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成都市气象台于2023年11月19日06时40分发布短时临近大雾天气预报,下图为成都市实时能见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此次大雾的成因,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强B. 大气逆辐射弱C. 削弱作用弱D. 地面反射弱
2. 市区西南部能见度最低,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B. 海陆位置C. 纬度位置D. 土壤
【答案】1. B2. A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短时大雾出现在06时40分前后,即日出前后,这应该是辐射冷却凝结形成的辐射雾,辐射雾一般出现晴朗的夜晚和清晨,晴朗夜晚里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B正确;这种雾与太阳辐射强、削弱作用弱、地面反射弱等无关,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成都市范围较小,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差异很小,不可能是导致市区西南部能见度最低的因素,排除BC;当地土壤一般对雾的形成、能见度高低没有影响,排除D。成都市西南部多山地丘陵,容易形成地形雾,使得大雾天气的强度升高,使得市区西南部能见度最低,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雾的产生原因: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雾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地形雾等。
2022年11月16日,深圳市举行加快“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建设签约仪式。“工业上楼”不同于传统模式在单层工厂中进行生产,而是转为在高层大厦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工业楼宇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3. “工业上楼”有利于( )
A. 集约土地利用,实现产业集聚B. 改善交通条件,节省运输费用
C.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D. 共用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
4. 下列类型企业中最适合“工业上楼”的是( )
①石油化工 ②生物医药 ③汽车制造 ④通信设备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3. A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工业上楼”不同于传统模式在单层工厂中进行生产,而是转为在高层大厦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工业楼宇模式,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产业集聚,A正确;不涉及交通条件的变化,B错误;不涉及产业链的变化,C错误;“工业上楼”共用了基础设施,生产规模并未扩大,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石油化工与汽车制造占地面积广,污染性强,不适宜“工业上楼”,①③错误;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对场地要求较小,且对环境影响小,②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地理位置,一般来说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受交通、土地价格、人口集聚;次要受政策、市场、劳动力、原料、动力影响。
2016年后,中国大幅度放宽城镇落户政策。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下表示意中国2016—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5. 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表明( )
A. 城镇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弱B.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迅速
C. 城镇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增强D. 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明显
6. 近年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变小②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变大
③城市落户门槛提高④城乡交通通勤条件变好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5. D6. C
【解析】
【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2016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加,说明城镇产业发展水平高,就业岗位多,城镇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强,A错误;2016年至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41.2%增长到45.4%,没有迅速增长,B错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增加,说明城镇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减弱,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明显,C错误,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随着乡村振兴效果逐步呈现,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变小,①正确;随着乡村振兴效果逐步呈现,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降低,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变小,②错误;据材料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说明城市落户门槛降低,③错误;城乡交通条件提升,城乡通勤条件提高,④正确。综上,C正确。
【点睛】常住人口是指本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户籍人口是指具有本区域户籍的人口(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本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即为本地区的户籍人口。
近日,远在内陆的新疆凭借“海鲜陆养”成功登上热搜。海鲜陆养是指在内陆采用“盐碱水改良养殖”或“淡化养殖”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一种养殖模式。M公司通过安装智能化设备,在新疆阿克苏成功实现“海虾淡养”,其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图示意M公司海虾淡养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整农业结构B. 提升养殖技术C. 供应本地市场D. 出口国外市场
8. M公司在阿克苏实现“海虾淡养”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 劳动力缺乏B. 农业用地短缺C. 交通运输困难D. 水体性质差异
【答案】7. C8. D
【解析】
【7题详解】
新疆距海远,沿海地区的海鲜保鲜困难,运输成本高,新疆海鲜陆养主要目的是供应本地市场,C正确,D错误;发展海鲜养殖可以调整新疆农业结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误;养殖技术的提升能够保障新疆海鲜陆养的成功,不是海鲜陆养的目的,B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南美白对虾是新疆阿克苏从沿海引进的海水虾苗,在阿克苏地区使用高山冰雪融水不断淡化,使其适应淡水养殖环境,因此养殖最大的困难是两地水体性质的差异, D正确;该地采用大塘养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高,A错误;用地紧张和交通运输困难不是养殖过程中的最大困难,BC错误;故选D。
