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5mm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5mm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得折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 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 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 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 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 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 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 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 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 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 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 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 “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河流
    徐 迅
    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人说这话,是因为皖河住进了一个外乡人。皖河两岸的乡里乡亲,见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爷、望全、孝女、牛王……几乎没有人被称为先生的。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乌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
    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几千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的天柱山一样;在皖河,乌先生身上也有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有着淡雾的早晨,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着双手(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乡亲们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没当一回事。但很快,他们就发觉乌先生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就如浓雾一般布满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乌先生是北京城里来的学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爱上皖河秀丽的山水,所以住了下来。过一阵子还会把他的家眷接来。”……背后,乡亲们这样嘀嘀咕咕的,但没有人直接去问他。
    乌先生为皖河改变了什么,乡亲们开始并不知道。
    一年,两年……乡亲们开始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乌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不算,还到处化缘给皖河修桥,给天柱山铺石阶、修路,为牺牲在皖河的抗日将士们修建陵园;创办学校,写山志……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和皖河的声名远播,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除自己批准自己建一座学校就辞职了;他被诬陷关入监牢,却看鸡、养猫、写写画画:被罚砸石子,他却成天哼着黄梅小调,快活得像神仙……乡亲们目睹着乌先生全部的苦难和欢乐,同时也将问号投向了皖河——当然,这些并没有妨碍他们尊重他、喜欢他。
    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皖河的乡亲们嘴里时而就会蹦出这样一些朴素的话来。的确,人与人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棵树,无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却像雾一样穿河而过缠绕着你,直到一棵树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树还很年轻,还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轻的树也要面对河流——我就曾试图蹚过这条河。
    在一个阳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见到乌先生。在交谈中,我渐渐印证了皖河人传说的一些事实:乌先生叫乌以风,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大学哲学系。后来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员和中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遇上当时称为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即被马先生的学识所吸引,于是跟随马先生跑到四川复性书院担任了典学和督讲。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
    “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这是乌先生第一次登临天柱山时的感受。他说,有人建议他将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还是改了回来。他觉得天地还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鱼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个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给天柱山……我们几次交谈都一直充满着平静与快乐,我静静地凝望着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静的心态,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
    当然,皖河是出过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学会记住了他们。但还有一些人与历史无关,却与皖河有关。乌以风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
    (有删改)
    文本二:
    乌以风先生(节选)
    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伟大教育家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把马先生奉为恩师和做人楷模。乌以风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1943年,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请乌以风担负创建学校的重任,他不负众望,历经千辛万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学终于按时开学。可是不久,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未获批准而擅自开学为由,不予立案,不承认学生学籍,并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乌以风到任后,即代行批准了景忠中学。随即又辞官归校,任景忠中学校长。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两岸的乡亲唯独称乌以风为“乌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
    B. 文本一叙述了乡亲们由“开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乌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
    C. 文本一乌先生在“立极方知天地大”一句诗中选用“大”字,不是因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达自己心意。
    D. 文本二中乌以风“亲自到省会周旋”,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乡亲的眼光介绍乌先生,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写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
    B. “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乌先生寂寞、沉静的心态给予我滋润的美好感觉。
    C. 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结尾,不仅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余韵悠长。
    D. 本文多次叙述有关乌先生的经历,既有人们的猜测与议论,还有作者的求证,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乌先生的一生。
    8. 周国平评价本文“似在写人与河的关系,其实蕴涵着人生的道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一个人的河流”的意蕴。
    9.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乌先生与皖河相识,选择将身心无私地奉献给皖河;②一个人面对时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9. ①文本一是散文,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注重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文本二是人物传记,重在呈现人物真实经历和事件。②)文本一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文本二平铺直叙,记录了乌以风人生片断。③文本一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含蓄隽永;文本二以叙述为主,语言平实客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错误,由“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为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可知,是因为乌先生是外乡人。
    B.“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乌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错误,由“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可知,乡亲们并非能够全部理解乌先生的精神。
    D.“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错误,由“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可知,他当时只是去周旋,并非有办法解决,是后来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才解决了问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错误,是为了体现乌先生的神秘和传奇色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
    标题意蕴可以从表层意和深层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小说主要叙述了乌先生的故事,因此标题意蕴与此相关。由“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可知,标题是指乌先生凑巧路过皖河,被它迷住,从此义无反顾留在这里;由“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库……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可知,乌先生将身心无私地奉献给皖河。
    小说由乌先生和河流展开,还有作者的思考。由“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可知,一个人面对时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就体裁而言,文本一是散文,以河流为中心,先写作战对河流的思考,由此引出乌先生这一人物,然后重点表达对时间、对人物精神的思考和情感。如“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由“乌以风先生”可知,文本二是传记,记叙了乌先生的生平,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等,重在呈现人物真实经历和事件。
    就艺术手法而言,文本一有“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外貌描写,“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动作描写;“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侧面烘托;“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抒情句等。而文本二则侧重直接、真实、客观地叙述,记录了乌先生出生、求学、任教等多个人生片段。
