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会化为准则与范式。
    B.郁郁不得志的中国文人会借助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抒发心中的无奈与苦闷。
    C.领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够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D.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在时代发展中出现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追求建功立业,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则会归隐山林。
    B.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文学经典的创作、接受与评判过程中有着深远影响。
    C.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虽然内涵各不相同,但其审美旨归总体一致。
    D.无论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都离不开优秀文化遗产的滋养。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4.材料二第二段说,“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结合材料二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5.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C 2.A 3.B
    4.①“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在形式上符合“深山藏古寺”这一主题,凭借绘画技巧就可以做到,但画面呆板,缺乏意蕴。②“道”表现为内涵、神妙,“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表达含蓄:“和尚”暗示了“古寺”的存在;见人不见寺,暗示了“深山藏古寺”,“藏”这一主题被表现得出神入化,“和尚舀水”的细节又使画面富有生活气息。
    5.①从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锤炼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等。(要多读多学,从优秀文化遗产汲取丰厚的营养。)
    ②勤学苦练,磨砺技巧而又能超越技巧,洞悉并运用文艺创作规律。
    ③重视美育,陶养感情,提升美的素养,培育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④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开阔胸襟,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中国精神。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主要探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核心理念和传统美学思想。材料一强调中国文学经典的演变受儒、道哲学的深刻影响,形成“重品”和“重情”的审美标准,体现了对道德与情感的追求。材料二则探讨文艺创作的“技”与“道”的概念,指出技术训练与对内在规律的领悟俱为重要,“道”更是提高内涵的关键。二者共同强调文化传承和对时代生活的深刻体验对文艺创作的推动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领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可知“技”“道”结合方能出神入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则会归隐山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可知道家思想使中国文人在入仕不得,壮志未酬的时候可以归隐山林,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涉及的儒家思想有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哲学思想。
    B.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与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材料主要观点的能力。
    “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中“技”表现为形式、工巧,对于画家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画作中“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中 用“重峦叠嶂”代表深山,用“古刹一角”代表古寺,“露古刹一角”表示“藏”。由此来看,画作虽然符合“深山藏古寺”的主题,但画面呆板,缺少内涵和意蕴。
    “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中“道”表现为内涵、神妙。“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通过“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表现了“道”的境界。其中只见“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而不见寺庙,暗示古寺藏在深山之中,将“深山藏古寺”体现的出神入化,“和尚舀水”的细节又使画面富有生活气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材料二第五段中“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 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可知要学习儒家、道家对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提高个人的品格、修养,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学会做人。多读多学,学习借鉴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作品。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第二段中“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一段中“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可知要勤学苦练,驾轻就熟,掌握创作的形式和工巧;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洞悉运用创作规律,“技”“道”结合方能出神入化方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可知要重视美育,提升美的素养,培育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可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钮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
    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分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贵说:“春捂秋冻,园子的菜刚缓过劲儿,还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贵:“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对吧?”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
    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就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丛一丛排一起,挤着长,那长相才欢实。
    二贵还是不想动锹,二贵就扯由头说:“小刚来电话了!”二贵知道春分最惦记小刚,年前一听说他打工不回来过年,连腊货都少备了一半。
    春分这回却没把宝贝儿子的电话当宝,只淡淡“嗯”了一声,接着说:“哪天他不来一回电话?”二贵只好快快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拎起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菜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二贵撇下嘴说:“好端端的长土里,非得挖出来再排进去,当是移栽油菜,能增产啊!”春分不吭气,她知道二贵有情绪,男人的德性得顺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鸡飞狗跳的。二贵又嘟哝说:“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呆不下去了!”
    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一茬一茬剪得齐齐整整的韭菜根带着芽就在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话中重新排进了土。
    小刚的电话又来了,这次是打给春分的,小刚说:“娘,我联系了个新厂!新厂离市区远,我不想在厂里住,条件差!”
    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二贵把一车鸡粪全肥进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贵,二贵就悻悻地闭了嘴。反正是春酒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兑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说:“我正想说呢,这几天我听了天气预报,说一周内温度回升,分葱正是时候呢!”
