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课件(42份)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夏商连西周,东周先春秋。封建战国始,秦汉紧随后。三国和两晋,南朝北朝有。隋唐大统一,五代十国休。宋辽夏金元,明清是最后。
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即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性然性;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意义。
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独特政治文明
1.(2021年全国乙卷)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主题一: 夏商周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朝目前没有发现文字,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对夏朝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后人的追述和考古研究。对商朝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甲骨文、考古研究和后人的追述。 1.权力世袭:从禅让制到 位 尧舜禹传说时代,尚未产生国家,当时是部落联盟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继位制度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民主推选首领传位让给贤能人的制度。 夏启开创王位世袭制,世袭有两种形式: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夏朝以传子为主。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影响:“ 家天下 ”局面逐渐形成。
2.王权特点: ①王权受到 ; 权臣的制约(如伊尹); 占卜人的制约(卜人集团通过占卜等活动来干涉军国大事) 方国侯、伯的制约。(商朝时期列国林立,学术界称之为“方国联盟体制”。它应该是由部落联盟发展起来的一种国家体制,类似于邦联制。) ②王权具有 色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1)内容:“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商王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设立相、卿士等内服官。“外服”:指王畿外臣服(被征服)商王方国,册封方国的首领为侯、伯为外服官,有很大的自主权,义务是定期纳贡和奉命征伐。(2)特点:商王朝是以商族为中心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商王是盟主,方国有义务。外服方国保持原有的血缘界限,有享有自治权。
⑴作用:有利于商王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与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⑵不足: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一旦附属国的实力增强就会威胁到商王的统治。
3.商朝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 “周”本是商朝的外服方国,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亦称“关中”。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表言之,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也就是说,夏商政治中心在东部,如商后期都城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即政治中心西移。总言之,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制度)
读图,概括图片所反映的信息?
①通过分封制管理;②主体是王族;③诸侯国的位置:王族的封地一般在富庶之处,或在战略要地。④有些封国成为今天姓氏或省份的简称。⑤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相互交错。
1.背景: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克商解决疆域大而控制力弱的问题;生产力水平低(如交通、通讯不发达)2.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其实质是周朝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3.渊源:由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4.对象:王室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包括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殷商遗民、被商灭掉的古国等。5.目的:拱卫王室,巩固边防,实行有效的统治。有观点认为:西周的“分封制”是一种武装殖民,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镇压反抗、拓展势力、拱卫王室。
6.内容:“授土”、“授民”。 义务:受封诸侯有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初期主要诸侯国:同姓有燕、鲁、卫、晋,异姓有齐、宋等。7.经济基础:井田制。8.特点: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而诸侯的爵位又分五等级。)②宗族统治色彩;③周王乃天下共主,诸侯有独立性。(属于地方分权体制)
A.政治:加强统治;扩大疆域;周天子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权威加强;国家政权严密;形成了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制,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文化:通过分封,周朝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C.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 。随着井田制瓦解、春秋礼崩乐坏、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混乱局面。
A.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B.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C.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内服外服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二)血缘关系维持的宗法制
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宗法”意为宗族之法、宗族法规。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家国一体”;④形成森严的等级体制。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渊源: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西周时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A.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紧密结合)——原则:a.“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b.“年均以德”;c.“德均则卜”。B.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 “家”与“国”密切结合,嫡长子与其他诸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C.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D.等级森严——即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E.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A.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以血缘为纽带,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B.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C.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D.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纽带,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在当时:①凝聚家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③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对后世:①积极:重家庭,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利于社会和谐。②消极:但是重男轻女思想、等级观念严重;裙带意识浓厚,不利于民主法制意识的培育。
礼: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关系:前者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使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舞乐以使上下“和同”。
