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奥林匹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恒星悬于夜空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夏季大三角”)。下图为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夏季大三角”的三颗恒星应位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可能有潜在的宜居带,寻找牛郎星系统中宜居行星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B. 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 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D. 能获得与地球上相同波长的可见光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恒星,说明这三颗恒星距离地球较近,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类在夏季夜空中容易被观测,河外星系距离地球过于遥远,不会如此清晰的被地球上的人类观测,D错误;地月系中没有恒星,A错误;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没有其他恒星,B错误;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说明这三颗恒星就在银河系中,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与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无关,B、D错误。 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的行星可能会温度过高,不适宜生物生存,C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中国空间站可能面临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有( )
①强紫外辐射②极光的干扰③耀斑突然爆发④巨大的温差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4. 本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距地面约400km返回过程中会依次经过( )
A.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 平流层、臭氧层、对流层
C.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D. 逆温层、电离层、对流层
5.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 温带落叶阔叶林C. 亚寒带针叶林D. 温带荒漠
【答案】3. C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空间站在高层大气中,由于大气稀薄,大量紫外线还没有被吸收,使得空间站周围具有超强的紫外辐射,对空间站及站外活动具有一定威胁,①符合题意;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上空,空间站通过极地上空的时间不长,对空间站影响小,②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的耀斑突然爆发,会射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这些物质到达地球后,会直接威胁空间站及干扰空间站与地面的联系,③符合题意;由于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和保温的作用弱,使得空间站附近有巨大的温差,给空间站带来一定威胁,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 。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距地面约400km(位于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会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ABD错误,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地带性植被类型可能是温带荒漠,D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为亚寒带气候区的植被,C错误;故选D。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能分布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年太阳辐射能最贫乏地区的成因主要是该地( )
①盆地地形,空气中水汽多且不易扩散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
③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④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7. 仅考虑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若你推销太阳能热水器,应选择的城市是( )
A. 北京、海口、贵阳B. 上海、重庆、台北
C. 昆明、兰州、郑州D. 福州、广州、成都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如图所示,图中年太阳辐射能最贫乏地区为四川盆地,其原因是盆地地形,利于汇聚水汽,空气中水汽多且不易扩散,①正确;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太阳能资源丰富,②错误;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③正确;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太阳能热水器营销市场则主要投向太阳辐射量丰富的地区。由图可知,昆明、兰州、郑州年太阳辐射量均较丰富,而贵阳、重庆、成都等城市均较低,可知营销最合理的城市组别应为昆明、兰州、郑州,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以及昼夜长短)、海拔(影响日照时间、天气、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等)、天气(影响日照时间、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等)、坡向(阴阳坡)、坡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等。
资料证明: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辽宁古果”化石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 森林B. 草原C. 沙漠D. 湖泊
9. 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B. 爬行动物盛行C. 哺乳动物盛行D. 早期鱼类繁衍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辽宁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说明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湖泊,D正确;沙漠、草原、森林是陆地环境,不会有鱼类生存,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 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因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是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B正确; 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C错误;蕨类植物繁盛在古生代,A错误;早期鱼类繁衍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02月06日09时17分在土耳其(北纬37.15度,东经36.95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
11. 图中地球各圈层特征是( )
A. ①圈层底部密度最大B. ②圈层厚度均匀
C. ③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D. ④圈层是地壳的一部分
12. 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 )
①滑坡②冻害③水灾④沙尘暴⑤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④⑤C. ②③D. ①③⑤
【答案】10. B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应为大气圈,②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③为海洋,应为水圈,④为位于莫霍面以下、软流层以上,应上地幔顶部。地震主要发生在岩石圈,因此震源不可能位于大气圈和水圈,排除AC。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在土耳其,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没有位于地幔,B正确,D错。故选B。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大气主要集中在大气圈(①圈层)底部,因此①圈层底部密度最大,A正确。地壳(②圈层)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陆地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B错误。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不是水圈(③圈层),C错误。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因此上地幔顶部(④圈层)不是地壳的一部分,是岩石圈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地震发生后,地震破坏了地质结构,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包括滑坡、水灾、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①③⑤正确。冻害是极端低温天气,与地震无关,②错误;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冷锋活动相关,不是地震引发,④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下图为一幅飞机飞过北京市上空的航迹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1月份,在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散逸层
