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统编版)
第五单元“围绕中心”(主题阅读)-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卷(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围绕中心”(主题阅读)-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卷(统编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现代文阅读,阅读现代文完成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一、(24-25六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①自从八岁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②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六年级,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③“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④“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⑤“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没有时间,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
⑥“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⑦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她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⑧终于有一天,当她再一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
⑨“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道。
⑩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锈得连边儿都没有了。
⑪“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说。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⑫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⑬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朱老师浇花的经历。最后,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外貌。”话音刚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1.朱老师请小樱子帮忙浇花,原因是( )
A.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浇花
B.老师知道小樱子爱花,想和她分享养花的乐趣
C.老师想让小樱子趁机多锻炼锻炼
D.老师想借浇花引导小樱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2.小樱子在帮老师浇花这件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依次是( )
①自卑 ②惊喜 ③激动 ④豁然开朗 ⑤惊恐⑥渴望⑦坦然
A.①⑤③②④B.⑤③⑥②④C.①③⑥②⑦D.⑤⑥②④⑦
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她激动得脸都红了”是因为小樱子没想到老师居然会这么信任她。
B.“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指老师的话驱除了她的自卑。
C.文章的标题“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有两层含义。
D.主考官认为残疾人不适合当翻译,所以问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4.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阅读要素:围绕中心意思写)
5.你觉得本文的题目好吗?请结合本文说明理由。
【答案】
1.D 2.B 3.D
4.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心,而不是他外貌。
文章围绕中心句,按照事情发的顺序,写了“课后浇花”“百合花开”“师生对话”“成绩突飞猛进”几方面内容,说明了心灵强健是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5.好。①题目新颖,激发读者阅兴趣。②与文章主题“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外貌”相呼应。
【难度】0.4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短文,从第①自然段可知,小樱子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变为一个自卑的人;结合文章倒数第⑪自然段朱老师的话可知,朱老师请小樱子帮忙浇花是想借浇花启发和引导小楼子走出自卑的阴影。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填空。
通过阅读短文,可从第④自然段的句子“‘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小樱的心情是惊恐的。结合第⑥自然段的“‘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可知小樱的心情是激动的。结合第⑦自然段句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可知小樱的心情是渴望。结合第⑧自然段的“终于有一天,当她再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可知小樱的心情是惊喜。结合第⑪自然段的“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可知小樱的心情是开朗。因此小樱子在浇花过程中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惊恐→激动→渴望→惊喜→开朗。因此是⑤③⑥②④;这些变化,使小樱子由一个自卑的女孩转变成一个豁然开朗的女孩。
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文中第⑤自然段内容朱老师说的话“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没有时间,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与第⑥自然段内容小樱子的回应“‘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可知,因为小樱子想不到朱老师如此信任地找她帮忙浇花,而激动得脸都红了。由此可知本项与选文意思相符。
B.结合文中第⑪自然段内容“‘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说。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可知,“一束强烈的阳光”指老师说的话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小樱子的心,驱除了小樱子的自卑。由此可知本项与选文意思相符。
C.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选文的标题“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有两层含义。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中心,一语双关,告诉我们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同样,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外表,而是心灵。身体上有缺陷没有关系,只要你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只要你还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任何困难都阻拦不了你成功的脚步。由此可知本项与选文意思相符。
D.结合短文倒数第②自然段中的句子“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可知,这句话中的主考官只是问小樱子对自身残疾的看法,并没有认为残疾人不适合当翻译。由此可知本项与选文意思不相符。
故选D。
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中心句是能够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点明文章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篇短文进了朱老师用“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来激励小樱子,使小樱子走出内心的阴霾,从而发生改变的故事。赞扬了朱老师关爱学生、懂得教育学生以及告诉我们不要看重外表,重要的是内在。故本文的中心句是: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文章围绕中心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朱老师借浇花启发和引导小樱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告诉大家,即使是残疾,但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无论面对何种境地,只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向上,终会得到满意的收获。决定个人的是心,而不是他的外貌。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选文的标题“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有两层含义。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中心,一语双关,告诉我们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同样,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外表,而是心灵。身体上有缺陷没有关系,只要你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只要你还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任何困难都阻拦不了你成功的脚步。
二、(23-24六年级上·河南漯河·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果树听瀑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 )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 )过来,( )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 )的水声了。
