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5.3 直线运动一课一练
展开01
预习导学
一、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三、变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要点: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02
考点分类
考点1:速度单位及换算
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
A.米每秒B.千克C.米D.开尔文
2.108km/h= m/s,60m/min= km/h。
3.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物理学家牛顿设计了一张如图所示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草图,并计算出了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最低速度为7.9kms,“7.9km/s”的物理含义是 这个速度后来被叫作“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合 km/h。
考点2:常见物体的速度及估测
4.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B.全新的铅笔长约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D.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
5.下列物体的运动速度为的,可能是( )
A.行人B.飞机C.蜗牛D.火箭
6.一短跑运动员内跑了,羚羊的奔跑速度是,汽车的行驶速度是,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 )
A.羚羊、汽车、运动员B.汽车、羚羊、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
考点3:速度的计算
7.假设一位老人匀速爬楼,且每层楼一样高,如果该老人从一楼爬到四楼用了9分钟,则该老人从一楼爬到八楼所用的时间是( )
A.24分钟B.21分钟C.18分钟D.15分钟
8.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大,运动的速度v越大
B.物体运动的t越长,运动的速度v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D.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利用计算,但与s、t的大小无关
9.一辆火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570m处鸣笛后3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
(2)火车的速度;
(3)若火车全长为120m,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匀速穿过一平直的隧道,隧道长为840m,求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秒?
10.周末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准备坐高铁去成都玩儿。以下是她们乘坐的C6315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请你根据表中信息计算:
(1)C6315次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多长时间?
(2)C6315列车从江油到达成都东的里程大约是160km,则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1.包头市正在参与建设世界最长高铁“包海高速”,其计划全长约,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头至海口的高速铁路。其中包头-鄂尔多斯段项目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路段,也是我省首条设计时速的高速铁路。
(1)包头至鄂尔多斯高铁通道全线建成以后,不考虑经停站高铁全速运行只需约30分钟,则该段线路长约多少千米?
(2)若“包海高速”建成后的全程平均速度达到230km/h,我们能否实现“早晨八点在包头吃烧卖,晚上七点在海南喝椰汁!”的网络宣传呢?请通过计算证明。
考点4:平均速度
12.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几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
C.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便可以知道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13.一场跑步比赛中,第三跑道的运动员跑到30m处时,秒表计时为3.29s。根据以上信息,能否算得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A.可以算得平均速度,可以算得瞬时速度
B.无法算得平均速度,可以算得瞬时速度
C.可以算得平均速度,无法算得瞬时速度
D.无法算得平均速度,无法算得瞬时速度
1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 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
A.25m/sB.24m/sC.20m/sD.30m/s
15.在学校运动会上,军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军军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军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B.军军的平均速度是8m/s
C.军军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D.军军百米赛跑冲刺速度是8m/s
考点5: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16.如图所示,舰靓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段距离为6.0dm
B.BC段平均速度为0.5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小
17.如图所示,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段平均速度为
C.测量段平均速度时,为了简便,可以让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1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在测小车通过路程段的平均速度时,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若车头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值偏小
考点6:直线运动
19.高速摄影可方便解决基础研究普通实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光学记录问题。物理兴趣小组同学对小钢球的下落情况进行研究,他们将小钢球举高然后自由释放,利用每秒拍照100次高速摄像机拍摄下小球的运动照片,从而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则如图所示相片中能大致表示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的情况的是( )
A.B.
C.D.
20.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
C.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21.实践小组将运动员某段直线运动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运动员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运动员B跑得更快
C.8s内,运动员A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运动员B的速度是5m/s
22.A、B、C三个物体在t=0s时分别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60m,b、c之间的距离为40m,其中物体B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物体A、C同时出发,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图像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t=8s时,B、C相距9m,A、B相距64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前3s的平均速度为4m/sB.物体A运动的速度可能为12m/s
C.物体C前8s内通过的路程为18mD.8s时A、C两物体可能相距55m
03
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飞机在高空飞行
3.如图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B.C.D.