    二贵懊恼地拍了一下自己脑门,咋睁着眼往枪口上撞呢,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已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
    二贵三两瓢就把韭菜地给浇了,跟着又气喘吁吁拎了桶要浇刚分好的葱。
    春分手一伸:“别添乱,这葱不能浇的!”
    二贵很奇怪,说:“咋啦,韭菜能浇,葱不能浇?”
    春分说:“那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
    “这葱就不一样啊?”二贵没想到,种个菜还那么多学问。
    “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一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春分说。二贵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葱啊还真是这么回事,能从里面长出新叶。
    “还有一宗你不晓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说,“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
    “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
    “所以啊!”春分意味深长看一眼二贵,“我先前才会那样口气给小刚说话。”
    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对小刚是话里有话呢!”
    “你啊,是吃春酒吃昏了头!”
    春分说完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
    一阵风吹过,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贵与春分对“春捂秋冻”不同的理解,说明了两人思想观念分歧较大,日常关系并不和睦。
    B.春分一听说儿子小刚不回家过年,“连腊货都少备了一半”,侧面表现了春分对儿子浓浓的爱。
    C.小说最后写春分“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的行为,充分表现了她的得意及对二贵的鄙夷。
    D.小说对小刚着墨不多,主要通过电话中与母亲的激烈冲突刻画了其既想进取又不肯吃苦的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贵甩外套、提出分葱的情节可谓行文的妙笔,既引出了下文春分借葱说理的内容,也丰富了二贵形象。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及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将一对劳动夫妇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郁。
    C.小说以景作结,意味深长。一片舒伸开来的、新绿的韭菜和葱既象征了小刚的成长,也暗示了二贵的成熟。
    D.小说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将朴素的生活道理、实用的成长哲学寄寓在普通的家庭、日常的劳作之中。
    8.小说中二贵的心理发生了多次转变,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对于春分的智慧形象,有人认为过于美化,在现实中很少存在,使得小说失真。也有人认为,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春分的形象既真实又美好,更符合小说创作需求。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B 7.C
    8.①跟随春分重排韭菜的不情愿;②对春分与儿子说话语气的不满;(或“对春分行为的不理解”)③明白春分用意的佩服。
    9.示例一:真实/符合生活实际
    ①劳动经验的真实性:春分熟知劳作规律,通晓劳动哲理,均源于劳作的真实体验。②哲理性表达:春分将劳作体验迁移到对子女的教育和期待。
    示例二:失真/过于美化
    ①春分语言过于哲理化,文化气息过浓,与春分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不符;②在家庭教育引导方面深谙教育之道,不符合日常家庭对话交流场景。
    【解析】
    【导语】小说《换茬》通过春分与二贵关于园子劳作的互动,巧妙地反映了人生哲学和成长的道理。春分在农事中展现出的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被巧妙地转化为对子女教育的思考,体现了她朴实而智慧的形象。二贵的从不情愿转为主动劳动,影射出在生活琐事中感悟的成长。同时,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将自然的活力与人们的精神成长巧妙结合,寓意深刻。整体上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极具启发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日常关系并不和睦”错误。二贵以“春捂秋冻”作为自己不情愿刨园子的借口,而春分则以“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奚落二贵,使他无言以对,只得跟着春分去干活,这只是正常的日常交涉,表现二人日常关系和睦。
    C.“对二贵的鄙夷”错误。二贵明白了春分的想法,“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春分的做法得到二贵的理解和认可后心情的舒畅和愉悦。
    D.“激烈冲突”错误。两人通话内容仅涉及在哪住的问题,小刚听出母亲话里有话就关了电话,没有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暗示了二贵的成熟”错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二贵和春分在对小刚在哪住的问题上有分歧,分葱浇水后,二贵明白了春分的想法,所以结尾景物描写暗示二贵成熟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情节和心理变化能力。
    根据原文“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分身后,不情不愿的”,可知当春分要重排韭菜时,二贵是不情不愿的。
    根据原文“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可知因为春分接电话时,对小刚“冷了口气”,因此二贵对春分说话的语气感到不满,对她的行为感到不理解。
    根据原文“‘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对小刚是话里有话呢!’”,可知春分借葱说理,让二贵明白了“万物有万物的活法”的道理。因春分对小刚话里有话的教育方式感到佩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真实,符合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
    根据原文“春分说:‘那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一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还有一宗你不晓得”“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可知她懂得多方面农业生产知识,从劳动中体会到“环境恶劣未必是坏事”等道理。
    当儿子小刚嫌厂里条件差不愿住厂里时,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当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再联系后文可知,她疼爱儿子小刚,但又不溺爱儿子,希望儿子能吃苦耐劳,育子有方,她会用“环境恶劣未必是坏事”等劳动哲理教育子女。
    从“失真,过于美化”的角度来看:
    根据原文“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环境恶劣未必是坏事”,可知春分认为出门就要吃苦,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成才,这些语言描写文化气息太浓,哲理化太强,与春分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不符。
    根据原文“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可知春分通过寥寥数语委婉地教育小刚不能贪图享受,要懂得吃苦。这种对话和教育方式不符合日常家庭对话交流场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紧急的事,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意思不同。
    B.庙堂,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意思相同。
