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9页。
1.本试卷共8页,5道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面对精彩纷chénɡ的人生,做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山舞银蛇,红zhuāng素裹,是北国色彩缤纷的雪世界;梁燕呢喃,百花鲜妍,是人间温柔细腻的四月天。一起出发吧,让生命勃发,随风摇曳,静待花开。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yán yěB.yán yèC.yàn yěD.yàn yè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①精彩纷chénɡ______
②红zhuāng素裹______
2.古诗文默写。
政治失意,仕途受阻,成为文人墨客千古不绝的浩叹。但总有一些人,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并没有消磨于壮志难酬的扼腕之中,反倒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跃然纸上。李白被排挤出朝堂时,在《行路难》中高歌“①______,②______”的豁达坚定;张岱失去故国,借舟子之言“③______,④______”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仍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⑤______,⑥______”的美好愿望;范仲淹因新政失败被贬在外,仍不忘劝勉友人“⑦______,⑧______”,以天下为己任。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谐音双关是双关修辞的一种类型,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语言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还需要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适度的规范和引导,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
②谐音双关的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③这种修辞能让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④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
⑤谐音双关如今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活动等语境中,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A.①④⑤③②B.③①④⑤②C.③①④②⑤D.①④③②⑤
4.到了郑州,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句“中”解决不了的。一声“中”,是认可,是赞美!透着干脆,透着信任,透着不矫情。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郑州是高原到平原的咽喉,它左拥嵩山,右抱黄河,头戴太行,步履秦岭。黄河说:“有养分,郑州先吃。”嵩山说:“有水汽,我来聚拢!”测量出“天地之中”的周公测景台在郑州的登封,龙山文化在这里走向巅峰,大禹在这里定都。商城遗址发掘的城墙、水渠与青铜器,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往昔的繁华和至今繁荣的秘密。郑州1282万常住人口卷起1.29万亿生产总值。郑州设有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不仅聚集着全国各地的资源,也是新经济的试验田。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前两则材料分析,为什么说郑州是一座来了都说“中”的城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原因。(4分)
(2)材料三为郑州地铁标识,请你说说它主体图形构思的妙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6分)
推开那扇窗
①小区保安王刚接受一对中年夫妇的委托,每天关注一下他们家的窗户。这个家里住着他们上了岁数的老爷子,夫妇二人怕独居的老人出问题,就请王刚每天留意一下,窗户推开表示平安,反之则马上联系他们。
②王刚觉得每天看看窗户,也不算多费神,就应承下来。可一个月刚过,那对夫妇却发来2000元的微信转账,说是照看他们父亲的酬劳,而且今后每个月都会支付。王刚想拒收,可对方更执着:“如果你不收下,我们担心你对我们父亲的关心会打折扣。我们是真心感谢你在一定程度上替我们照顾了父亲,请你一定不要推辞。”王刚想了想,暂时也找不到回绝的办法,就给这对夫妇回了一个笑脸。
③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一天,王刚突然发现,那扇定时推开的窗户失约了,他来不及细想,马上微信通知中年夫妇,不巧这二人正在外地出差,赶回来是不可能的,他们告诉了王刚智能锁的密码,请他马上进去帮忙查看。
④王刚按照中年夫妇提供的密码打开了门。让人意外的是,老人身体如常,正在阳台上费力地揉一大团泥巴。已是冬天,窗外寒风凛冽;老人双手冻得通红,却很专注地揉着泥巴,甚至对王刚的突然出现也不惊讶。
⑤王刚连忙解释:“老人家,您今天没有开窗,您儿子儿媳很担心,特意让我来看看。”
⑥老人说:“担心什么呢,我没啥事儿。”
⑦王刚说:“儿女们特别担心您。这么冷的天,您还揉泥巴,揉来干什么呢?”