4.甲、乙两同学在平直公路上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路程之比为5:4,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是( )
A.5∶3B.3∶5C.16∶15D.15∶16
5.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快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对速度相关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学中,把时间与路程之比叫做速度;
B.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千米每时,符号是km/h;
C.速度公式中,s表示的是路程,t表示的是任意时间,v表示的是速度;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7.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大小为
A.甲最大,丙最小B.甲最小,丙最大
C.乙最大,甲最小D.甲、乙、丙一样大
8.下列四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小球的四张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A.B.C.D.
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B.v甲>v乙,s=8cm
C.v甲
A.10cm/sB.9cm/sC.8cm/sD.7cm/s
11.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1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10m/s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物体在5s时的速度为10m/s
D.物体在前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比前6s内的平均速度小
二、填空题
1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
(1)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 的长短;
(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 多少.
14.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h。
15.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物体,若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若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1,运动速度之比为2:3,则它们的路程之比为 .
16.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 cm。若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还需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17.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 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 m/s。
18.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
1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为,其中为初速度,为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小田田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10t+t2(m),则该小车速度的变化量为 ,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三、计算题
20.一列火车长300m,完全通过一个长1.5km的隧道,用了90s,求:
(1)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2)若以同样速度通过相距720km的甲乙两地(忽略列车长度),需要多少小时?
21.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发现前方有一面山崖,汽车开始鸣笛,经过2.5s司机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求:
(1) 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2) 司机听到回声是,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22.闽侯白龙洲大桥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水滴型桥塔+竖琴索布置的市政景观桥梁,也是国内目前最宽的边主梁式结合梁斜拉桥。大桥全长约,其中主桥长,设计时速(即:正常行驶速度为)。求:
(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3)一辆汽车匀速直线驶入大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辆车的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题
23.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到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到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金属片的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停表记录的时间如图。
(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 (选填:“AC”或“BC”)的长度。
(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s=80cm,t= s,v= cm//s(保留一位小数)。
24.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段的距离 ,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
(2)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 ;(填“”“ ”或“” )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操作时,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
25.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测得全程所用时间,上半程时间,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与路程,计算得到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再测量路程,计算得到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下半程时间,下半程路程,再计算得到
(4)实验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大小关系由大到小排序是 ;
(5)图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五、综合题
2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所发出的是 (选填字母):它能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A.超声波 B.次声波 C.光波
(2)人能够感受到声呐发出的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监测到离它7500m的潜艇B,并持续监控潜艇B,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显示潜艇B在靠近潜艇A,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变为 m。
第20课 速度 直线运动
01
预习导学
一、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三、变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要点: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02
考点分类
考点1:速度单位及换算
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
A.米每秒B.千克C.米D.开尔文
【答案】A
【详解】路程的国际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由可知,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08km/h= m/s,60m/min= km/h。
【答案】 30 3.6
【详解】[1]因为
3.6km/h=1m/s
所以
[2]因为
,
所以
3.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物理学家牛顿设计了一张如图所示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草图,并计算出了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最低速度为7.9kms,“7.9km/s”的物理含义是 这个速度后来被叫作“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合 km/h。
【答案】 1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7.9km 28440
【详解】[1]根据速度的定义可知,7.9km/s表示在1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7.9km,
[2]根据速度的换算关系可知
7.9km/s=7.9×3600km/h=28440km/h
考点2:常见物体的速度及估测
4.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B.全新的铅笔长约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D.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
【答案】C
【详解】A.根据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可知,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0c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低于成年人,在165cm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可知,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为24.6cm=2.46d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物体的运动速度为的,可能是( )
A.行人B.飞机C.蜗牛D.火箭
【答案】A
【详解】A.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4m/s=5km/h,故A符合题意;
B.飞机的速度约为900km/h,远大于5km/h,故B不符合题意;
C.蜗牛的速度约为
3mm/s=3×10-3m/s=1.08×10-2km/h
故C不符合题意;
D.火箭的速度很大,约为36000km/h,远超过5km/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一短跑运动员内跑了,羚羊的奔跑速度是,汽车的行驶速度是,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 )
A.羚羊、汽车、运动员B.汽车、羚羊、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运动员的速度
羚羊的速度
汽车的速度
所以,运动员最慢,汽车次之,羚羊最快,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3:速度的计算
7.假设一位老人匀速爬楼,且每层楼一样高,如果该老人从一楼爬到四楼用了9分钟,则该老人从一楼爬到八楼所用的时间是( )
A.24分钟B.21分钟C.18分钟D.15分钟
【答案】B
【详解】设从一楼爬到八楼所用的时间是t,因为匀速爬楼,所以从一楼爬到四楼的速度等于从一楼爬到八楼的速度,即
解得
t=21分钟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大,运动的速度v越大
B.物体运动的t越长,运动的速度v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D.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利用计算,但与s、t的大小无关
【答案】D
【详解】AB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即,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AB错误,D正确;
C.一定时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不规定时间,不能比较路程的大小,故C错误。
故选D。
9.一辆火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570m处鸣笛后3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
(2)火车的速度;
(3)若火车全长为120m,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匀速穿过一平直的隧道,隧道长为840m,求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秒?