    C.不佞,不才,其中“佞”与词语“亲贤远佞”中的“佞”意思不同。
    D.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的“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先给予肯定,然后又进一步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表明单纯在朝堂上谋划是不足以治理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推己及人。
    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其他君主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是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14.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其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案】10.CEG 11.D 12.A
    13.(1)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2)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
    14.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都围绕着治理国家的主题展开。材料一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卫灵公、宋君的对话,强调通过道德教化与仁政使民富国强。孔子的思想突出礼教、忠恕及实际施行。材料二则来自《商君书》,更偏向法家的思想,注重制度法令的明确与强制执行,认为仁义难以有效治理,需以法为纲。这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政治治理上的不同理念: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
    “仁者能仁于人”和“义者能爱于人”结构相同,句式对称,分别独立断开,故在CE处断开。
    “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结构相同,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故在E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紧急的事/紧急。句意: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B.正确。均为“朝廷”。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在朝廷里做高官。
    C.正确。有才能/巧言谄媚的人。句意:寡人没有才能。/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D.错误。意思不同。苟且/如果。句意:就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如果能够扩充它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已”,同“以”,可以。
    (2)“自见”,自我显露;“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矜”,均为“自我夸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相亲”就是和邻国和睦相处,“君惠臣忠”国君仁爱,臣子尽忠,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
    根据材料二“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可知,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
    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
    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辜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寡人没有才能,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冬夜喜魏扶见访因赠【注】
    许浑
    霜风露叶下,远思独徘徊。
    夜久草堂静,月明山客来。
    遣贫相劝酒,忆字共书灰。
    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
    【注】此诗作于许浑暂居洞庭湖西山,他和魏扶正在读书等待应举之时。魏扶是初唐名臣魏征的后代。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霜风露叶”四字,既写出冬季时令景色,又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
    B.把酒共醉,为各自的困顿和失意而相互宽慰;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
    C.冬夜寒冷,两人只好焚书取暖,靠回忆温暖彼此;从侧面写出山居的孤寂和无聊。
    D.尾联直抒被人举荐而入仕的愿望,这既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也是与朋友的共勉。
    16.“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结合整首诗歌分析诗人“喜”的原因。
    【答案】15.C
    16.①冬夜寒风凛冽,夜深人静,诗人正感到苦闷、寂寥,忽见山客来访。 ②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处境,今夜把酒共欢,共忆往事,彼此互相慰藉、鼓励。③清明盛世,仕途有望,未来可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两人只好焚书取暖”“从侧面写出山居的孤寂和无聊”错。“忆字共书灰”的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回忆在炉灰上写字之事,相互宽慰,表现两人关系密切。书灰:在灰上写字。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寒风凛冽,枯叶凝珠,诗人独自徘徊,心中正惆怅着自己的未来。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忽见山客来访,才子欣喜若狂。好友的来临,打破了长夜的沉寂,也给这四面透风的草堂带来了一丝暖意。
    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处境,几杯浊酒下肚,话匣子也逐渐打开,他们回忆着往日欢乐的时光,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忆字共书灰”,既表明冬夜的寒冷,又表达出彼此融洽和谐,无话不谈。两位好友把酒共欢,回忆起往事,并在炉灰上信手涂鸦,又劝慰对方不要因为暂时的贫穷和失意而觉得伤感,彼此互相慰藉、鼓励。
    “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意思是如此清明盛世,你我只有发奋读书,等待举荐,进入仕途。身逢盛世,仕途有望,未来可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小刚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无衣》中的“____________”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____________”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答案】(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尘满面 鬓如霜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对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 A 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 B 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才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 C ,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①“长衫”成了一种象征,②它并非不是“心头的枷锁”,③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④是万万不能脱下的。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A.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B.大展宏图/大展拳脚/大显身手 C.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19.语句②修改为,它并非“心头的枷锁”。