【点睛】农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因素;社会条件主要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因素。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暑期赴祁连山北麓进行地质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考察,不需要携带的物品是( )
A. 保暖冲锋衣B. 罗盘C. 地质锤D. 放大镜
10. 图示绿洲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干湿度分异规律B. 纬度分异规律C. 地方性分异规律D. 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9. A10. C
【解析】
【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暑期赴祁连山北麓进行地质考察。祁连山北麓海拔低,深居内陆,大陆强,暑期比较炎热,因此不需要保暖冲锋衣,A符合题意;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是地质考察的必备工具,因此需要携带,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干旱地区有水源的地方会形成绿洲,图中绿洲景观不随气候上的干湿度、纬度、垂直高度变化而出现或变化,仅与地方性水源条件有关,因此图示绿洲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它的主要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重复性即复区性,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2023年2月,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全面投产,油田开采摆脱了传统原油发电的束缚,用上了源自陆地的“绿电”(清洁电力)。下图示意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供应系统。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渤中-垦利油田群的“绿电”主要来自( )
①太阳能②风能③潮汐能④水能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2. 下列不属于陆地“绿电”供应对渤中-垦利油田群生产发展意义的是( )
A. 促进生产稳定B. 节约电能消耗C. 减排二氧化碳D. 降低原油消耗
【答案】11. A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渤海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季短,晴天多,发展太阳能发电的条件好;沿海地区多海陆风,利于发展风电,①②正确;潮汐能发电来自河口、海湾的大坝,并不是陆上发电,③错误;渤海沿岸地势平坦,水能不足,④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岸电供应稳定,有利于保障生产稳定连续,A正确;无论是海上发电还是使用岸上的“绿电”,电力消耗总量不变,不会节约电能消耗,B错误;绿电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减排二氧化碳,C正确;使用清洁能源能降低对石油的使用,降低原油消耗,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B。
【点睛】我国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每年的冬春和秋冬过渡时节,在江河解封或封冻之前,江面都会有一段流冰时期,气象上称之为流凌,流冰开始日期叫流凌日。2023年11月14日8时,内蒙古某河流出现流凌,首凌日期较常年(11月20日)偏早6天。完成下面小题。
13. 发生流凌现象河段的特点一般是( )
A. 南北流向B. 含沙量大C. 具有结冰期D. 水位季节变化大
14. 此次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早的原因是( )
A. 强冷空气影响B. 气温回升快C. 降水增多D. 河流水位下降快
【答案】13. C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流凌是在江河解封之时或封冻之前,江面出现流冰现象,也就是说,只是该河段及上游有结冰现象,就会有流凌现象,与凌汛现象不同,因此发生流凌现象河段不一定是南北流向,但一定有结冰期,排除A,C符合题意;流凌现象与河段含沙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发生流凌现象河段不一定含沙量或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排除BD。故选C。
【14题详解】
首凌日应该流凌开始日期,大致是河段开始结冰时期,河水结冰主要取决于气温下降,如果当地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较早下降到0℃以下,河水就会提早结冰,这应是此次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早的原因,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首凌日期较常年(11月20日)偏早6天,首凌日出现在11月份,河流还没有封冻,不太可能是气温回升快导致首凌日偏早,排除B;降水增多和河流水位下降快,不会导致首凌日提前偏早,排除CD。故选A。
【点睛】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简言之:①有冰期的河流(多指流域内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河流)。②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亚运会场馆建设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既满足赛事要求,又助推城市建设。下图为场馆建设前某学者提出的亚运会场馆分布与城市空间关系三种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关于三种场馆分布模式优缺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场馆多,投资较大
B. 内置集群式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围,易造成交通拥堵
C. 三种模式都带动主城区土地开发,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D. 拓展集群式既有利于主城区外围发展,又使场馆相对集中
16. 以下关于亚运会上地理信息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正确的是( )
A. 利用GNSS查询前往比赛场馆的路线B. 利用RS监测水上项目所涉水域的水质
C. 利用GIS测量运动员标枪投掷的距离D. 利用AR技术虚实融合创造新型的灯光秀
【答案】15. D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分散式布局分散,新建场馆少,排除A;内置集群式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主城区内,排除B;拓展集群式位于主城区外围,既使场馆集中分布,又有助于带动主城区外围的土地开发,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另两种模式带动主城区土地开发作用较小,D正确,排除C,故选D。
【16题详解】
GNSS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RS是遥感技术,GIS主要是分析功能,查询前往比赛场馆的路线应利用GIS,A错误;可以利用RS监测水上项目所涉水域的水质,B正确;测量运动员标枪投掷的距离应利用GNSS,C错误;AR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历史文化、宗教等,其中影响功能区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地租水平的高低,即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大小。城市功能区的调整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
复合断层崖由麓原面与后退的断层崖构成。五台山北麓某地分布有四级阶地,其中阶地T1形成于冰期,阶地T2形成于间冰期。下图示意一级麓原面与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7. 阶地T2坡度大于阶地T1的原因是( )
A. 物理风化强B. 地壳运动轻微C. 侵蚀作用强D. 沉积作用强