【答案】(1)1020m;(2)40m/s;(3)18s
【详解】解:(1)由题意知,根据得,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2)实际听到回声时车走过的距离为
则火车的速度为
(3)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路程等于隧道的长度减去列车的长度,即
由得,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1020m;
(2)火车的运动速度为40m/s;
(3)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18秒。
10.周末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准备坐高铁去成都玩儿。以下是她们乘坐的C6315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请你根据表中信息计算:
(1)C6315次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多长时间?
(2)C6315列车从江油到达成都东的里程大约是160km,则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2)150km/h
【详解】解:(1)根据题意,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的时间
(2)由得,列车的平均速度
答:(1)C6315次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
(2)C6315列车从江油到达成都东的里程大约是160km,则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11.包头市正在参与建设世界最长高铁“包海高速”,其计划全长约,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头至海口的高速铁路。其中包头-鄂尔多斯段项目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路段,也是我省首条设计时速的高速铁路。
(1)包头至鄂尔多斯高铁通道全线建成以后,不考虑经停站高铁全速运行只需约30分钟,则该段线路长约多少千米?
(2)若“包海高速”建成后的全程平均速度达到230km/h,我们能否实现“早晨八点在包头吃烧卖,晚上七点在海南喝椰汁!”的网络宣传呢?请通过计算证明。
【答案】(1)175km;(2)见解析
【详解】解:(1)该段线路长约
(2)包头到海口的时间
如果早上八点从包头出发,大约18点到达海口,即晚上6点到海口,能实现“早晨八点在包头吃烧卖,晚上七点在海南喝椰汁!”的网络宣传。
答:(1)该段线路长约175km;
(2)能实现“早晨八点在包头吃烧卖,晚上七点在海南喝椰汁!”的网络宣传。
考点4:平均速度
12.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几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
C.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便可以知道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C
【详解】A.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故A错误;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可能相同,故B错误;
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13.一场跑步比赛中,第三跑道的运动员跑到30m处时,秒表计时为3.29s。根据以上信息,能否算得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A.可以算得平均速度,可以算得瞬时速度
B.无法算得平均速度,可以算得瞬时速度
C.可以算得平均速度,无法算得瞬时速度
D.无法算得平均速度,无法算得瞬时速度
【答案】D
【详解】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某段位移内)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某时刻(某位置)的速度,题目中运动员跑到30m处是指运动的路程,若非直线运动,运动的位移不等于30m,无法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 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
A.25m/sB.24m/sC.20m/sD.30m/s
【答案】B
【详解】设总路程为2s,则前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
后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
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在学校运动会上,军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军军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军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B.军军的平均速度是8m/s
C.军军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D.军军百米赛跑冲刺速度是8m/s
【答案】B
【详解】由题意可知,军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所用时间t=12.5s,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军军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且起跑后,军军越跑越快,所以前50m用时应不一定等于全程时间的一半6.25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不都是8m。
故选B。
考点5: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16.如图所示,舰靓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段距离为6.0dm
B.BC段平均速度为0.5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小
【答案】B
【详解】A.由图示可知
SBC=6.00dm-1.00dm=5.00dm
故A错误;
B.小车在BC段的路程
SBC=5.00dm=50.0cm
由图可知所用时间tBC=1s,平均速度
故B正确;
C.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
D.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在路程不变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选B。
17.如图所示,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段平均速度为
C.测量段平均速度时,为了简便,可以让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答案】D
【详解】A.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较慢,时间较长,以便于测量时间,故A错误;
B.段路程为
sAB =10.00dm+6.00dm=4.00dm=40.0cm
时间
tAB =15:35:22-15:35:20=2s
平均速度为
故B错误;
