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本试卷共12页,35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报道,某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其曾被认为是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但实际上是充满流动液体的间质网络,贯穿于淋巴系统,是淋巴液的来源之一,还可介导癌细胞的扩散及转移。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间质网络中的液体有运输物质的功能,其成分一般稳定
B.与血浆和组织液不同,间质网络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内液
C.淋巴液还可来源于组织液,淋巴液回流受阻可造成水肿
D.间质网络的发现对癌细胞的追踪及癌症治疗有重要意义
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会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血浆pH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昏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参与血浆pH调节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
B.过度换气会使患者体内的酸性物质排出增多
C.肺过度换气出现呼吸困难时,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
D.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一定是由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
3.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胃肠道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4.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B.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用针把脊蛙的脊髓破坏,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D.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5.神经—肌肉接头能将兴奋从神经元传递到肌细胞。研究发现,肉毒梭菌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黑寡妇蜘蛛毒素则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最终将导致ACh耗竭;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寡妇蜘蛛毒素和肉毒梭菌毒素持续作用后,最终均可导致肌细胞不能收缩
B.氧气减少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中毒后表现为肌肉抽搐
D.有机磷农药可以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6.一般成年人可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考试前,即使你没有尿意,为避免中途上厕所,你也可能会选择去排一次尿。下列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B.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区的顶部
C.大脑皮层直接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收缩,排尿可以更完全
D.大脑皮层控制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使排尿得以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7.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持续出现糖尿现象,则可以断定其为糖尿病患者
B.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有机物代谢提高血糖浓度
C.图中C为交感神经,D为副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G为肾上腺髓质
D.因为图中A可抑制B的分泌,所以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
8.人体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将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体温调定点)。病理条件下的发热是发热激活物(如细菌、病毒、类固醇等)作用于受体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细胞因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P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直接接触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B.发热是机体仅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系统使产热增加的结果
C.长时间发热状态下,机体产热多于散热
D.长时间发热有利于机体代谢,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反应
9.如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C后,最终会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增多
B.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半小时后,a过程增强,尿量增加
C.若吃的食物过咸,会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基因的表达
D.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与原尿混合
10.如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D.激素A、C、D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作用后都会失活
1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B.免疫器官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C.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D.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特异性的与抗原结合
12.正常人的免疫能力来源于健康的免疫系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C.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
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了人体完整的免疫系统
13.在手术、烧伤、失血等应激条件下,机体会启动针对创伤的防御性免疫。机体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生成更多的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等多种作用,常作为药物使用。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见图),使用不当,会引发糖尿病等,还可能影响脂肪代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皮质激素可定向运输至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从而抑制这两者分泌CRH和ACTH
B.长期应激条件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了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
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利于维持机体稳态
D.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14.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15.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如图为某免疫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2是免疫细胞的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中心
B.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1、3、4、6
C.结构3与核膜、细胞膜连接,结构6在细胞因子的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D.青霉素是一种杀灭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有关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最终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免疫系统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其防御功能,该功能异常,可造成过敏反应或易感染
C.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该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免疫缺陷病
D.免疫系统还具有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作用,老年人易患肿瘤与免疫系统该功能衰退有关
17.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B.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和防御病原体及调节体温
C.HB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检测相应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HBV
D.根据表面抗原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18.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针对病毒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清除,部分活动如图所示,细胞1~5表示不同的多,应细胞下列相关叙述工资的是
A.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原体被清除过程中一定需要抗体参与
B.图示免疫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C.细胞2与B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D.注射该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细胞5的增殖分化