⑧老人说:“人活着,得找活着的事干。我心里总想着从前,想着我们班牺牲的战友,我想做点事纪念他们。我小时候喜欢捏泥人,现在就想把牺牲的战友一一捏成像,让他们重新活在我的面前。”
⑨老人把王刚带到书房,在一个书柜里,摆放着七尊泥巴捏成的军人塑像,有挺立站岗的,有持枪射击的,有往前冲锋的,还有投掷手榴弹的……总之七尊塑像形态各异,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军人风姿。
⑩老人指着“他们”说:“他们都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们一个班,十个人,一场阻击战下来,牺牲了八个,包括班长。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活在我心里,我已经塑了七个牺牲战友的泥像,还差一个正在做的,就是我们班长,我还没想好如何去展现他!”
⑪王刚听到这儿,连忙退后两步,对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王刚说:“老人家,我也当过兵,但您是老兵,请允许我在这儿,向您和您的战友,敬礼!另外我还想请您,每天按时开窗,您保持健康,我们才放心!”
⑫从这之后,老人每天定时开窗,王刚每天查看,彼此间成了一种默契。可过了一阵,问题又来了,老人开着的窗户有两天只开不关,这又让王刚作难了:大冬天的,晚上不关窗,也不正常啊。
⑬想到这里,王刚立刻来到老人家门前,敲门没人应,他立刻用上次记下的密码打开了门。进门一看,老人躺在床上,因为感冒发烧,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喝了。王刚急切问道:“您生病了,为什么还一直推开窗户呢?”
⑭老人______地说:“又不是什么大病,推开窗,就是不想让你们担心呢!”
⑮王刚见老人精神不振,立马呼来了“120”,把老人接到医院,一查,已经是肺炎。不过因为送得及时,治疗几天,老人已无大碍。老人的儿女也立马赶到医院,精神好转的父亲却告诉他们,此刻他想见一个人,就是保安王刚。
⑯老人说:“其实我要感谢王刚,上次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了我启发。我刚进部队时,班长第一次带我,也是对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要我一生都要有军人的骨气,不管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王刚那次敬礼,让我想到了班长,我要为他塑造一尊军人行标准军礼的塑像!”
⑰几天后,老人出院,刚回到家,发现新安装的暖气片让整个屋子像春天一样温暖起来。老人扭头问儿子:“住了两周医院,你们啥时候把暖气片安上了?”
⑱儿子也奇怪:“听工人说,不是您让安装的吗?”
⑲说到这儿,儿子悟出点什么,急忙打开微信询问。果然王刚回道:“你们每个月打给我2000元,退还你们又不行,我就寻思着要用这笔钱为老人做点什么。他和小区的许多老人一样,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作为后辈,我们也理应让他们享受越来越美好的晚年生活!”
⑳老人一听,抓过儿子的手机说:“好好好,等我把班长的塑像做好,我要把你请来,让我们老少军人一起,为创造今天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军人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
㉑王刚一个劲儿应承:“也希望您记住推开那扇窗,让我们一起见证美好幸福的每一天!”
(作者:杨力。有删改)
5.小说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又一一解除悬念,请结合内容填写表格。(4分)
6.阅读下面语句,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想到这里,王刚立刻来到老人家门前,敲门没人应,他立刻用上次记下的密码打开了门。(连用两个“立刻”有何表达效果?)(2分)
(2)老人______地说:“又不是什么大病,推开窗,就是不想让你们担心呢!”(联系上下文语境,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并说明理由。)(2分)
7.文章第⑧—⑩段是如何表现老人对战友的怀念的?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8.读完这篇小说,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责任、温暖、致敬。请结合内容和主旨,围绕其中一个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9—11题。(共11分)
【文本一】
①为什么文言文学习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②语感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幼儿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说“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
③但是现在人们生活中已经不再用文言文交流了,也就无从听到,也就没有“活”的语境了。那怎么办呢?文言文较强的可读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诵读。因为十几个、几十个人一起诵读,每天都读上二三十分钟,读给自己听,又听他人读,就创造出了课堂上的“活”的语境。读得多了,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语感也会越来越完全了。可见,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
④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坠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前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作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⑤诵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途径。
(作者:张必锟。有删改)
【文本二】
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却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语文的学习更多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同时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方法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如果语文是一座大厦,那么它们才是这座高楼大厦的材料和地基。可见,语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核心。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①段画横线处的语句强调了语感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B.文本一第②段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论证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而且语感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