C.测量段平均速度时,不可以让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因为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到C点的时间与小车A点静止下滑后半程的时间不同,故C错误;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时间记少,由得,测出段平均速度将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在测小车通过路程段的平均速度时,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若车头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值偏小
【答案】D
【详解】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经过B点的速度大于0,要测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应先测出小车分别在全程与AB段的时间,由全程的时间减去AB段的时间得到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故B错误;
C. 由于小车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故C错误;
D.在测小车通过路程段的平均速度时,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若车头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大,由得,测出的平均速度值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6:直线运动
19.高速摄影可方便解决基础研究普通实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光学记录问题。物理兴趣小组同学对小钢球的下落情况进行研究,他们将小钢球举高然后自由释放,利用每秒拍照100次高速摄像机拍摄下小球的运动照片,从而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则如图所示相片中能大致表示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的情况的是( )
A.B.
C.D.
【答案】A
【详解】将小钢球举高然后自由释放,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小球的速度逐渐增大,做加速运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增大。
A.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增大,所以小球做加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
B.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减小,所以小球做减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
C.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在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C
【详解】A.由图示可知,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0~20s内,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21.实践小组将运动员某段直线运动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运动员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运动员B跑得更快
C.8s内,运动员A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运动员B的速度是5m/s
【答案】D
【详解】A.由图象可知,运动员B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则运动员B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运动员A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运动员A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内,运动员A运动的路程比运动员B长,所以运动员A跑得更快,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 运动员B运动时间t=8s时,路程s=40m,运动速度是
故D正确。
故选D。
22.A、B、C三个物体在t=0s时分别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60m,b、c之间的距离为40m,其中物体B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物体A、C同时出发,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图像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t=8s时,B、C相距9m,A、B相距64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前3s的平均速度为4m/sB.物体A运动的速度可能为12m/s
C.物体C前8s内通过的路程为18mD.8s时A、C两物体可能相距55m
【答案】D
【详解】A.物体B前3s的路程为sB1=8m,时间为tB1=3s,故平均速度为
故A错误;
B.如图乙,B晚出发1s,B的速度为
8s时,B运动的时间为
tB2=8s-1s=7s
路程为
sB2=vBtB2=4m/s×7s=28m
若A向左运动,则A的路程为
sA=sAB-sB-sab=64m-28m-(60m-40m)=16m
故A的速度为
若A向右运动,则A的路程为
sA=sab+sB+sAB=(60m-40m)+28m+64m=112m
故A的速度为
故B错误;
C.2-8s内,物体C的速度为vC=3m/s,时间为
tC=8s-2s=6s
路程为
sC1=vCtC=3m/s×6s=18m
故物体C前8s内通过的路程为
sC=3m+18m=21m
故C错误;
D.若A向左运动,则8s时AC间的距离为
sAC=sA+sac-sC=16m+60m-21m=55m
故D正确。
故选D。
03
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答案】C
【详解】A.由于时间未知,则运动路程越长,速度大小不能判断,故A错误;
B.由于运动的路程未知,则运动时间越短,速度不一定越大,故B错误;
C.比较速度大小,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故C正确;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2.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飞机在高空飞行
【答案】C
【详解】A.因,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的速度约为10m/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不超过120km/h,可以达到100km/h,故C符合题意;
D.飞机在高空飞行的速度可达1000km/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如图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B.C.D.