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无缘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宽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第一段的括号里。
盖过 涌漫 奔泻 拂过
7.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寥落: 打烊:
寂寥: 谛听:
8.“银雨洒金街”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来,用“ ”画出。
9.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词语,摘抄在下面。
10.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章第1自然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瀑布的水声由小到大。( )
(2)作者把黄果树瀑布比喻成“白绢”“白帘”。( )
(3)文章引用了徐霞客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 )
(4)作者是按照“景区门口-谷底-平台-山径”所看到的瀑布这一游览顺序来写的。( )
11.文章的中心句是“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从瀑布的 、 两方面来写的。为了突出题目中的“ ”字,重点写了瀑布的 。
12.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请从文中找出一处,用“﹏﹏﹏”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一感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6.拂过 涌漫 盖过 奔泻
7.稀少。 停止营业。 寂静空旷。 仔细地听。
8.“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
9.响遏行云 震荡 回响 奏鸣
10.√ √ × ×
11.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形状 声音 听 声音
12.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声音的宏大、喧嚣。
【难度】0.4
【分析】
6.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盖过:胜过,超过。 涌漫:指水涌聚并淹没的意思。奔泻:(水流)向低处急速地流。拂过:指的是掠过、吹拂、吹过。
根据“微风”、“潮水般”、“人喧马啸”、“水声”可知,依次选择“拂过”、“涌漫”、“盖过”、“奔泻”。
7.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寥落:稀少而又冷落。
打烊:商店晚上停止营业。
寂寥:形容寂静空旷,没有声音的。
谛听:仔细地听。
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定位、抓取能力。
结合文中第3自然段“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概括可知答案。
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定位、抓取能力。
结合文中第2自然段“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第4自然段“‘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可知,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有:响遏行云、震荡、回响、奏鸣。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1)结合文中第1自然段“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可知,选项正确;
(2)结合文中第2自然段“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可知选项正确;
(3)结合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可知,文中引用了徐霞客塑像神态,选项错误。
(4)阅读文章可知,作者是按照“景区门口-山径-谷底-平台”所看到的瀑布这一游览顺序来写的。选项错误。
11.本题考查中心句的理解。
通过阅读短文,文中的这句话“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总的概括了黄果树瀑布是出自大自然的杰作。接下来又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和雄伟壮观。因此,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作者从瀑布的形状、声音两方面来写的。为了突出题目中的“听”,文中的这句话“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写出了作者到黄果树的总体感受。重点写了瀑布的声音。
12.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阅读文章,找出一处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的句子并写出你的体会。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23-24六年级上·全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课文同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写)
盼燕归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街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而且还是去年的那只燕子。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⑨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文有删改)
13.选文围绕“盼燕归”写了哪几件事?(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15.选文围绕“燕子的离去与归来”有一段插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16.挑战题在中国诗歌中,燕子是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请联系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燕子的文化意蕴。
【链接材料】
(1)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怀古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从这首诗以后,“王谢堂前燕”便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一个怀旧符号了,燕子也作为眷恋故居的意象时常出现在各类作品中。
(2)中国诗人尤其善于把燕子和春天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燕子街来了春天。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17.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呢喃( ) 蔓延( ) 民yá( )
【答案】
13.写了两件事①上小学三年级时的“我”捅毁了燕巢导致燕子离去,“我”经常望着房顶发呆,苦苦盼望燕子重新归来;②在盖了新房后,父亲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以便燕子回来筑巢。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爬山虎的藤蔓能够迅速向四周延伸,且能牢牢地抓住墙面。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的爱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迅速铺展、延伸开来,占据了“我”的内心,这种感情牢固、不易动摇。
15.这样写为后文“我”期盼燕子归来,以及父亲对燕子的关爱等内容埋下伏笔。其次使“我”盼燕归来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同时也更能突显出燕子与人们的深厚情谊。
16.燕子是怀旧的符号;是眷恋故居的标志;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17.ní màn 谣
【难度】0.4
【解析】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阅读课文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描述小时候捅燕子窝的事情,以及后来燕子没有回来,苦苦盼等燕子归来。再到作者和父亲外出打工时特意留一道缝儿让燕子回来,这些事件都是围绕着“盼燕归”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
文中③——⑦段作者描述小时候捅燕子窝的事情,以及后来燕子没有回来,苦苦盼等燕子归来。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思念。这是因为燕子的离去让作者感到失落和思念,这也是作者“盼燕归”的原因之一。
⑧⑨段写在盖了新房后,父亲为了能让燕子回来,特意留下一道缝儿。
因此选文围绕“盼燕归”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小时候捅燕子窝的事情,以及后来燕子没有回来,苦苦盼等燕子归来。二是父亲外出打工时特意留一道缝儿让燕子回来筑巢。
14.本题考查对短文语句的赏析。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语句“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可知,此句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上文第⑨段中“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的爱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占据了“我”的内心,这种感情牢固、不易动摇。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段选文中第③自然段的插叙部分是关于作者小时候捅燕子窝的事情。通过插叙这段回忆,作者突出了燕子离去与归来对自己内心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燕子的思念,更能突显出燕子与人们的深厚情谊。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燕子的离去与归来与作者小时候的经历联系起来,为后文“我”期盼燕子归来,以及父亲对燕子的关爱等内容埋下伏笔。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中国诗歌中,燕子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其中常见的包括眷恋故居、春天的到来等。
结合诗句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燕子在中国诗歌中的文化意蕴。首先,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通过燕子的迁徙,象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替。燕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的迁徙也象征着历史的流转。同时,燕子眷恋故居的特点,也体现了人们对故土、故人的深深眷恋。