14. 一年中,北京市上空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才有可能出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北京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北京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气温在-41℃~-60℃的海拔高度在一年四季中最高,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B正确;冬季反之,春、秋季温度比夏季地面温度低,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比夏季低,比冬季高,AC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霜冻是指生长季节内因土壤表面和植株体温度降到0℃以下而引起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按成因可分为平流型霜冻、辐射型霜冻和平流辐射型(混合型)霜冻。依据发生的时期可分为春霜冻、秋霜冻以及冬霜冻。3种霜冻中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每年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了降低霜冻的危害,一些果园采用下图所示的防霜机,此装置的防霜原理主要是利用“逆温现象”,采用风机搅动气流的方式来提升果园地面温度,从而减轻霜冻的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的原因是春季( )
A. 梨树处于开花期B. 北方冷空气最强C. 霜冻的强度最大D. 阴雨天气频繁
16. 防霜机工作的最佳时段为( )
A. 2:00—6:00B. 8:00—12:00C. 13:00—17:00D. 19:00—23:00
17. 防霜机工作时( )
A. 适用于平流型霜冻B. 一般多为阴雨天气
C. 架设高度越高越好D. 使逆温层厚度变薄
【答案】15. A 16. A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据题意,春季为梨树开花期,梨花受霜冻将影响梨子产量;冬季梨树处于休眠期,冬霜冻影响小;华北梨子一般在8-9月成熟,成熟期梨子可据气象预报抢收,秋霜冻影响小,A正确;冬季北方冷空气最强,B错误;冬季霜冻的强度最大,C错误;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据题意,防霜机在逆温最强时工作,日出前逆温最强,A正确;8:00—12:00为上午,B错误;13:00—17:00为下午,C错误;19:00—23:00为上半夜,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据题意,防霜机的工作原理是在逆温时采用风机搅动气流的方式来提升果园地面温度,搅动后上下层空气混合,下冷上暖的特征受到改变,下层空气温度升高,逆温层厚度变薄,D正确;由防霜机的工作原理可知,防霜机辐射型霜冻和平流辐射型(混合型)霜冻时同样适用,A错误;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B错误;逆温层有高度上限,并非架设高度越高越好,C错误。故选D。
【点睛】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日出前达到最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散射有选择性,使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光难以穿透较厚的大气。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8. 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 反射B. 折射C. 散射D. 吸收
19. 地面有新雪,会导致图中的( )
A. ①减弱,④增强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①增强,④减弱D. ③增强,④减弱
20. 新疆伊犁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是( )
A. 减弱④辐射的损失B. 增强③辐射C. 增强②辐射D. 增强对⑤的吸收
【答案】18. C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散射有选择性,使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光难以穿透较厚的大气”可知,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根据散射定律,日落时太阳光线从地平线附近射来,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因此难以穿透较厚的大气,而波长较长的红光不容易被散射,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大部分是波长较长的红光,所以日落时经常出现漫天红霞,C正确,日落时漫天红霞与反射、折射、吸收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84%~95%,因此会导致①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A错误;新雪对②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B错误;新雪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小,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④地面辐射减少,C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新雪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则大气吸收的能量减弱,③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新疆伊犁地区,纬度高,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近,春季地温低,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地面辐射外溢,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A正确;地膜覆盖空间较小,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误;地膜覆盖对于太阳辐射量没有影响,C错误;地膜覆盖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长发向后飘逸,其景象既惬意,又美丽。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结合气温垂直递减率考虑,甲图中①②③④地,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③>①>①>②C. ④>①>③>②D. ④>③>②>①
22. 为了拍摄到海风吹拂长发向后飘逸的场景,仅考虑热力环流的影响,拍摄的时段应选择在( )
A. 6时至12时B. 8时至16时C. 16时至次日8时D. 18时至次日6时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图中②③同海拔,根据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规律,可以确定③点温度高于②点温度,所以这四点的气温高低是④>①>③>②,故C正确。故选: C。
【22题详解】
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陆地是低压,海洋是高压,应该是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右图中符合的时段是8时至16时(陆地温度线和海洋温度线的交点作横坐标的垂线)。故选: B。
【点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陆风,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差。
下图为某海域等压线图,P1>P2>P3,完成下面小题。
23. 此季节a点的盛行风是( )
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24. 此季节b点所在的沿岸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有( )
①暴雨②暴雪③大风④台风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此处根据轮廓,是东亚日本海附近,所以受东亚季风影响,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有材料中的P1>P2>P3,所以气压的分布规律可知,越接近大陆,气压越高,即陆地内部此时为高压,而海洋上气压较低,所以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冬季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右偏成西北风,盛行风为西北季风,故C正确, ABD错误。故答案选C。
【24题详解】
此时冬季气温低,加上冬季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有大量水汽,同时日本岛中部山脉阻挡,在b处形成大量降雪,伴随降温大风天气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故答案选B。
【点睛】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多山,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它的西侧为日本海,当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时(即蒙古高压向外吹的冬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遇到山脉的抬升,容易形成地形雨。故日本海沿岸冬季的气候特征是多降雪。
某月16日夜间,我国沿海某地开始出现大雾天气。本次大雾的形成主要源于海洋上的一股冷气流输送。通常情况下,日出之后大雾会逐渐减弱,而17日日出之后,该地大雾天气加重。下图示意该地此月份16日17时—17日5时的天气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 偏西侧B. 偏东侧C. 偏南侧D. 偏北侧