【答案】A
【详解】A.图中v﹣t图像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变,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符合题意;
B.图中v﹣t图像表示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在增大,是加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D.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甲、乙两同学在平直公路上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路程之比为5:4,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是( )
A.5∶3B.3∶5C.16∶15D.15∶16
【答案】D
【详解】二者速度之比是
故ABC错误, 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快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地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观众是根据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大小得出结论,则①正确;②终点裁判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裁判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得出结论的,则②正确;③④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根据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大小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用观众的方法判断运动快慢,则③错误,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对速度相关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学中,把时间与路程之比叫做速度;
B.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千米每时,符号是km/h;
C.速度公式中,s表示的是路程,t表示的是任意时间,v表示的是速度;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答案】D
【详解】A.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故A错误;
B.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故B错误;
C.速度公式 中,s表示的是路程,t表示的是物体通过路程s需要的时间,v表示的是速度,故C错误;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7.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大小为
A.甲最大,丙最小B.甲最小,丙最大
C.乙最大,甲最小D.甲、乙、丙一样大
【答案】D
【详解】甲的速度:
v甲=≈4.17m/s,
乙的速度:
v乙=≈4.17m/s,
丙的速度
v丙=≈4.17m/s,
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故选D。
8.下列四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小球的四张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A.B.C.D.
【答案】C
【详解】ABD.根据题意知道,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但选项图中间隔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
C.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也相同,说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B.v甲>v乙,s=8cm
C.v甲
【详解】由图像可知,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的,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即v甲
故选C。
10.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B.9cm/sC.8cm/sD.7cm/s
【答案】B
【详解】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我们要找到这段时间内通的路程:s=45cm ,时间
t=14h35min05s-14h35min=5s
平均速度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答案】B
【详解】A.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较缓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即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把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用到了转换法,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上半程所用的时间要大于下半程所以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越大,由公式可知,速度越小,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10m/s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物体在5s时的速度为10m/s
D.物体在前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比前6s内的平均速度小
【答案】C
【详解】A.由图像知,物体2~4s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第3s末,物体的速度为0,故A错误;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30m,则物体运动的速度
故B错误;
C.由图像知,物体4~6s运动的路程为
s'=s6-s4=30m-10m=20m
则这2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
故C正确;
D.物体前2s内的平均速度
前6s内的平均速度
物体在前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前6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
(1)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 的长短;
(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 多少.
【答案】 路程 时间
【详解】(1)[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2] 可以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用时少的运动得快.
14.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h。
【答案】 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1.5
【详解】[1]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北京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北京还有60km;从此标志牌处到达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
=1.5h
15.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物体,若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若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1,运动速度之比为2:3,则它们的路程之比为 .
【答案】 12:1 2:1
【详解】[1]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物体,若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2]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1,运动速度之比为2:3,则它们的路程之比为:
==.
16.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 cm。若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还需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答案】 90.0 刻度尺和秒表
【详解】[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从斜面的A点运动到C的路程为
sAC=90.0cm-0.0cm=90.0cm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所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运动的时间,所以,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17.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 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 12.50 0.125
【详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F的距离为12.50cm。
[2]由[1]分析可知,小球从A到F的路程为
小球从A到F之间有5个间隔,故小球从A到F的时间为
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
18.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 80km/h 80km/h
【详解】[1]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速度值为80km/h;
[2]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561km,图乙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601km,半小时内行驶的路程:
s=13601km﹣13561km=40km,
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80km/h.