18. 图示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断裂移动 流水侵蚀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B. 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C.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流水侵蚀
D. 流水侵蚀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答案】17. C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阶地T1形成于冰期,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期气温较低、植被稀疏、物理风化较强,河流水量小,搬运能力弱,阶地坡度较小,A错误;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形成的,B错误;阶地T2形成于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河流水量大,侵蚀作用强,阶地坡度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地壳断裂移动形成断层崖,在地表径流作用下断层崖遭受侵蚀形成冲沟;进入构造平静期,断层崖遭受剥蚀,坡度降低,断层崖不断后退形成麓原面;随着地壳的再次抬升形成新的断层崖,早期的麓原面与冲沟被抬升,新形成的断层崖重新发育冲沟,同时受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在早期的麓原面上形成阶地,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运动形成断层崖,在断层崖处,地表径流不断侵蚀断层崖,形成冲沟;由麓原面与后退的断层崖构成复合断层崖;随着地壳上升运动,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断层崖不断后退形成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与麓原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形成典型的共生关系。
某中学生于某地观测太阳,发现当地冬至与夏至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2°(△H=H冬至-H夏至,且H夏至≠0),冬至日该中学生在海边面朝太阳拍照(下图),查询得知太阳位于西偏南20°方位。完成下面小题。
19. 随后太阳即将位于(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20. 五天后继续观测,发现( )
A. 地方时18时前日落B. 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C. 日出方位向南移动D. 昼长增加,夜长减小
【答案】19. D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H=H冬至-H夏至=42°,且H夏至≠0,由此可推算出当地纬度为21°S。21°S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应向北倾斜。材料信息表明,图中太阳位于西偏南20°方位,则拍摄方向为偏西方向,由此可知,图中南边应在左侧,北边应在右侧,图中太阳与图中④位置构成的太阳轨迹向北倾斜,与当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因此随后太阳即将位于④处,D符合题意;图中① 、②、③位置与图中太阳位置构成的太阳轨迹与当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的倾斜方向不一致,随后太阳不可能位于①处、②处、③处,排除ABC。故选D。
【20题详解】
冬至日五天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约北移至不到22°S,当地(21°S)位于南半球,应昼长于夜,应在地方时18时以后日落,A错误;冬至日五天后,太阳直射纬线向当地(21°S)纬线靠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应增大,B正确;冬至日五天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日出方位向北移动,C错误;太阳直射点北移,当地位于南半球,昼长应缩短,夜长应增加,D错误。故选B。
【点睛】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两倍黄赤交角(约47°);回归线之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等于黄赤交角与当地纬度之和;极圈之内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等于黄赤交角与当地距极点纬度差之和。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下图示意1982—2020年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源地分布(单位:个)。完成小题。
与东部海域相比,西部海域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少的原因是( )
A. 夏季降水增多B. 夏季寒流流经C. 夏季温度升高D. 夏季海域面积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热带气旋是强烈发展的低压,下垫面温度越高,越容易生成。夏季时阿拉伯海盛行西南风,西南风在西部海域为离岸风,形成上升流,底部冷海水上泛,水温较低,不易形成热带气旋,B正确;降水增多对于热带气旋形成影响偏小,A错误;若夏季水温较高,容易形成热带气旋,C错误;海域面积不会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D错误。故选B。
粮食安全是维系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下表为“2020年黑龙江、河南、浙江、甘肃四省的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自给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22.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 浙江、河南、黑龙江、甘肃B. 河南、浙江、甘肃、黑龙江
C. 黑龙江、甘肃、河南、浙江D. 甘肃、黑龙江、浙江、河南
23. 与丁省相比,甲省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
A. 生产经验欠缺B. 热量条件不足C. 机械化水平低D. 人均耕地较少
【答案】22. B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结合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省是四个省区中耕地面积最大的且粮食自给率最高,所以丁是黑龙江省;河南省是四个省区中人口数量最多且耕地面积较大的,也是我国粮食输出大省,所以甲是河南省;浙江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可知乙是浙江省;甘肃省人口最少,可知丙是甘肃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河南省,丁为黑龙江省。由表格数据可知,与黑龙江省相比,河南省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人均耕地较少,导致粮食自给率偏低,D正确;粮食自给率与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有关,即主要与人均耕地有关,生产经验、热量条件、机械化水平都不是影响自给率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点睛】粮食自给率是一项评估国家或地区粮食自给程度的指标。 也就是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张家口市崇礼区位于华北北部山区,境内多山地地形,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赛事在此地(图a)举行。山谷风在环境风场较弱的条件下,风向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图b为赛道所在山谷谷口处甲气象站测得的上谷风和下谷风风向频率分布图。图c为山谷南侧山坡上乙气象站测得的上坡风和下坡风风向频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与乙气象站相比,甲气象站昼夜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地形走向C. 纬度位置D. 海拔高低
