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B. Na+-K+泵为ATP的水解提供能量
C. Na+-K+泵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Na+、K+
D. 人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膜上的Na+-K+泵可催化ATP水解,为其逆向运输Na+和K+提供能量,可知此时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由题意可知,膜上的Na+-K+泵除了运输Na+、K+,还可催化ATP水解,A错误;
B、膜上的Na+-K+泵可催化ATP水解,为其逆向运输Na+和K+提供能量,B错误;
C、Na+-K+泵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Na+、K+,C错误;
D、人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由于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其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B观察到的液泡大小基本不变,此时原生质层没有水分子通过
B. 步骤D观察同一植株不同位置的细胞时,质壁分离的程度基本相同
C. 若步骤F未观察到复原现象可能是步骤C到E时间间隔太长细胞死亡
D. 实验过程中必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
1、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进而质壁分离。
3、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吸水,使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步骤B观察到的液泡大小基本不变,此时原生质层水分子进出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B、步骤D观察同一植株不同位置的细胞时,由于细胞液浓度存在差异,故质壁分离的程度有所差异,B错误;
C、步骤F未观察到质壁复原现象,可能是步骤C到E时间间隔太长(细胞缺水)细胞死亡,C正确;
D、实验过程中使用低倍显微镜就能观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D错误。
故选C。
3. 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iRNA蛋白质复合物能抑制W基因的转录
B. miRNA的加工场所有细胞核和细胞质
C. miRNA基因突变后,该细胞就能合成W蛋白
D. miRNA基因两条链都可作为转录的模板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再加工后与W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阻碍翻译过程的进行。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miRNA通过与W基因的mRNA结合成来抑制W基因的翻译,A错误;
B、分析题图: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再加工后与W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B正确;
C、miRNA基因突变后,若仍能与W基因的mRNA结合,该细胞依旧无法合成W蛋白,C错误;
D、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D错误。
故选B。
4.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莴苣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来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一一获得无子番茄
C. 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 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3、乙烯能增强细胞膜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4、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详解】A、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A错误;
B、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来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
C、乙烯利释放的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C错误;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减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
故选B。
5. 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T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种内斗争最弱
B. 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 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加
D. 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为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一T3过程中的种群增长逐渐增大,到达T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
【详解】A、T2一T3过程中的种群增长逐渐增大,到达T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故T2时种内斗争最弱,A错误;
B、T3时草鱼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K的种群数量为K/2值;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故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B正确;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补充了食物,则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
D、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所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D正确。
故选A。
6. 人类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同源区段可以有等位基因,如图1;图2是人类某种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单基因(A/a)遗传病的患者家系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图2中Ⅰ代和Ⅱ代患者均为杂合子
B. 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图1中的Ⅱ同源区段上
C. 图2中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1/2
D. 图2中Ⅲ-2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后代生男孩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患病,生出不患病的Ⅲ-3,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位于性染色体上,如果该病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Ⅱ-4患病,Ⅲ-3也患病,与题意不符;说明该病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图1中的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XAXa、XaYA。
【详解】AB、“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患病,生出不患病的Ⅲ-3,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位于性染色体上,如果该病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Ⅱ-4患病,Ⅲ-3也患病,与题意不符;说明该病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图1中的Ⅱ同源区段上,故图1中的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XAXa、XaYA。Ⅰ-1患病但生出不患病的Ⅱ-2,说明其基因型为XAYa,故图2中Ⅰ代和Ⅱ代患者均为杂合子,AB正确;
C、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XAXa、XaYA,他们再生育一个女孩(XAXa、XaXa),患病的概率是1/2,C正确;
D、图2中Ⅲ-2的基因型为1/2XAYA、1/2XaYA,与正常女性(XaXa)结婚,生男孩均患病,生女孩可能不患病,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7. 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利用若干组图甲装置测定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密闭小室的气体释放速率(光照不影响密闭小室温度),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得到如图乙所示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有______(答出2点)。
(2)据图乙所示信息,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小于c时,植物释放的气体是______,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大于c时植物释放的气体是______。
(3)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等于c时,此时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4)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突然从d变为b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的含量会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1)温度、CO2浓度
(2) ①. O2 ②. CO2
(3)大于
(4) ①. 降低
②. 距离从d变为b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增强,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和ATP生成增加,C3被还原增多,即C3消耗速率增加,但生成速率不变,故C3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
分析图乙: 0a段光照强度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强度,且为光饱和点,此阶段释放出氧气;ac段,光照减弱,光合强度减弱,氧气的释放量逐渐减少,但总体呼吸强度小于光合强度;c点,气体的释放量为0,说明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cd段,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此时释放出二氧化碳。
【小问1详解】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无关变量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小问2详解】
据图乙所示信息,c点时气体的释放量为0,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小于c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释放的气体是O2;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大于c时,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释放的气体是CO2。
【小问3详解】
据图乙所示信息,c点时气体的释放量为0,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小问4详解】
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突然从d变为b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增强,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和ATP生成增加,C3被还原增多,即C3消耗速率增加,但生成速率不变,C3含量减少。
8. 科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相互协调,构成人体复杂的调节网络。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 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
(1)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需要_____等信息分子的参与,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靶细胞上的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
