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包含“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的内容。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以及南方经济开发的情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从曹丕称帝至隋朝统一的360多年间,先后有30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国家的大分裂、社会的大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这一时期江南开发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本课涉及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关键词: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教材没有严格按照时序阐释这一时期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将“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分列两目,照顾了空间性,淡化了时间性。教学中要搭建准确的时空框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体系,加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相关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所涉及。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内容均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遗忘,历史的了解更多集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点”的层面,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需要通过史料实证,系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准确认识历史规律,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并根据政权更迭线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
2.通过教材及材料,让学生理解北方最终统一南方的原因。
3.通过教材的“学思之窗”,让学生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理解区域开发的原因及其对于国家统一的影响。
4.通过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知道民族交融随时代发展不断增强,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5.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感悟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统一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脉络;区域的开发。
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呈现两段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认识的材料,引发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进行思考。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南北朝”的名称反映了政治分裂的事实,它同样表明中华文明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这是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学生通过材料中历史学家的认识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魏晋南北朝的思考,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入本课标题: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郑群更迭与民族交融
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观察时间轴,三国两晋南北朝属于大分裂时期,但中国主流趋势是统一。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时代特征认知,将三国两晋南北朝定位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初步进行时空定位。
从分裂到统一
任务一:梳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并探究其原因
问题1:根据教材的正文与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阅读教材,回顾旧知,完成梳理。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政权更迭的图示与教材、材料、地图,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问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30“历史纵横”,分析北方最终统一南方的原因。
材料一: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北朝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人口数量
材料三:
学生根据呈现的材料及初中方法完成分析;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自己完成原因分析。
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从现象看本质。
二、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任务二: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
问题1:根据教材P30“学思之窗”的内容,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区域开发的表现。
材料四: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问题2:根据教材P30“学思之窗”的内容及正文内容,分析区域开发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四: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及教材,了解区域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及教材,调动所学知识及掌握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学会阅读材料,找到重点关键字词;学会分析材料,解读材料,多角度看待问题。
任务三: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问题1:根据教材,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概况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因此,历史上强盛的隋唐大帝国的出现,正是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坚实基础的。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阅读教材,了解每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情况;根据所给材料,分析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从每个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概况中理解民族交融的发展的趋势;多角度分析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在这一过程中,从三国时期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再到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民族交融不断推进;同时区域开发,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民族交融的不断增强,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
学完本课,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观看PPT,最后自己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到底一个怎样的时代?
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表现与习题检测相结合。
1.(2023·7月·云南学业水平考试·3)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2.(2023·7月·云南学业水平考试·3)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授课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