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4广州市白云区六十五中 七上语文期中试卷第1页
    24广州市白云区六十五中 七上语文期中试卷第2页
    24广州市白云区六十五中 七上语文期中试卷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4广州市白云区六十五中 七上语文期中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4广州市白云区六十五中 七上语文期中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粗犷(guǎng) 惭愧(chǎn) 应和(hè) 贮蓄(chù)
    B.侍弄(shì) 蝉蜕(tuì) 秕谷(bǐ) 雕镂(lóu)
    C.徘徊(huái) 草垛(duǒ) 祷告(tá) 一霎(chà)
    D.姊妹(zǐ) 荫蔽(yīn) 德祥(cháng) 匿笑(n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偶倘 酝酿 菡萏 茫然无措
    B.朗润 心绪 云霄 根深蒂固
    C.静谧 沁凉 澄清 各得其所
    D.分歧 取读 莅临 咄咄逼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艺术节那天,全体师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澎湃的热情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B.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场趣味体育联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C.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荒漠,勘探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垦出一块又一块良田。
    D.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友人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中国功夫,Great!”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看了钟南山院士与孩子们的书信交流人注我们心灵受到很大触动,忍不住热泪盈眶。
    B.宅家上网课,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孩子因线上学习引起的近视、视疲劳等发生。
    C.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辉煌的书法艺术赋予人们的不只是感官上的美感,更是书法思维中所蕴含的艺术哲学。
    D.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医护工作者为确保人民健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即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以下任务。(8分)
    端午节为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地。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任务一:根据材料,给“端午节”下定义。(2分)
    任务二:请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宣传。(2分)
    包粽子 赛龙舟 敲锣打鼓 庆佳节万户千家
    上联:念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庆佳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请以“端午节”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4分)
    二、古诗文默写(8分)
    6.(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答卷上写上序号)(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观沧海》曹操)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⑤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4分)
    ①秋,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伤的角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出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
    ②关心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了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共46分)
    三、古诗文阅读(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几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无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B.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C.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友人惭,下车引之。
    9.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B.“家君”是指“我的父亲”,是元方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写的是客人被元方反驳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语言变化生动,也表明客人是知错能改的人。
    D.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的。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①使还。太傅神情方旺,②吟啸不言③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唱:提议。②王:通“旺”。③神情:精神兴致。王:通“旺”。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④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10.(1)请给划线句子断句(2分)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就去不止。
    (2)文中的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间,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四、现代文阅读(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①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②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③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04日 第 08 版)
    材料二:
    ①在我们的传统的审美体系中,诗为道,书为器,画为技。古人还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工于事者谓之技。无独有偶,在西方美学体系中,诗为精神层面,书为物质层面,画为表现层面。诗是由文字写出来的,而文字又是由最早的画抽象而来的,书法和绘画的最高境界都是诗。所以,书法和绘画的审美,也是诗性的,是动态的,意趣的,也是不确定的。
    ②王维提出了一个将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概念,他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他将诗书画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通俗的领会就是当诗歌不能尽兴表达时,我们就通过酣畅淋漓的书写来表达,古代许多诗人都是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还说“书乃诗之余”。他的这些观点,被宋人广泛认同,到了元明清,达到了巅峰。石涛、八大山人,徐渭、乃至近现代的黄宾虹等人,都是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诗书画的高度统一,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张扬到了极致。
    (远村:《诗书画“三位一体”是文人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材料三:
    ①《明皇幸蜀图》作为唐代著名的青绿山水,主要描绘“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典故,画家在创作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很好地回避了唐玄宗逃难蜀地时的狼狈景象,以一派帝王游春的繁华场景取而代之。
    ②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唐。”题跋用笔周正劲健、圆转饱满,从点画到结字透露着雍容华贵的气息。墨色并不浓艳,筋骨丰美,不乏豪情。乾隆题跋时已是六十余岁,唐明皇遇安史之乱时也已古稀之年。这两位帝王皆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聩铺张。我们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梳理画面题跋带给我们的信息。
    (王从阳 《明皇幸蜀图》赏析)
    材料四:
    ①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诗,不直白,以比兴手法抒心志创设境界,这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不是文人大约画不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