19.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症状
B.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图中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过敏时释放的组胺引起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现水肿属于激素调节
D.细胞①与细胞②间的信息交流既有细胞膜的接触也有信号分子的传递
20.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酿脓链球菌感染引起,该球菌表面有一种物质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会向病菌发起攻击,也会攻击心脏瓣膜,导致心脏瓣膜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学角度来看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过敏反应
B.感染酿脓链球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患心脏病
C.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信号呈递给B细胞属于第一信号
D.心脏瓣膜上与链球菌表面相似的物质相当于抗原
2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疾苗预防的是( )
①肺结核②白化病③缺铁性贫血
④流行性感冒⑤尿毒症
A.①④B.②③C.①⑤D.③④
22.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制备过程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mRNA疫苗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被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mRNA可防止mRNA被水解并利于其进入靶细胞
B.mRNA疫苗可激活体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C.甲、丙分别表示B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D.乙细胞被激活后通过裂解靶细胞发挥作用
23.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器官移植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24.2023年6月北京发现两例猴痘病例。猴痘(mnkeypx)是由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在2~6周内自行痊愈。猴痘最初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其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猴痘病毒能感染猴与人类,表明猴与人类相应细胞膜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受体
B.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在无其他药物辅助的情况下,大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将其完全清除
C.猴痘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含有猴痘病毒和猴天花病毒的抗体
D.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所携带的抗原是相同的
25.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下图①②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A.缺氧20min时,25pA强度的电刺激不能引发海马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
B.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海马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C.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的阈强度逐渐降低,静息电位升高
D.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性的改变可能与无氧环境下影响离子的主动转运有关
26.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部分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
B.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C.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神经垂体合成和分泌激素①(抗利尿激素),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剧烈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下降,这种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27.“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通过共同的化学信号和受体,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控网络,相关如图为其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内图a中局部电流会向Ⅰ、Ⅲ方向进行传导
B.图b中呈现的内环境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C.图b中的免疫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活性物质
D.图b可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
28.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B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三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29.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30.目前很多国家都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积极研发疫苗,有减毒疫苗、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B.接种疫苗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免疫预防
C.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外合成引起新冠病毒所特有的抗原
D.二次免疫时抗体的量更多,免疫效果更强,说明抗体是一种高能化合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31.(10分)
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嗅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了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叮咬部位出现红肿的原因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_____,液体和____________(填“血红蛋白”或“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间隙液体增多。
(2)人感觉痒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被叮咬者会不自觉地用手指触摸叮咬部位,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被叮咬者感觉到叮咬部位发痒而主动去挠痒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填“双”或“单”)向的。
(3)皮肤痒觉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_____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a、b两个神经元上检测到的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____。
(4)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是一种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疼痛信号产生的冲动传递到____________(填字母)时,会抑制____________(填字母)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
32.(11分)
如图1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图2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图3是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人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图1中临床上因为下丘脑损伤可导致ADH分泌不足,导致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推测ADH是____________激素。
(2)图1中人在寒冷环境中,乙神经分泌细胞兴奋性提高,其分泌的激素A是____________。
(3)若图1中“下丘脑→激素A→腺垂体→激素B”过程调节着人体内性腺分泌性激素,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给患者注射____________来进一步诊断病因。
(4)从图2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该个体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____°
(5)据图3分析,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___,激素a、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相互间表现为____________作用。
(6)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3.(11分)
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免疫过程为_______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_______。细胞B、C、D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_______(填字母)等。
(3)病原体感染人体某组织引起炎症时,炎症部位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充血,同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血管内的白细胞、蛋白质等渗出,使组织液渗透压____________,进而表现出红肿症状。
