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七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七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生不息。春天万物萌发,青山朗润,轻风流水在天地间,酝①___(niàng)成一首轻灵的诗,牧童的笛声应和着鸟儿( )的清脆歌声,一起传递着春的讯息。热烈而又粗②______(guǎng)的夏雨一来,又是另一番风情了;禾苗野草繁茂成一地青绿,蝉与蛙也叫得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秋霜是出色的染匠,当她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随着秋意加深,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走进森林,你将会享受到更为丰富的一场色彩盛宴。冬雪莅临,大地( ),( )远处,一片茫茫,高低起伏的房屋都披上了新装,新一轮春暖花开的希望,就③______(zhù)蓄于冰雪之下。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称兄道弟 安静 观望B.称兄道弟 静谧 眺望
C.呼朋引伴 安静 观望D.呼朋引伴 静谧 眺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将会享受到更为丰富色彩的一场盛宴
B.你将会享受到一场色彩更为丰富的盛宴
C.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色彩盛宴
D.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盛宴色彩
【答案】1.(1)酿 (2)犷 (3)贮
2.D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酝酿,yùn niàng,基本含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粗犷,cū guǎng,粗率豪放。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称兄道弟”表示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多含贬义或诙谐意,侧重于人物之间的关系认定。例如“他们整天称兄道弟,却各怀心思”。“呼朋引伴”指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多形容热闹欢快的场景中动物或人的行为。鸟儿在春天欢快地歌唱,更适合用“呼朋引伴”来形容它们欢快的状态,这里是形容鸟儿呼唤同伴一起传递春的讯息,所以此处应选“呼朋引伴”。
第二空:“安静”侧重于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多形容环境或人的状态比较平静。例如“教室里很安静”。“静谧”除了表示安静之外,还带有一种诗意、清幽的氛围,更强调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冬雪来临后的大地,是一种宁静祥和且富有诗意的状态,用“静谧”更合适,所以此处应选“静谧”。
第三空:“观望”有观看、张望的意思,还带有犹豫、徘徊的态度。例如“他在一旁观望,没有立刻行动”。“眺望”指从高处远望,更多地是表达一种向远处看的动作,有远望的意境。在这里描述远处一片茫茫的景象,是一种远望的动作,所以应选“眺望”。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中的“更为丰富的一场色彩盛宴”语序不当。数量词“一场”应放在最前面,所以正确的句子是“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色彩盛宴”。故选C。
4.同学们对家乡的四季进行了描绘,其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周:春天到了,湿地公园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人前来打卡拍照。
B.小吴:夏天的荷花湖里,一朵朵荷花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亭亭玉立,煞是好看。
C.小郑:秋雨不期而至,淅淅沥沥地下着,整个田野像一幅没有尽头的朦胧画卷。
D.小王:冬天更有别样的景致,当呼啸的北风吹过后,雪花就迫不及待地给山川盖上了一层棉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花枝招展:通常用来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用来形容游人中的男性等其他不适合用该词形容的对象。在小周的描述中,说“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人前来打卡拍照”,这里的“花枝招展”使用有误,因为游人包含各种性别和年龄的人,这个词不能一概而论地用于所有游人;
B.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在这里形容荷花一朵接着一朵冒出来,很贴切地表现出荷花生长的蓬勃生机,使用正确;
C.淅淅沥沥:形容下雨的声音。小郑用来形容秋雨轻柔、细密地下着的状态,是很合适的,这个词语能够很好地营造出秋雨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秋雨的轻柔与绵密;
D.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小王说“冬天更有别样的景致,当呼啸的北风吹过后,雪花就迫不及待地给山川盖上了一层棉被”,将雪花拟人化,用“迫不及待”来形容雪花急切地落下覆盖山川的状态是正确的用法。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D.③②①⑥⑤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内容。本题③句为起始句,引出雪景;④句是总结句。重点对①②⑤⑥句排序。这几句按诗词所写的时间,从傍晚到第二天的早晨进行排序为①⑥②⑤。故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⑥②⑤④。
6.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为拟人。而ABC三项都是比喻。
7.下列有关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姑娘”“秋天”“外边”“思想”“郊区”都是名词。
B.比拟分为两种。一种是拟人,即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人以物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另一种是拟物,即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C.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其特点是,句子中没有比喻词,不出现本体,喻体直接出现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上。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济南的冬天》也是他的作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B.比拟分为两种,一种是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另一种是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原表述中关于拟人的定义错误,将人和物的概念弄反了。
8.古诗文名句填空。
(1)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欣赏独特风景:这里有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①______”的宏伟辽阔:有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晰婉转;有王湾《次北固山下》“②______,风正一帆悬”的平坦开阔。
(2)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感受不同情绪:这里有《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对大自然蓬勃生机的赞美;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③______,______”的深情祝福;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④______,______”的无尽悲哀。
【答案】①洪波涌起 ②潮平两岸阔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综合性学习(8分)
9.大自然是慷慨的,给予人类食物、水和新鲜空气。七年级(1)班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2)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描写的季节。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________
②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________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________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________
(3)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经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
【答案】(1)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3)①示例:活动三:旅游观光,走进大自然。 ②活动四: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开放类试题,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主题,语言简洁,适当运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利于传播即可。示例:品味自然,享受美好。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①根据其中的“柳花”可知是春天,“柳花”即柳絮。柳絮在春天飘飞。