C.文本一认为,要将“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等术语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还需要一些外文常识。
D.文本二认为,语感作为直觉思维,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会干扰人们对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的意识。
10.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请结合文本一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句具体分析。(4分)
11.小语同学认为要想学好文言文,只需要加强诵读就可以。小文同学不认同这种观点。请你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为小文寻找依据。(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11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遭母忧①。服除②,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不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若夫淫雨霏霏”中的“霏霏”指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写出了岳阳楼阴雨连绵不断。
B.“沙鸥翔集”中的“翔集”指时而飞翔,时而停歇,表现飞鸟的欢快,使画面更为灵动。
C.“浮光跃金”中的“跃”是跳动的意思,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水波给人以灵动之感。
D.“晏殊大惧”中的“惧”是害怕、恐惧的意思,以“大”修饰,极言晏殊内心的恐惧感。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14.甲文中的“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请简要作答。(3分)
15.两个文段都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请根据乙文中范仲淹的作为简要分析这一情怀是如何体现的。(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凄凉地”写出多少艰辛,“弃置身”道尽辛酸和悲凉。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沉舟”与“病树春”对比,“千帆过”与“万木”对比,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传诵千古。
D.全诗前半部分伤感低沉,后半部分开朗昂扬,情思跌宕,沉郁中见豪放,奔放中有哲思,艺术感染力很强。
17.诗歌常常借助意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2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18.家国情怀是烙印在中国人血脉中最淳朴的情感。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谈谈书中所表现的家国情怀。(5分)
《艾青诗选》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现实中,表扬并不少见。表扬可以来自家人、老师,甚至是陌生人。表扬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有人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害怕被批评;有人视别人的表扬为动力,再接再厉。有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有人虚假地迎合别人……
(1)请以《难忘的表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1)B(2分) (2)①呈 ②装(2分)
2.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莫说相公痴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重点字:痴)
⑤但愿人长久 ⑥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后天下之乐而乐(8分)
3.B(3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介绍了谐音双关的作用、发展历史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使用情况。③句紧承前文,介绍了谐音双关的作用,应为首句;①④⑤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谐音双关的发展历史,应为第二、三、四句;②句介绍了谐音双关在当今社会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引出下文,应为第五句。故排序为③①④⑤②。
4.(1)郑州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或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每点1分,共4分)(2)郑州地铁标识构思巧妙。标识以轨道形态构成的“中”字,喻示郑州地处中原,从古至今都是华夏的“天地之中”,“中”也表达了对郑州地铁的认可;“中”字形态的运行轨道,彰显郑州地铁四通八达。(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5.①独居老人失约未开窗,异于寻常 ②老人为曾经牺牲的战友一一捏泥像,纪念他们 ③老人生病卧床不起,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一直开着窗 ④王刚用中年夫妇之前每个月给的报酬给老人装上了暖气,让老人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每空1分,共4分)
6.(1)“立刻”是马上的意思,连用两个“立刻”,形象地写出王刚对老人的担心,突出他尽职尽责、关爱他人的形象。(2分) (2)示例一:虚弱。因为老人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喝,身患肺炎,此时身体比较虚弱。示例二:故作轻松。“故作轻松”一词和老人不想别人为他担心的心境吻合。(2分)
7.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通过“我心里总想着从前,想着我们班牺牲的战友,我想做点事纪念他们”“他们一直活在我心里”等老人的语言描写,直接表达他对战友的怀念。侧面描写:文中第⑨段细致描写了七尊形态各异的塑像,展现老人战友的大无畏军人风姿,侧面表现老人泥塑时的用心,突出他对战友的怀念。(每点2分,共4分)
