皮组织
C. 番茄的果肉属于肌肉组织
D. 番茄的果肉细胞中有叶绿体
【答案】A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而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细胞是番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番茄的果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B错误。
C.番茄的果肉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属于营养组织,C错误。
D.番茄的果肉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7. 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下列食材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 虾 B. 猪心
C. 萝卜 D. 花生
【答案】A
【分析】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虾是由系统构成的动物体;猪心、萝卜、花生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因此,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这些食材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虾。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8. 草履虫和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但草履虫却可以以酵母菌为食。若将酵母菌用染料染成红色后再喂食给草履虫,那么草履虫身体中出现的红色结构应该是它的( )
A. 细胞核B. 食物泡C. 表膜D. 伸缩泡
【答案】B
【分析】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如下图所示:
【详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染成红色的酵母菌喂养草履虫,酵母菌通过口沟进入草履虫体内会形成食物泡,因此在草履虫细胞内发现红色的食物泡,故B符合题意。
C.表膜能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伸缩泡将多余的水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下过大雨后,我们会在校园的小道上发现有很多蚯蚓爬出地面。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土壤中( )
A. 没有阳光B. 温度太低
C. 水分太少D. 缺乏空气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详解】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靠湿润的体壁来吸收土壤中的氧气,大雨过后,由于雨水填满了土壤缝隙,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使蚯蚓无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出地面来进行呼吸,并不是没有阳光、温度太低、水分太少的原因,ABC都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近期,支原体肺炎病例较多,该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小明查阅资料了解到: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图)它有三层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下列生物中比支原体结构更简单的是( )
A. 眼虫B. 变形虫
C. 草履虫D. 流感病毒
【答案】D
【分析】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有三层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 ABC.眼虫、变形虫、草履虫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而支原体是目前发现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有三层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结构比单细胞生物简单,ABC不符合题意。
D.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有三层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而流感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流感病毒比支原体更简单,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10分)
21. 下图A~E 为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问题:
(1)整个人体都是由A 发育而成的, A 细胞通过_________ 形成 B, 在此过程中,细胞核中的____________先复制然后平均分成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2)图中 B→C 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 _________。
(3)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一定次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系统。E所示为人体的 _____ 系统。
(4)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_____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1) ①. 细胞分裂 ②. 染色体
(2)组织 (3)消化
(4)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或个体)
【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A、B细胞→C组织→D器官→E系统→人体。
【详解】(1)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因此,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保持不变。可见,整个人体都是由A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形成B胚泡。在此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平均分成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2)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可见,图中B→C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3)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一定次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系统。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可见,E所示为人体的消化系统。
(4)细胞是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可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由这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因此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2. 某品牌洗手液号称完全不影响环境,亮亮想证实该广告的真实性,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两个,清水,1%洗手液溶液。将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甲、乙两个区域,实验步骤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A”与“B”处应分别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 _。
(2)实验中每个区域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 ______。
(3)亮亮的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亮亮统计了各组的数据,应取他们的_________ 值作为得出评估结论的依据。
(4)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该品牌的洗手液 ____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环境。
注意: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答案】(1) ①. 1%洗手液溶液 ②. 数量
(2)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保证/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或减小误差)
(3)平均 (4) 会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1%洗手液溶液,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所以一个喷洒1%洗手液溶液,另一个要喷洒等量的清水,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其中蚯蚓的数量,根据蚯蚓的生存情况来判断洗手液是否影响环境。因此表格中“A”处应填写1%洗手液溶液,“B”处应填写数量。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时,每组各用20条蚯蚓做实验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保证/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或减小误差)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亮亮的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亮亮统计了各组的数据,应取他们的平均值作为得出评估结论的依据。
(4)由表中数据分析,每天喷1%的某品牌洗手液溶液的土壤中,两周翻开土壤蚯蚓有2条,而每天喷清水的土壤中,两周翻开土壤蚯蚓有有38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该品牌的洗手液会影响环境。
实验步骤
甲区域
乙区域
第一步
放20条蚯蚓
放20条蚯蚂
第二步
每天喷10毫升 A
每天喷10毫升清水
第三步
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其中蚯蚓的 B
实验结果
2条
38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