其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通过描述燕子的筑巢行为,象征了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繁衍。燕子的筑巢行为,寓意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更新。
最后,苏轼的《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句诗,通过描述燕子的飞翔和绿水人家的环绕,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燕子的飞翔,象征着自由和活力;绿水人家的环绕,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综上所述,燕子在中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包括历史的流转、春天的生机、生命的延续、自由与和谐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燕子成为了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综上所述,燕子在中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包括勤劳、眷恋故居、春天的到来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燕子成为了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17.本题考查字音及词语的拼写。
呢[ne] 解释:1、用在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2、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确认事实,使对方信服(多含夸张的语气)。3、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多为对举)。[ní] 解释:呢子。
呢喃:读ní nán,释义:(拟)燕子的叫声。故“呢”读“ní”。
蔓延:读màn yán,释义:(动)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故“蔓”读“màn”。
根据拼音写汉字时,要认真拼读题目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谣”字的笔画和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四、(22-23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夏之韵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②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简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③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的劳作与丰收的热望。
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二)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化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部依法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③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部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般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⑦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一一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⑧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8.《夏之韵》是围绕哪个中心意思来写的?请简要概括。
19.《夏之韵》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在赞美夏季的同时又将夏与春、秋两季相提并论。这一写法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20.《苦夏》第③自然段围绕划线句子的中心意思,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事?
21.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对夏情有独钟,但喜爱的理由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喜欢的理由。
《夏之韵》:
《苦夏》:
22.对两篇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苦夏》当秋意来临时,作者感到惊异茫然,因此借夏去秋来之时机,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
B.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视觉、触角、嗅觉等感官来描写,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C.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共通之处,都是用不同的几个方面或者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D.两篇文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答案】
18.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19.本文用“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衬托“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忙碌,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夏天、对劳动人的赞美。
20.①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②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③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④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⑤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
21.作者梁衡喜爱夏天的原因在于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还在于对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敬意 《苦夏》作者喜爱夏季,是因为夏天是苦难的象征,苦难使人们具有承受力,并因承受苦难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创造力量),可以使人们获得苦涩、艰辛、悲壮的审美感受。
22.B
【难度】0.4
【解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句的掌握。
从第①自然段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第③自然段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可知,《夏之韵》主要写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因此,中心句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写作写法的掌握。
从第④自然段的“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可知,作者在赞美夏季的同时又将夏与春、秋两季相提并论,运用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夏季的美以及表达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的“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部发生了变化。”可知,第③自然段围绕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分别写了①妹妹一见到壁虎发出尖叫;②邻家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③女生头上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④父亲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⑤怕父亲自杀,我替他写检查。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从第③自然段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的劳作与丰收的热望。”可知,作者喜欢《夏之韵》是因为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同时,农民在夏季的忙碌让作者甚是钦佩。
从第④自然段的“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从第⑦自然段的“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一一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可知,作者喜欢夏是因为夏能给作者带来不一样的快乐和收获,虽然很苦,但成长许多。
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苦夏》当夏季来临时,作者感受到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对夏有了崇拜。而不是感到惊异茫然。
C.不正确。《夏之韵》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描写了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而《苦夏》只是在第③自然段围绕句子的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来写。
D.不正确。《夏之韵》表达了作者对夏天、对劳动人的赞美;《苦夏》表达了作者对夏之崇拜。故选B
五、(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现代文完成任务。