25. 甲气象站白天实测风速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24. B25. 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据图中等高线的特征分析可知,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谷口开口朝西,甲观测站位于谷口,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强,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谷口相对为高压,风由谷口吹向山坡,形成偏西风;晚上山坡辐射冷却快,为冷源,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口相对为低压,风由山坡吹向谷口,形成偏东风。而乙气象站位于山谷南侧山坡,白天谷风为偏北风,晚上山风为偏南风,因此与乙气象站相比,甲气象站昼夜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走向,甲、乙气象站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海拔高低差异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实测风速会受到环境风场影响,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白天谷风为偏西风,冬季环境风场为西北风,谷风会与西北风叠加,导致实测风速偏大,晚上为山风,风向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的风速会偏小。因此甲气象站白天实测风速最大的季节可能是冬季,D正确,春秋季环境风场较弱,夏季环境风场为东南风,ABC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风是由谷风和山风组成的,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为谷风,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山坡流向谷地,谷地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则相反。在日间阶段的前半段,山坡的近地面气温高,形成局地的低压,山谷反之形成高压。近地面的气压梯度力引导气流由山谷向山坡运动,形成上坡风。在山风-谷风环流方面,山地大气的气温开始高于其邻近平原,因此夜间形成的山风开始消散,谷风得到建立。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兹别克斯坦为中亚内陆国,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5.1%。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96%,棉花病虫害防治90%以生物防治(主要采取保护天敌和释放天敌等方式)为主,农业灌溉基本采用漫灌方式。
材料二:长期以来,该国纺织服装业(按生产工艺分为纺纱工业、织布工业、印染工业、服装工业等)以低端的纺纱工业为主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材料三:下图示意乌兹别克斯坦区域简图。下表为乌兹别克斯坦三次产业结构构成。
(1)简述该国棉花种植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效益。
(2)简析该国发展纺织服装业引发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3)描述该国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特点,并分析该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以纺纱工业为主的原因。
【答案】(1)降低农药成本,(农药残留少)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2)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少;纺织业生产中耗水量大;生产环节对水体污染大。
(3)农业占比大;占比先降后增。棉花产量大,原料充足;劳动力、土地、能源成本低,劳动力素质低(区位条件);纺纱工业投资少, 技术门槛低(产业特征);可吸纳就业人员多(产业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兹别克斯坦区域图及三次产业结构构成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生物防虫的效益、水资源短缺原因及以纺纱工业为主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生物防虫对应的是传统的农药杀虫。传统的农药杀虫,会增加农药成本,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品质,农药随农业退水进行河湖造成水污染,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农药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也杀死了其他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生物防虫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即可以降低农药成本,(农药残留少)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小问2详解】
缺水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与有人为原因。由图文信息可知,乌兹别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少;纺织业生产中染色、洗涤、漂白等处理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排放的废水还会对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小问3详解】
由乌兹别克斯坦三次产业结构构成图可知:农业占比大;占比先降后增。由图及已学知识可知,乌兹别克斯坦被喻为“白金之国”,棉花产量大,原料充足;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土地、能源成本低,劳动力素质低;“低端的纺纱工业为主体”可知,纺纱工业投资少, 技术门槛低(产业特征);可吸纳就业人员多。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固原三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风沙区过渡带,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材料二:图1固原市与中卫市海原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图2为宁夏区域略图及鱼鳞坑景观。
(1)西海固地区人口密度_____(较高/较低),分析其自然原因。_____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
(3)有人认为在西海固地区大规模建设鱼鳞坑,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评价该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27. ①. 较低 ②. 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容量小;自然灾害频发
28. 降水总量少,地表径流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质疏松,水流易渗漏;地表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
29. 增加地表粗糙程度,缓解坡面径流流速;鱼鳞坑拦截水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短期内大规模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区域载体,考查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水循环,生态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从自然条件来看,西海固地区位移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风沙区过渡带,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带,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地表坡度较大,地势崎岖,平地少,耕地面积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且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西海固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小问2详解】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主要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来分析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降水: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总量少,地表径流量少;支出包括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的流失:蒸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下渗:黄土土质疏松,水流易渗漏;地表径流:地势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综上所述,收入少,支出多,地表储水条件差。