(4)细胞B是在____________发育成熟的。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
(5)该肺炎患者痊愈后,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病或症状轻。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34.(12分)
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______________。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2)图中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免疫调节中被称为____________,常见的细胞因子有____________等(答2种)。
(3)研究发现,肺中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发现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4的作用为_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对哮喘小鼠静脉注射多巴胺,待其进入肺部发挥作用后,与未注射多巴胺的哮喘小鼠相比,分泌IL-33、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和组胺的含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不变”“增多”或“减少”)。
(4)以上研究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
35.(11分)
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往往依靠细胞膜表面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其对该细胞的“杀伤”。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可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可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密切相关。依据图示,从基因表达角度分析,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T细胞活性抑制效果下降,机体免疫增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2)组织细胞(靶细胞)被某些病原体感染后,会导致靶细胞____________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能被____________识别。病原体侵入人体需要突破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主要由体液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侵入机体的部分病原菌,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3)体内癌细胞增多会生成恶性肿瘤,引起癌症威胁人类健康。依据图示,分析恶性肿瘤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基于此,可以开发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作为广谱抗癌药物来治疗多种癌症,目前这些药物已获批上市。
(4)器官移植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免疫排斥,若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增加____________,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可降低免疫排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间质网络中的液体是淋巴液的来源之一,有运输物质的功能,其成分一般稳定,A合理;间质网络中的液体与血浆和组织液类似,应属于细胞外液,B不合理;淋巴液还可来源于组织液,淋巴液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会引起组织水肿,C合理;根据题意,间质网络可介导癌细胞的扩散及转移,因此间质网络的发现对癌细胞的追踪及癌症治疗有重要意义,D合理。
2.D 【解析】维持内环境pH稳态需要依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A正确;过度换气会增加体内酸性物质的排出使pH升高,B正确;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会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血浆pH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故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C正确;人体自身调节机制正常时,若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调节能力的限度,也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3.C 【解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A正确;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膜内正电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负电位),膜外则相反,B正确;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胃肠道运动的过程不属于反射,C错误;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4.C 【解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其组成不仅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错误;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用针把脊蛙的脊髓破坏,即破坏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由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刺激传出神经,该后肢能反应,但不属于反射,C正确;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
5.C 【解析】肉毒梭菌毒素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黑寡妇蜘蛛毒素则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最终将导致ACh耗竭,两者持续作用后最终均可导致肌细胞不能收缩,A正确;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乙酰胆碱,消耗能量,氧气减少会影响这个过程,B正确;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不能与ACh结合,不产生兴奋,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肌肉松弛,C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6.D 【解析】当有意识排尿时,大脑皮层控制脊髓完成排尿反射,与脊髓有关,A错误;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感觉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通过调控脊髓间接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收缩进行排尿,C错误;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即大脑皮层控制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使排尿得以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7.B 【解析】持续出现糖尿现象,也可能是肾脏疾病等导致的,A错误;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有机物代谢提高血糖浓度,B正确;C为副交感神经,D为交感神经,C错误;仅由A抑制B的分泌,并不能得出A与B在调节血糖效应时表现为相抗衡作用,D错误。
8.A 【解析】下丘脑视前区热敏神经元的表面含有EP受体,EP与该受体直接接触释放相关介质,上调体温调定点,作用于相关效应器,使体温升高,A正确;发热时,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B错误;长时间发热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不变,机体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短时间发热有利于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反应,对机体有利,若长时间发热会影响酶的活性,使代谢紊乱,从而对机体免疫不利,D错误。
9.D 【解析】抗利尿激素可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图示信息显示当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启动a过程,而a过程可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但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A错误;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半小时后,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减少,所以a过程减弱,尿量增加,B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故抗利尿激素基因的表达发生在下丘脑细胞中,不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C错误;据图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这样使得肾小管壁外侧的组织液不能与管壁内的原尿混合,D正确。
10.A 【解析】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只能特异性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
11.B 【解析】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A正确;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B错误;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
12.D 【解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A正确;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因此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C正确;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13.D 【解析】糖皮质激素属于激素,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A错误;结合题干信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分析,长期应激条件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B错误;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利于精细调控维持机体稳态,C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分析题干可知,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力,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D正确。