___________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空中的雪花飘哇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我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可以订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伴着雪花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红。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呼出一团一团的白气。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了……”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递给他:“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骑士边擦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
④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他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⑤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服务员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清扫马路上的积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⑥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我知道,雪窖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⑦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23.文章围绕“我”和骑士的故事展开叙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节,填在横线上。
骑士为“我”送外卖→ → →“我”目送骑士远去
24.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词语的理解和体会。
①局促不安:
②严严实实:
25.第2自然段划线句子是对骑士 、 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26.文章多处描写风雪,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是哪一项
A.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B.告知读者,暴雪天气影响人们的出行。
C.说明天气恶劣,衬托出坚守岗位者的可敬。
D.进一步突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27.文章结尾说“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请你联系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8.读下面的题目,从中给短文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并至少写出两个选择它的理由。
①暴雪后的城市
②雪中的骑士
③雪天里的暖
【答案】
23.倒茶送头盔 讲奶茶故事
24.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形容非常严密。
25.外貌 动作 天气的寒冷,骑士生活的不易
26.B
27.温暖的不光是骑士,还有清洁工、交警、志愿者和“我”。就像上次我摔伤腿时,同桌一直照顾我、帮助我,直到我康复。同桌的善举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引导着我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同学。
28.③本文写暴雪中的“我”连菜市场也不想去,于是认识了送外卖的骑士,他为迟到几分钟而局促不安。“我”看到他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后,提醒他小心,给他倒来热水,并找来一个不需要的头盔。他声声感谢,称自己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于是道出了上午接到的一份特殊的外卖。看着骑士离开,想着他表示自己感到无比温暖的话,“我”也感受到一份冬日久违的温暖。故可用“雪天里的暖”。
【难度】0.4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首先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第一段“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可以看出起因是雪天订外卖;结合第二段“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可以看出写了骑士送外卖;结合第六段“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可以看出写了给骑士倒茶并送了一个头盔;结合第七段“‘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可以看看出骑士在和“我”讲述经历。
故骑士为“我”送外卖→倒茶送头盔→讲奶茶故事→“我”目送骑士远去。
24.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
①局促不安,结合阅读短文第③段中“他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地解释”故可知“局促不安”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②严严实实,结合阅读短文第⑤段中“奶茶店的服务员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非常严密整齐”故可知“严严实实”形容非常严密整齐。
2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阅读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写的是雪天景色下骑士的外貌,属于外貌描写。“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呼出一团一团的白气”其中的“喘”是骑士的动作描写,其中的“白”指的是雪落到了“骑士”头上、睫毛上,脸色“红”则是因为他赶着送餐,这一对比,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骑士”雪天送餐的艰辛及责任心,突出送外卖骑士生活的不易。
2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信息的理解。
B.结合阅读文中“但是我知道,雪窖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可知文章多处描写风雪并不是告知读者,暴雪天气影响人们的出行。
故选B。
27.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
写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短文所表达的主旨中心。
例:温暖的不光是骑士,还有清洁工、交警、志愿者和“我”。就像上次我在黑夜里孤身行走时,是交警叔叔一路护送我,一直照顾我、帮助我,直到我安全的回到家。交警的善举就像一束阳光照亮黑夜里的我,指引着我把这份光传递下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2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文章的标题“雪天里的暖”,首先用“雪天”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用“暖”构成文章的感情线索,点明文章的主旨;用“雪天里的暖”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用“雪天”和“暖”形成对比,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选③“雪天里的暖”。
六、(23-24六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同单元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写)
豇豆熟了
明前茶
①春天的时候,小姜伟的妈妈要到城里去投奔他爸爸,爸爸承包了一个快递点,妈妈去当老板娘兼包装打码女工。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过。
②妈妈心里明白,下一次归来,或许就是6月大忙季节了。瞧着儿子渴盼的眼神,妈妈陷入了深思。她买回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③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生机勃勃,藤蔓的小手像好奇的孩子,四处抓挠。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带着儿子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
④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高。你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不,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⑥彼时正是豇豆上市的旺季,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⑦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晾凉。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处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⑧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⑨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的和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首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他咧嘴微笑着,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⑩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刚泡上的酸豇豆是翠绿色的,而最早泡进去的酸豇豆已经变成了令人垂涎的褐黄色。密封罐上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⑪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选文有删改)
29.选文是怎样体现小姜伟盼母归家心切这一心理的?(语文要素分解1: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30.选文⑥⑦两段对小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写得比较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语文要素分解2: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31.结合语境,请赏析第⑪段加点词“蹑手蹑脚”。
32.选文最后一段说“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妈妈为何觉得酸豇豆滋味“复杂”呢?