    就语言风格而言,因为文本一融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且“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等句子含蓄隽永,意味悠长。文本二则多为“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这样的叙述性的句子,语言平实客观。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并标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讳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尊敬劳动者之意。
    B. “使为善而父母怒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 “何陋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结构一致,同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
    D. 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区划名,在材料二中泛指边远地区。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B. 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 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 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4. 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10. BEG 11. A 12. B
    13. (1)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14. 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结构相同,分别断开,BE处断句;
    “自矜”“自是”意思相近,“自矜自是”为并列短语,中间不断开,后面G处断句。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有尊敬劳动者之意”错误,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视。
    B.正确。都是“假如、假使”的意思。句意: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C.正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未有之也。句意: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样却不能称王,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立志的方法”错误,文章谈到了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没有谈如何立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最后;“为”,因为。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判”,判定,决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为第一部分,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为第二部分,通过将身边“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的人和“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进行对比,突出观点。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为第三部分,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的喜爱,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 本诗第三句中的“嘲”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谷鸟对诗人独自前来的嘲弄之情。
    C. 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所写的新诗歌,希望用自己的和诗来陪伴大哥游玩。
    D. 此诗语言流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影动容,视通万里。”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颈联写诗人想象苏轼重游时的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印证了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生动形象地写出谷鸟对诗人独自前来的嘲弄之情”错误。由题目《闻子瞻重游南山》可知,重游南山的是“子瞻”,即苏轼,而不是诗人苏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苏辙听说苏轼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游南山,春天的南山景色优美,鸟声不断,颈联“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写的是诗人想象苏轼重游南山时的情景,苏轼肯定邀请了道士友人一起游南山,与道人弹琴,与友人一起饮酒,其乐无穷。可见诗人虽然没有陪苏轼一起游玩,但是同样可以想象出游山时的情景,印证了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
    (三)情景默写(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
    (2)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住民心。《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秦王朝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伤离别”是人之常情,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将词的主旨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4)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⑥.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⑦. 清风徐来 ⑧. 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鸣、琴、拱、锱铢、暮、鹊、啸。
    六、语言综合运用(18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20.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答案】18. C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出AB;
    D项“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不合逻辑,且繁复。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语境指外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
    第二处,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谁来担此重任?”强调责任,应选“责无旁贷”。
    第三处,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语境形容管理外卖业的紧迫性,应选“迫在眉睫”。
    第四处,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语境强调了解,应选“一目了然”。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其一,“伴随”与“使得”导致主语残缺,删掉一个;
    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改为“问题……受到关注”。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操在我们手里。
    虽然在当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飘过“天猫精灵”“小爱”“小度”,但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
    21. 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链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 22. 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 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③要么是最糟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泛指,表示任何人。
    A.特指,表示具体的某个人。
    BCD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与上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是递进关系,根据“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可知,后面说到了人类的职业,据此可填“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
    第二空,依据后文“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知,这里是说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职业,所以并不会导致人们失业。可填“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或“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第三空,此处与“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是选择关系,根据“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可知,此处是说不好,可填“要么是最糟的”。
    八、材料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孙子兵法》有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突破,有所成就;如果目标很低,深陷隐藏的“牢笼”,甘躺舒服的“温床”,必定失败。
    以上林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孙子兵法》上这句话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一定会失败。材料用一组对照句子对此进行了解释,告诫我们要志存高远,努力奋斗,而不能不思进取,躺平在温床之上。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是写应当树立高远的志向。
    目标要足够远大清晰,实现后才能越接近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学习,事业,生活,都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志不宏者智不达,好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人天生都会有好逸恶劳的惰性,三更灯火五更鸡,不是有远大志向作支撑,又有谁愿意在寒冬离开温暖的被窝,又有谁不想美美地睡一个回笼觉呢?人生必须有奋斗目标作牵引,才能不被日常琐碎的事务缠身,变得平庸。人的体能智能方面的潜力,也只有在远大目标加持之下,才能被激发出来。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才能不懈努力奋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就不会取得新的进步。在日积月累的平庸堆叠之下,以往取得的些许成绩,也会漫漫被消解。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就可能被退化,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就会慢慢被边缘化、被遗忘。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一些,目标高远一些,会激发自己的潜在动力,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写作时要注意避免空喊口号。立志高远,这个谁都知道,但为何需要志存高远?志存高远的积极意义在哪里?志向过低会有什么危害?尤其需要结合青年身份对此充分论述。此外,何为“高远”,每个人的“高远”有何不同,如何做,这些才是关键内容。有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写出个性化文章,才能具有区分度,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立意:
    1.青年当志存高远,切莫选择躺平。
    2.志高者未来可期,躺平者人生无望。
    3.用高远之志,激发自我潜力。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相关试卷

    山东省滕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单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海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pdf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海安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pdf含解析,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