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课件(42份)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轮复习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轮复习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核心概念小农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动荡·发展·变革·争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B.C770-B.C221)阶段特征
一、动荡中的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材料一观察材料一中两幅地图,概括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变化:①诸侯国数量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②北方出现长城;③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融入华夏族。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分布更为广泛。
材料二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阅读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象:东周时期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表现: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华夏族发展壮大。原因: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 性。
例1.(2024·汕头一模·1)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C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
例2.(2020·韶关一模·2)“夷夏之辨 ”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D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华夏认同观念
二、发展中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
例3.(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例4.(2022·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C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土地私有制出现
例5.(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小农经济
例6.(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B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铁器的使用
例7.(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
三、变革中的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材料三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政治: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阶级: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 秦人多怨。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资治通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重点探究】不同时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看法:司马迁: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效;贬低商鞅人品,认为商鞅刻薄寡恩。司马光:贬低变法成效,认为其激化社会矛盾;肯定商鞅注重诚信。原因:司马迁: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崛起;法家思想与汉代尊崇儒学对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改革有偏见;治史目的是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国。
例8.(2015·重庆卷·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B 考查方向:战国的变法运动——吴起变法的目的
例9.(2023·河北高三12月联考·1)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B 考查方向:战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影响
例10.(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考查方向:战国的变法运动——秦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四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竟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三点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四、争鸣中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四、争鸣中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知识拓展延伸】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例11.(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C 考查方向:诸子百家——孔子的思想主张
例12.(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考查方向:诸子百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例13.(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考查方向:诸子百家——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相似性
例14.(2021·山东卷·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B 考查方向:诸子百家——影响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的因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解读华夏认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孔子观点摘要,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主张,庄子的思想主张,法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殷历干支纪年法,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融合,时空定位,变法成为一股潮流,商鞅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