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共8页。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
A.禅让制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2.2020年4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但是今年由于特殊疫情原因国家明令祭扫应该文明、有序,既能体现我们的优良传统,又要符合国家法令要求。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与下列古代哪种制度有关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
3.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其原因包括
①王权至上,地方诸侯完全听命于中央
②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
③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
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
5.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一统趋势加强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6.《论语集注》中记载:“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这则材料
A.背离了先秦孔孟之道B.推动了儒释道三教并行
C.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7.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建长城,建造宫殿、陵墓。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B.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8.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①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③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
④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汉文帝下诏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又下诏说:“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这反映出( )
A.汉文帝对人才的渴望B.察举制已经基本确立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性D.政府重视官员的素质
10.汉武帝时期,每年八月都要举行宗庙大祭,皇帝召集诸侯祭祀时,大祀日饮酌酒,诸侯献金助祭。凡诸侯所献贡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该规定( )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使地方发展经济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导致政局走向动荡
11.汉代有一皇帝在位期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确立察举制;经济上改革币制,推行均输平准,该皇帝指的是(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2.《汉书》中称颂汉武帝:“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下列各项能够佐证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是( )
①平定了吴、楚等七国叛乱②设立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④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14.东汉太守—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D.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1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北宋、元朝B.东汉、西晋、隋朝C.商朝、隋朝、北宋D.东汉、北宋、明朝
16.“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
C.安史之乱是由朱温和史思明发动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2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建元元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材料三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四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途径。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该作者的思想主张。
1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源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地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运行中的哪一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所涉及的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唐太宗李世民)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一(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哪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的积极意义。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意义。
参考答案:
17.(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意图: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获取途径:格物致知。
(4)主张:批判君主专制。
18.(1)反映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源于:秦朝。
(2)君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A、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C、有助于防止宰相擅权。
D、有助于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反映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科举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严格的考试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19.(1)创新举措: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历程:汉初: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任答三点即可)
20.(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
(2)意义: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C
C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D
B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高一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