小问3详解】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地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因此被称为鱼鳞坑。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可以阻滞地表径流,缓解坡面径流流速,减少地表径流的流失;鱼鳞坑拦截水土,坑内利于泥土沉积,提高土壤肥力;坑内水肥条件较好,可以植树种草,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短期内大规模建设,会加剧水土流失。
【点睛】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2月30日,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引江济淮”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实现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组成。
材料二:图1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图2为1961-2021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
材料三:下表为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各项数据。
(1)淮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_____(大/小),分析原因。_____
(2)与北部地区相比,分析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特点。
(3)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
(4)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南北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答案】28. ①. 大。 ②. 原因: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
29. 特点: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
原因: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南部(长江流域)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30. 优点:江淮地区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北部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
缺点: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隧洞修建成本高
31. 输水(资源):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 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货运(交通):改善水运条件,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南北物质交流
产业: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降水,是我国夏季风的源地,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导致夏季风不稳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安徽北部属淮河流域,南部属于长江流域。与北部地区相比,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原因主要与气候、流域面积、地形的差异有关。气候:受雨带推移的影响,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流域面积: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使得水资源更丰富;地形:南部长江流域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北部淮河流域地势较平坦,以平原为主,因此,南部耕地面积小。
【小问3详解】
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主要从地形地势特征分析对建设难度、工程量、建设成本的影响。优点:江淮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工程线路北部地势特征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缺点:工程线路南部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需修建隧洞,隧洞修建成本高。
【小问4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从缓解水资源紧张、改善水质、促进区域交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水资源供需存在矛盾,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入水源后,水量增加,利于水资源自我净化,促进了淮河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了南北水运,水运运输量大,运费低,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年份(年)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1.20
42.35
43.37
44.38
45.4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7.35
58.52
59.58
60.60
63.89
差值(%)
16.15
16.17
16.21
16.22
18.49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粮食自给率(%)
甲
9941
7514.1
151.08
乙
6468
1290.5
36.19
丙
2501
5209.5
39.12
丁
3171
17195.4
195.61
时间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1991
49%
17%
34%
2018
17%
35%
48%
2022
25.1%
33.4%
41.5%
项目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流域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48.0
47.3
水资源量占安徽省的比重(%)
26.0
63.4
耕地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68.0
3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四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主要目的是,此次考察,不需要携带的物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植生滞留槽”建设前,该区域, 津巴布韦禁止铬矿砂出口,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三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T1~T4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故宫晷面与地面夹角大约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