26. 16日20时—17日5时,该地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 南高北低,梯度大B. 东高西低,梯度小
C. 北高南低,梯度大D. 西高东低,梯度小
27. 17 日日出之后,陆地大雾天气加重,可能是因为( )
A. 空气对流加强B. 海风输送水汽增加
C. 地表温度上升D. 海面蒸发强度变小
【答案】25. A 26. B 27. B
【解析】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大雾时近地面盛行偏东风,而本次大雾形成主要源于海洋上的一股冷气流输送,由此推测海洋位于东侧,故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偏西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16日20时—17日5时,该区域近地面盛行偏东风,说明气压东高西低;有大雾,说明风速较小,否则风会将大雾吹散,故气压梯度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形成海风,叠加来自海洋的冷气流,向陆地输送更多水汽,且海风对低层大气具有降温作用,导致陆地大雾天气加重,B正确;地表温度上升,对流增强,对流加强有助于雾气扩散,AC错误;日出后海面蒸发增强,D错误。故选B。
【点睛】大雾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近地面含有水汽的气团。凝结核,即空气中的细小颗粒。达到水汽凝结的气温、气压条件。外力促使暖气团缓慢遇冷,以维持雾的形成并使其可见。
白鹤梁位于三峡景区,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长江枯水期水位的古代水文站,被誉为“世界第一水文站”。当石鱼刚好完全露出水面时,第二年便为丰收年,故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随着三峡电站的修建,白鹤梁已被完全淹没。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断含有石鱼化石地层的历史时期是( )
A. 古生代寒武纪B. 古生代志留纪
C. 中生代侏罗纪D. 新生代第四纪
29. 历史上,一年中欣赏三峡石刻石鱼的最佳时间是(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30. 三峡峡谷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
A. 冰川侵蚀B. 流水堆积C. 流水侵蚀D. 风力侵蚀
【答案】28. B 29. A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结合生物演化相关知识,鱼类出现于地球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志留纪晚期,因此石鱼化石地层的历史时期应是古生代志留纪,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石鱼是观测记录长江枯水期水位的古代水文站。枯水期时,石鱼才能露出水面。长江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河流为枯水期,所以,历史上欣赏石鱼,最佳时间是1月,A正确;4月、7月、10月降水增多,水位较高,石鱼可能在水面下,不易欣赏到,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三峡地区位于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湍急,加上地质构造的抬升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不断切割岩石,形成了陡峭的峡谷壁和深邃的河谷,C正确;三峡峡谷地貌与冰川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库的修建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积极影响:防洪、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促进航运负面影响:下游河床泥沙淤积、水库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存、在旱季时,如果水库为了蓄水发电而减少下泄流量,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诱发地质灾害。
31.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D地层中生物兴盛的地质年代是____代,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____。
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
(2)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其中最早的地层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3)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 ①. 中生 ②. D
(2)A层最早,G层最晚,最早地层形成于古生代。
(3)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D地层中含有恐龙足迹化石,因此属于中生代,此时环境温暖湿润、森林密布,因此选D。
【小问2详解】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最简单,分类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小问3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岩层可能处于同一地质年代。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B和W为同一岩层,C位于B之上,W位于X之上,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所以两者可能为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
32. 下左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为我国华北地区温室大棚卷膜及卷帘系统模拟图,该塑料温室大棚内薄膜上夜晚多水珠。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①②③④中,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写序号)。
(2)谚语“十雾九晴”,请解释原因。
(3)右图箭头①所代表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名称为____,②为____。
(4)温室保温被通常在____(填白天或晚上)放下,简述其工作原理____。
【答案】(1)③ (2)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3) ①. 地面长波辐射 ②. 大气逆辐射
(4) ①. 晚上 ②. 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碍棚内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温室大棚卷膜及卷帘系统模拟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后,向外放出热量,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因此而升温,所以地面辐射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小问2详解】
“十雾九晴”指的是早晨出现大雾,多数是晴天。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雾。次日,日出后气温回升,雾逐渐消散,天气晴好。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大气受热过程有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环节,①箭头来自地面,代表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②箭头受大棚阻挡,由大棚指向地面,代表大气逆辐射。
【小问4详解】
白天掀开保温被,接受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进入温室,使地温和气温升高,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挡棚内热量散失,从而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温室保温被通常晚上放下。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耗能状况。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季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_____,则冬季呈_____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关键词: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音污染。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 ①. ②. 逆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节能房建设原理,涉及的知识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的保证内外部的热度不互相影响,将室内取暖的效果做到最优,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音污染。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保温作用好。
【小问2详解】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气流,气流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
【小问3详解】
冬天时,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则相反。如图。
【点睛】
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科试卷docx、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参考答案docx、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科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11,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