②根据其中的“树阴满地”可知是夏天,夏天树木枝叶茂盛成阴。
③根据“橙黄橘绿时”可知是秋天,秋天各种水果开始成熟。
④根据“青竹变琼枝”可知是冬天,白雪盖住了竹子,让原来青翠的竹子变成了白色。
(3)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围绕着“感受自然”的主题,语言简洁,与已有活动的格式相同,适合学生开展即可。分析活动一的格式可知,“展示图片”是动宾短语,“描绘大自然”是动宾短语。可设计为:创作诗篇,歌颂大自然;游览名胜,亲爱大自然。
三、阅读(31分)
(一)(4分)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1.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三、四两句中的画面。
【答案】10.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示例: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那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一重青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中景象和作者感情。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幽鸟:诗中“幽鸟无心去又还”一句描写了幽鸟,它无心地飞去又飞回,这一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幽鸟的活动是诗人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的一部分,它的自在飞翔与回返暗示着此地景色的宜人,吸引着鸟儿在此流连。
湖水:“迢迢湖水出东关”描绘了湖水,迢迢二字写出了湖水水流绵长的样子,湖水流出东关,这一动态描写展现出湖水的悠远流长,是构成山水景色的重要元素。
暮云:“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描写了暮云,暮云好像留恋着山峦而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如同山外又添了一座山。暮云的这种状态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仿佛它也沉醉于这山水之间。
重山:诗句中“添得一重山外山”体现出重山的形象,暮云的停留使得山峦看起来像是层层叠叠,重山的存在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深邃感,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壮美。
诗人情感表达:一、沉醉山水的愉悦。诗中描绘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多种自然景物,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从鸟儿的自在、湖水的流淌、暮云的留恋到重山的层叠,每一处描写都展现出自然景色的美妙。诗人对这些景物细致的刻画,表明他沉浸在这山水景色之中,从而传达出一种沉醉于山水间的愉悦之情。二、闲适自得之情。通过赋予自然景物如幽鸟、暮云等以人的情感,如幽鸟的无心、暮云的留恋,诗人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能够细致地观察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反映出他内心的闲适自得。他没有被尘世的喧嚣和烦恼所困扰,而是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即可。三、四句的意思是:日暮时分,云朵好像对眼前的山峦十分留恋,不再飘动,远远望去,就好像在山的外面又增添了一座山一样。这两句诗通过对暮云的拟人化描写,将暮云的静止不动与山峦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表达出一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诗意描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感
示例:在傍晚时分,天空中的暮云像是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而不愿离开。它们在空中悠然地飘荡着,仿佛带着一种留恋的情感,渐渐地,暮云停止了飘动,静静地悬停在山峦之上。从远处望去,那暮云与山峦相互映衬,就好像在原来的山峦之外又增添了一重新的山峦。
(二)文言文阅读(7分)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对曰:“①______。”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②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13.根据语境,将下列语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白处。
A.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B.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①______ ②______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答案】1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13.①B ②A
14.示例一: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我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示例二: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复,又。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①根据前文“毓面有汗”可知,钟毓脸上有汗,所以应填:B.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②根据前文“卿何以不汗”可知,钟会脸上没汗,应填:A.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表述即可。
可以欣赏钟毓。钟毓面对魏文帝的询问,如实回答自己因为战战惶惶所以汗出如浆。他的回答直接体现出他的诚实,没有过多的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与惶恐,这种憨厚的性格让人感觉很真实,是一种质朴的表现。在威严的皇帝面前,他出汗是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他没有刻意去控制或者伪装,而是按照自己最本真的状态来应对,这是一种不加矫饰的真诚,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宫廷环境中,这种真诚显得尤为可贵。
可以欣赏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个回答非常巧妙。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同样充满敬畏(战战栗栗),而且用“汗不敢出”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回应了文帝的问题,既显示出他的聪明伶俐,能够快速地组织语言应对突发的提问,又表现出他对皇帝威严的深刻理解,知道在皇帝面前需要表现出极度的敬重,一个“不敢”体现了他的谨小慎微。这种机智的回答在宫廷这种特殊环境下是非常得体且智慧的表现。在同样紧张的氛围下,他能与钟毓做出不同的回答,可见他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很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自身情况和场合需求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三)(10分)
阅读下面两段写景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
春
【中国】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B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节选自朱自清《春》)
(乙)
春
【瑞士】罗·瓦尔泽
①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②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③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④“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节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
15.阅读散文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情感,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和拟人,写出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期盼和喜悦之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引用,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
C.“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唱歌的情态,表现了鸟儿无拘无束的欢欣,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D.“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各个角落”和“四面八方”语意重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无奈和厌烦之情。)