    ②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宋徽宗亲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都是诗句,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这是诗意的要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③中国画最独特的一点即笔墨性。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录,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
    ④中国画也有程式性,画水、画石、画树皆有规律,山水、花鸟、人物亦有用笔规律。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须与程式规律结合。中国古代每一个大师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着笔墨规律,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基础上,抒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程大利《中国画的特点:文人性、诗性、笔墨性》)
    12.关于中国诗画关系的描述,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画的诗画合璧进程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并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
    B.诗与画已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C.诗为道,画为技。诗和绘画的审美,是诗性的,是动态的,意趣的,是不确定的。
    D.苏东坡的“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书画关系的观点得到宋人广泛认同。13.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一项是( )(3分)
    A.苏轼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
    B.《明皇幸蜀图》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唐玄宗逃难蜀地的狼狈景象。
    C.《明皇幸蜀图》题跋体现两位帝王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聩铺张的事实。
    D.徽宗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用诗句,因为元代以来大画家几乎都能诗。
    14.结合四则材料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看出王维已经有了诗画融合的尝试。
    B.古代许多诗人都是书法家和画家,他们有时也会通过酣畅淋漓的书写来表达诗歌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C.清代乾隆皇帝对《明皇幸蜀图》的题跋用笔透露着雍容华贵的气息,墨色虽不浓艳,却也显露豪情。
    D.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不是文人就难以画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
    15.结合材料试概括中国画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爱的缺口
    ①从小到大,我一直固执地认定:母亲许给我的每样爱,都是带缺口的。
    ②年少时,家里的孩子每次添置新衣,母亲总让妹妹先去挑选,原因很简单,妹妹的年纪小,选不到中意的衣物便要闹情绪,哭鼻子,而我则是个永远没有态度的“闷葫芦”,早就习惯了母亲赐予我的“逆来顺受”。高考那年母亲对待我和妹妹两人的志愿填报一事也持有不同态度,她固执地让我去报考本市的一所师范学校,说是省钱的同时还能安置工作,将来吃穿嫁人都不愁,却让妹妹去读外省的一所重点大学。
    ③面对母亲的偏心,我表面上虽不言语,心中却对她充满怨怼,并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上人”,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④带着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我顺利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如约返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我便坚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在自己熟悉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几年工夫,我所执教的班级成绩突出,优秀率和及格率均达到全校之首,得到家长和学校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我个人执教的语文课多次获奖,撰写的论文陆续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自己还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事业成功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心仪的爱情,并于婚后将自己的小家安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
    ⑤岁月催人老,如今的我迈进不惑的门槛,母亲则变成一株腰身渐弯的廊下柳。为着一份不舍的牵念,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返乡一次,洗涮之余,还要给母亲多备一些吃用之物,顺便给她放些零用钱。对此,母亲总是欣然收下,并不客气,我也早就习以为常。
    ⑥上周六,我照例驱车去看母亲。老人很高兴用满满一桌家乡菜款待了我。午后的阳光奇暖,我和母亲躺在炕上唠家常,聊着聊着母亲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炕头的夹壁墙内取出一个神秘的包裹,说是特意送给我的。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码得齐整的两捆现金。母亲笑着告诉我,这些钱都是我平日里送给她的,几年来她分文没花,一直给我攒着呢。母亲还说人老了,家里的开销自然也就少了,这些钱她留着也没用,索性一并转还给我。
    ⑦我不解地望向母亲,嗔怒着推辞道:“娘,您怎么说出如此见外的话?这些钱本来就是孝敬您的,我绝对不能要!”母亲见状,柔声向我说明原因:“菊啊,娘知你性格憨实,打小儿心善,不懂防人之术,我当年刻意将你留在身边,是怕你在外面受了欺负也不懂声张。这些年来,你明里暗里给我的零用钱真的不少,就连我的日常用药也向来你担负着。近两年,娘的岁数大了,心里总感觉亏欠你,这两万元钱就当作我的一种补偿吧,将来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这些钱就等于是娘给你的一点儿念想……”我的眼角瞬间潮湿一片。为了不驳母亲的好意,我将钱收好,打算回城后帮她转存银行
    ⑧天黑之前,母亲催我速速返城。车子开出村口的一刹那,我的泪终于滴落下来。感谢母亲,她用一份有缺口的爱,鼓励我在获得生活安逸的同时,一直鼓足勇气倔强前行。
    (孟祥菊/文,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1月,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刻画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B.第⑦段我嗔怒着推辞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母亲还钱行为的怨恨深重。
    C.文中母亲转还给我两万元钱是对我的一种补偿,也是留下一点她的念想。
    D.本文标题新颖。“爱的缺口”其实是母亲对我“偏心”的爱,点明了文章主旨。
    17.按要求赏析文章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如今的我迈进不惑的门槛,母亲则变成一株腰身渐弯的廊下柳。(从修辞角度赏析)②我和母亲躺在炕上唠家常,聊着聊着母亲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炕头的夹壁墙内取出一个神秘的包裹,说是特意送给我的。(从描写角度赏析)
    19.有人认为,母亲的爱并无“缺口”,文章标题应改为“爱的陪伴”,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6分)
    第三部分写作(共50分)
    五、作文(1小题,50分)
    20.(50分)请以《________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附加题(8分)【名著阅读】
    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请你为同学们推荐《朝花夕拾》,下面是演讲稿片段,请你将内容补充完整(填写书名)。(2分)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有描述在园子里挖何首乌、捕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①_______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②_______________《无常》;还有体现让他一直深感愧疚,并因此远赴日本求学的《父亲的病》等作品。这些作品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任务二:根据下面人物描述,写出作品中对应的人物姓名或称呼。(2分)
    ①他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他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_______________)
    ②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在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请任选一个,结合书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温情 批判
    答:我选的词是_______________。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24年广州市白云区华新学校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

    这是一份24年广州市白云区华新学校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共10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