(2)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经过一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
(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淋巴因子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中枢,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热增加引起发烧症状。
(4)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激素、淋巴因子和神经递质 ②. (特异性)受体
(2) ①. 神经——体液调节 ②. 效应器
(3)体温调节(4)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淋巴因子,(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据图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根据反馈调节原理,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
【小问1详解】
神经系统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物质是激素、免疫调节的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共同参与了机体的调节,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把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
【小问2详解】
人遇到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时体现神经调节,经过一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结合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据此可知,人接受紧急情况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此过程中下丘脑接受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因此,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小问3详解】
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热增加,引起发烧症状。
【小问4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淋巴因子,进而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因而人体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点睛】熟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改机制起作用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解读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就是典型的生态农业,下图是我国南京古泉生态农业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业中,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
(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调查果园土壤中动物丰富度,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该生态农业中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该生态农场采用了一系列增产措施:
①饲养家禽时,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产蛋率,此过程涉及到的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是___________。
②定期给果园除草和杀虫,提高了水果产量,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但在该生态农业中,农民需要给果树施肥才能提高水果产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者(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 ①. 物理信息 ②. 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③. 农畜产品的输出会带走部分物质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该生态农场中,蚯蚓能够利用粪便、残枝败叶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小问2详解】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果园土壤中动物丰富度,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记)重捕法。
【小问3详解】
①饲养家禽时,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产蛋率,其中的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②该生态农场定期给果园除草和杀虫,提高了水果产量,其意义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③由于农畜产品的输出会带走部分元素,故在该生态农业中,农民需要给果树施肥才能提高水果产量。
10.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总结了两大遗传定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已知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将高茎和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如图所示。区别于融合遗传,F2表现为3∶1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将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进行连续自交,从F1植株上取一粒圆粒种子播种,将来发育成高茎的概率为_____。
(3)有人为了验证基因D/d和R/r的位置关系,将豌豆植株甲(高茎皱粒)与另一豌豆植株乙杂交,F1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1∶1∶1∶1。
①根据上述实验现象,_____(“能”或“不能”)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
②请从F1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另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测结果。
实验方案:_____,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若_____,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_____,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D、d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或“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5/8(3) ①. 不能 ②. 无论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得F1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 ③. 高茎圆粒×矮茎皱粒;高茎圆粒×高茎圆粒(高茎圆粒自交) ④. F2表现为高茎皱粒∶矮茎圆粒=1∶1;F2表现为高茎皱粒∶高茎圆粒∶矮茎圆粒=1∶2∶1 ⑤. F2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1∶1∶1∶1;F2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9∶3∶3∶1
【解析】
【分析】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将高茎和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如图所示,区别于融合遗传,F2表现为3∶1的主要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D、d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或“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除此之外还有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后代所有遗传因子的组合均存活等。
【小问2详解】
将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进行连续自交,从F1植株上取一粒圆粒种子(即F2)播种,豌豆的高茎、矮茎与圆粒、皱粒独立遗传,故只需要处理高茎和矮茎即可,Dd自交子一代情况为:1/4DD,2/4Dd、1/4dd,继续自交,F2中高茎为1/4+2/4×3/4=5/8。
【小问3详解】
①有人为了验证基因D/d和R/r的位置关系,将豌豆植株甲(高茎皱粒)与另一豌豆植株乙杂交,F1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1∶1∶1∶1,根据该实验现象,不能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无论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得F1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若亲本基因型为:Ddrr和ddRr则无论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得F1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均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1∶1∶1∶1)。
②进一步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可以采用双杂合自交或者双杂合测交的方法,故实验方案为:
a.高茎圆粒×矮茎皱粒(双杂合子测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若F2表现为高茎皱粒∶矮茎圆粒=1∶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2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1∶1∶1∶1,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高茎圆粒×高茎圆粒(高茎圆粒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若F2表现为高茎皱粒∶高茎圆粒∶矮茎圆粒=1∶2∶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2表现为高茎圆粒∶高茎皱粒∶矮茎圆粒∶矮茎皱粒=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1.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其中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各类特色食品,如果醋、腐乳、泡菜等,很好地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酒果醋的两类微生物中是原核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2)“王致和”腐乳是我国的著名品牌,通过发酵,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后需要加入卤汤,若卤汤中的酒精含量偏高一点,则会导致腐乳____________。
(3)利用乳酸菌进行酸奶制作时杀菌非常重要,在加入乳酸菌之前,牛奶一般用___________法处理。
(4)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在我国的泡菜品种中,东北酸菜和四川泡菜都非常有名,它们的制作过程基本类似,都是利用_______(微生物名称)发酵。向坛中注入盐水前,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_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1)醋酸杆菌
(2) ①. 增多 ②. 成熟时间延长
(3)巴氏消毒(4) ①. 乳酸菌 ②. 杀灭细菌 ③. 先增加后减小 ④. 比色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加12%酒精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小问1详解】
制作果酒微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微生物醋酸杆菌是原核微生物。
【小问2详解】
通过发酵,由于毛霉的分解作用,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增多。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后需要加入卤汤,卤汤中的酒精含量过高会导致腐乳成熟时间延长。
【小问3详解】
利用乳酸菌进行酸奶制作时杀菌很重要,在加入乳酸菌之前,牛奶一般用巴氏消毒法杀菌处理。
【小问4详解】
四川省自贡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辣椒素是辣椒中主要的辣味成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