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39805/0-17325899982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39805/0-17325899982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39805/0-1732589998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展开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2 课《民族大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外交等方面的成就。《民族大团结》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下启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成就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包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材详细阐述了其确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展现了我国在民族政策上的创新与实践。共同繁荣发展部分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援藏援疆工作等,体现了各民族在国家大家庭中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他们对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民族大团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确立过程和意义,知道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其分布情况。
理解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分析这些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指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增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着关键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成效。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大团结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选择。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分布特点、现实国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民族大团结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能积极践行民族团结。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重要内容,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意义、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场景、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歌舞图片或播放一段少数民族风情的视频,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你们能认出哪些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是如何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民族大团结》。”
2.通过这种直观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介绍(5 分钟)
展示我国民族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提问学生:“面对这样复杂的民族分布状况,如果你来制定民族政策,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讲述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民族融合到近代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敌入侵,强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任务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说明我国制定民族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确立过程(5 分钟)
介绍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初见雏形。
讲述 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在法律层面的逐步确立过程。
列举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年成立)和西藏自治区(1965 年成立)等主要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和相关背景,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过程。
内容讲解(5 分钟)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举例说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如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在文化方面,可以自主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等。
意义分析(5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对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意义,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意义,如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尊重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选择,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共同繁荣发展
经济扶持措施(8 分钟)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讲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展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对比图表,如 GDP 增长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交通、能源等方面)、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新疆的棉花产业、内蒙古的畜牧业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讲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情况,通过具体事例,如援藏援疆工作中的一些典型项目和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6 分钟)
展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图片和资料,如少数民族学校的建设、双语教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介绍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如设立民族院校、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等,强调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性。
讲述少数民族地区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等,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民族交流与团结(3 分钟)
展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各民族同胞共同庆祝的场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各民族共同参与经营的事例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强调民族交流与团结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确立过程、内容和意义,以及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2.强调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美好未来。
3.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民族大团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四)课堂练习(7 分钟)
1.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
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 广西壮族自治区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 自治权 C.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D. 各民族共同繁荣
简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后作业(5 分钟)
1.布置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民族大团结》,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认识,字数不少于 500 字。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图片、文字报道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些作业,加深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大团结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选择这一难点问题时,虽然组织了小组讨论,但部分学生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分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391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3913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2课 阿拉伯帝国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4463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2课 阿拉伯帝国教案及反思</a>,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