    20.①比喻,将生活的世界比作森林,人比作各种树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
    ②对比,“乔木”与“灌木”对比,“参天白杨”与“婆娑杨柳”的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层次,展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各自的特质,激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A处,语境强调“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可用“好高骛远”或“不自量力”或“眼高手低”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多用于形容人不切实际而自命不凡。不自量力:比喻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眼高手低: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志大才疏:志向远大,而才能疏阔不实在。
    B处,语境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的年轻人施展才华的状态,可用“大展宏图”或“大展拳脚”或“大显身手”。大展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大展拳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大显身手:指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C处,根据后文“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年轻人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报效祖国。可用“自力更生”或“自食其力”或“自给自足”或“奋发图强”或“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身需求。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不合逻辑。“并非不是”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应改为“它并非‘心头的枷锁’”或者“它并不是‘心头的枷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本体,“森林”是喻体,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多样性的特点。“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中“人”是本体,“乔木”“灌木”“白杨”“杨柳”是喻体,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与人的个体差异。
    ②“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中把“乔木”与“灌木”进行对比,“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中把“参天白杨”与“婆娑杨柳”进行对比,乔木挺拔,灌木丛生,白杨参天,杨柳婆娑,两组不同的意象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角色,人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引人思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急功近利,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 A 。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救死扶伤,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 B ,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 C ,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否则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字“蜀”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B.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C.一个组织也送来信和礼物,还称我是“活菩萨”。
    D.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D
    22.①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 ②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 ③写作带来名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殊含义,指的是好心肠、热心肠的人。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有关联词“不仅”,所填内容应有相匹配的关联词“也”,再结合后文“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可知,这里指的是“正当的技艺”附随的好处,故可填: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
    第二空,后文有关联词“那么”,所填内容应有相匹配的关联词“如果”,再结合前文“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可知,此空是说写作和医术一样,不能“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故可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
    第三空,依据后文“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可知,这里是说“名声”与“写作”的关系,结合上文“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可知其关系是写作会带来名声,故可填:写作带来名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强调改换环境对生长发展的影响。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写作材料来源于小说《换茬》中的一句话。“地不换茬不长”是农业劳作的经验总结,强调“换茬”有利于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人不挪窝不旺”揭示了人需要主动求变、更换环境,以利自己更好地成长的道理。“强调改换环境对生长、发展的影响”是对材料内涵的概括,也是写作的中心。其中“改换环境”“生长发展”“影响”是写作的关键,学生应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辩证思考。比如:改换环境更有利于生长发展,激发活力,突破瓶颈,实现跨越;改换环境不利于生长发展,会打乱节奏、破坏规律等,成为阻碍。也可以辩证思考:生长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改换环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与时代需求、工作性质等有关。由此可见,不管是物还是人的环境改换,都是一种有意行为,其目的是促进成长。
    写作时,可由“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孟母三迁”等引出观点:改换环境影响生长发展。然后从为什么要改换环境,改换环境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等角度论证改换环境的重要性,可以运用例证,比如陶渊明不满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改换自己的生存环境——回归田园,开拓出一片隐逸的天地以滋养灵魂,让后世向往;也可以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
    1.改换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改换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3.灵活变通可以带来新的契机。

    相关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