14.D 【解析】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血液和淋巴液中,A错误;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或被其他细胞吞噬,B错误;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
15.C 【解析】结构2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中心,而细胞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细胞因子是可溶性糖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因子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有3(内质网)、4(核糖体)、6(高尔基体),1(线粒体)是提供能量,没有直接参与,B错误;结构3是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接,结构6为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青霉素是一种杀灭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由于不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所以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16.C 【解析】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从而使得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最终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A正确;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免疫系统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其防御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可造成过敏反应或易感染,B正确;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免疫系统还具有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老年人易患肿瘤与免疫系统该功能衰退有关,D正确。
17.D 【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A错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和防御病原体,B错误;HBV主要攻击人体的肝脏细胞,HBV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检测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是检测HBV是否侵入人体的手段之一,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
18.C 【解析】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释放出来,抗体与之结合然后被清除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清除,A错误;病毒等异己成分的清除,属于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病毒感染后,也会启动体液免疫,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其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息后,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会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成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正确;注射病毒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错误。
19.D 【解析】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组织胺不是激素,图中组织胺作为化学物质调节小血管通透性,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辅助性T细胞①与B细胞②间的信息交流既有细胞膜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直接接触)也有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的传递,D正确。
20.D 【解析】从免疫学角度来看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感染酿脓链球菌,免疫系统不仅会向病菌发起攻击,也会攻击心脏瓣膜,导致心脏瓣膜损伤,进而患心脏病,B错误;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信号呈递给B细胞属于第二信号,第一信号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C错误;免疫系统不仅会向病菌发起攻击,也会攻击心脏瓣膜,说明心脏瓣膜上与链球菌表面相似的物质相当于抗原,D正确。
21.A 【解析】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①正确;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②错误;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营养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③错误;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预防,④正确;尿毒症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⑤错误;综上①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
22.C 【解析】细胞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通过脂质体递送可防止mRNA被水解,有利于mRNA进入靶细胞,故mRNA疫苗通常利用脂质体进行递送,A正确;由图可知,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mR-NA翻译出的抗原肽(相当于抗原)最终会引起抗体的产生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宿主细胞,故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既能激发体液免疫,也能激发细胞免疫,B正确;甲、丙分别表示辅助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图中丙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乙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通过裂解靶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
23.D 【解析】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实际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更强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24.D 【解析】由题意可知,猴痘病毒能够感染猴与人类,这表明猴与人类相应细胞膜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受体,使得病毒能够跨越物种界限进行传播,A正确;由题意可知,猴痘的大部分患者在2~6周内自行痊愈,说明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在无其他药物辅助的情况下,大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将其完全清除,B正确;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对抗猴痘病毒的抗体,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说明患者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因此猴痘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含有猴痘病毒和猴天花病毒的抗体,C正确;接种天花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猴痘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抗原相似,并不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
25.C 【解析】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电刺激,不能引发海马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因为25pA的电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A正确;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即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阈强度增大,海马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B正确;由图①可知,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的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由图②可知,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少,影响了离子的主动转运,这是缺氧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原因之一,D正确。
26.C 【解析】由图分析知,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A正确;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受体,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细胞合成的、垂体释放进入血液的,C错误;剧烈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下降,这种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27.D 【解析】在人体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图b中呈现的内环境只有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图b中免疫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有激素和神经递质,而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图中的免疫细胞合成的,C错误;神经调节中存在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免疫调节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中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D正确。
