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秦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秦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行省制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
2.现在的山东省又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称呼源于古代的哪种制度( )
A.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3.为了加强北方的边境管理,秦始皇下令建造了一条重要的通道,该通道起始于关中平原,并一路向北延伸,最终抵达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古称九原)。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
A.灵渠B.直道C.褒斜道D.河西走廊
4.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B.秦始皇进行法律和制度变革
C.秦建立起皇权至上的皇帝制D.秦建立的功业得到高度评价
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唐、明D.秦、元、明
6.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
A.秦朝的人口增长B.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秦朝的疆域拓展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7.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
①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②摧残了先秦文化
③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地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秦长城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③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9.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建“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此年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
10.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
A.大禹B.姬发C.嬴政D.刘邦
11.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 )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皇帝制
12.秦始皇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关于秦始皇统一进程,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征百越
②北击匈奴
③统一六国
A.③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②①
二、问答题
1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解题思路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至开元中,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节度使即统此数州……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
——清:赵翼《廿二只劄记》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地方体制又有什么变化,影响是什么。
15.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解题思路“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
(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在今天山东境内的是齐国和鲁国,山东由此又称“齐鲁大地”。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
3.答案:B
4.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解题思路可知,材料认为秦朝实现了统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严明的法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正确;
ABC错误,都是具体秦朝的功绩,不具有概括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统一措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5.答案:C
【解题思路】由“蜀郡”、“丞相”、“诸卿”和“皇帝”可推断该历史场景可能最早出现在秦朝。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有诸卿,故①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秦朝。
由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之下由具体的各部负责工作,描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在唐朝,故②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唐朝。由内阁大臣拟写诏书,六部负责执行,明朝在中央设内阁,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故③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明朝。
故排除ABD,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思路问题的能力,答题主注意各朝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和各自的职能即可。
6.答案:B
【解题思路】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秦朝人口的增长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秦朝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劳役负担沉重,百姓怨声载道,体现了秦朝的暴政,这是造成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和秦朝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秦朝压榨民力,没有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灭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可知,焚书坑儒虽加强了秦朝对思想的控制,但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①正确;
焚书坑儒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摧残了先秦文化,②正确;
焚书坑儒的手法非常残暴,这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③正确
;看事件名称就可知道焚书坑儒是使得儒家思想遭遇到严重的打击,④错误;
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④,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焚书坑儒影响结合备选项进行解题思路即可。
8.答案:B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①项正确;秦长城西起陇西,东到辽东,不能从图片得出,②项错误;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项正确;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不能从图片得出,④项错误;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秦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转化成世纪应该是3世纪末期。D正确;
ABC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常识,难度较低。
10.答案:C
11.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皇帝制度,D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题思路问题的能力,加强君主专制是关键信息。
12.答案:D
【解题思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19年始开始南征百越,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把握时空观念,掌握秦统一的进程。
13.答案: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解题思路】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14.答案:(1)制度:郡县制。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解决:推恩令,设刺史。
(3)设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安史之乱。
【解题思路】(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侯”“王”来自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削夺爵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皆置节度使……节度使即统此数州……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造成了此后的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
故答案为:(1)制度:郡县制。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解决:推恩令,设刺史。
(3)设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安史之乱。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5.答案:(1)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
经济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
(2)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思路】(1)表现: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的民本思想进行回答。经济根源:结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根源进行解题思路即可: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经济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
(2)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可知:“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应从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角度进行理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应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进行理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难度较小。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考点小练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