【答案】
29.一方面从豇豆生长变化的过程体现妈妈离家之久,体现姜伟对妈妈的思念以及盼妈妈归家的心情;另一方面从姜伟自己侍弄豌豆,制作豌豆泡菜时的耐心与认真,体现了他盼望妈妈归家的急切心情。
30.①制作泡菜的过程突显出了姜伟的细心、懂事、成长和盼母归家心切。他每天早早醒来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清洗、摊晾,又用零花钱买密封罐做豇豆泡菜等,这些事都表现了小姜伟的细心、懂事和他在妈妈不在的日子里的成长,也表达了姜伟对妈妈回家的期盼,使姜伟的形象更立体。②为下文妈妈回家后看到泡菜罐、尝酸豇豆等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1.“蹑手蹑脚”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在文中指妈妈看到小姜伟睡着后,不忍心打扰他,而是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密封罐前。通过这个词我们能想象到当时妈妈的动作,虽然妈妈很久都没有见到小姜伟了,但看到孩子睡着时,她还是克制了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想念,不忍心打扰他睡觉。从中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小姜伟浓浓的爱。
32.①妈妈对外出工作,不能陪伴孩子,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感到心酸;②孩子对妈妈的思念浓缩在“豇豆”中,令品尝到思念滋味的妈妈既内疚又幸福。
【难度】0.4
【解析】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章情节概括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第⑤段中“豇豆花开了”“嫩豇豆长出来了”“那些藤蔓长长了”表现缸豆生长变化的过程,“妈妈没有回来”“妈妈还是没有回来”运用反复手法,强调妈妈离家之久。缸豆长长了,但妈妈却迟迟没有回来,体现小姜伟对妈妈的思念以及盼妈妈归家的心情。第⑥段“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主要叙述在缸豆上市后,小姜伟精心打理缸豆;第⑦段“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晾凉。”叙述小姜伟在耐心认真地制作缸豆泡菜。小姜伟通过打理缸豆,制作缸豆泡菜的方式打发妈妈不在时的孤独,表现他盼望妈妈归家的急切心情。
30.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选文⑥⑦两段详写小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这样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第⑥⑦段叙述小姜伟每天早早醒来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清洗、摊晾,用零花钱买密封罐做豇豆泡菜的事,表现了小姜伟的细心、懂事和他在妈妈不在的日子里的成长,表达了小姜伟对妈妈回家的期盼,丰富小姜伟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分析,小姜伟制作完豇豆泡菜不久妈妈便回来,第⑥⑦段位于文章的中间部分,为下文妈妈回家后看到泡菜罐、尝酸豇豆等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1.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
“蹑手蹑脚”本意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第⑪段“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在文中指妈妈看到小姜伟睡着后,不忍心打扰他,而是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密封罐前。妈妈很久没有见到小姜伟,内心怀着对孩子的思念和愧疚,充满了心酸,但见到小姜伟睡着了,不忍心打扰孩子,“蹑手蹑脚”的样子体现妈妈对小姜伟浓烈而克制的爱。
3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⑪段中“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妈妈尝着孩子亲手做的豇豆泡菜,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咸”“酸”“甘”既是泡菜本身的味道,也是妈妈内心的体会。泪水是咸的,妈妈外出打工,小姜伟在家没有父母的陪伴,妈妈因心疼孩子而落下心酸的泪,而小姜伟却是那么细心懂事,亲手制作豇豆泡菜,把对妈妈的思念寄托在“豇豆”中,令品尝到思念滋味的妈妈既愧疚又幸福,豇豆的回味是甘甜的,妈妈也为小姜伟的成长感到欣慰。所以妈妈觉得酸豇豆角的味道是“复杂”的。
学习目标
❶联系课文,体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
❷借助课文及批注,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了解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主要由《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组成。
《夏天里的成长》主要描写了夏天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从而告诉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
《盼》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雨天的渴盼和对穿着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渴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我们在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阅读要素
中心意思即中心思想,简单地说,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明末清初人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或者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库见是怎样围
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主题。
比如: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中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既是第1自然段,也是全文的中心句。课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如瓜族,竹子林、高要地、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稻秧、甘蔗、水、瀑布.河、铁轨、柏油路等)和成长中的人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写小技巧
1.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体会。
2.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具体,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总之,与中心意思有关的详写,与中心意思无关的略写或者不写。
拓展提升
怎样给文章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有时还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盼》的标题“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达了作者盼望的情感。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给文章加标题。那么要怎样给文章加标题呢?
(1)根据文章中心提炼标题。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目的或着重表达的内容,根据中心意思去设标题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盼》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设标题的。
(2)根据主要内容概括标题。可以把中心事件作为标题,比如《开国大典》。也可以把主要人物或他们的特点作为标题,如《穷人》《狼牙山五壮士》等。
(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作为标题。有时作者在叙事时,常常围绕某物或景展开,这些物或景就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如《桥》就是围绕“桥”塑造了一位一心为民、不徇私情的老党员形象。
(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作为标题。比如《在柏林》中的“在柏林”就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同步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确要求,方法点拨,思路引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精练,共14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课时练习,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