8.“责任”示例:中年夫妇担心独居老人的安危,拜托王刚照顾。在老人生病时第一时间到达医院照看,承担起了作为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王刚受夫妇之托,用心关注老人动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老人为牺牲的战友塑像,不忘军人职责。本文通过这些内容赞美了承担责任,尽职尽责,时刻谨记责任的美好品质。“温暖”示例:子女对老人的担心关心、王刚对老人的关注照顾、老人对子女的心疼理解,老人对战友的怀念、致敬,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文本通过这些内容,歌颂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温暖的美好情谊。“致敬”示例:老人曾因军礼而受班长教育,努力成为真正的军人,年老后,用心制作塑像表达对牺牲战友的致敬;王刚用军礼向老人及他的战友致敬;老人准备和王刚一起向为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军人们致敬。本文通过这些致敬歌颂了军人的优良品质,对这种精神品质代代相传加以赞美。(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内容和主旨,言之成理即可。4分)
9.D(3分)【解析】结合文本二“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却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可知,文章说“语感”只是“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原理、方法、规律”,而不是选项中所理解的“干扰”。故选D。
10.第②段论述人们在“活”语境中,因为听得多,所以能较快学好另一种语言,第③段开头,用“但是”一词,引出现在学习文言文没有“活”的语境的困境。接着用“那怎么办呢”这一问句引出解决办法——诵读。之后用“因为”引出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的原因,进一步推进论证。最后用“可见”得出结论:学文言非诵读不可。(4分)
11.加强诵读的确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有益于文言文的学习。但是想要学好文言文,不能只依靠诵读,还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只有将这些结合,才能学好文言文。(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2.C(2分)【解析】“浮光跃金”的意思是: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描写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13.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起呢?(2分)
14.他们品德高尚,心怀百姓,以天下为己任,是具有极强的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15.①范仲淹守孝期满,立即上书陈述朝廷政令的得失以及民间利弊。②对于礼官想要讨好章献太后的做法,他敢于上奏,直言不可,履行自己作为臣子的职责,以保政治清明。(每点2分,共4分)
16.C(2分)【解析】颈联“沉舟”与“千帆”对比,“病树”与“万木”对比,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传诵千古。故选C。
17.“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两组意象的对比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18.示例一:我选《艾青诗选》。《黎明的通知》里“我”化身成为了光明的使者,为祖国大地带去了胜利的消息。让所有的人民都被唤醒,争相传递这条喜讯。家国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我选《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正是他上下求索探讨救国救民之路的时期。从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于是果断弃医从文,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
示例三:我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幼年时便饱尝人间的辛酸,目睹了腐朽的沙俄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他心中推翻黑暗旧社会的愿望使他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些都展现了保尔的家国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情节符合名著内容,2分;内容体现家国情怀3分。共5分)
五、写作(50分)
19.【解析】(1)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在确定写作主题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例如,可以描述一次因为某次突出表现而获得表扬的经历,分析这次表扬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也可以探讨表扬在教育、工作等不同领域中的作用,以及表扬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扬对个人自尊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等。总的来说,本次作文的主题应围绕“表扬”展开,通过记叙经历的方式,表达对表扬的看法和感受,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确保文章具有真实性和深度。
(2)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要求写议论文,最好从如何对待表扬方面来立意,然后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如:如何正确对待表扬。在选择素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作文的主题和目的。对于以“表扬”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选择的素材应该围绕“表扬”的来源、形式、影响以及个人对表扬的看法等方面展开。对于表扬的影响和个人看法,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或故事来表达。例如,可以讲述一个人因为经常受到表扬而变得更加自信、积极,或者是因为过于依赖表扬而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些故事可以揭示表扬的正反两面,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表扬的意义和价值。
设置悬念
解除悬念
①______
老人身体如常,在用冻得通红的双手专注地捏泥巴
这么冷的天,老人揉泥巴干什么呢
②______
独居老人的窗户有两天只开不关,再次出现异常
③______
老人被送到医院,精神好转的他为何最想见到王刚
老人要感谢王刚敬军礼的动作给了他塑造雕像的启发
老人出院回家,家里温暖如春,不知谁安装了暖气
④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句子语序排列连贯的一项是,赏析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8年级上期中语文pdf、8年级上期中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