思考:什么是礼乐制度?起什么作用?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你发现下面两套服饰有何不同?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史记》卷23《礼书》)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维护等级观念的礼乐制度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秩序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分封的社会制度;礼乐制是维护分封的文化制度。 前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分封制是对权利的分配形式,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确立亲疏嫡庶的依据,是分封制的基础和纽带,是核心。 礼乐秩序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用以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确立政治文化和道德规范。
史料一: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
视角一:理解分封制的内容。1.依据课本知识,指出周王如何分封诸侯? 2.依据材料,指出分封制在对象、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周王:授土(封地均称国)、授民、授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世袭罔替。)
特点:以同姓王为主;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影响: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3.依据材料,指出他们是如何“维持盟约关系的”?4.概括西周的国家组织形式。
纵向上:明确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属于等级制度)横向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属于贵族政治)
史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地方分权型国家(封国系小国寡民,有独立性,但需接受周王命令)
史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视角二:理解分封制的影响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1)加强了王权和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3)形成了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制。(4)地方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学术视角】 1.殷商与西周王的地位 (1)商王是方国联盟盟主和诸侯之长。 王国维说:“自殷以前,……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 顾颉刚也说:“夏商所谓王,实则春秋所谓霸。”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就是中原诸侯的盟主。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有限。 (2)周王为诸侯之君、天下共主,而且是同姓大宗,在君臣名分背后还有一层血缘关系。 2.殷商与西周的国家组织形式 商朝内外服制度类似“邦联制”,周朝分封制类似“联邦制”(实际上是地方分权制),秦汉以后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由夏商外服制即邦联式统一走向周代分封制即联邦式统一,再走向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这样三个阶段。——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第9期)。
视角一:理解宗法制的内涵 1.依据材料,指出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区别与联系。
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联系: 宗法观念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 。
史料一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史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视角二:理解分封制的影响 1.依据材料,分析宗法制的影响。
(1)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保证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2)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增加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从而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学术视角】 1.关于宗法制度的定义: 观点一:宗法制度是一种血缘制度,是在具有同一父系血缘的人群内实行的、其内含可归结为确立宗子权的制度;异姓、或者同姓异氏者之间不具备宗法关系,这些团体之间因而也不受某一具体宗法制度制约。 观点二:宗法制度是存在于奴隶主或封建主阶级内部的一种政治等级制度;它是在原始家长制基础上扩大为政治系统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它以政治上的分封制为表现形式,与国家的等级制度互为表里。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差异: 往往将宗法制与分封制等同起来,其实,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性质并不相同。 宗法制度存在于宗族内部, 它以宗法血缘共同体为前提; 分封制度则存在于国家内部,它的前提是国家这个政治地域共同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依凭着分封制,获得迅速的扩散。 随着分封制的推行, 宗法制的覆盖面迅速扩散, 与周王朝政权的覆盖面成正,在政治上形成了对西周中央政权强大的藩篱屏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等于扩大了周族和再生了一大批周族。 ②宗族分化受到政治分封的刺激而加速进行。 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于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 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他们不仅从分封中得到了土地、人口和其它,这些物质财富在一般宗族分化过程中绝不会出现。 ③外延的扩大与内含的淡化。 宗法制度在分封制的推动下, 遍布于广大地区, 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宗族。它们作为周族强大的藩屏,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与封建领主制相适应的领主或宗法结构。 随着宗族分化与政治分封的继续进行, 它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宗法血缘关系整体性的削弱。
探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家国同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与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贵族政治。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3.地方分权。 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4.君权有限。 三代王权由一个逐渐加强的趋势,但总体上有限。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5)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算是郡县制的补充,藩王没有臣民与实权,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深远。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①国家政治结构 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族权和 王权相结合。
②神权和王权 密切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④早期政治制度 有继承性和 发展性。
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创新:
①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 ②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③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朝,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15讲 辛亥革命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主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3讲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扩大农业自主化程度,答案A,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有制,南方谈话,答案C,答案D,对外开放198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起源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的产生,阶级产生,国家形成,分封制,宗法制,血缘纽带里,在政治上的表现表,礼乐制度,井田制,周天子土地国有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