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3 DBB 6—7 CD 10—12 BCC 15 C 18—21 ACA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1.D 【解析】A.“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B.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C.“重要的是具有人文修养,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
2.B 【解析】 B.“对一个人实行‘教化’,就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前后逻辑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3.B 【解析】从“‘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说成人……”等处可知,孔子“教化”观念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4.(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礼义”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解析】①依据原文“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②依据原文“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接着诠释了“礼义”的内涵;③依据原文“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④依据原文“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5. (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4)“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解析】结合“‘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可知,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结合“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可知,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结合“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可知,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结合“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可知,“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6.C C.“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错误。从文中“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看,二兰子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才哭出来,没有对小罗锅的嗔怒。
7.D 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依据在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人,“‘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可知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
8.①第一次是被压抑情绪的宣泄。二兰子在家不受重视,但在进入充满蓬勃生气的林子后,她内心青春的力量被激发。
②第二次是寻找自我价值的渴望。受到小罗锅的鼓舞后,二兰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解析】 ①依据“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可知这第一次是被压抑情绪的宣泄,二兰子在家不受重视及由此引起怨愤,所以她是有委屈,“不痛快”的,但在进入充满蓬勃生气的林子后,看到“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她内心青春的力量被激发。
②依据“二兰子,你听咧!……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可知这第二次是寻找自我价值的渴望,她在受到小罗锅的鼓舞后,二兰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9.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
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
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析】①依据“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可知“声音”指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依据“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可知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③依据“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可知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依据“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可知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是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觉醒之声;再如小说结尾处“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这是“声音”的深层含义,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 【解析】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
11.C 【解析】A.“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两个句式不相同,A错误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句,B错误C.正确。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的。句意: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C正确。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12.C 【解析】C.“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错误,由原文“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可知,元稹是替韩愈感到担心,没有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13.(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解析】(1)“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宽假”,宽容;“谏争”,忠言直谏。
(2)“之”,这些;“齿”,并列,排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
14.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解析】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 【解析】 C.“诗人作为‘一时人物’”错,“一时之物”应该指越王等英雄人物,不是诗人。
故选C。
16.①铜兽是权力的象征,曾经繁华的的王朝、宫殿如今凄然没落,古今对比。②“秋露、夕阳”象征着短暂和衰颓,秋露易逝,夕阳将尽,有时序交替之感。③铜兽、秋露、夕阳等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寥落,以及人事易变的感伤。
【解析】“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这两句似是作者转身南望所见场景:收近目光,看不远处废殿颓宫,只剩面目狰狞、象征霸气的青铜巨兽,也已锈迹斑斑,无人问津,独自伤神;孤寂地肃立于荒草丛中,在萧瑟凄清的秋风下,蒙霜含露,似在泣诉往事。铜兽是权力的象征,曾经繁华的的王朝、宫殿如今凄然没落,古今对比。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海湾内、江面上只见暮鸦点点,自西南向眼前飞还,这是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然写意画图。倦鸟知还,暮鸦背对残阳晚照回归老巢。此句借物咏怀,写景抒情。“秋露、夕阳”象征着短暂和衰颓,秋露易逝,夕阳将尽,有时序交替之感。
用“秋露、夕阳”这凄凉、冷峻的字眼表明时序变迁、人事代谢;用“暗、泣、背、还”这些阴森、悲苦的词语隐指繁华盛世的没落与千年间王朝的更替。句中动静结合、古今对比,生动形象,相得益彰。作者用象征性的场景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6)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18.A 【解析】第一空,“熔铸”指熔化铸造。“包含”指包容含有。此处“文化属性”与“技艺、习俗、风格”的关系用“熔铸”形容更密切。第二空,“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独具匠心”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形容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语段侧重指建筑的设计新颖,宜用“独具匠心”。第三空,“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交相辉映”指光亮色彩互相映照。文段此处侧重指紧密融合,宜用“水乳交融”。第四空,“既……又”表并列。“只有……才”是条件连词。此处“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与“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两分句应是并列关系,应用“既……又……”。
C。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一面对两面,“美丑”是两面,“适宜”是一面,在“适宜”后加“与否”;②“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成分残缺,“涉及”后缺少中心语,在“继承与创新”后补上“的问题”;③语序不当,“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是深层次的看法,所以“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应在前,将“直接体现……审美品位”与“则涉及……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20.A 原句中“分化”指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A.“分化”指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这里指冰山分裂。与原文含义相同。B.“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这里指由一个字分出了几个意义不同的字。与原文含义不同。C.“分化”特指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功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与原文含义不同。D.“分化”意为使关系疏远、破裂。与原文含义不同。
21示例1:(1)覆瓦疏雨 (2)法乎自然 (3)显中庸
示例2:(1)青瓦疏水 (2)道法自然 (3)彰国风
示例3:(1)黛瓦疏水 (2)意承乾坤 (3)现中庸
示例4:(1)灰瓦疏雨 (2)美法自然 (3)似丹青
根据对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的要求,可知①②处应该是四字,③处应该是三字。根据题目要求“请分别根据文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可知上联概括的是第一段的内容,下联概括的是第二段的内容。第一段主要写了瓦对雨水的疏通,据此可得出①处的答案。根据第一段“雨水时刻保持着流动,只不过是改变了运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可知用瓦疏水合乎自然规律,据此可得出②处的答案。根据第二段“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体现”可知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合乎中庸思想,再结合上联的“应天道”可得出③处的答案。
22.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为例,展现了运动员们突破伤病、年龄、历史记录等方面的限制,努力突破自我,刷新个人起跑线的精神。材料进而指出,这种突破自我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奥运赛场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材料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突破”体现了不畏困难、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刷新起跑线”则强调了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态度。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奥运健儿的例子出发,引申到各行各业的突破和创新,再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阐述如何在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通过简要回顾材料内容引入话题,并明确指出文章将围绕“如何理解及实践‘突破自我’”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奥运健儿克服伤病坚持参赛、著名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等,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来阐述不同情境下人们是如何做到突破自我的。同时,可以运用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探讨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刷新自己的起跑线。例如,通过对比那些停滞不前者与持续进步者的生活状态,说明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尾部分,重申突破自我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勇于尝试、敢于改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立意:
1.突破自我,成就卓越。
2.刷新起跑线,永不止步。
3.心态决定一切,乐观面对失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高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