28.A 【解析】m为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功能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B错误;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错误;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29.C 【解析】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正确;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30.B 【解析】多数情况下,B细胞接受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双重刺激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A错误;注射疫苗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B细胞,属于免疫预防,B正确;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内通过翻译形成相应蛋白质(新冠病毒所特有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不是高能化合物,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10分)
(1)增大(1分) 血浆蛋白(1分)
(2)大脑皮层(1分) 脊髓(1分) 单(1分)
(3)K+外流(1分)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1分)
(4)兴奋(1分) c(1分) b(1分)
【解析】(1)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
(2)人体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被叮咬者不自觉地用手指触摸叮咬部位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被叮咬者感觉到叮咬部位发痒而主动去挠痒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具体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最后又恢复外正内负。
(4)据图分析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痒觉。
32.(1)相同(1分) 抗利尿(1分)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分)
(3)腺垂体或性腺(1分) 促性腺激素(或激素B)(1分)
(4)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2分)
(5)神经调节和体液(或激素)(1分)胰高血糖素(1分)相抗衡(1分)
(6)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分)
【解析】(1)人体内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根据信息可知ADH是抗利尿激素,其分泌不足会导致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弱,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2)人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故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腺垂体或者性腺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给患者注射激素B(促性腺激素)来进一步诊断病因,若性激素含量恢复正常,则说明性腺功能正常而腺垂体功能受损,反之则可能腺垂体受损。
(4)从图中的化验单各项生理指标测定值与正常参考范围比较,其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肌酐(偏高)、血清葡萄糖(偏高)、甘油三酯(偏高)。
(5)据图3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图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b是胰岛素。前者升高血糖,后者降低血糖,所以两种激素作用相抗衡。
(6)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分化,遗传物质相同,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3.(1)体液(1分) 抗体(1分) B、C(1分)
(2)信息交流(1分) A、C(1分)
(3)舒张(1分) 升高(1分)
(4)胸腺(1分) B细胞和记忆B细胞(1分)
(5)初次免疫应答后,记忆细胞仍存在于体内,形成免疫记忆,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感受信号的刺激后,迅速恢复增殖分化能力,清除病原体(2分)
【解析】(1)图甲表示的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物质Ⅱ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C即B淋巴细胞,所以细胞B和细胞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A即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细胞D即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传递抗原信息,此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图中除DC细胞外,还有细胞A(吞噬细胞)和细胞C(B细胞)。
(3)病原体感染人体某组织引起炎症时,炎症部位的毛细血管由于组胺增多会舒张、充血,同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血管内的白细胞、蛋白质等渗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水分增多导致表现出红肿症状。
(4)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二次免疫中,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
(5)该肺炎患者痊愈后,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病或症状轻是因为初次免疫应答后,记忆细胞仍存在于体内,形成免疫记忆,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感受信号的刺激后,迅速恢复增殖分化能力,清除病原体。
34.(1)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的信号(2分)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1分)
(2)免疫活性物质(1分)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2分)
(3)抑制(1分)不变(1分)减少(1分)减少(1分)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分)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1分)
【解析】(1)由图示可知,IL-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2)图中细胞分泌的IL-4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3)根据题意可知,肺部的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以作用于ILC2细胞,在哮喘小鼠中ILC2细胞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IL-4,但是其肺组织中的多巴胺含量与正常小鼠体内相比明显较低,因此可以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4作用是抑制。对哮喘小鼠静脉注射多巴胺,其进入肺部后会抑制ILC2细胞释放IL-4,因此与未注射多巴胺的小鼠相比IL-33的含量不变,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含量减少,组胺的含量会减少。
(4)机体维持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35.(1)免疫自稳(1分) 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1分)
(2)膜表面的某些分子(1分) 细胞毒性T细胞(1分) 杀菌物质(1分) 吞噬细胞(1分) 非特异性免疫(1分)
(3)癌细胞膜表面的PD-L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生成恶性肿瘤(2分) PD-L1抗体(1分)
(4)T细胞表面PD-1的数量(1分)
【解析】(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可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可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密切相关;从基因表达角度分析,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是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T细胞活性抑制效果下降,机体免疫增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2)不同的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分子,组织细胞(靶细胞)被某些病原体感染后,会导致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大部分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由题意可知,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其对该细胞的“杀伤”,而癌细胞膜表面的PD-L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生成恶性肿瘤;基于此,可以开发PD-L1抗体作为广谱抗癌药物来治疗多种癌症。
(4)要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可让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增加T细胞表面PD-1的数量。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正文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正文docx、生物正文pdf、生物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