16.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关键词,请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钻”的注释,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①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②穿过、进入。(选自《现代汉语词典》)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绿的。
(2)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
17.阅读散文要善于学习写作手法,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B.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答案】15.D
16.(1)①“钻”字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草冲破泥土的挤劲,表现了春草的生命力顽强。
(2)②这里指“我”刚刚穿过一片冷杉林。
17.A写的人的行为从侧面表现草的嫩绿、可爱。
B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盛开时,蜜蜂们忙于采蜜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从侧面烘托出了春花多、香甜、美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D.“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这里并不是语意重复。这一表述是为了强调春天到来的消息无处不在,是一种加强语气的表达,目的在于传达出春天到来时那种充满生机、活力四溢的氛围,表达的是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而不是无奈和厌烦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1)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中的“钻”字,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在这里,“钻”字生动地描绘了小草破土而出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小草生长的力量,也传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期待。
(2)在罗·瓦尔泽的《春》中,“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一句中的“钻”字,则意味着“穿过、进入”。这里的“钻”字表达了作者从密林中穿行出来的动作,简洁明了地描述了作者在冷杉林的行进过程,同时也暗示了冷杉林生长很茂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赏析。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描绘出人们在春天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惬意之感,展现出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联系前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知,正是因为春草的嫩绿可爱,人们才愿意在草地上活动。故本句写人的活动,从侧面表现了春草的嫩绿可爱。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多个动作排列在一起,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得人们在春天里活动的场景更加具体可感,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人们在春天的草地上嬉戏的热闹画面。
B.“闹”字将蜜蜂拟人化,把蜜蜂当作人来写,仿佛蜜蜂像人一样在花丛中喧闹、嬉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蜜蜂之多,也表现出春天百花盛开、充满生机的热闹场景。蜜蜂忙碌地穿梭于花丛之间,这样的描写让画面更具动态感和活力感,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和无限趣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描绘了春花盛开之时花丛中的热闹景象。蜜蜂的“闹”和蝴蝶的“飞来飞去”,从侧面烘托出春花的繁茂、香甜,充满生机,因为只有花多、花香才会吸引这么多的蜜蜂和蝴蝶,进一步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和活力无限。
(四)(10分)
阅读下面两段写景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而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
18.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19.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20.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21.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答案】18.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20.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21.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乡村黄昏的宁静与丰盈,呈现出秋天独特的安详和充实感。作者以河堤为视角,展开了一幅幅关于黄昏、田野、棉花、老黄牛和村庄的生活画面,唤起了读者对于昔日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文本通过细节描写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传递出对简单生活的眷恋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带来温馨与思索的双重体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景顺序。
根据第④段中的“选一处河堤,坐下吧”,第⑤段中的“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第⑩段中的“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第⑪段中的“村庄在田野尽头”可知,作者是按“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棉花比作白云朵,把自己比作驾着白云朵的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使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纯净、美好的氛围。通过描述在棉花里打滚的场景,唤起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棉袄、棉鞋和棉被等与棉花相关的温暖事物,以及母亲灯下捻棉花籽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童年单纯快乐的怀念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插叙作用。
这两段插叙童年关于棉花的回忆,补充了文章的情节内容。在描写秋天黄昏的乡村景象时,通过回忆棉花相关的童年经历,如在棉花堆里打滚、母亲灯下捻棉花籽等情节,使文章不再局限于单纯对当下秋天黄昏景色的描写,使整个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童年时围绕棉花的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可以被棉花填满。联系第⑨段中的“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可知,现在的“你”离简单和单纯越来越远了,这种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深化了文章对简单生活的怀念这一主题,表达了对现代复杂生活的一种感慨。
回忆中母亲在灯下捻棉花籽的场景,体现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丰满”在这里应该理解成充足,指大片的景色。“安详”意思是从容不迫、安静祥和,在文中指的是看到黄昏景色后内心的感觉。
结合内容分析。选文第④段写河堤上的景色,草是“大片的”“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给人的感觉是像“亲爱的老祖母”,可以让“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第⑤段“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写收割后的大片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第⑥到⑧段写晚开的棉花让作者陷入回忆,想起童年和母亲,幸福“被棉花填得满满的”。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安详和丰满”的特点,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五、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精彩,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哲理……这些发现,会让你得到与众不同的美丽与欣喜,品味更多的快乐与趣味。做一个善于发现的人,让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风景更加绚烂。
请以“发现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四项,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Docx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默写,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