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第1页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第2页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共14页。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注】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
    4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C.自驿西南出 西:西面
    D.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表示约数
    49.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濂闻其语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其真无马耶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正色邪
    5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范仲淹、王安石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甲文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乙文中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D.乙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5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①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②,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③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有删改)
    【注】①汩(gǔ):搅乱,扰乱。②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③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④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5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非学无以广才:
    (2)意与日去:
    (3)汝若到彼:
    (4)不然则徒劳费:
    5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已无可望之 理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
    C.能奋然勇为 公欣然曰(《咏雪》)
    D.汝若到彼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5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56.联系上下文,说说【乙】文“然今遣汝”的原因除了“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还有哪两个。(2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57.【甲】【乙】两文中的父亲都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了要求,请概括其共同点。
    58.(23-24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 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 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 拜访, 问候。②履行: 实践, 做。③绥: 安, 安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
    ④周公不师孔子: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参考词典解释,翻译下列句子。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法”的义项:①法令,法律; ②方法; ③效法,仿效; ④准则,标准。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元方的应答:【甲】文中他以“① ”“② ”(用原文回答)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乙】文则列举了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的事例,两篇文章中元方的回答都体现了他④ 、⑤ 的人物形象。
    (5)同学们在翻译“君与家君期日中”这句话时,对第一个“君”的解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翻译成“您”,另一种认为翻译成“你”。你认为哪种翻译更符合文意?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⑥能倍⑦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心。③既:已经。④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⑤绝编:典故。指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⑥迨:等到。⑦倍:通“背”。
    59.解释画横线的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患记问不若人
    60.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
    6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语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63.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
    (23-24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①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节选自《世说新语》)
    【丙】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③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④。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⑤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魏武:即曹操。②令方:使其成方形。③将:带、领。④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⑤坐:座位。⑥尼父:指孔子。
    64.解释下列加点词。
    (1)相委而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人问其故( )
    6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晏乃画地令方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C.欲以为子 所宝以百数
    D.诸人咸共叹之 虽与之俱学
    66.翻译句子。
    (1)魏武知之,即遣还。
    (2)年少,一坐之颜回。
    6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
    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68.三个选段中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69.(23-24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⑥。
    (《孔融巧答陈韪》,有删改)
    [注]①诣:前往,到……去。②俊才清称:有才学、有名望的高雅之人。③通:通报进门。④伯阳:即老子,据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问题。⑤奕世:几代。⑥踧踖:尴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莫不奇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
    B.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
    D.人以其语语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4)[甲][乙]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才气的谢道韫,[乙]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孔文举呢?请结合内容分析。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7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期日中( )
    (2)入门不顾( )
    (3)至暮不来( )
    (4)欲服三军( )
    71.参照表格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下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B.起不食待之C.而止之食D.起之不食以俟者
    7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明 日 早 令 人 求 故 人 故 人 来 方 与 之 食
    7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74.你赞同乙文中吴起的行为吗?请结合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23-24七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博学而笃志 笃: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
    (4)我独亡 亡:
    7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之过也
    C.人不知而不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学派提倡的怎样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79.(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注释】①志(zhì):同“识”,记。②说(shuì):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王生不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3)【甲】文和【乙】文都讲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话题。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
    (4)对有关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甲】文第三句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乙】文中李生是因为听信传言所以才认为王生不擅长学习,并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D.【乙】文中的王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能说他是一个喜欢学习却不擅长学习的人。
    (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十二章》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②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③倍:同“背”。
    8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思而不学则殆( )
    (2)切问而近思( )
    (3)迨能倍诵乃止( )
    8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去后乃至 乃终身不忘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咏其文,思其义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用力多者收功远
    8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和[乙]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B.[甲]文中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有独别的见解,强调温习的重要性,主张学思结合。
    C.[甲]文中“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只有从“忠”“信”“习”三方面自我反省才能日有所进。
    D.[乙]文中提到司马光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用心刻苦。
    83.读了[乙]文,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三条)
    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23-24七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散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5.解释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不亦君子乎。
    (4)温故而知新。
    8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7.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8.甲文选自 ,为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乙文选自《论语》,《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十二章》论及学习态度、 、自我反省等方面,内容丰富。

    ①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
    ②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他们”“它们”。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相关试卷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解析版),共25页。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含答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含答案解析版),共24页。

    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不含答案版):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不含答案版),共1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