1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为,其中为初速度,为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小田田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10t+t2(m),则该小车速度的变化量为 ,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 2 13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
故可知小车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a=2m/s2
[2]前3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
s=10t+t2=10×3m+32m=39m
则前3s内的平均速度
三、计算题
20.一列火车长300m,完全通过一个长1.5km的隧道,用了90s,求:
(1)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2)若以同样速度通过相距720km的甲乙两地(忽略列车长度),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1)20m/s;(2)10h
【详解】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为
s1=L隧道+L车=1500m+300m=1800m
火车的运行速度为
(2)因甲乙两地的距离720km远大于火车的长度300m,所以计算时可以忽略列车的长度,以同样速度通过相距720千米的甲乙两地时,速度为
v=20m/s=72km/h
需要的时间为
答:(1)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0m/s;
(2)若以同样速度通过相距720km的甲乙两地,需要用时10h。
21.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发现前方有一面山崖,汽车开始鸣笛,经过2.5s司机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求:
(1) 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2) 司机听到回声是,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答案】(1)443.75m;(2)406.25m
【详解】解:(1)由可得,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路程为
由可得,司机听到回声时,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则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
答:(1)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443.75m;
(2)司机听到回声是,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406.25m。
22.闽侯白龙洲大桥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水滴型桥塔+竖琴索布置的市政景观桥梁,也是国内目前最宽的边主梁式结合梁斜拉桥。大桥全长约,其中主桥长,设计时速(即:正常行驶速度为)。求:
(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3)一辆汽车匀速直线驶入大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辆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1km;(2)0.06h;(3)
【详解】解:(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
(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的时间
(3)由图像可知这辆车的速度
答:(1)一辆汽车以设计时速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km;
(2)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0.06h;
(3)一辆汽车匀速直线驶入大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辆车的速度是10m/s。
四、实验题
23.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到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到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金属片的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停表记录的时间如图。
(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 (选填:“AC”或“BC”)的长度。
(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s=80cm,t= s,v= cm//s(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BC 变速 4.5 17.8
【详解】(1)[1]如图甲,小车的起点为B处,终点为C,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BC的长度。
(2)[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3)[3]停表小表盘分针靠近0,是0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秒针在4和5之间,且过了5个小格,故t=4.5s。
[4]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4.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段的距离 ,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
(2)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 ;(填“”“ ”或“” )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操作时,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
【答案】 40.0 2.50 小 同一位置 变速 时间
【详解】(1)[1]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
sAB=80.0cm-40.0cm=40.0cm=0.4m
[2]AB段的平均速度
(2)[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可知,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3)[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根据图示可知,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后半段所用时间小于前半段所用时间,而运动相等的距离,所需时间减小,速度越大,故vAC<vBC。
(5)[6]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下滑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6)[7]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些。
25.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测得全程所用时间,上半程时间,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与路程,计算得到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再测量路程,计算得到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下半程时间,下半程路程,再计算得到
(4)实验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大小关系由大到小排序是 ;
(5)图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A C C 偏大
【详解】(1)[1]实验中,通过测量通过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来求速度,原理是。
(2)[2]小车冲到B或C位置时,不易确定,则对应时间不易测量,在B或C位置放置金属挡板,小车撞击挡板发出声音,听到声音便可确定小车到达,便于测量时间。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A.小车由A点出发时,到达B点,其速度不为0,则小车B点静止释放,测出通过BC的时间,不是小车由A点出发通过BC对应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由A点出发,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B点的时机不易把握,测得的时间有较大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已测得通过AB段的时间,及AC段的总时间,则BC段时间为AC段的总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用下半段路程与对应的时间之比,即为对应的平均速度,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4]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比上半段的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比上半段的大,即v2
,
所以v3>v1>v2。
(5)[5]A.图像中,s-t图线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是v-t图像,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图像是v-t图像,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6]小车撞击挡板时,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据知,测得的速度偏大。
五、综合题
2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所发出的是 (选填字母):它能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A.超声波 B.次声波 C.光波
(2)人能够感受到声呐发出的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监测到离它7500m的潜艇B,并持续监控潜艇B,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显示潜艇B在靠近潜艇A,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变为 m。
【答案】 A 信息 10 20 6300
【详解】(1)[1]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声呐设备能发出超声波,故选A。。
[2]声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超声波能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2)[3][4]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kHz之间,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即0.02kHz~20kHz,人能够感受到声呐发出的波的频率范围是10kHz到20kHz。
(3)[5]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江油
绵阳
德阳
成都东
到站时间
16∶28
16∶48
17∶16
……
发车时间
16∶12
16∶31
16∶52
17∶32
……
江油
绵阳
德阳
成都东
到站时间
16∶28
16∶48
17∶16
……
发车时间
16∶12
16∶31
16∶52
17∶32
……
初中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2 透镜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5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2 透镜习题</a>,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三条特殊光线,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4.1 光的折射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4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4.1 光的折射复习练习题</a>,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的特点,作图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3.5 光的反射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4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光现象3.5 光的反射同步练习题</a>,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